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唐-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没有坐在宝座龙椅上,而是昂然而立,站在丹墀之上,用威严深沉的目光环视众人,接受着文武群臣山呼海啸班的跪拜,尔后才摆了摆手,高声道:“诸位爱卿,平身免礼!”

    很多人跃跃欲试,准备只要皇帝一开口讨论孔晟的事儿,就立即鼓噪呐喊,众口铄金一哄而上将孔晟置于死地。其实孔晟在朝中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导致的仇敌,只是因为他少年得志、功绩盖世,这才引起了很多朝臣的嫉妒。

    倒是一向与孔晟站在对立面的皇太子李豫,此刻并没有“棒打落水狗”的念头和心思。当然了,李豫麾下那些心腹,比如李揆马平等人,素来与孔晟不睦,也准备借机奏孔晟一本。李豫不屑于落井下石,但对于孔晟挑衅皇家和抗旨拒婚的行为,他也是愤怒至极,所以不会阻拦麾下和东宫派系的朝臣上奏围攻孔晟。

    然而令众人失望和意外的是,皇帝却缓缓开口,没有提孔晟半个字,而是要求讨论商定两件事,一是宁国公主和亲回纥的行期,二是在洛阳统兵镇守的赵王李系联名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转呈上表,要求朝廷调河西陇右兵马十万东进河东,对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叛军形成两路夹攻,展开最后的围剿大决战。

    这的确是两件国之大事。

    和亲回纥,事关两国交好。平叛战事,事关大唐国运。在当前来说,其实没有比这两件事更重大的了。与之相比,孔晟所谓的抗旨拒婚,不过是小事。

    宁国和亲回纥的事儿早就是板上钉钉,所以讨论行期没有任何悬念,李泌和杜鸿渐在询问过户部礼部的筹备情况之后,两人建议半月后出行,众臣没有意见,皇帝也不置可否,所以很快得到通过。

    但在是不是调拨河西陇右兵马呼应赵王所属兵马,从北线进攻河东史思明所部,朝臣争议纷纭,根本形不成一致意见。

    以李泌杜鸿渐为首的朝臣认为,朝廷应当及时调兵遣将,从北线出击,果断与郭子仪等部形成合围,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损害国计民生动摇大唐根基的叛乱,从而让大唐国民休养生息,再创辉煌盛世。

    而李豫一派则坚持反对,认为洛阳一线已经陈兵三十万,占据了目前大唐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二。河西陇右兵马主要用来镇守西域异族和防范回纥进攻,若是将河西陇右兵马调拨东进,会造成大唐后方空虚,万一异族蠢蠢欲动伺机进攻大唐,形势就非常危险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朝堂之上,两派互不相让,争执起来。

    皇帝有些烦躁。其实他也是因为拿不定主意,所以才夤夜召集群臣讨论,想要听听大臣们的意见。然而,这一次的紧急朝会一如往常,建设性的建议没有几条,彻底陷入党派纷争之中。

    吵得凶了,就成了两派攻击,有些情绪激动地,甚至当堂吵吵嚷嚷近乎悍妇骂街了。

    孔晟的事本来就够让皇帝烦躁了,朝臣为了是否出兵的事儿喋喋不休的争吵,让皇帝心底怒气燃烧。如果他们当真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定的角度那倒也罢了,可惜这些人纷争的目的无非还是党派之争,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东宫这一脉其实是担心全国兵权尽数落入赵王之手,将来赵王功成名就,对东宫的地位构成致命的威胁。

    实际上,在李豫看来,这场叛乱早一天平息与缓几天平息,后者更符合他的政治利益。最好是赵王兵败或者平叛不力,再由他来挂帅出征,那是最好不过了。至于这中间的国家利益损失、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过是细枝末节,都不在东宫的考虑之内。

    对于东宫的盘算,皇帝心知肚明。只是皇帝也无可奈何,东宫太子李豫文武兼备,累立战功,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在他的儿子当中无人可及。李豫登高一呼,追随者众。

