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广州,顺德易帜之时,周士相已初步完成广州城内兵马整合。

    广州城内的太平军一共有5300人,另有满州降兵156人,平南藩下汉军正黄旗降兵360人,又有靖南藩下来归汉军镶蓝旗2100人,佛山绿营兵1200余,南海营兵900余,原广州绿营余部700余,合计兵力10716人。

    这几部兵力中,以南海营兵和佛山绿营、广州绿营兵战力最差。因此铁毅等人建议将这些打不得仗的营兵裁撤,周士相却未纳此议,而是委佛山绿营守备王兆兴为佛山千户。南海绿营游击赵自强为南海千户,仍叫二人自领本部兵马即日返回驻地,同时又叫广州府王章钧选员接收二县,暂行权知县事,待宋襄公自香山前来组建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再行正式选官调任。广州营兵则是打散编入太平军充为辅兵用。

    此安排有纵虎归山之嫌,倘若王、赵二人领兵回返后又生了悔意,举兵再反。势必前功尽弃,他日太平军还要大费周折攻取佛山、南海二县,凭添无谓伤亡。

    邵九公、铁毅对这个安排都是质疑。周士相却道王、赵二人确是反复小人,但此等小人却有可取之处,现在太平军势大,短期内只要太平军不败。仍据有广州。他二人处于太平军眼皮底下,就是再有二心,轻易也不敢生动。

    这就好比一把宝剑悬在王、赵二人头上,虽明知握剑的主人眼睛盯得不是他们,四周又有无数仇人虎视于他,随时都会一涌而上,可只要这剑在,王、赵二人便只能乖乖呆着。不敢掉头反噬,因为这剑的主人哪怕再无力抵挡那些仇人。可却能轻轻一剌先要了他二人性命。小人都是聪明人,他们当然知道怎么做才能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周士相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太平军虽然占了广州,可太平军的兵力却是十分有限,无法分出足够兵力四出去占领邻近府县,只能集中兵力应对尚之信的右路军,因此只得放这些降将归去,只要他们没有降清,便是阳奉阴违也须忍着,待解决了尚之信的右路军,广州附近再无威胁,那时才是太平军真正整合广州附近府县势力之时。

    尔今,便由得这些人狐假虎威,又或是心藏不轨去。此例等同那增城的胡明义,打着太平军旗号,行的却是他胡家事。耿继茂的右路军刚出广州,他便领人从增城逃跑,等到耿继茂败亡,才重新回来,大言不惭派人到广州来报捷,说是斩获无数。对此,周士相一笑了之,不与他计较。

    反清艰难,大的层面南明的整体势力远弱于清廷,小的层面,占据了广州的太平军虽控粤中核心之地,但四周却并无多少可用友军,东头潮汕、西头肇庆,北面的韶州都有数量不等的清军驻守,而太平军能动用的兵力却不足万人,其中可战之兵实则也就五六千人。这么点兵力苦守广州足矣,要想彻底解决广东境内清军,却是短期内不用想的。

    周士相能做的就是马上解决广东清军最大的一股机动兵力——尚之信的右路军,只要尚之信这路兵马再败,那太平军才能真正在广州立足,他才有能力在稳固广州的同时一个个的去收复被清军占领的重镇。若是现在就要要一县一县派兵驻守,去和清军争夺,周士相打不了这仗,太平军也没这个能力。

    既然太平军自身没有能力马上去攻占接手邻近府县,便只能放手任用降将,放手去招抚清军,只要对方愿降,那就一概不问前罪,悉数委以重任,以便达成如当年李自成进军北京时那般——闯军一到,明军处处皆降;闯军一败,处处明军却皆反。

    局面就是这般弄险,周士相想要让广东的情形如闯军未败前那种滚雪球,他就必须保证自己不败,不然,这雪球就会砸死他。

    绿营兵降将可原任,降兵可原地驻防,汉军则是万万不行,这一点周士相却是分得明白。他将平南藩下和靖南藩下的汉军,一律打散编入太平军,藩下的军官能用则用,不能用则闲置看管,待解决尚之信后再行处置。能用的藩下军官则是领太平军,太平军的军官则是去领藩军,如此置换,最大程度避免藩将趁机作乱。

    接报顺德易帜,尚之信未敢攻城而是往三江口而去,周士相大喜,立即率领亲兵营、步军左营赶往顺德,委铁毅为广州留守,紧闭城门只待消息。

    铁毅要干的事情就是一个,守住广州,守住靖南王府,守住那些汉军的家眷。

    又派人快马回香山报信,叫齐豪率炮营往广州来,叫蒋和领后备营往顺德,令廖瑞祥组织各乡公所安置百姓回归,发展生产。宋襄公则领军帅府人员随炮营一齐前来广州,准备出任广州布政使司。香山的防务则由赵四海的辎重营接手。

    无论永历朝廷是否封自己为亲王,周士相都决意将广东军政大权完全控制己手,为此,他必须抢在永历朝廷知道消息前将广东布政使司及府县衙门搭建起来,如当年李成栋部将杜永和一般自行开印视事,逼使永历朝廷默认广东军政集周士相一人之身。

    。。。。。。。。。。。。。。

    按一些读者要求加快节奏,却不知这般写法是否合适。骨头的节奏真的很慢吗?反清不容易啊,大到整体局面,小到一个小小降官的举动,都牵一发动全身。(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进三江口

    周士相是九月初二赶到顺德的,就如几天前他亲自出城把耿继茂迎进城一般——胡启立也是大开城门亲自出迎他周大帅。

    不同的是,靖南王爷被迎进城后就被软禁在了靖南王府,这会只能在廊檐下听着风声雨声读书声,而不知家事国事天下事;胡启立将周大帅迎进城后却是老实的向太平军移交了城中防务,囤积在城中的粮草也尽数交由太平军接手。周大帅没去听风声。

    参政左清和知县吴尔远也被胡启立的人强行架了出来迎接周大帅,二人一个满脸怒容,一个却是满脸愁容。原以为贼秀才来了肯定会劝降他二人,哪知贼秀才根本不理会他们,只要人将他们送到广州。这让二人一个大感羞辱,一个却是大失所望。倘二人见到举人老爷徐应元后,却不知是否有徐老爷当初的愤慨——贼秀才太不尊重读书人了,本官也未必是不想归明,但你总得放下身段来个“三顾茅庐”吧?至少得让本官颜面上过得去吧!

