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减小
“再下诏,让这些地区可以部分的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至于粮帛的价格根据路程的远近,道路的艰难,分成三个等份,折算货币为京城的粮帛价格八成,六成与四成”
这也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无论地方上价格怎么样波动,终目标是将这些帛与粮运向京城的,朝廷的收益也终是以京城的价格来实现的可这些地区,即使剑南与秦岭以南,离关中比较近的地区,想要运达,就十分不易因此,不能以原价计算,分别打了一些折扣事实朝廷原来也因为道路的原因,损耗远不止这些折扣的消耗这样一来,朝廷获益,地方上也在获益
但有一条,李威没有说
只要这个诏下达,会因为简便与划算,百姓主动增加jā易,对商业繁荣会产生巨大的好处他不说,一时半会,包括武则天在内,都没有看出来看的只是牵动利益的大小,对朝廷有多少利弊
继续说道:“但朝廷不需要强行摊派地方官员上缴多少金银铜币,地方官员也勿得强行让百姓摊派征收金银与粮麻百姓愿意继续象原来那样上缴租庸调税,官员不能加以阻拦,若是上缴金银,也不能加以阻拦这样不论商人怎么鱼肉,百姓却有两种选择商人在朝廷折扣上,能盈利就能以货币向百姓购买,比如永州缺粮,湘水其他流域可以由商人调剂,而不是不惜千万里,运到京城可少要保证不会低于朝廷的折扣后的粮帛价格,否则农民会通过原来的方式,向朝廷贡税百姓有便,商人有利,减少不必要的费,朝廷又方便可行,甚至还会增加税务收益,不劳烦各地百姓运输押送并且能在当地征粮的,官员也不敢松懈,也许他们会继续用大斗小斗鱼肉百姓,可不敢用假的金银糊百姓不是路人,能逃得掉,不知去向,无从查找”
算来算去,就是运费
这个运费节省下来,就能使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但不是以前没有人看到,想要实现它,必须在有充足的货币保障下,能进行
所以大量的金银涌入,恰好是一次契机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就依你之见,裴卿,你草似各州的具体情况,先下一道诏百姓的反应”
“喏”裴炎也不能说出反对的意见
总体上来说,政策很温和的,反对可以,继续按照原来的贡税体制来贡税这一来,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了
但也要看的,例如强行将金银价定得比现在的金银价高,会引起什么风波,若是价格抬不上去,向官员发放薪俸,官员必然不服,又会引发什么风暴,这个裴炎心中也没有底了
可是朝廷国库太缺少钱了,这一张大的订单,让裴炎都无法拒绝
李威又说了第二件事,道:“九月份,我派了使者前往回纥,让比粟派出重臣,来京与我一叙因为漠南暴,这一行会十分缓慢,大约明年hūn天时,他手下的臣会来到京城这一行的目标,我是打算支援回纥一些武器,让他们壮大起来,在北方对突厥人进行掣肘,父皇意下如何?”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准”
再不懂,远jā近攻嘛,回纥常期遭受突厥人的压迫,与突厥人势不两立,比粟从他们的祖父到他的父亲到他自己,都是唐朝强行扶持上台的,对唐朝感情深厚,支援一些武器,合乎情理
“那么父皇母后,儿臣告退了”
退出上阳宫,李威不由地手挥了一下
此事大不了是一道诏,然而却实现了他许多想法包括对税务的一些变革,外jā思路的变革,甚至军事上的布置但也要看,看诏下达后,洛阳金银价格的变动,能真正注定,这一条策略是否能长久存在下去
几天后,诏终于颁发天下,洛阳全城哗然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
第四十七章 我的国
第四十七章我的国
诏书上以秦岭淮河为限的,北方不动,动的是南方,但将主要产粮区保留下来,比如淮河一带,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汉水与湘水赣水下游地区,这是裴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不知道未来这位“好高骛远”的新皇帝,开发大江南有多大规模,二是丹水渠成,能辐shè到这一地区,不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考虑到丹水渠的漕运能力,只是几大河流附近的州县,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租庸调制。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许多大臣jiāo口称赞。所以说裴炎十分难缠,作为一名宰相,他的确有宰相之才,甚至略略在刘仁轨之上。
但诏书颁发后结果,引起了喧然大*。
各处柜商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了侵害。
对国家有没有好处,他们不管的,自己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做了一件事,抵制。
有人来兑现铜钱,说我们手里没有余钱,不换。要换也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兑换。百姓不乐意了,这是朝廷官方的兑价,你们也要赚一点手续费的啥,一两赚一个五十文六十文的,可不能赚取两百文三百文,特别是金价一两要赚取五百文钱。有的百姓不急等着钱用,说不换了。爱换就换,不换拉倒。但有的百姓急等着钱用,于是不服,甚至到衙mén里告状。
可是此次法案实施就是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包括这些柜坊主,又刻意为了减少争执,并没有任何法令强制xìng的执行。官方回收金银的途径,也是利用税务来回收的。各个官员只好对报案人不受理。
然而这时暴lù出人xìng丑陋的一面,不仅是继续低价兑换金银,金银最终不是货币单位,它的流通方向,是制作器皿与首饰。朝廷涨了金银价,成本增加了,我们也要涨。
因此有许多大臣,说商人无耻,可李威在朝会上问了一句:“当真所有柜坊主背后是商人?”