    皇帝向李泌投过深深的一瞥。

    李泌知道皇帝的心思——这场朝会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一念及此,李泌就当机立断转达皇帝的授意,他出班高呼道:“陛下,既然朝廷对于出兵还是不出兵争议不下,不如暂时搁置,容后再议。此刻夜已深,陛下操劳国务,龙体疲倦需要休息,还是保重龙体要紧。”

    本来还在争执不休的朝臣一听,顿时哑口无言,纷纷闭住了嘴巴。皇帝的龙体是最重要的,谁敢提出反对意见?

    皇帝刚要顺水推舟,结束朝会,却听李豫缓步出班,向皇帝拜倒了下去:“父皇,儿臣有话说!”

    皇帝皱了皱眉,沉声道:“皇儿还有什么话说?讲吧。”

    李豫朗声道:“父皇,调拨陇右、河西兵马入关之事,没有继续商议的必要。目前我大唐多数兵马已经聚集在河南河东一线,后防空虚。陇右河西仅存兵马,号称十万,其实不过七万八千人。西域各族、回纥、漠北蛮夷若无大军坐镇,一旦蠢蠢欲动,或者趁火打劫,骚扰我西北边陲,则大唐危矣。”

    “陇右、河西兵马坚决不能动。而二弟麾下,兵马达三十万。而安庆绪残兵败将只有两三万人,加上河东的史思明所部,统共不足二十万。以我大唐三十万精兵强将,若还不能剿灭残余叛军,这只能说统帅、主将无能,不论其他。儿臣请求父皇,儿臣愿意率东宫卫率三千人增援洛阳,统帅我三十万大军进攻河东,一举将叛贼剿灭!儿臣愿意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立下军令状,若不功成,甘愿自除太子之位,不再理政!”

    李豫言辞慷慨,气势如虹。

    众臣吃了一惊,都纷纷用复杂震惊的目光望向李豫。

    李泌和杜鸿渐迅速地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不由暗暗摇头。李豫直接质问赵王统兵不力,试图重掌兵权,若是让他如愿以偿,后果不堪设想。

    而另一方面,朝中对于赵王李系一段时间以来的平叛,也颇有微词。很多人认为,赵王统率三十万大军,麾下又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当世名将,可以说是汇集大唐大半的军力,尚且没有对叛军形成有效的围剿,他这个兵马大总管,实在不能说是称职。

    只不过因为赵王毕竟是皇帝次子、赵王殿下,朝臣纵然心里非议却也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

    李豫此番公开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无疑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附和连声。反正是皇太子指责的,他们不过是附和附议罢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抗婚(8)

    第四百七十一章抗婚(8)

    李豫公开指责赵王李系无能,统帅三十万大军迟迟不能拿下叛贼,还要串通郭子仪等人向朝廷要援兵。他不惜用立下军令状的代价来换取再次领兵的权力,决心之大、胆魄之足,非常人所及了。

    要知道,这话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旦当堂立下军令状,加盖了皇帝玉玺,那就具有了法理效力。只要李豫兵败,皇帝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他的太子之位废黜,李豫再无半句话说。

    然而,李豫既然敢这么说,就自然有他的把握。实际上,对于平叛之事,李豫早有筹划和思路,在李豫眼里,逃到一隅的安庆绪和河东的史思明根本就不足为患。只是赵王李系太过无能,以三十万大军之众至今还没有结束叛乱。

    皇帝嘴角一抽,眉头紧蹙起来。

    李豫如此慷慨激昂、敢于奔赴国难,不惜以自除太子之位来作为代价,确实打动了皇帝和一些大臣。

    殿中气氛顿时变得有些激情起来。

    东宫派系中一些大臣纷纷开口上奏,要求让太子李豫统兵取赵王而代之,亲率大军进攻河东,一举将叛军剿灭云云。

    皇帝微微有些迟疑,一时间他拿不定主意。

    在皇帝心里,李豫确实是有统兵天分的,让他统兵出征,说不准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这场让皇帝寝食不安的祸乱,从而让大唐休养生息,去除皇帝的一块心病。于国于民于李唐皇室,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李豫再次掌兵权,这对于皇帝来说,又不得不担心,本来已经被打压下去的李豫派系的强大力量,会再次趁势而起、再次尾大不掉。到了那个时候,皇帝又该如何控制战功更加显赫、威望更加深厚的皇太子呢?