    安抚胡启立和其麾下诸将时,周士相再一次承诺了惠州总兵之位的归属,保证此间事了胡启立便可率部征讨惠州,这让胡启立和部下吃了一颗定心丸,多日来的担心一扫而去。

    城中早备酒宴,席间胡启立又提及了自己在惠州的家小,还有手下将领的家人安危问题,周士相听后当即传令回去,要留守广州的铁毅马上派人去接回这些降将的家人。必要时可以让佛山的王兆兴和南海的赵自强帮忙。不管花多大力气,花多少银子,定要将人接回。

    周大帅特事特办。雷厉风行,自是让胡启立等人感激不尽,纷纷起身要向周士相磕个头。

    周士相笑着阻止他们,把酒言欢中,他突然开口问了起来。

    “顺德最近一次向尚之信军中运粮是什么时候?”

    “六天前。”

    “运去了多少?”

    “可供十日食用。”

    “这么算来,尚之信军中的粮草还能再支撑两三天了?”

    “应是如此。”

    周士相点了点头,思虑片刻又问:“那些逃奔回来的汉军都哪去了?”

    胡启立道:“末将怕其中藏有奸细。不敢放他们进城,就叫他们都去城西的观音庙,末将这边每日叫人送些食物给他们。只等大帅过来再行安置。”

    清军及他的前身金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大量使用奸细事先入城,尔后暴起发难夺城,明军为此吃过不少亏,当年关外不少城池便是这样叫金军夺去。细算下来。李成栋夺广州也是用的这个法子,周士相有样学样也夺了广州,自然知道胡启立的这个安排是最妥当的法子,要不然真要叫尚之信把顺德给夺了,这场战事就又要多生事端了。

    当下点头夸了他几句,便吩咐下去要全军进城,今日在城中休整,明日便兵进三江口。与尚之信决一死战。

    “大帅要打三江口?”

    周士相的这个决定让胡启立等人有些惊讶,顺德不仅是三江口防线清军的粮草供应点。同时也是三江口清军往肇庆去的必经之路。

    周士相明知清军粮草不济,军心不稳,为何不守着顺德城活活耗死尚之信,反而要冒险出城寻清军决战呢?这困兽犹斗,三江口的清军有万余人,他们真要拼起命来,太平军就一定能赢?

    周士相没有向胡启立他们解释,他已经派人去联系新会的陈奇策和朱统了,除将广州已下之事告诉他们,便是请他们立即整军配合太平军攻打三江口防线清军。这样,水师在前,太平军在后,两相夹击,军心士气低迷到极点的尚之信难道还能有回天之力不成!

    当然,促使周士相决意马上和尚之信决战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不能在三江口这边呆太久,他此行带来了广州大半军力,虽然以城中青壮重组了两营兵马,但那是面子货,只不过是用来唬弄那些府县降将的,广州城内真正的太平军只有千人左右,因此周士相这边必须尽快回师,以免广州虚实叫人看破,再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也给他弄一出“我大清兵又回来了!”

    老将军陈奇策的为人周士相是知道,但他也知镇国将军朱统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为此他给出的代价除了可供应新会明军半年粮草外,便是以肇庆全府相送。

    周士相承诺击败尚之信这路兵马后,太平军稍作休整就和陈、朱二人麾下兵马合力攻打肇庆。打下肇庆后,太平军回返广州,由陈、朱二人麾下明军接防肇庆。

    有一府地盘,再紧邻新会,有水师可依,陈奇策和朱统部下再是无能,总也能在肇庆站稳脚根吧。

    周士相自己都有点舍不得将肇庆让出来,因为肇庆可是和新会一样的战略要地,二者也都是广州的门户,当年李定国就是一攻肇庆不成再攻新会的。

    若是肇庆和新会都交给了陈、朱二人,他日周士相真和永历朝廷闹僵,肇庆和新会的明军就是悬在广州头上的利剑,若说当日将新会交给陈奇策还情有可原,有多重关系在内,今日把肇庆也要交出去,周士相这心未免也太大了些。

    偏偏周士相真就这么决定了,他在给香山宋襄公的信中说道,太平军的下一个目标是韶州,尔后是潮汕,待取得这两块地盘后,太平军仍就不会去取肇庆,而是要由韶州北上湖南、江西。

    宋襄公从周士相语焉不详的话语里感觉周士相似乎有意率军北上收复南都的心思,但东南是清廷的财赋重地,也驻有重兵把守,却不知他哪来的胆子妄图想收复南都的。

    宋襄公困惑,他必须尽自己的责任规劝周士相,他认为太平军应当好生在广东发展,以粤省为基业,缓步巩固个几年再图北伐,至少北上前得有一个可以源源不断提供钱粮的根据地。

    周士相那里却是有自己的想法,前世他历史学得再不好,也知道小人书上的郑成功兵进长江之事。

    郑氏干不成的事情,或许我能干成,前提是我得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