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6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在河南,亦或者面对宗室,甚至面对天下士绅,朱慈都有能力。

    在朱慈这儿,明定国是,其实通俗易懂一些,是朱慈打算搞一个五年计划。而今大明官员多数任期是三年左右。内阁大学士因为一开始只是五品的侍从文学之职,故而实际上成了一个不定期的长寿职务。能当多久,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权柄有多稳固。

    在政治上,任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任期太长,就要多想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若是任期太短,那又要担心官员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

    朱慈取舍良久,最终决定以五年为一个任期。

    这个任期里,也不能每天大臣们临时想一个计划,然后各方调配。亦或者朱慈主动出击,试图改革。

    于朱慈而言,李邦华与杨文岳都是老城可靠之人。尤其李邦华,当年在京营时便是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执行能力强。

    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一个有点子的人,李邦华虽然有意推动革新,却难免让朱慈有些瞧不上那些敲边鼓的东西。

    故而,朱慈便决定明定国是,置顶一个五年任期内的“国是”。

    如此一来,帝国的发展战略便可以明定清晰。到时候,一来不需要频繁地请示皇帝陛下,从而让朱慈不厌其烦。二来,一开始就制定规划,也不用到时候重新调配资源,极大减少内耗。

    如此种种好处,大家只是一想就不由拍着大腿赞叹皇帝陛下之英明。

    这一点,倒是真的让大家发自肺腑。

    朱慈笑着受用了众人的夸赞,心中也不由有些自得:“懒人真是社会进步的源头呀……”

    微微吐槽了一句,傅淑训便赶紧绕开众人,找了计划赶忙将自己的疑问都给讲了出来:“请奏陛下,这预算制为何物?有何意义?眼下户部缺人旧矣,若是再开新制,亦是需要众多人手呐。还有此番斩获,户部清点亦是人手极度紧张。还有这预算制,谁来批准?”

    朱慈没有着急回答问题,而是待身边的中书舍人将傅淑训的对话记录下来以后,朱慈这才拿着草稿细细地看了起来。

    对于臣子而言,皇帝发问,要么直接认怂说需要回去查阅,要么就得立刻当场回复。

    但对于皇帝而言,臣子的问题,却是可以从容回复。要是不爽,一个先搁着就可以不顾。当然,朱慈是不会那么不负责任的。

    虽如此,作为皇帝,朱慈还是有很多优势。

    比如,随时在一旁观察着皇帝言行的史官,他们会写起居注。而朱慈,一样可以让身边人将大臣们的对话一个个记录在案。比如眼下,朱慈就不用一个个记住,立刻就回复,而是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想。

    经过这么一个缓冲,对于傅淑训的问题,朱慈心中答案已经有了轮廓。

    所谓预算制度,说到底是一个工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先进的工具,是治国理政之中很好用,效果出众的工具。

    当然,就其产生之初而言,这并非是因为治国理政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这是一个斗争而产生的工具。

    预算制度权力制衡之下产生的结果。如果要算史,作为最早建立宪政体系的英国,其宪政政体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是以税收作为中心而产生的财政权力的争夺。

    预算制度的出现,便是始于资产阶级、贵族以及国王的权力博弈。通过不断对财政的约束与监督,英国建立了预算制度。依次,反过来规范制衡政府。最终完成了宪政体制。

    对于朱慈而言,情况其实有些反过来。

    而今的朱慈并不担心被贵族与大臣们争斗而限制皇帝的权力。

    在这方面上,朱慈反而是有一种无欲则刚的心情。简单说,为何皇帝要扩张自己的权力?不外乎是有**,而大多数的**,便是始于要用钱。

    建立宫室、攻灭一国、醉心万物、痴迷美色。这些都要用钱。

    但朱慈显然不一样。(未完待续。。)

第八章:新制度

    对于我们的皇帝陛下朱慈而言,每年国库拨给内库的钱粮已经足够紫禁城花销还有结余。作为恒信商行的东家,朱慈更是拥有足够的私财,以至于可以挥手就给太上皇五十万两进行对北美大陆的探险。

    要知道,这笔银子对于朱由检而言,很可能就是他执政时候一支十万大军一年的军费了。

    但朱慈随手就给了。

    朱慈既然不缺钱,自然就不需要扩张自己的权力从国库里拿钱。没有冲突,自然就不会有斗争。

    但是,朱慈是要出国的。

    那就意味着皇帝陛下无法长期在京师处理国务。大臣们守规矩,自然是老老实实地干活,没人批复那些大政要务顶多是耽误了事情。

    但人性之复杂让朱慈完全可以预料到,一旦皇帝陛下的威名随着长久不见以及遥远的距离淡漠下去,定然会有人搞事。

    贪污、受贿……

    对于掌握巨大权力的官僚们而言,不做事反而坏事实在是太容易太简单了。

    这个时候,反而是朱慈替代了史进程之中的那个新兴贵族以及资产阶级……有了对政府制衡的需要。

    这个时候,预算制这个格外管用的工具被朱慈拿出来也就顺理成章,更会效果出众了。

    当然,对于朱慈而言,他并不会提这些帝王心术的东西。

    朱慈只是单纯地讲好处。秩序、公开以及效率。

    对于在权力场里浸泡数十年的官员们而言,朱慈提及的这几点可谓是一缕清新的春风净化了尔虞我诈的大明官场。

    这几年虽然因为皇帝陛下的登基,官场风气有所扭转,但百年顽疾,非一朝一夕可改。

    人亡政息的例子实在是并不少见。

    但预算制度这一点,却是可以超越人亡政息这等规律的。因为,这是制度。得宜的制度,就如同六部一样,代代传承。

    首先,预算制度的建立代表的是秩序的价值。

    前文所言,朱慈用预算制度控制政府,但反过来,浸淫官场的官员们难道就不会用预算制度制衡皇帝陛下?