    皇太子在朝野上下影响力更加强烈,登高一呼、应者甚众,谁又能保证,到了那个时候,皇太子没有篡位的僭越之心?

    涉及皇位、皇权和天下,父子就不像是父子,血脉骨肉没有半点亲情了。

    李泌与杜鸿渐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有些着急,一旦皇帝动了心、或者说立场不坚定,被群臣裹夹着同意让李豫再次掌兵权,那日后的局面就会变得更加艰难。东宫势力暴涨,对于他们这些保皇党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好事。

    李泌一念及此,不敢迟疑,立即出班大声呼道:“陛下,夜已深了,保重龙体要紧,平叛之事,需明日再议!”

    皇帝当即醒悟过来,立即霍然起身,向朱辉光点了点头,然后扬长而去。但朱辉光刚要宣布退朝,却听丹墀下又有人情绪激动地高呼:“陛下,用兵之事可以从长计较,明日再议,然,长安侯孔晟抗旨拒婚,已经犯下欺君重罪,当交有司议罪论处!”

    皇帝不得不停下脚步,扭头望去,见正是东宫群臣之首李揆。

    李揆这么开了头,群臣中立刻有不少人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地,异口同声指责孔晟抗旨,要求皇帝尽快将其治罪,以正视听,维护朝廷和皇帝尊严。

    皇帝眼眸中略过一丝复杂的奇色。

    这么多人落井下石,试图将孔晟置之于死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孔晟抗旨,而且屡屡劝说而不改,要说他不愤怒那是假的,皇帝的权威受到侵犯也是真的,但是皇帝却真没有将他诛杀的念头。

    毕竟,与面子相比,孔晟的价值、孔晟存在的必要性、孔晟对于皇帝维护统治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前者。

    所以,与其说皇帝要以抗旨之名将孔晟诛杀,不如说是皇帝正在逼迫孔晟就范。无论如何,皇帝的金口一开,那就再无更改,不管孔晟愿意还是不愿意,必须要娶了纪国公主。

    否则,皇室的威严何在?

    但在皇帝看来,这是他与孔晟之间的事,不想让外人掺和。这是他在朝会上故意回避此事的关键因素。然而,不想还是有人趁机挑事,又是东宫的李揆……皇帝阴沉的目光投射在李揆的身上,心头越加不爽。

    李揆本是礼部尚书,也算是皇帝倚重的大臣之一,当初灵武拥立的功臣之一。然而,李揆与李豫走得太近了,逼着皇帝不得不将之抛弃,任命他转任东宫辅臣。

    数十人七嘴八舌在丹墀下鼓噪,看那样子,是不把孔晟绳之于法是不甘心的。这哪里是在声讨孔晟,摆明了是威逼皇帝就范。皇帝心头火起,却是不动声色。

    他缓缓转身而回,面向群臣淡然道:“李揆,孔晟抗旨拒婚?此话从何而来?”

    皇帝这么一问,李揆愣了一下,其余人等也呆了呆,顿时不知所措。

    孔晟抗旨拒婚的事,并不是皇帝公开宣布,而是非正式的消息传播。皇帝赐婚没有在朝会上讨论,孔晟抗婚的行为更没有朝臣目睹,皇帝来了个流氓式的不认账,李揆等人真是无言以对。

    都知道皇帝在耍无赖,但又能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