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狙击战结束,达到目标后,智慧放弃阵地,带着一千多战士,避开优势敌人,从阿尔卑斯山上朝着罗马心脏地带直冲下去,一路杀死负隅顽抗的大奴隶主,捣毁庄园,解放奴隶,队伍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大,势不可挡!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本土,有着大量的庄园,而这些庄园。无一不拥有大量奴隶。
这就要说到古罗马的奴隶制了。
古罗马奴隶制的特点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建立所谓的庄园,出产大量农产品,因此商品化程度较高。其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缺乏高度集中统一的奴隶主国家政权,故而导致土地私有制到处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家庭”这一概念和我们现在的“家庭”不大相同。当时一个奴隶主家庭,除了奴隶主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外,还包括属于他的大量奴隶,与《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那种有很多佃户的庄园不同,更接近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个家。
当时一个奴隶主庄园规模很大,例如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四百八十亩。古罗马曾有一项法律规定,禁止公民拥有土地超过五百犹格,即两千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且在不断扩大。
正因为这样,所以古罗马每个庄园都使用大量奴隶,奴隶主把农具分为三类,一类是能讲话的农具,即奴隶;第二类是只能发声用的农具,即牲畜;第三类是无声的农具。即犁、锄、筐、桶之类。一个二百四十犹格的橄榄园需十三个奴隶,三头耕牛,十头驴,还要养一百只羊以便肥田,为了安全还必须养几只狗。日常经营由一名管家奴隶负责,但奴隶主要亲自监督。为了使管家忠心耿耿,要找一名女奴隶作他的妻子。
对于一般奴隶,要像驯养牛马那样,用奖励和责罚双管齐下的方法,使他们听话,服从指挥。经营项目。在色诺芬时代,似乎是以种植麦子等谷物最为有利,到加图和瓦罗的时代,则以果园最有利可图,其次是牧场,再次才是谷田。显然后者经营的商品化程度要高得多。当时在意大利一犹格土地能生产十五库列乌斯即一万八千瓶葡萄酒,一个一百犹格葡萄园即能生产一百八十万瓶葡萄酒,可见其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农艺上,无论经营什么项目,都强调要勤勉。要按季节耕作收获,要合理施肥,要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事情,努力把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条,所以,一个庄园就等于一架周密运行的农业机器。
这个年代,罗马刚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化,不过共和制只是对国内罗马人,对被罗马人征服的大片土地上的异族人来说,大多数都是罗马人的奴隶。
罗马人控制了亚欧非三大陆的大片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异族人,虽然有少数异族人获得过公民权,但是,大多数都是奴隶,而在罗马本土,奴隶的比例也很高,庄园等处,更是超过十倍百倍。正因为这样,历史上斯巴达克起义,才能短时间就发展到十几万人。
于是按照我的要求,智慧开始解放奴隶,一部分充实自己,更多的,是让他们武装起来,自成一军,去营救自己的同伴,并对罗马人发动多头进攻。现在自己是在敌人心脏中战斗,敌人的实际力量要远远高于自己,只有将水搅浑,才能更好的保存与发展自己。
如此一来,智慧及其奴隶起义军的力量,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膨胀起来,仅仅一个月,智慧就解放了十余万奴隶,自己部队扩充到一万多,同时,那些营救自己同伴的奴隶们与自发起义响应者也组成了十几路起义军,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他们的力量,足以摧毁罗马任何一个庄园的守卫力量,解放更多的奴隶。
一场轰轰烈烈的奴隶起义的燎原星火,在罗马心脏燃烧起来。
………
历史上,古罗马曾经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制,比如我们熟知的斯巴达克起义,横扫了罗马帝国,但是,这些起义无一例外地都被罗马军队强行镇压下去,可惜的是,这一次不同了。
这一次奴隶起义前,罗马军队的主力,甚至许多被临时征调入伍的公民都被调去与龙族军队开战,国内守备力量极为单薄,而且,屋大维不在国内,元老院未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所以,没有能力立刻扑灭起义,等他们清醒过来,奴隶起义的大火已经熊熊燃遍半个意大利!
