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尚书,孔晟文武双全,是当世奇才,这样的人才不为朝廷所用,继续参与平叛,反而要去国子监挂名做一个文散官,简直是岂有此理!”李系怒形于色。
李系和李揆当殿争执起来。
李亨有些烦乱地望向了杜鸿渐。
杜鸿渐被皇帝紧盯着有些不安稳,犹豫了一下,还是出班进言道:“夏邑军累立战功,臣以为非孔晟一人之功。臣赞同李尚书所言,可让孔晟入京为官,同时朝廷厚赏夏邑军将,以彰显朝廷威严。”(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大朝会,大幕揭(3)
李亨失望地攥紧了拳头。
杜鸿渐的态度,意味着他也转向了李俶,成为李俶背后的追随者之一。而原本,在李亨心目中,杜鸿渐算是中立人士,不偏不倚。
李亨无奈地望向孔晟,而孔晟也用淡漠的目光回望着皇帝。李亨认为为孔晟说话的人势单力薄,竟然只有李系一人;而在孔晟看来,皇帝完全是在瞎扯淡,在满朝文武面前故作怯懦之态,其无奈尴尬的表情多半是出自表演。
孔晟心里冷笑起来,既然皇帝要演戏,那么,老子就陪你们好好演一场大戏。皇帝要把老子当成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老子就反客为主,客串一次过河无敌的小卒吧。
一念及此,孔晟突然拜伏了下去,朗声道:“陛下,臣有几句话说。”
李亨深吸了一口气,“然。”
“臣当日蒙郭令公举荐出仕,以士子布衣之身自江南赴河南任职宋城县令,至今一年有余。一年多来,臣在河南募兵安民,恪尽职守,与叛军连番苦战,侥幸功成。但正如李尚书杜大人所言,这是夏邑军将士群策群力血战之功,非孔晟一人之功。而臣已经连番被朝廷和陛下擢升,深感陛下隆恩,早已不胜惶恐。”
孔晟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
郭子仪的嘴角微微一抽,孔晟将他点了出来,无疑让他处在了某种尴尬的位置上。
“陛下,臣勇赴国难,是尽大唐百姓士子之本分。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臣在河南浴血奋战不畏个人生死。是尽臣子本分,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孔晟出仕也好,整军也罢,并无个人私心,今安贼节节败退,朝廷平叛已进入尾声,大唐天下安定乾坤康宁指日可待。臣心甚慰——”
孔晟缓缓抬头来目光清澈平静,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臣至此,特向陛下请辞,请陛下恩准臣辞去一应官职军职,还孔晟布衣之身,返回江南故里隐居。”
满朝文武皆惊,很多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亨嘴角抽动,面色变得有些难堪。他心里明白,孔晟这是不满失望之极,在用这种方式逼迫自己表态了。
“孔晟。朕不能准。”李亨烦乱地摆了摆手。
孔晟拜伏在地,低头暗自冷笑不语。
李俶也是微微有些愕然。他万万没想到。孔晟竟然怀着功成身退的心思。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倒也不为己甚,走就走吧,既然孔晟离开朝廷,那么就不足为患了。
但李俶也好,他背后的臣属也罢,都不能主动提出来让孔晟请辞为民。因为这样一来,无疑给天下人落下挤兑功臣的口实,让征战沙场的军队将领心寒齿冷。
郭子仪轻叹一声,出班道;“陛下,孔晟文武双全,又在军中有万人敌之名,叛贼闻风丧胆,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可准其辞官为民。臣特请陛下加封孔晟为洛阳刺史、关洛行军副总管,随臣率军进驻洛阳,北上东征平叛!”
郭子仪不得不出面了,尽管要因此得罪李俶,他也顾不得了。
一来是孔晟是他举荐出仕的人,若是以孔晟如今之战功,得不到升迁,他面子上也不好看。
二来在他看来孔晟的确是罕见的人才,若是让这样的人辞官为民,浪费且不说,还要让朝廷被天下人诟病。
李揆闻言,立即反驳道:“陛下,万万不可。洛阳乃东都,关乎朝廷根本,将洛阳交给一个不及弱冠的少年郎治理,实在是儿戏之极。”
郭子仪有些不满地望着李揆淡淡道:“李尚书,孔晟当日曾光复洛阳,并稳定洛阳局势多时,熟悉洛阳情况。一旦本帅率军征伐叛贼,洛阳便为大军后防和长安屏障,洛阳主官必须要允文允武才能承担重任,李尚书可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李揆针锋相对:“张镐在洛阳,足以承担重任,何必另外委派他人?”
郭子仪气得冷哼一声,拂袖退下,再不多言。
反正该说的话他也说了,该做的他也做了,最后的决断还是要皇帝来下。
杜鸿渐沉吟了一下,又抬头观察了一下皇帝的脸色。杜鸿渐心里很明白,若是给孔晟实职并加兵权,李俶这边肯定会激烈反弹,但无论如何,皇帝也不会准许孔晟辞官为民,因为这不仅仅是人才不能得到利用的事儿,会让皇帝和朝廷沦为天下万民的笑柄话把儿。
开玩笑啊,用人的时候让人家拼死上阵杀敌,不用人了就反过来要卸磨杀驴,将来还有谁会再冒死为皇帝效命?