能开设柜坊的,那一个不是财产雄厚?商人实际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少,除了商人,还有许多贵族,望mén,甚至有许多宗室子弟也参预其中。
可是此事却引起了很大的húnluàn。不仅如此,如当初武则天所担心的那样,诏书的颁发,只能柜坊主带来更多的好处,金银价却没有涨上去,然而朝廷大部分俸禄又要通过金银形式,代替原来的米、帛向官员将士发放,这会让官员将士也再度不满。特别是到了年关,朝廷要发发年终奖的啥,问题就出来了。
有人yy在唐朝办银行,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试问一下,唐朝金银不是货币,铜币又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属为本位,试发纸币,会引发多大的húnluàn。整个国家有可能都会瓦解。
看到这种状况,李治心中都有些后悔了,心里面想到,悔不该当初贪图那几百万缗钱的收益。于是将李威喊了过来,李威说道:“父皇,无妨,只要从国库里拨出二十万缗铜钱,这种状况会自动消失。”
不强制,可以引导。
真正缺钱想换现钱用的百姓并不是很多,数量也不大,更多手中有大量金银的人,却是在观望,看,若是朝廷能将这股风bō挡下去,那么可以带金银到南方各州县收购货物。不但盈了利,而且凭空手中的金银皆上涨了好几成。
得了二十万缗钱,李威再次召梁金柱的长子进入东宫。
梁金柱随河边兽生去了苏州取钱,带了五十万两银子,存在苏州的柜坊里面,这是做为订金的。但此时,倭国举国上下,在寻找金银矿,原来与唐朝一样,只是一个贵重货物。即便有商人前来jiāo易,也将金银价位压得很低,不愿意脱手。此次jiāo易,倭国几乎将所有库存的金银拿了出来,不得再次开采更多的金银。
河边兽生也风闻此事,但心里面想法不一样,未必能落实下去,即使唐朝落实下去,倭国多金银,以后以购买到更多的唐朝货物。对倭国同样有利,并没有感到吃亏。并没有太在意,立即又乘船回国去了。
然后李威让梁金柱的长子,在洛阳与长安、汴州设了三处兑换地点,以合理的价位收购,又派人散发言论。民间受不受益,朝廷未必能干涉,但许多州县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成为必然。
这么多州县,得需要多少金银,才能满足。金银的数量必然不足。可是用金银代替原来的租庸调,于民有利,于商有利,官府也简便易行。唐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金银产量又很低。这会有什么后果,有可能各州县百姓宁肯吃一点亏,也要用金银jiāo纳税务。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那些州县金银的兑价最终超过朝廷兑价。
谣传的力量很强大的,而且梁金柱长子的公开兑换金银,也终于将民心平复下去。毕竟也是在赚手续费,有的百姓从开始的恐慌,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反而不换了。
还有的商人,见到金银首饰价格猛涨,看到平息下来后,主动参与到兑换当中,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与富豪都拧成一股绳的,也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都在开设柜坊。商人逐利而行,大户人家也在逐利而行。
事态在没有扩散到全国时,终于停息下来。
但李威在腊月初五的朝会上大发雷霆,说道:“当初此行,正是为了考虑各个柜坊的利益,然而各柜坊的做法,让我感到心寒。我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议事时不能多谈商利,所以只谈了代替税务与发放薪俸,但是不是如此呢?一旦金银在人们心中养成货币观念,不但是税务,特别是商业上的大宗jiāo易,听闻有人为了方便,用了飞钱代替,然而飞钱终是一张纸,不象黄金白银是实打实的金属。那么金银在大宗jiāo易中必然成为主流。休说是俸禄,就是此项,我朝的金银也远远不够。还有首饰与器皿同样需要金银,我大胆的说一句,若没有大批的金银从外涌入进来,金银价因为运输成本减少,必然比朝廷核算的价格要高。各个柜坊主不理解朝廷的苦心,如此做,心寒,心寒”
连说了三个心寒。
但这话说得不算过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铸造几十万缗铜钱,不及宋朝规模,但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虽然有许多被商人sī自融化为铜器,一部分在外国流通,可有许多sī铸的sī钱,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倒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可就是这样了,钱币依然不足,不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làng费。甚至有时候朝廷看到钱币不够用了,明知道sī钱,只好折价收上来。也造成了市场连一缗钱的钱数都在bō动,一缗钱一千铜币,那是sī币,朝廷的铜币,有时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满足唐朝的货币供应量,李威估计最少得增加一亿缗钱,无论怎么商业发达,航海发展,倒卖军火,也带来不了同等的金银。再说,几十年后,金银量增加,可百姓也会增加。李威也坚信在他带动下,唐朝经济会进入更良xìng的发展,货币依是不足。
又说道:“若不是耻于言商利,我很想让取缔这所有的柜坊,让朝廷前来经营。各位议一议。”
说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这样做,这是一个表态。这一番话很快传到民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银价兑价再度上涨,年关到来,一两成sè好的银子在柜坊里兑价达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