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嘶”众人闻言皆是倒吸一口凉气,什么样的大棋需要出动十几万大军来做幌子,看来司令员这盘大棋非同寻常啊!
马铮继续说道:“我们此次南下山东的任务是什么大家都还记得吧,对,就是组建山东军区,统筹齐鲁大地的抗日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要控制部分海岸线,接收海外的援华物资。”
“控制海岸线?”
“接收援华物资?”
这个任务是极为机密的事情,整个绥察军区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绝对不超过一个巴掌,而在场的这些军官级别都不是很高,显然都不清楚这件事情。
“具体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我们这次南下就是奔着一个地方去的,那就是东部沿海。而且我已经接到消息,援助我们的物资船已经从港口出发了,预计一个月后抵达中国近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20天内控制一段海岸线,甚至于要控制一个港口,以便接收物资。”
“司令员,一个月的时间会不会太短了?”许卫国也开口问道。
“短码?其实不短了,要知道为了打这一仗我已经布置了三个月,已经不短了。”马铮笑着说道。
“三个月?”众人又是一惊,这几个月他们几乎都是在和马铮在一起,这段时间部队一直在打仗,也没见马铮布置什么啊!
“司令员,山东的海岸线很长,您打算打哪一块儿?”问这话的是原绥察军区突击旅旅长呼延兵。
呼延兵是半个月前被马铮调过来的,随他一起调过来的还有原来呼延兵从国民政府海军第三舰队一起带到华北的500名海军士兵,三天前呼延兵被马铮任命为独立师四旅旅长。
听到呼延兵的话,马铮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说道:“这里!”
“青岛?”
“青岛!”
众人又是一惊,这青岛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又被誉为“东方瑞士”,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且青岛还是一个有名的港口城市,有着最为优良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华北极为重要的出海通道。
历史上,日本侵略者曾两次占领青岛,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德国政府以“曹州教案”为由,强迫**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根据条约,青岛大部分地区沦为德国的殖民地。
一大战爆发后,对青岛港早已垂涎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随即借口对德宣战,出动独立第十八师团和步兵第二十九旅团约5万人的兵力夺取德国胶澳租借地。随后德国战败,从此日本取代了德国,开始了对青岛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
1919年,中国人民经过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日本被迫于1922年12月将青岛归还中国,但日本侵略者对青岛却始终贼心不死,采取多种手段,留下了大量的特务机构并开办了一批日资企业,企图从政治、经济上控制青岛;并积极寻觅时机,随时做好再次武装入侵的准备。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后,日本为了配合德、意在欧洲战场的世界大战,发动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战争。青岛面临黄海,地处国防前哨,且是华洋杂处之区,日侨尤多,情势更为紧张。
8月初,日本内阁批准了军方进攻青岛的秘案,准备武装侵略青岛。与此同时,日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步步紧逼,中国的抵抗力量微乎其微,青岛已经是风声鹤唳。另外,日本还陈兵海上,屡屡挑衅,更使青岛局势进一步紧张。随后,日本宣布封锁青岛海面交通,此时山东已大半沦于敌手,胶济铁路西段亦为日军进占,青岛已陷孤立。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形成外交拖延局面。至1938年1月10日,日军旋即展开了大规模入侵青岛的军事行动。1月14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国崎支队和海军第四舰队先后进入市区。至此,青岛再次沦陷,第二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军把青岛作为海陆空基地,作为向内地入侵的桥头堡,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其中有青岛守备队、特务部、宪兵队、警备队以及桐部队,还有支那舰队海军部,海军根据地司令部等。现在马铮要对青岛动兵,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现实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八章:惊天计划(求订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六百二十八章:惊天计划(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众军官的表情马铮都看在眼里,他们在想什么马铮也都清楚,当即马铮说道:“青岛确实有不少日本驻军,但是真正对我们有威胁的只有日军第五师团,所以从三个月前我就一直在想办法让第五师团从青岛挪身,终于通过攻打石门让其离开青岛。”
“现在第五师团被我军牵制在山西战场无法脱身,整个山东方面也仅仅只有两个师团外加两个旅团的兵力,可以说防守极为空虚,此外日军还要应对苏北的孙连仲的苏鲁战区,因此正是我们对青岛用兵的最好机会!”
呼延兵皱了皱眉头说道:“司令员,以我军的实力偷袭青岛的胜算倒是很高,但是我们拿下青岛之后又当如何守青岛?”
“我们这次只打不守!”马铮语出惊人地说道。
“只打不守?”众人又是一阵惊讶,既然不守那干嘛还要费气巴力的去打,不明白!
马铮笑了笑说道:“我们打青岛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自然是震慑日伪军,其次是为了接收援华物资,最后一个目的是为了军舰!”
“军舰?”