“陛下,臣以为,孔晟的战功及万人敌之名,怕是有夸大其词之嫌疑。臣观孔晟,文弱书生,实在不宜再入军中统兵了,不如加封孔晟为正四品的中书侍郎,入中书省为官任职,用其才学专长,也为朝廷和陛下理政之膀臂。”
杜鸿渐大声道。
在杜鸿渐看来,擢升孔晟为一个正四品的文职散官,也算是堵了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又不至于让李俶反弹,堪称两全其美,算是各自让一步。
郭子仪轻叹一声,心道若是如此,也算是勉为其难了。尽管对于孔晟来说,这相当于是被“打入冷宫”,但奈何他不识时务得罪了楚王李俶,能有这种结果也不错了。
但这不是孔晟想要的。
一则是他已经与李俶站在了对立面上,若是手中无职无权,将来在长安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那还真不如辞官为民,在江南笑傲山水之间逍遥自在。
二则孔晟根本没有退路。若是出任这种文散官,他必然沦落为万千蝇营狗苟的诸多京官之一,被各种事务琐事缠身,白白消耗时间和生命。这种生活,与孔晟的人生规划相差甚远。
想到这里,孔晟眼角的余光从皇帝故作尴尬的面色上掠过,嘴角浮起一抹冷漠。他缓缓起身向杜鸿渐道:“杜大人,您这是在说下官浪得虚名或者欺世盗名吗?”
杜鸿渐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孔晟竟然当众、当殿、当着皇帝面质问自己,心内火起,冷冷傲然道:“本官没有这样说,本官只是觉得你一个不足弱冠的少年郎,一介文弱书生,若是连你都能冲锋陷阵力敌千万人,那真是羞煞天下武将了。”
孔晟轻笑一声,目光投向皇台下与正殿之间摆放着的半人高、磨盘大、镀金的硕大铜质鼎炉上。(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朝会,大幕揭(4)
宣政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制作考究。
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石座中心有铸铁胆,立灯杆于其中。两侧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
单据孔晟目测,这鼎炉材厚料实,铜质加上石材底座,累积加起来应该不会低于四百斤。
孔晟转头望向杜鸿渐,目光沉凝,声音冷淡无比:“杜大人,所谓万人敌,不过是众军士谬赞其词,孔晟从来没有自认为能敌千万人。但孔晟舞得两百三十八斤重的方天画戟,胯下战马,每逢战事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斩杀叛将数十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杜鸿渐皱了皱眉撇嘴道:“孔晟,本官虽是文官,但也知晓,这军中制式兵器中最沉重者也不过百二十斤。寻常将官,兵器七八十斤便是极致了。纵然是当年的天下第一条好汉卫怀王玄霸,也不过使得二百斤重的铜锤,你一介江南士子,竟敢当着陛下和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大言不惭,声称舞得两百三十八斤重的方天画戟,真是让本官无言以对。”
杜鸿渐又指了指郭子仪,冷笑道:“当世名将,如郭大帅者,手中长枪不过百斤,你何德何能。敢号称舞动两百三十八斤方天画戟?”
郭子仪和李光弼对视了一眼。都面带无奈的苦笑。两人是当世名将。手下猛将如云,自然知道杜鸿渐的话并不是有意挑衅。
军中有蛮力的将官不在少数,但没有一个人敢号称用超过两百斤的兵器。因为上阵杀敌不是过家家,不仅是能握得起来那么简单,还要拥有长时间作战的耐力。若是兵器能重达两百三十八斤,这起码说明孔晟两臂拥有千斤之力,否则,怎么能用如此沉重的兵器?
郭子仪心里暗叹一声。还当是孔晟年轻气盛为了面子说了夸大之词,如果是平时也不算什么,但当着文武百官和皇帝的面,说这种大话一旦穿帮,必将名声扫地,还构成了欺君之罪。
不要说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不信,就连李系都不信。李系无奈地望着孔晟,心说孔晟啊孔晟,你这又是何必?
殿中的武将窃窃私语起来,多半是不屑一顾。有的则摇头冷笑。
李亨也很无奈。他听说过孔晟天生神力,但见了孔晟之后。他一直认为言过其实了。孔晟这般文弱的相貌,怎么看都不像是孔武有力的雄壮之士。况且,就算是有两膀子力气,能上得了战阵,也绝对不至于使用超过世人想象的沉重兵器。
在场只有两人知道孔晟没有吹牛说大话,那便是李辅国和虢王李巨。孔晟当初在彭城之外的校场上,手舞方天画戟冲溃百余精锐骑兵的阵型,如有神助,那勇猛无敌的身姿还深深镌刻在李巨和李辅国的脑海中。
但李巨现在是被解职的闲散王爷一个,早已被打入“冷宫”,参加这种朝会,他根本不敢站出来参与任何纷争,以免惹祸上身。
李辅国张了张嘴,又把冲出口来的话咽了回去。他对孔晟的个性有所了解,知道孔晟既然这么跟杜鸿渐针锋相对,必然会有“下文”。
在李辅国眼里,孔晟这个小厮根本就不是一个肯吃亏的主儿,杜鸿渐拿这个压他,肯定要被孔晟反过来用事实狠狠地打脸。
孔晟冷视着杜鸿渐,准备拿杜鸿渐开刀来立威了。他已经忍耐了这么久,本想让皇帝出面一锤定音,结果这皇帝迟迟不开口在跟自己耍心眼,他终归还是按捺不住,要主动出击了。
孔晟一字一顿道:“杜大人,按照大人的话,是觉得孔晟妄言欺君了?”
杜鸿渐撇了撇嘴:“你这少年郎莫要当着陛下的面胡言乱语。本官念在你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你向陛下请罪吧。”
孔晟笑了,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请问杜大人,若是孔晟没有半句假话,舞得两百三十八斤的方天画戟,你又该如何?”
“哼,若是你真的能舞得起,本官就当殿向你赔罪,并承认你这万人敌的头衔。孔晟,你可要想清楚,悬崖勒马为时不晚,若是继续欺君自吹自擂,后果不堪设想。”杜鸿渐面色有些发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