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娘听了这话慌忙张着肉呼呼的**手,连连摆手紧张而又委屈地说道:“不是的不是的,今日出门娘让多穿些衣服,三娘在袍子里套了两件暖衣。待会儿三娘把里面的衣物退下,就还和以前一样,凛哥哥可以抱得动三娘的……”说完她就紧紧地搂住长孙凛的脖颈不放,唯恐他万一真的嫌重放自己下来。
长孙凛见小女娃娃粉妆玉琢的小脸蛋上,淡淡的眉毛紧紧蹙着,漂亮的大眼睛清澈迷人,而她的表情却是可怜兮兮地模样,惹人怜爱。知道她把自己的玩笑话当真了,便拍着她的小脸蛋哄着说道:“哥哥逗你玩的,就算三娘以后长高长大成大姑娘了,哥哥也能把你抱起来。”
“哥哥骗人,我二姐也现在就长成大姑娘了,可三娘没见哥哥抱过二姐……”小三娘倒是个精灵鬼,别看她平日里只顾着吃玩,可是对一些小细节还挺留意的。
“三娘,你说什么呢?你这个小坏蛋……”
迈着莲足徐徐走到两人身旁的二娘,听到妹妹这般口无遮拦地说话,即便是性子再倔强刚强的她,这会儿也不免出现了女儿般的娇态,粉腮上飘起了片片红云。刚才面对贼人还是伶俐的小嘴儿,这会也是笨拙地只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斥责。
果然,三娘躲在凛哥哥的怀里,自然不怕姐姐的斥责,她先是作怪般地对着姐姐做了个鬼脸,然后搂着长孙凛地脖子,扬起脑袋出银铃般咯咯的笑声。
杨氏正要上前去感谢长孙凛的仗义相救,见女儿这般痴缠,便慌忙催三娘下来。她万分感激地对长孙凛这位恩公说道:“长孙公子。每次家中出事都好在有你出面摆平,你可真是我武家的大恩人,你的大恩大德我们武家是没齿难忘。今日请受我谢恩之礼。”说完她便要行大礼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长孙凛连忙地把三娘放下来。双手扶住了杨氏不让她跪下,笑着说道:“杨婶请莫要多礼。我与武家也算是有缘,在并州相邻而居,在京城也还能再次相见。本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乃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如此缘分,我若是视而不见那才是怪事情。”
两人又是一番礼貌上的寒暄了一番,杨氏看到二娘那双剪水般的眼睛一直盯着长孙凛直看。自从上回母女俩就入宫一事达成一致,她这个做母亲地自然也就知道二娘心中的意中人便是眼前地长孙家三公子。
若是在并州的时候她还把长孙凛当做是继承父萌的世家公子,那么搬到长安以后。杨氏也开始了解了长孙凛人如其名地凛凛声威和无限前程。本来她就有想将女儿嫁入长孙府的心思。既然二娘心中也是愿意,她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杨氏为了给二人制造单独相处地机会,于是便死拽着嚷嚷要留下来和凛哥哥一起的三娘离开了。留下两个孤男寡女,花前月下必然能让二娘有进展。杨氏最感自豪的就是她的三个女儿,尤其是二娘这个即聪明又美丽的花季少女。目前大女儿已经改嫁入皇宫,若是二女儿再嫁入大唐第一权臣世家,那么她们武家复兴则是指日可待。
夜深了。萧瑟的寒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郁郁葱葱的树叶透出夜月银辉,街巷边上枝头的梅花稀疏淡雅。融融地月波似水欲滴。即便天气寒冷,此时也是个花好月圆地夜晚。“凛哥哥,又过了一个新年,二娘又长大一岁了……”二娘巧笑倩兮,明亮的眼睛一瞬不瞬地看着长孙凛。少女的豆蔻年华正是身体育的阶段,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让她更是有着一种“邻家少女初长成”的美丽。若说以前青涩的她还是淡香秀气地紫罗兰,那么如今地二娘已经渐渐出落成为高出群芳之,色彩斑斓夺目的玫瑰花。
望着二娘一双妩媚地眼眸流转生波,长孙凛也不免心中砰然心动。说实在的,由于大唐实行早婚早育,许多少女及笄之年便已出嫁做母亲了。也许是因为如此,大多数女子在豆蔻年华心理就已经很成熟。而二娘恐怕不仅是心理生理成熟,而且她群的智慧和倔强的个性,让长孙凛觉得自己每次见到的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
这样一个女强人个性的女子,在大唐确实是不多见的,或说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是屈指可数。甚至在长孙凛前版的历史记忆中,她还是唯一成功的女皇帝。而此时这个女孩却是带着羞涩的语气,甜甜的嗓音称呼你一声“哥哥”,但凡是男子,都不免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长孙凛也不例外。
听到女孩子家这么一说,长孙凛便笑嘻嘻地问她道:“难道二娘是想让凛哥哥送你一个生辰礼物?”