怎么话题又跑到军舰上面了,他们是陆军哎,要军舰干嘛,大家都被马铮天马行空的想法惊的目瞪口呆。
马铮没有让众人多费脑细胞,当即说道:“青岛是四战之地,更是日军海陆空基地和向内地入侵的桥头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就算是我们偷袭得手,也很难应对接踵而来的反扑!所以我们还得再给小鬼子来一下狠的,让他们疼的忘记青岛,忘掉我们。”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这次作战共分为两步,夺取青岛接收援华物资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抢夺日军停靠在青岛港的海军舰艇,随后利用这些海军舰艇将我们的部队运到天津,随后出其不意的拿下天津城!”
“啊!”
这个想法实在是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刚刚还说打青岛,现在突然间峰回路转又要打天津,这么用兵真的可以吗?
“司令员,这样多线用兵会不会太冒险了?”谢文生当即提醒道。
“冒险自然是有的,但是打仗那有稳赢不输的,不冒险就等于没有机会。况且这个作战计划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首先我们先将部队化整为零秘密运动到青岛附近,随后出动特战队将停泊在青岛港的日本海军舰艇部队拿下,同时陆军发动对青岛的突袭,如此便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一步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毕竟现在青岛城里只有区区一个步兵大队的守备部队,加上宪兵队以及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也仅仅不到三千人,有心算无心之下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第二步我们就要利用夺取的那些海军舰艇,将我们的陆军通过水路运送到天津港,随后对天津港发动突袭。而在此之前我还会让杨成武所部在张家口一线发动一场牵制性战役,将华北方面军所有机动部队全部调到张家口前线,如此一来我们攻打天津的难度也降到了最低。所以这个计划看起来似乎在冒险,仔细分析除了还是非常高的。”
听马铮这么一分析,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还真的听有搞头,按照马铮这么分析的话,成功率确实很高。
同时,在座的所有军官都对马铮无比的佩服,想想为了布这么一个大局,司令员竟然在几个月甚至于半年前就在算计日本人了,不管是冀南战役还是后来的忻口战役,乃至于现在绥察军区打的几场战役都是为了实施这个计划,这份心思绝不是一般的军官所能拥有的。
而且众人完全可以想像的到,一旦这个计划成功了,日本朝野将会陷入何种的震动,青岛和天津都是侵华日军的对外联系通道,接连被攻陷,恐怕即便是日本天皇也会不淡定了。相反,到那时,中国国内原本低迷的抗日士气将会达到一个新的**。
尽管这个作战计划还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足,但是所有的军官都决定跟着马铮冒一次险,于是这样一个惊天的作战方案就这样被制定了出来。
既然方案都制定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实施了。就在华北方面军和绥察军区在忻口方向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马铮指挥着山东军区仅有的五万部队分批向青岛转进。
为了打好这一仗,马铮将所有的家底儿都拿出来了,所有的轻重武器全部装备部队,除了留下一个团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之外,大军全部东进青岛。
从鲁西到青岛需要横穿整个山东半岛,好在走路行军对于八路军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因此也没有人叫苦。
不过马铮还是低估了鲁西到青岛的距离,没有穿越之前马铮曾经乘车从聊城去过一次青岛,当时不过五百多公里,开了六个多小时的车就到了。因此他给部队限定了5天的时间赶路,但是由于一路上要避开日军的各个据点,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绕路行军,因此路程远不止五百公里,因此当马铮带着谢文生所部抵达青岛外围的时候已经是七天后了。
按照马铮的估计,他们此次总的行程大约在七百公里以上,也就是说战士们每天平均行军路陈都在两百里以上。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兵吃苦,按照后世军队的划分,一般在徒步行军情况下,“常行军”为时速4~5公里,日行程30~40公里。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活着是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而像这样连续行军七天,平均每天要走两百里路,这在后世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但现在却硬生生的被他们实现了,当然了,现实的节气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由于部队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晚上行军,而现在已经到了初冬季节,白天的时间短夜晚时间长,所以战士们通常有的是时间,一夜走十三四个小时的时候有的是。
而就在马铮带着大军赶往青岛的时候,原平镇前线的战事也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于二战区长官部鉴于马铮所部在原平前线将日军最精锐的两个师团给牵制住了,一心想着回到太原的阎老西竟然再一次指挥部队向太原外围的日军发起了进攻。
二战区长官部不知道是收到了刺激还是怎么了,几乎是全军出动,一路由西向东,一路由南向北,两路大军向着太原方向猛攻,给日军第一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再加上此次对马铮所部的作战的目的并非要击溃绥察军区的大军,而是多田骏对马铮所部的一次试探,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苦战,多田骏对于马铮所部的战斗力已经有了一个极为清醒的认识。
在多田骏看来,马铮所部固然强大,已经拥有了和帝国最精锐的师团抗衡的资本。但是也仅此而已,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