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少女只是笑,狄仁杰看得紧,她们也不大习惯。可自己以前的身份,进入皇宫,得到太子的宠幸,何等的艰难,义父这样做,也是为自己二人好。倒没有什么怨言。

    李威走了过去。

    狄好佩服万分地说道:“殿下,奴……妾身听到你与那些大师的对答,妾身很佩服。”

    “殿下,臣正在你说这件事。佛教使人向善,倒也不恶。可是佛教终是西方教派,儒家才是治国正理,殿下不可mí恋。”狄仁杰正sè说道。

    阎立本脸sè立即变得端庄起来。

    他一生遇人无数,唯独这个狄仁杰最让他欣赏。作为太子的幕僚,不但为太子谋策,教导太子同样很重要。看到没有,就凭这一句进谏,就胜过了崇文馆众多的大儒。

    李威摇了摇头,低声说道:“狄卿,尽请放心。对鬼神一道,孤不反对人信,特别是一些正派宗教,总归是教人向善的。但自己不甚信之。孤插言,是孤听闻禅宗某些教义,想到了一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于是编排了一下。”

    “何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现在还没有出来,狄仁杰好奇地问了一句。

    “这是一种境界,看到山了,那就是山嘛,也不去想,然后去想了,山上有石头,有泥土,有树有的山高,有的山低,这个山在心中不大象山了。最后慢慢了解它的本质,知道山的真义,山又成了山。不过与第一种看山是山不同了。禅宗分为顿悟与渐悟,顿悟就是刚才神秀法师所说卢行者,但一般禅宗弟子没有这个悟所以要渐悟。无论是顿悟或是渐悟,不可能一下子悟出来的,所以一开始进入佛门,是空还是空,最后半知不解,空就不是空。然后呢,悟出来了,空还是空。”

    绕来绕去的,可禅宗确实是这么玩的。

    听他说得古怪,大家一起失笑。

    “其实说到底,真空了,大家一起不劳而获,最后怎么办?庄稼必须耕耘才能有收获,读书人必须苦读才能有才学,朝廷上到陛下,下到官员需勤奋治理,国家才能五谷丰登,政通人和。所以千百年来,儒家的奋发有为,才为天地间的正理。”

    儒家也未必全是对的,但这些官员都是儒者出身,不得不这样说了。但治国,儒家肯定比道佛两家,稍稍好些。

    “再说,孤听的不多,可也听说了,一些懒散的汉子,为了逃避国家的税务,寄身于寺观,以求不劳而获。僧侣道众越来越多,又占去大量良田,这些都不是计在国家税务之内。于是普通的百姓负担越是沉重,却是不妙。”

    “正是啊,”狄仁杰叹了一口气。前些时间在少林寺时,还与太子说过类似的问题。寺观的兴起,又使国家增加了一笔沉重的负担。

    狄蕙不解地问:“既然如此,殿下为何要如此说。”

    “父皇母后既然难得出行,听法会,又是喜欢,孤博他们一笑。这是尽人子孝道。”好听的解释,也就是拍马屁,缓解僵持的关系。

    太子过来与狄仁杰说话,阎立本告辞。

    看着他离去,狄好吐了吐舌头,道:“父亲大人,孩儿好害怕。”

    “为何?”

    “以前阎相公听闻孩儿画技,曾有一面之交。父亲大人,不如实话实说了吧。孩儿心中担心不止。”

    “没有人问,何必要说?”狄仁杰立即劝阻道。传扬出去,招惹非议,再想进东宫,那是不可能的,要说,看能不能找一个机会,向皇后透lù此事。其他人不必得知。如果殿下以后登上大鼎,谁人又敢说?

    李威没有说,比如他与父母相处,也多半是半真半假。诚实固然是美德,有时候善意的撒谎,也是一种美德……

    但狄好的心倒是让他更喜欢。撒谎无奈罢了,以撒谎为自荣,那可要不得的。

    ………………………………

    老仆役在路上就不停地听到洛阳传来的消息,传得他心惊胆战。

    可是奏折象雪huā片一样,两位圣上就是留中不发。

    慢慢醒悟过来,到现在为止,只有明崇俨一人,使皇上的病有好转的趋向。天大地大,没有皇上的命大。而且象这样逼下去,皇上与皇后十分难堪,对太子未必有好处。

    或者自家主人早就想到了这一步?

    于是再次向洛阳赶来。没有敢直接求见,扮成了一个卖货郎,进入明府的。

    见了面,责问道:“明大夫,为什么这么不小心?”

    用太子地位强压,也就算了,让人家在自己最拿手的方面打压,这就不对了。

    “你们还问我?我入朝才多长时间,根基不稳,不是,是一点根基都没有。你们就逼我做出这件大事。不是不可以做,需要借势而为。”明崇俨也来火了,虽说富贵让他很渴望,可也要值得争取。象这样,不如安稳在呆在西京,好歹还能过一份安稳的生活,不愁吃穿。这一次准备作法前,心中就忐忑不安,可许敬宗的人逼得又急。不然看准时机,不会成功,也不会这么被动。

    因此又说道:“不是你们逼得太急,何来如此失措。请你转告你们家主人,我的能力很小,你们要求又太大,恕我无能为力。少师不甘心,自可将我揭发出来,反正是等以待毙。”

    “明大夫,休要慌张,如果陛下对你不利,也不会将奏折留中不发。”

    “那又如何,难不成陛下还会奖励我?”

    “不是,不过太子委实有些难办……”作为许敬宗的亲信,也与原来太子打过几次交道。是原来的太子,经过这一次出手,太子早就让主人弄倒了。可这一病,太子仿佛七窍全开,明崇俨打退堂鼓,他也想打退堂鼓。可能退得了么?