    而今的皇帝陛下不在乎钱,是皇帝陛下控制朝堂,但下一个又会谁知道呢?

    而预算制度的建立,便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秩序,新的规则在建立。更加关键的是,因为皇帝陛下的首肯,这意味着这样的秩序显然也是可以约束皇帝陛下的。尽管,这个秩序与规则是由朱慈划定,定然是百般有利于朱慈。但既然能约束朱慈,那就显然可以约束下一个皇帝。

    况且,既然皇帝陛下没有独断专行,直接宣布预算制度运行,而是事先与诸位大臣们沟通。那显然意味着他们也有参与的份儿。

    如此一来,自然是让众人感觉到了安全感。

    这意味着秩序的稳固,意味着规则的尊严。

    这对于过于尊崇权力的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先进与进步。

    至于公开的效果,那更是立竿见影。

    恐惧来源于未知,误会也大多来源于误解。

    预算制度一旦建立,显然各级预算开支也会公开。更加容易让人监督。

    至于效率的问题,那更加简单明了。别的不说,预算制度配合明定国是,推诿扯皮等内耗便可以极大降低,效率自然是极大提高。

    明白了这些好处,傅淑训的态度很快就变化了下来。

    很快,傅淑训便开始细细地询问起了朱慈预算制度的构建细节。

    而朱慈也很有耐心。

    “对于明定国是与财政预算两件大事,我打算召开大会。往后,每半年朕还是会在南北二京呆一趟的。这个时间里,会举行国是大会,审定国务。同样,每年也会举行规格更高的全国国务会议。这些重要会议,如无极端情况,朕都会亲自主持。不同级别的国务,都会在不同级别上审定。其中,财政预算会在每年举行的最高规格的会议里由朕亲自审定……”朱慈拿起纸笔,开始比划了起来。

    显然,朱慈是在给财政预算制度披上一层金衣,高规格,自然高级的法定性。

    同样,财政预算也是一个推进朝廷规范管理的极佳办法。帝国各部门依据国法享有职权。同样,也可以完善律法划分事权与财权。通过对预算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消除各部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让朝廷管理更加透明、规范并且稳定。

    再以此根据“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划分预算资源,便可以使得各级部门各级衙门不得不在自己的财政开支、责任划分以及收入划分上进行适应匹配,而不是恣意妄为,留下巨大亏空让下一位要么继续瞒报,要么自行填补几乎完成不了的亏空。

    “朕还打算建立国库单一账户……”

    “陛下说的是,财政收入各入他门,实在太零乱了。”

    “还有朝廷采购制度……”

    “若是如此,贪腐舞弊可大为减轻,妙啊!”

    “健全预算监督……”

    “当然,预算也不能随意设定。也要考虑投入与产出,这个也是要考核绩效的,权责一致……”

    朱慈与傅淑训你来我往,大多数时候都是傅淑训请教,朱慈答,然后傅淑训亦或者其余官员纷纷赞叹。

    有几个新升官的新人看着白发苍苍的傅淑训越说越是姿态恭敬,而朱慈却是潇洒写意,纷纷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奇妙。

    但同样,越是听朱慈说起这些,他们这些人也是纷纷感慨不已。脑海里齐齐都是冒出了当年孔圣人所言:“生而知之者……”

    朱慈眼下,还真有些像那种生而知之者呢。

    要不然,如何会有这般奇思妙想,更关键的是还如此看起来有效强力。

    ……

    朱慈的讲解一直到了黄昏,众人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眼见众人走了,朱慈这才站起身,伸了个懒腰。不过,朱慈倒是很眼尖地发现李邦华一直走在人群最后头。

    见此,朱慈明白了什么,走过去,与李邦华并肩道:“李爱卿,眼下这么晚了,陪朕一起用个晚餐吧。”(未完待续。。)

第九章:新东林党

    能被皇帝请吃饭,这显然是一个殊荣。

    “那臣可就不客气了。”李邦华笑道。

    “每天一个人吃饭,也怪没意思,李爱卿能来陪,朕还开心呢,何必客气。”朱慈笑道:“往常呐,朕参加工……看书,听说有一些东家,最爱下班的时候喊人一起出去玩,以为可以联络感情,殊不知人家长工也想陪陪家人,哪里想陪东家赔笑?所以呐,朕有时候一直要耽误你们时间到晚上,也挺过意不去。”

    “圣上仁心,是百姓福分。”这一句话,李邦华听着却是感慨无比。

    毕竟,没有哪个老板是不希望手底下天天加班的。但朱慈能如此为属下着想,自然当得起仁心二字。

    两人到了偏厅,御厨很快也准备好了晚宴。

    菜罕见的少,四菜一汤,朱慈采用了后世的国宴标准。当然,水平也是国宴级别的。

    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朱慈与李邦华也算相识很久了,这些年连战连捷,帝国从即将崩溃的末路走向中兴,两人都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合作友谊。

    古人讲究寝不言,食不语,说这是故君子之风。

    但在这种分餐制的情况下,显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