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应该啊,不应该。。。。。。
再怎么说他也是和三五女子有过肌肤之亲了,怎么今日竟然表现的像个雏儿一样。
谢慎摇了摇头,罩上了外袍系好绸缎腰带,蹬上靴子匆匆朝外间走去。
。。。。。。
。。。。。。
昨夜突发的事件让谢慎疲惫不堪,一夜辗转反侧,就是不能入寐。
故而翌日一早,当其伴架离开居庸关驿时整个眼皮都在打架。
好在天子隆恩,谢慎能够乘坐銮驾,可以稍稍补补觉。
一连四日,御驾过岔道、榆林驿、怀来卫、土木驿、保安卫、鸡鸣驿,凡总三百里终于到了宣府镇。
宣府完全是为了拱卫京师而建造的一座军事要塞,其东据黑山,南距紫荆关,西据积儿岭,北据西高山,东南距居庸关,西南尽顺圣川,西北跨德胜口距野狐岭,东北据独石。广四百七十里,袤八百六十五里。
谈起宣府,就不能不提宣府的官制。
正是因为宣府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让大明天子对其极其重视。让任何一个人独揽大权,天子都不能放心,故而此处官员间的制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总的来说,在正德朝之前,宣府的势力一共有三股。
第一股是巡抚。
大明定制,巡抚必身兼都御使、副都御使之职,故而其必是文官。
但文官毕竟不能亲自领兵作战,故而还需有总兵。
总兵的全名叫镇守总兵官,其下还有副总兵一人,游击将军两人。除此之外还有分守北路独石、马营等处左参将一员,驻独石城。分守北路独石、马营等处左参将一员,驻永宁城。分守西路万全右卫等处左参将一员,驻万全右卫城,分守南路顺圣、蔚广等处右参将一员,驻顺圣川西城。分守中路葛峪堡等处左参将一员,驻葛峪堡地方。
基本上高级将领就是这些,当然其下还有些守备官。
光是文臣武将互相制衡天子还不放心,这才有了镇守太监。
如果说一般地方的镇守太监最多是捞钱,此处的镇守太监则关系到防区安全。
别管是巡抚还是总兵只要得罪了镇守太监就没有好下场。毕竟镇守太监可以直接陈写奏疏送抵京师,呈由天子御览。
笔在太监手中,他们想怎么写就全凭心情了。
除了这三股势力,正德朝又增添了大同、宣府、辽东三镇总督,与陕西方面的杨一清相互呼应。
这三镇总督便是大名鼎鼎的杨廷和。
因为宣府的地位实在太重要,杨廷和大部分时间还是驻跸在宣府镇的。
这样宣府一镇便出现了四位大佬,其间勾心斗角可尽情想象。
按下这些暂且不提,却说御驾抵达宣府城外,总督杨廷和、巡抚魏煌、总兵于韫、镇守太监戴全部出城跪迎。
由于提前得知了天子北巡的消息,杨廷和将接驾的一应事宜准备的十分妥当。
这让正德皇帝十分满意。
要知道他之所以北巡就是因为受不了京城的逼仄,到边关来散心的。
要是边关守官还和京中的那些老顽固一样,可真是毁兴致。
天子銮驾缓缓驶进城中,杨廷和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他当然不想做一辈子的总督,如果有机会他还是希望返京的。
天子北巡在他看来是个十分好的机会,若是抓住了其前程将一片大好。
因为天子北巡的太过突然,修筑行宫显然是来不及了,杨廷和能做的就是把总督府让出来供天子驻跸。
而魏煌的巡抚衙门自然让给了杨廷和,他搬到了总兵府。至于于韫,实在是没人欺负了,只能搬到一处私人别院暂且将就一番。
他只期望天子玩够了可以早些离开宣府。。。。。。
。。。。。。
。。。。。。
圣驾驻跸在总督府,一应护卫也都由随行锦衣卫负责。
正德皇帝只觉得疲惫不堪,早早歇息了。
谢慎由于在銮驾上补了补觉,反倒是来了精神。
正巧杨廷和请他到巡抚衙门一叙,谢慎便欣然前往。
宣府的巡抚察院是弘治四年建立,原先是副总兵署,故而看起来稍稍有些寒酸。
不过这是与总督府相比的,单单看这巡抚察院还是比一般富商宅邸阔气不少的。
“小阁老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巡抚察院正厅之中,杨廷和冲谢慎拱了拱手轻声道。
“石斋公说这话叫谢某如何自处?”
谢慎走到近前笑了笑道:“某还要感谢石斋公呢,要不是有石斋公坐镇宣府,谢某在京师哪里能睡得那么舒坦。”
杨廷和那个汗颜啊。
这小阁老是真会夸人啊,夸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下官做的这些都是份内之事,当不得小阁老如此夸耀。”
由于天子还没有赐宴,故而杨廷和也不敢擅自设宴接待谢慎,只备下了点心茶水,叫仆人小心伺候着。
谢慎端起茶杯酌了一口,欣然道:“石斋公好口福啊,这茶叶的味道比之苏杭也不予多让。”
“小阁老说笑了。”
杨廷和挤出一抹笑容道:“都是陈茶,哪里有什么味道。”
“哎,陈茶有陈茶的味道嘛。”
谢慎用茶盖刮了刮茶末,笑声道:“不然朝中的那些老臣岂不是都可以上书乞骸骨了?”