    想了想,又说道:“也许这件事从一开始就错了。相公选择了你,不仅仅你巫医经皆长,还有你有一点,只是没有利用好。”

    “那一点?”

    “长相,又替陛下治病,得以自由进出皇宫,如果你说皇后有病,开一些药方,其中有一些隐蔽的春情之药,该是如何?”

    明崇俨让他一句话,吓趴下了。过了大半天说道:“我绝不同意。你们家相公想学吕不韦,将我当作了嫪毐,可后来嫪毐是什么下场?更不要说现在陛下尚在人间。对不起,我收手了,收相公的钱财,马上我吩咐人拿出来,归还相公。”

    “你以为你收手,真的平安无事?如果坐视不管,等到太子登基,你会有什么样的下场?”老仆役一下将他拉坐下来,然后又说道:“明大夫,而且你也错了,皇后是皇后,她绝不是华阳太后那种低下姬妾出身能相比的。再说皇后服shì太宗,现在又服shì陛下,一臣羞事二主,一fù羞嫁二夫,况且是父子二人。陛下身体你也知道的,皇后正值虎狼之年,又不是节fù,此计可成也。”

    “不妥,不妥,现在陛下都不让我进宫了,此事休提,”不过这小子心中多少动了一些念头,配药不是问题,就是避孕的药他也会配上几种。进出皇宫好几次,多少也知道皇宫里一些秘闻。那个皇后手段很滔天的,再说,岁数虽然大了一些,可保养得当,却是一个美艳无比的fù人。

    这个念头,李威是不知道的,知道了,准会不顾父亲有什么想法,拿着横刀来割他。

    “明大夫担心不无道理。不过陛下身体越来越差,就是处执,也会保住你一条命。以后他身体再度恶化了,还会想到明大夫。少师的话,却是为你铺就一条金光大道。”

    虽然在劝说,他心中担心畏惧却越来越重。

    以前少师对付那些宰相们固然成功了,可手段是一方面,也是皇上与皇后授意的。

    现在不仅不是,却是对付太子,太子又十分难缠,又将陛下与皇后当作了棋子。如果事泄……也不要全部事泄,只要事泄一样,许府满门上下,立即会遭受灭顶之灾。看到贺兰敏之下场没有?

    虽然陛下想法外开恩,可让皇后派人追到湘江边,与仆役全部拽马绞杀连随同伺服的衙役,都没有放过。可与明崇俨一样,踏上了这条船,想下也下不下来,于是又说道:“如果明大夫抢在两位圣上旨意下达之前,使用虎狼之药,会是如何?再说皇后本来心中就是jī愤……”

    '。。'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太子高梁 皇宫大宴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子高梁皇宫大宴

    许敬宗拥有的田庄与产业就那么几处,但不能动用明处的力量,又不能让任何人察觉。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很难。

    要慢慢监视,说不定是一个月,说不定是两个月。

    贺光珍带着书儿出城,另一名同僚随行,另外三人则拿着画像,到许敬宗其他农庄或者产业门前碰运气。书儿化装成了一名书童,贺光珍两人化装成普通的书生,书儿长相不象杨敏或者徐俪那样绝艳,并不吸引人注意。

    出了城,城外已经是一片碧绿,各种农作物正在疯狂地生长着。其实高温有高温的好处,只要水源不缺,对农作物还是很有利的。不过水源怎能不缺。于是挨着沟渠边的庄稼长势很好,远处缺水的庄稼一个个枯萎起来。

    书儿忽然指着西南方向,说道:“你们看,那就是皇太子试验的高梁。”

    鹤立鸡群,远远就看到了。

    其实对高梁,李威知道得不清楚,这种庄稼一直产量很低的,在唐朝一亩地平均收成只有一石,有的长势好,伺候得当,能得到两石,长势不好,一石都没有。不过现在其他的庄稼收成同样不好,不然全国亩产两季均拉起来,还包括江南的沃野千里收成,只有两石。随后麦与稻技术兴起,作为粮食的主流,高梁口味以及脱米困难受到冷落。于是一直到后来中国建国之初,全国高梁收成只有一百五十斤。有许多地方甚至作扫帚与青饲料用的。经过几十年技术革新,长到了六百多斤,也就是李威生长的时代。

    后来进了城,听到了一千斤两千斤,一是试验田,二是种子改良。大多数农村里,产量还是**百斤,并没有达到一千多斤。当然,如果仅一季高梁就达到了**百斤,对于唐朝会意味什么?休说眼下的大旱,再严重一些,只有河北、江淮、山南等道丰收,国家也不会愁粮食供给。

    所以提起这几块地的高梁,一个个说三四石,这是人们的最高要求以及这个时代对高梁产量的一个梦想,再想,就不敢想了。

    但眼下这十几亩试验田技术该有的都有了,从选种就开始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至少是后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先进最精细的技术,肥料有过之而无不及,伺候得又好,只是种子略差一些。不过经过这些技术肥料的催化,生物自然进化的本能,种子也在产生变异,于是一切皆有可能……

    “太子的高梁”,贺光珍产生了兴趣,替太子办事,以为自己是太子的人,贺光珍说道:“过去看看。”

    看的人很多,皇庄里的人正在捉蝗虫,大旱这玩意儿多,不过侥幸没有形成蝗灾。其他的人都是附近的农民,官员与士子到现在,依然对这十几亩地疏忽了。

    贺光珍站在高梁下面,不由地说了声:“好高。”

    收成不知道,但这杆儿的高度太过惊人,人往高梁田里一钻,几乎连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