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乡公所有组织的撤离在台风影响下时断时续,至19日,香山县城已陆陆续续安置了2万余人。虽然不时还有百姓拖家带口在当地村公所的人员组织下来到县城,但人数却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已经没法再逃出来,被清军追上杀害倒在路上的伏尸数以千计。
随着狂风的停歇,夜色下的黄沙河静悄悄,一点波澜都没有。
岸边的一处丛林中,依稀可见不少人和衣躺在那。林中除了人,还有十几辆手推车,车子上堆满了衣服被褥、锅碗瓢盆。这是一支从番禺往香山逃难的队伍,他们都是赵家村的人,刚跑出来时有200多人,现在却只剩不到一半了。
队伍的领头人是一个中年汉子,他叫赵大彪,世代打铁为生,传到他这辈,已是第12代了。据老人们说,赵大彪祖上是当年随南宋端宗皇帝一起从福建逃过来的大官,崖山一战后,他祖上和十几万军民一起投海殉国。投海时却因舍不得只有几岁大的孙儿一起死,便叫人将他带走。后来这孙儿便随那些南宋皇室后裔一起流落到香山,也改姓了赵,从此就有了赵大彪这一支。具体赵大彪当年投海殉国的祖上是南宋哪位大臣,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这支队伍从逃出村子那天起就倍受折磨,他们曾两次被清军发现,结果便是失去了一半人。余下的人在清兵的追杀和风雨的侵袭下已经人人精疲力尽,然而香山县城却还遥远得很。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累得不行,他们选择在这黄沙河畔的林子里歇上一夜,好回复些力气明日继续赶路。
众人都已睡下,赵大彪却还是强打着精神在林子内外巡视了一番。他的腰间别着一把杀。猪刀,这是逃难时从隔壁屠户家顺手拿来防身的,路上他曾用这刀剌死了一个想要抢他媳妇的清兵。
时已初秋,加上刚刚下过大雨,林子里气温很低,地上也很潮湿。庄户人家舍不得把干净的被子拿出来,怕弄湿被子,所以为了御寒,众人都是相互靠在一起取暖。饶是如此,身上也都被水浸湿,待明日醒来,怕要有不少人要受风寒。
赵大彪强忍住想要生火替大伙驱寒的念头,巡视了一圈,发现没有可疑动静后,这才打着哈欠摸到推车旁就地躺着歇了。他实在是太困了,两条腿也因为连日逃亡肿了起来,脚板底更是磨破了好大一块皮,走起路来生疼。
迷迷糊糊中,赵大彪感觉身上有什么东西盖下,睡开眼却发现是媳妇巧儿将一只麻袋盖在了他身上。
赵大彪心头涌上一股暖意,有些感动的看着媳妇,问她:“娘呢?”
“娘和三嫂她们一起呢。”
巧儿伸手指了指不远处。赵大彪用双臂撑着身子朝那里看了眼,他娘果然和三嫂等人睡在一起。听三嫂的呼噜声,似乎老人家们睡得很香。
赵大彪笑了笑,对巧儿道:“你也睡吧,明天还要早起赶路,这雨停了,咱们若不走快些,鞑子可就追上咱们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睡。”
巧儿点头答应下来,赵大彪四下又扫视了眼,才闭眼继续睡去,这一睡却是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他梦到了巧儿终于有了身孕,他老赵家也终于有了香火。
林子里静悄悄,只听到不时传来的呼噜声,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几个身影在地上动了动,然后悄悄的站了起来。
借着微弱的月光看了眼儿子儿媳所在的地方,赵氏露出慈爱的笑容,尔后在心下叹了口气,蹲下将一只小板凳摸在手中,然后拉着身边的三嫂一块抬腿往林中深处走去。
与赵氏一同去的还有几个妇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们走得很慢,动作也很轻,生怕被人发现。直到往林中摸黑走了里许路后,赵氏才在一棵几人抱都抱不住的大树下停了下来。
“就这吧,这树结实得很,够咱几个老骨头使了。”赵氏说着将小板凳放到地上。
三嫂问另外的人:“你们看行不?”
“行,挺好。”
几个老妇人说着就纷纷摸出布条往大树上扔去,打好死结往上拉了拉。
一个老妇人回头看向林子那边,有些犹豫道:“咱们就这么去了?”
三嫂眼睛一红:“我们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是走不动道,咱们不能再连累孩子们。”
“三嫂说得是,咱们可是商量好了不拖累孩子们,这才几个老姐妹一起在黄泉路上做伴的。行了,也没啥好念想的,万一叫孩子们发现咱们不见了,可就死不得了。我先走了。”
一个老妇人说着就踩到赵氏带来的那小凳子上将脑袋套进了绳套中,尔后将凳子轻轻踢翻,顿时,她的喉咙被绳套紧紧勒住,无法呼吸,她本能的挣扎了几下,不一会,便再也不动一下。
余下的几个老妇人们呆呆的看着这个先走一步的老姐妹。沉默之后,赵氏忽然对身边的老妇说道:“她三嫂,上吊死的样子真的吓人噢。”
三嫂没有说话。
赵氏叹了口气,颤抖着将脑袋套了上去,踢去了那只她坐了几十年的板凳。
又是一阵沉默之后,三嫂也抖抖索索的踩上了凳子,一个,两个,直至最后一个。。。。(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 满鞑子就在这里!