杨廷和笑容一僵,不知该如何接话。
小阁老这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难道小阁老这是暗示朝中有些恋权的老匹夫该去官返乡养老了吗?
还是说,小阁老有心思保举他杨廷和入阁?
。。。。。。
。。。。。。
ps:这一章写的好累啊,老坤查了无数资料,看在老坤这么考据的份上,诸君赏赐几张推荐票、月票鼓励一二可好。感谢书友木有点太多的打赏~下一章晚些。
第四百六十五章 宣府的众生相
杨廷和对谢慎的态度十分复杂。
要不是谢慎极力劝说,他现在也许会在户部苦苦等待入阁的机会。
但谢慎给出的理由让人难以拒绝,杨廷和最终还是决定出任这个三镇总督。
如今谢慎对杨廷和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也难怪杨廷和苦苦冥想了。
“哈哈不说这些了。”
谢慎笑着摆了摆手道:“石斋公,陛下驾临宣府,少不了要在此地驻跸些时日,你可要保证宣府的安全啊。”
见谢慎主动转移了话题,杨廷和总算松了一口气。
“小阁老放心,这宣大防线坚不可摧,宣府更是固若金汤。鞑靼人便是大肆攻袭也定然无功而返。”
对于杨廷和这后半句话谢慎是相信的,但是这前半句嘛。。。。。。
相较于宣府,鞑靼人更喜欢从大同方向进攻。这固然和宣府城池更为坚固有关,也和地势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鞑靼人想要入关,大可以从大同进犯。那里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一旦攻克了大同就可以迅速行军。而如果是为了直取京师,也可以从居庸关入手,破了居庸关京师便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亦或者从居庸关和山海关之间的古北口进军,可以避开明军守备主力。
在谢慎的印象中,嘉靖二十九年俺答那次进犯就是绕过宣大防线走的古北口。
反观宣府,攻破后还要走太行山道飞狐径,性价比太低了。
而对大明朝廷来说,大同被攻克是可以接受的,宣府和居庸关被攻克是绝不能接受的。
“不知现在宣府驻军有多少?”
谢慎对于大明朝的军制多少有些了解,但细微至末处就不那么清楚了。
“回禀小阁老,本镇并各路城堡原有操备马步及新增召募官军、舍余、土壮、勇兵五万八千六十二员名。”
杨廷和作为三镇总督,对于宣府的兵力还是很了解的。
将近六万人啊,还真是不少!
谢慎心中暗暗称奇。
虽然在谢慎看来这六万人中有不少是民兵一类的次战力,但有总比没有好。
宣府一镇就屯兵六万,足以见朝廷对其地位的重视。
“石斋公,这编制在军籍的一共有多少人?”
“回禀小阁老,一共有五万四千九百零九人。”
杨廷和不疾不徐的说道。
谢慎心道这个杨廷和还真是个好记性,竟然能够记得这么清楚。
这个数字比他想的要多不少,看来这近六万人中大部分都是主力啊。
“恩,马匹共有多少?”
“本镇马匹共四万五千五百四十三匹!”
杨廷和云淡风轻的说道。
我靠!
这么多匹马!看来京师附近的马政还是有效果的嘛。
要知道困扰大明的一大问题就是马匹不足。
这也是与蒙古交恶,且西域丧失后的必然结果。
故而朝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实施马政。
所谓马政即指民间养马。
这些马匹虽然比不得漠北、西域的战马,但聊胜于无,至少保证了官军的马匹配备。
“本官常听人说,宣府校场,大同婆娘,蓟镇城墙,此番来了倒想要见识一番。”
这句话是明人常说的俗语,杨廷和自然也听过。
所谓大同婆娘,指的是大同一地的妓女十分之多,以“重门叠户”而闻名。
而蓟镇城墙指的是蓟镇的城墙十分坚固,坚不可摧。也只有宣府的城墙勉强可以与之一比。
至于宣府校场指的是宣府校场可以容纳十几万人同时操练,足足是京师校场的六倍!
这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但足以见得宣府校场之大。据谢慎所知,巅峰时期的宣府确实可以屯兵十几万人。
“哈哈,小阁老恐怕要失望了,这宣府的校场恐怕与京师的并无二样啊。”
杨廷和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说道:“不过下官赴任一年来,确实感受到宣大一代民风彪悍,这一点与京师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谢慎轻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杨廷和的说法。
宣大之间需要长时间面对鞑靼人的袭扰,故而需要全民皆兵,且有尚武之风。
谢慎又酌了一口茶,淡淡道:“听闻石斋公的治军之策是‘谨烽火,远斥候,缮甲兵,勤操练’,现在看来是卓有成效啊。”
“呃。。。。。。”
杨廷和面色一滞,不知该如何作答。
“这条政令确实是下官所定,能够有今日也是陛下与小阁老赏识,加上三军用命的结果。”
这杨廷和还挺谦虚的嘛。
不管他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总之杨廷和已经明确的表明了态度,那就是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仰赖于天子和小阁老的支持。
只要上道就好。
“等陛下歇息之后少不了要在校场检阅军队,到时石斋公可要多费些心思。”
“这是下官份内的事,小阁老还请放心。”
不得不说,杨廷和确实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他这一番与谢慎的对答却是不卑不亢,有大儒之风。
对此谢慎还是颇为满意的。有杨廷和坐镇宣大,他心安矣。
此番天子北巡,谢慎不是没有劝阻。但天子执意如此,谢慎也不好死谏。
既然来了,就要将一切事宜考虑妥当,绝不能出现意外。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