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对关陇贵族下手了,可问题是,把关陇贵族的钱粮耗尽后,他们又该怎么办?
这时,张公瑾走进了大帐,低声道:“殿下,肤施县的先头斥候回来了。”
唐军从关中出发前李世民便派出十几人伪装成商队,前往肤施县探查情报,应该是他们回来了,李世民便点点头,“让他进来!”
片刻,一名斥候旅帅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禀报:“卑职特来汇报肤施县的情况!”
“说吧,肤施县的情况如何?”
“启禀殿下,卑职带着十名弟兄化妆成商队一路北上,但我们发现根本就进不了肤施县。”
“为什么?”李世民不解地望着他。
“肤施县控制得非常严密,早在两个月前他们就不准任何外人进入县城,就算本地农民卖菜买东西也只能在瓮城内进行,南北两座瓮城都成了大集市,城内人进瓮城会发一个手牌,返城时凭手牌入城,我们虽然进不了县城,但我们还是从城外一些农民口中了解到了城内的一些情况。”
“继续说下去。”
“周军占领肤施县后,便将城内民众大量转移去了延安、延川和绥德三县,城内民众原本有数万人,现在只剩下数千人,军队却有两万,主将是虎贲郎将孙长乐,副将是原来宋金刚手下大将吕崇茂,而且从城外的丰林山上可以看见城内的情形,城墙明显加高加固了,护城河也变得很宽,城头上有八十架重型投石机,卑职唯一探查不到就是城内究竟有多少存粮,不过听城外农民说,这两个月,一直有船只从黄河进入清水河给肤施县运来大量物资,估计粮食也不缺。”
李世民沉思片刻,又问道:“你们只探查了肤施县,没有去北面的金明县看看吗?”
“回禀殿下,金明县已经去过了,和肤施县一样,大部分人都迁徙走了,而且金明县东面和南面的两面城墙都被拆除,石块和砖块用来增高肤施县城墙。”
李世民又问了几句,这才让斥候旅帅退下去,这时,张公瑾道:“虽然肤施县的周军有两万人,但其中九千人是吕崇茂的降兵,战斗力比较低下,孙长乐此人出身瓦岗,擅长骑兵,未必擅长守城,微臣推断,以五万军攻城,五天之内可以拿下肤施县。”
李世民没有吭声,他何尝不知道双方的兵力对比,他甚至比张公瑾还要清楚几时能攻下城,张公瑾还是太保守了,李世民自己判断,三天就能拿下肤施县,伤亡也就在三五千之间。
只是李世民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夺城,他还要顾及双方援军,如果他攻下肤施县,不能及时南撤,一旦二十万周军从并州杀来,很可能就像太原一样将他们困死在肤施县内,他还担心延安郡某地是不是隐藏着一支骑兵,一旦唐军大举北上肤施县,骑兵会不会袭击因城县,将他们的后勤重地一把火烧掉。
五万大军北上,粮草和后勤保障尤其重要,一旦也偷懒不得,而且就算夺取肤施县,他又怎么在关中、上郡和延安郡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而不是仅仅夺取延安郡就结束,关键是要防范周军的反攻。
李世民这两天一直就在盘算这件事,他发现要在沿黄河三郡建立起一道防范周军西征的防御墙,至少要十万大军才够,而他现在只有五万军队,加上上郡的一万驻军也才六万军队,数量还是不够。
“殿下在犹豫什么?”张公瑾看出了李世民的举棋不定。
事实上,从出兵开始,张公瑾便发现李世民一直忧心忡忡,绝不仅仅是为了延安郡犯难,他是有更深的担忧。
李世民欲言又止,他刚要开口,这时,帐外传来侍卫的紧急报告,“启禀殿下,圣旨到!”
李世民吃了一惊,急忙给张公瑾使个眼色,两人迎了出去,李世民心中困惑,父皇这时候来圣旨,是在催促自己尽快攻城吗?
他们来到帐外,只见远处一名宣旨官在一群侍卫的簇拥下快步走来,宣旨官也看见李世民,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参见秦王殿下!”
李世民点点头,见士兵已经摆好香案,便道:“先宣旨吧!”
宣旨官举起圣旨高声道:“秦王听旨!”
李世民带着十几名文武官员在香案前跪下,宣旨官展开圣旨朗声道:“朕观天象,非交兵之时,特敕令秦王率唐军南撤上郡,令到即行,不可一刻耽误,钦此!”
李世民听得一头雾水,这是父皇令自己火速撤军,理由竟然是天象,这就是一派胡言了,唐朝的重大决策几时看过天象,李世民知道,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
宣旨官把圣旨塞给他笑道:“殿下赶快撤军吧!微臣得立刻回去复旨了。”
“你给我说实话,圣上这么急着要我撤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宣旨官将他拉到一边,这才低声道:“中都传来消息,周朝同意停战一年,条件就是我们必须撤离延安郡,圣上很着急,我们是马不停蹄,昼夜疾奔才赶到延安郡。”
李世民半晌说不出话来,良久,他长长叹了口气,张铉根本不用什么援军,一个停战和谈小小条件便将他们逼回上郡了。
宣旨官匆匆走了,李世民还没有从失落中恢复过来,张公瑾笑道:“其实殿下根本就不想攻打延安,对吗?”
“我怎么不想攻打延安郡,延安郡威胁着上郡,也威胁着关中,不把延安郡控制在我们手中,我睡不着啊!”
停了一下,李世民见张公瑾笑而不语,他只得苦笑一声道:“其实你说得也不错,我也不太想打延安郡,打下延安郡,最后又守不住它,又有什么意义?”