“凛哥哥有心那是最好的……”二娘出银铃般的笑声,她把纤细小手交叉在一起,做出一些可爱的小动作。银牙咬着红唇,漂亮的大眼睛转溜一圈,然后娇嗔道:“凛哥哥是个大坏蛋,每次都要二娘出事了才想到来找二娘。”
长孙凛看着她那明艳照人的容颜上,媚眼婉转,带着撒娇地暗示他对自己不闻不问,他便无奈地笑道:“若是二娘出事之时我没出现那才是真正的糟糕呢。”说完他便情不自禁地伸手揽住了她的小蛮腰。
二娘似乎感觉到了长孙凛的动作,她娇笑一声,轻盈地扭动腰肢,躲过了他的袭击,然后吃吃地笑着说道:“崔姐姐说得真对,你就是一个坏蛋。我才不让你轻易得逞呢,之前我不顾女儿家的脸面,可你就像是一个木头一样。害得我娘每次都要对你千恩万谢的,所以这回凛哥哥要想像抱三娘那样抱我,那就得看看你有多大的诚意。”
长孙凛无奈地虚晃一枪,被二娘戏耍一番。他不由的耸了耸肩,听小姑娘的语气似乎要对他以前的拒绝施以惩罚。按她的意思是说若是他们在并州已经花好月圆,那么杨氏这个丈母娘自然就不用对他这个女婿多做客套,毕竟自家人过于客套就伤了和气。不过这个小丫头也实在太早熟了,让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
他见天色已经不早,便对二娘说道:“你这个小丫头小脑袋想的都是古灵精怪的事情,凛哥哥答应你,待你生日那天给你一个大大的诚意。现在天色已经不早了,我送你回去吧。”说完他还从衣服里掏出一块小令牌,交给二娘说道:
“这赵节好像是太子身边的人,他要对付你们可是轻而易举。若是我今晚的话这厮没放在心上,若是到时候你们碰到什么事情,就派人拿这块令牌到长孙府上找我就好了。有我在,谁也动不得你们母女三人。”
二娘接过了令牌,默默地打量了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将令牌收好。然后浅浅地笑了一声,然后将娇小的身躯凑近了长孙凛,眼神熠熠地对他说道:“凛哥哥,我才不会像娘那样对你千恩万谢。”说完竟然猛地踮起脚尖忽然吻了他温润的嘴唇,仅仅是那一瞬间长孙凛能感觉到她吐气如兰的芳香还有小鹿乱撞的心跳。
不谙情事的二娘的偷袭也不过是轻吻了他的唇一下,然后她便快地扭着小腰转身,轻盈地跳跃往前走着,嘴里还欢快地叫道:“凛哥哥,看你能不能赶得上我……”
长孙凛先是被她这番迅奇袭得手,还没反应过来,这小姑娘竟然迅逃离。尽管他听得出她正努力让自己的语气趋于平和,但那颤颤的尾音和她转身时染满红晕的脸颊,无不暗示她心中的慌乱紧张。她瞬间地转身向前蹦跳,只不过是在掩饰内心的紧张而已。
这个掩耳盗铃的小姑娘,长孙凛笑着摇了摇头,快步跟了上去……
154。不安
长孙凛把二娘送回了她位于四列坊的家门口,二娘走到了自家的朱漆门扉前,她转过身来,他们的眼光就开始注视着对方。她灵活的眼眸一直在注视着他,雪白的牙齿咬着她丰润的红唇。也许是在期待一些什么,但她不曾有过经验,所以她也不知道那些“什么”是什么。
可惜那朱漆大门打开得太快,露出了杨氏关心的眼神,然后二娘猛地转身跑回,胸脯因为疾跑而起伏不定。然后从背后拿出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塞到了长孙凛的手中。