岸边林子里发生的一切被黑夜笼罩着,归于沉寂,没有人知道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远处的黄沙河里却隐约有船浆划过流水的声音,被乌云遮住一半的月光星芒下,只见两条乌棚船正快速的向前方驶去,到了下游三四里地时,前方出现一个岔口,当前那条乌棚船停也未停就划向了左边那边支流。
两条乌棚船上的人轮流换着人划浆,约摸划了半个时辰后,前面那条船突然往岸边靠去,后面的船见了赶紧跟着往岸边划去。
一个头上裹着红巾的汉子从前面那条船上跳上岸,将船绳系在岸边的一棵老柳树上。然后蹲在地上,跟狗似的将鼻子对着空气嗅来嗅去。
后面上岸的人见着新鲜,低声笑骂道:“胡广兄弟,你闻啥呢?难不成还有母狗在这撒尿不成?”
“去去去。”
前面那个胡广兄弟回过头来朝他们低骂了一句:“一帮嫩小子懂个屁,鞑子有马,刚下过雨,若是周围有马的话,那马尿味浓得很,隔老远就能闻到。”
后面那几人听了都觉有理,一个个也学着胡广的样子对着空气嗅来嗅去,可是却什么也闻不到。四下里树影摇动,身后黄沙河水微微响动,四周一片安静。
一人有些丧气的收回鼻子,低声道:“我这鼻子不是狗鼻子,实在是闻不到什么臊味。”
“你小子才是狗呢。”
边上的同伴没好气的掐了这人一把,被掐这人刚想作出吃疼的样子。却突然见胡广猛的趴倒在地,手朝后一摆:“别出声,有动静!”
几人一惊。顿时全趴在地上,动也不敢动一下,竖耳细听,前方果然有轻微的响动传来,听着好像是“咯吱咯吱”的声音。
带队的是个小旗,叫周全保,他轻轻捅了捅胡广。低声问他:“胡兄弟,什么声?”
“像是马吃料的声音。”
离得远,胡广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声音。但他敢肯定,前方肯定有马,因为他闻到了马尿的骚味。
“你们在这别动,我爬过去看看。”
胡广比了一个手势。让大家别动。自己却朝着前头的林子里一处土坡爬过去。他不敢直接跑过去,因为万一前面真的有人,很容易被对方察觉。
周小旗知道这胡广虽然只是水营的一个普通军士,但却是有本领得很,因此并不拦他。
胡广是潮州人,十八岁当兵,先是当的福建郑氏的兵,后来因为跟随上官到潮州抢粮。结果被同是明军的郝尚久部击败,被俘虏后成了郝尚久的兵。再来后郝尚久又被清军打败。他就和一些同伴投降了吴六奇,成了潮州绿营兵。再往后则是倒霉催的在新会被太平军给俘虏了,转而又成了太平军。太平军的水营便是以胡广这些潮州兵加上香山一些渔民为骨干搭建起来的。
说起来这胡广还真是不祥之人,跟哪家,哪家倒霉,为此在水营的时候,营官们没少拿这事取笑他。胡广也不气,只说以后不会再倒霉了。上官见他虽然有些老兵油子,但水上本事不差,便让他在营中帮着教新兵水性,授得个军士衔。这一次水营配合亲兵营出来探查清军情报,胡广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白天下过雨的缘故,林子里烂得很,胡广往前爬得很吃力,身上都粘满了烂泥树叶。他顺着草丛一直向前爬,很快就消失在众人眼前,谁也看不清他爬到哪里了。
周小旗领着几个手下趴在岸边,一颗颗心都在扑通跳,那种紧张感似乎要让胸腔炸出来。
周小旗的眉头更是紧紧皱着:前面莫非真的有满州鞑子?
不知道过了多久,前面的草丛突然一动,就在众人的心都要从嗓子眼跳出来时,胡广的脑袋从草丛中露了出来。
胡广爬到周小旗前面,压低声音道:“前面约摸一里处有条路,路边上拴着几匹马,离得远,看不清,不知道是满州鞑子还是汉军的二鞑子,应该是他们的探马。”他没说绿营兵,因为都知道广东的绿营没有马。
一个士兵低声道:“既然发现了清军,管他是满鞑子还是二鞑子,咱们这就回去禀报吧。”
周小旗却摇摇头:“我们的任务是探出满州鞑子的具体位置,现在只发现几个探马,还不知道是满鞑子还是汉军二鞑子,这样回去怎么报?”
“我们出来了几十队,这会怕也是我们最先发现清军,无论如何也得把鞑子的底细探清楚,要不然咱们出来干什么?”
另外几名士兵也不同意就这么回去禀报。
胡广忽的说道:“要是就这几个鞑子,那不如咱们摸上去,逮个活口问问,运气要好,能捞着几个真鞑子首级报功!”
太平军不以汉军首级和绿营首级计功,可满州鞑子的首级却是能计功的,而且一个顶几个,因此胡广的这个提议让众人听了都是心热,对方就几个人,他们有9个人,不比他们少,又是悄悄摸过去他们,有备打无备,胜算能有八。九成。
“干了!我当兵几个月了,老早就想拿军士的饷了。”
“干,要真得手,旗头升总旗,我也能干旗头!”
手下们要干,周小旗当然也没意见,他也想升个总旗干干。当下便带着他们往胡广先前去的那土坡爬去,准备瞅准时机就动手。
往前爬时,周小旗忽的扭头对边上的胡广道:“先前看胡兄弟一路上不吱声,又听人说过胡兄弟从前的事,只道胡兄弟是个怕死的兵油子,不想却硬得很!”
胡广微微一笑,没说自己什么,只说了句:“我们潮州人向来都硬,不过要看对谁,对自家人硬不起来。”
几人刚爬到那处小土坡,还没等他们往路边摸去,突然就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周小旗脸色一变,挥手让大伙趴下别动。
众人没想出此变故,一个个都是紧紧贴在地面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夜色之中,前面路边拴马喂料的那几个清军已经翻身上马,在他们北面不远处,上百骑正奔过来。而在更远的后面,分明就有大队人马正往这边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