“殿下不愿打延安郡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吧!”
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张公瑾看透了,他默默点了点头,负手走到帐门口,望着天上的白云,良久才道:“我确实另有难言的苦衷,不瞒先生说,我是害怕自己重蹈大哥的覆辙,唇亡齿寒啊!”(未完待续。。)
第1204章 西入陇右
张公瑾点点头,秦王的心思在他意料之中,一母同胞,兄长被剥夺了一切权力,作为兄弟并没有感到机会到来,而是同样感到惶恐,这说明秦王确实把他的父皇看透了。
“殿下,太子被贬说到底还是皇权之争,圣上把皇权看得太重,而太子年纪已长,不仅掌握了政事权,还拥有了自己控制的军队,军政大权在手,离登基就是一步之遥,殿下还记得吗?那段时间圣上总是生病,现在想起来,圣上的心机很深啊!”
李世民默默点头,他并没有指责张公瑾的大逆不道之言,如果他虚伪得连这种话也不能容忍,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
“先生觉得父皇会废太子吗?”
张公瑾沉思片刻道:“废太子很有可能,但他绝不会再立太子,不到圣上的最后一刻,大唐皇储就不会出现,殿下,恕我说句不敬之言,如果真是这样,大唐会有极大的隐患。”
“先生是指我四弟?”
张公瑾点点头,“他最信任的幕僚是王世充的相国崔文象,此人为了向上爬不惜出卖族兄,早已臭名昭着,不过自从他跟了楚王后,楚王便一路青云直上,深受圣上的器重,说明此人确实有点本事,有他在背后给楚王出谋划策,楚王怎么可能没有夺嫡之心?楚王才是殿下登基九五的最大对手,而不是太子。”
李世民如雷轰一样,站在沙盘前彻底呆住了,张公瑾毫不留情地将他心底深处的防护篱笆扯开了,让李世民的野心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殿下如果不争,那大唐就会落到楚王手中,也就会彻底毁灭,殿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大唐的江山,太子守不住它,楚王更守不住,只有殿下才是真正的天命真龙,是大唐能够重新复兴的唯一保证。”
张公瑾无疑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他在无情撕碎李世民内心秘密的保护篱笆后,又及时将一个道德光环罩在李世民的头顶,在这个道德光环的照耀下,李世民内心深处的野心开始毫无束缚地膨胀起来。
他喃喃自言自语道:“说得对,大唐内忧外患,大厦将倾,我不担起这个重任,谁又能担起它?”
李世民一咬牙道:“为大唐社稷的复兴,我也豁出去了,请先生教我该怎么办?”
张公瑾微微笑道:“太子之败就在于失去了军权,所以微臣建议殿下不要回军长安,而是移师陇右。”
“去陇右?”
李世民犹豫一下,“我若不回京城,那不就便宜了四弟吗?”
“殿下,恶人总要有人去做,既然楚王愿意,那殿下何乐而不为?殿下以收复河西,对抗周军为借口,牢牢占据陇右,再对京城推波助澜,一旦京城有变,殿下便可兴正义之师杀入长安,那时,一切便在殿下的掌握之中了。”
李世民最终还是狠不下这个心,他心里非常明白张公瑾所谓推波助澜的意思,在大帐内走了几圈,李世民终于长叹一声道:“就听先生之言,我们去陇右吧!长安之事我也不管了,随他们折腾去吧!”
张公瑾没有再劝说李世民,李世民走出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他实在不想参与长安内斗,那其实也无妨了,只要军权在手,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
李世民的军队没有一点耽误,在接到圣旨一个时辰后便拔营南撤,这一点他比大哥李建成做得好,除了军队不回关中这个底线外,其他父皇一切敕令他都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
宣旨官其实并没有走远,一行人就在县城内,直到唐军迅速南撤后,他们也才离开县城,向京城而去。
按照事先的计划,李世民南撤到上郡后,便调头向西,率大军向陇右进发,与此同时,他给父皇上书,推荐江夏郡王李道宗替自己守上郡,并向父皇说明,周军虽占延安郡,但并没有在延安郡建立根基的迹象,周军必不会从关内南下,如果唐周再次爆发战事,必然是从陇右开始,唐军必须在陇右构筑起坚固的防御。
在某种程度上,李世民这是先斩后奏,但他已经顾不得了,趁父皇的心思正在清洗关陇贵族以及和周朝谈判上,他便不奏而行,不过李世民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他还是陇右经略大使,负责指挥陇右之军抗击周军南下,率军去陇右也是他的份内之事。
十天后,大周王朝的使臣队伍缓缓抵达了长安城,主使依旧是为人练达,精明能干的相国韦云起,副使则是长驻长安的礼部侍郎温彦博,温彦博亲自去蒲津关迎接使团到来,一路上他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队伍刚到长安城门处,一队骑兵疾奔而出,中间簇拥着两名唐朝大臣,为首之人正是太子李建成,旁边则是相国裴寂,李建成满脸堆笑,在马上抱拳道:“韦相国一路辛苦了!”
韦云起呵呵一笑,“让太子亲自来迎,实在不敢当啊!”
“哪里!哪里!我既然是这次协商唐朝主使,前来迎接相国就是我的份内之事,请上马车先去贵宾馆休息!”
不知何时,十几辆华丽的马车已经停在了城门边,韦云起欣然笑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韦云起上了马车,李建成因为身份缘故不能和韦云起同车,而裴寂虽是副使,但他也是相国,他便上了韦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