杨氏就站在旁边没有离开给他们说话的私人空间,因为她是女人,自然会好奇自己女儿会送给心上人一个什么样的定情物。难道是老大过年时从宫中**来送给她的一条做女工用的玉尺?那可是一个宝贝。
长孙凛站在门口,接过了那东西低头一看,是被包裹在一块丝绸布里。他把丝绸布打开,里面是一条很普通的檀木戒尺。尽管普通,他与她之间倒是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在刘德裕府中之时,他正在细心地为她解除她眼上覆盖的眼罩,她则用藏在身后的戒尺狠狠地打了她以为的“坏人”。
杨氏正在疑惑自家女儿为何要送这么一个煞风景的东西,长孙凛却是莞尔一笑,二娘不愧是二娘,在当时紧张逃离刘府之时,她还能冷静地将那戒尺带在身边。
二娘带着这块戒尺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纪念什么,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带上一块能防身的武器在身上。只不过后来这块戒尺就成了她回忆那天夜晚的纪念品。
“待我及笄那年,你若是再和从前那样坏,这块戒尺就帮我打你……”她眼眸明亮闪光,丰润厚实的红唇吐露着似乎孩子气的话语,然而蕴意引人深思。长孙凛将戒尺收起,对她微微一笑,然后向杨氏告别,转身离开了。
入夜。月光见于云隙当中,院落内檐水滴答有响,屋外风声忽近忽远,早春袭来,寒冬敛迹。屋内烛光碎碎,小暖炉的炭火将房间温暖融融,熏香炉上淡烟袅袅,冲淡了炭火燃烧的味道。
怜卿把女儿放在床檐边上,一边哼着夫君教她的小曲。一边给女儿更换尿布。再过一个月小家伙就半岁大了,她完全变成粉红色地,胖乎乎的小脸儿上正咧着小嘴对母亲微笑。似乎又是在撒娇。张着小指头儿从从容容地动着,表情是明显很满意的样子。
怜卿看着女儿心喜得爱不释手。也是,有哪个女子不对自己和心上人的爱情结晶喜爱呢?尤其是她一直处于一种极乐的幸福状态,尽管有时候想起母亲,她失神的目光偶尔会瞧向远处,向东穿过天空,直到那个远而又远的村庄。
房门被吱呀一声打开了,怜卿回过神来,见到是自己的夫君。她便转换自己的心绪。微笑如花地上前迎着爱人。她每次见到他,那种难以言喻地幸福总是充盈全身,以至于她没有察觉到他的一丝忧心。
当天夜里,长孙凛舒舒服服地洗了一个兰汤浴,与怜卿相拥而卧。当男欢女爱的大潮渐渐退去之后,两人仍然紧紧地搂抱在一起,两双手仍然忘情地抚摸着。亲昵着。
良久。怜卿才慢慢归于平静,带着无限的满足和甜蜜。喃喃说道:“夫君,适才大姨到家里来贺年,她说江南那边地黎民百姓都在传,你是上苍赐予他们的救星。朝野上下交口赞誉,连长安城里的庶民百姓,也都知道长孙家的三公子乃是抗灾除瘟的大圣手。我听了这些,心里真比吃了蜂蜜还甜。”
她所说的大姨,就是单爱莲同父异母的妹妹。当初单雄信被李世民斩于洛阳渚上,秦叔宝受托为其养大了三个尚年幼的儿女,怜卿地大姨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他们因为受养于长安,成长与唐朝盛世,对于家仇却没有那般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