罗马帝国虽然很庞大,但是,意大利却是其核心地带,因为元老院的反应滞后,军力紧张,添油一般派出去的少量治安部队都淹没在奴隶起义的汪洋大海中,智慧他们只需要推波助澜即可,根本不用打什么硬仗,就算是比较大的城镇,也有奴隶作为内因被轻易打下,而奴隶主派来的镇压军队总是大大低估了起义军的力量,所以,这个局面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是很可惜,智慧队伍中唯一的一台与我们保持联系的电台在行军中被损坏,无法与我们联络,告知这一重要军情,这个也是预料中的事情,事实上,现在步兵大军携带的三架电台也已经损坏了两架,看来,制造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无可奈何之下,智慧只得派出十名信使,一名向导与一名龙族战士搭配,组成五个小组,穿越阿尔比斯山脉,向我报告情况,只是沿途都是罗马帝国统治区,情况复杂,他也没有把握一定可以找到龙族军队,我们收到情报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这个姑且不提。
…
罗马两支大军在莱茵河汇合后,留下一支四个军团,两万多人的小部队阻击我军过河,延缓我军追击的步伐,其余约二十万大部队急行军,通过法国向着意大利方向赶去。
阿根与大个子强的骑兵要吃掉这支部队还是有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尽量阻滞屋大维回到罗马,所以尾随屋大维的大部队,一路袭扰。
屋大维没有办法,国内局势动荡,元老院与安东尼蠢蠢欲动,奴隶起义更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且大有席卷整个罗马之势,为今之计,只得壮士断腕,一路留下小股部队阻滞骑兵。
只是阿根与大个子强又岂是这么好对付的?虽然不知道对方为什么急着回归,但是可以肯定,对方国内一定出了大问题,所以也就绕过那些零星敌人,不与其纠缠,就是缠着罗马大部队不放。
兔子急了还咬人,罗马人愤怒了当然要反击,可惜,就算是轻弩,对骑兵的威胁也是很小,投枪就更不用说了,屋大维的数个军团向骑兵迎面扑来,骑兵却不与其硬碰,远远避开,绕了一个大圈子又赶到罗马军队的另一边袭扰。
这样零敲碎打,十几天下来,也干掉了罗马人一万多,自己几乎无损,当然,这样的战绩,有一半要归功于罗马的重弩被毁,不然的话,骑兵也要遭受严重损失。
这个时候,屋大维仿佛更急了,不顾骑兵的不断骚扰,且战且退,一路向着阿尔卑斯山而去,看来是想尽快赶回国内。这个时候,智慧派出的信使也终于遇到了骑兵,让我们得知了罗马境内发生的事情,当然,这个消息还是严重滞后,其实这个时候,因为罗马国内群龙无首,所以各路枭雄趁乱而起,为保住罗马根基,匆匆从东方赶回的安东尼在元老院支持下,罢免了屋大维的执政官资格取而代之,这才将分裂的势头弹压下去,事实上,罗马内部已经分裂成两派,而大多数贵族与元老院支持安东尼,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历史上,自从凯撒大帝遇刺后,屋大维与安东尼、罗比达结成三头同盟,清除了政敌,而后又清洗掉罗比达,与安东尼分掌罗马东西部,最后,屋大维率领大军攻入埃及,将埃及艳后与安东尼军队彻底打败,两人自杀,埃及艳后的儿子小凯撒也被杀死,屋大维彻底掌握了罗马大权,最后利用一系列政治手腕,结束了罗马的共和制度,开创了罗马帝国两百年的辉煌。
不过,这个时代,应该还是屋大维与安东尼同盟时期,两人是即联合又争夺,明争暗斗,所以,这么好的机会安东尼自然不能放过,对安东尼与元老院来说,奴隶起义直接威胁到了罗马奴隶制的根基,不可能束手待毙,而这个也是元老院与安东尼推翻屋大维统治的最好借口,因此正在东方行省的安东尼匆匆赶回罗马掌控局面,此时屋大维不在国内,安东尼轻易夺得元老院控制权,他们掌权后,一方面发出征兵令,号召罗马公民入伍,保家卫国,一方面大肆清除异己,铲除屋大维的党羽。
…
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在西欧造成了四方势力,一方是屋大维的罗马军团,大约还有二十万人,一方是安东尼为首的元老院,控制着安东尼从罗马东方行省带回来的大军、罗马守卫部队、罗马地方军以及新征召入伍的罗马士兵共计三十多万人,另外,还有四万多罗马守备部队保持中立,一方是智慧与奴隶起义军,大约将近十万人,一方是龙族远征军,目前总共五万多人,包括一万骑兵,不过,尚有五千骑兵正从中亚驰援,海上也有两万多人已经过了好望角。
但是,这个时候,只有龙族远征军对大局不甚明了,电台被毁,我们失去了掌握第一手情报的机会,只有其余三方才明白局势。而这三方,现在形势又十分微妙,屋大维安东尼都知道,只有奴隶起义才是罗马的心腹大患,因为它直接动摇了罗马统治的根基,然而,两人又知道,自己腾不出手来对付奴隶起义,因为假如自己与奴隶起义军拼个两败俱伤,则另一方正好坐享胜利果实。
所以,这个时候,在意大利境内,战局形成僵持局面,一方面,罗马人固然没有再派军队主动进攻义军,另一方面,各庄园主奴隶主也都已经武装起来,抱成团,起义军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撼动,只好暂时保持距离。
与此同时,屋大维的军团在我们骑兵的骚扰下,艰难的向罗马靠近。
屋大维在莱茵河殿后阻击的罗马军团很容易就被我们解决掉了,罗马留守军团兵力单薄,我们拉长战线,轻易从上游击穿了防线,冲过河去,罗马军团死战不降,最后几乎全部战死,我军伤亡轻微。
接下来,我们一边清理屋大维留下的小股殿后部队,这些部队其实大多是屋大维从当地征集的小贵族私军,战斗力很低,很快被我们清除,一边追击,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与大个子强和阿根的骑兵会师。!~!
..
十八,结盟,内讧,义军溃败
十八,结盟,内讧,义军溃败
十八,结盟,内讧。义军溃败
现在,龙族的战士已经很疲惫了,他们不远万里,穿越了戈壁沙漠,小半个地球来到这里,又刚刚经历了几周极为残酷的战斗,与几倍于己的敌人拼杀,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伤,更何况屋大维的部队还是数倍于我,所以急切之间也吃不下他,但是,要是放任这支部队回到罗马,那就如虎添翼,以后要啃下来就更加困难了。
打,我们肯定要付出很大代价,再想攻下罗马就困难了,不打的话,不是放虎归山吗?
正犹豫间,忽然士兵送来一个俘虏,说是屋大维派他过来传信的。
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