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影视基地,这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东西,属于目前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大有可为。
1992年,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商机,石总的公司制定了以医药产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策略,想要进入其他行业分一杯羹。
吃饭的时候,石总意气风发的谈论着他对未来的设想。
他把企业定位成为跨行业、多功能,外向型的企业,公司要不断的向外扩张。
林子轩直觉上这么做很危险,摊子铺的太大,贷款太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很多公司都会经历的困境。
不过他和石总的关系还没到那种程度,可以看得出石总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果贸然出言劝说,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这就是交浅言深了。
再说,他能看到的问题,或许石总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还是以后再说吧。
吃完饭,林子轩和冯晓刚走出京城饭店,来到街头。
“真是奢侈,一顿饭抵得上我半年的工资了,这吃的太心疼了。”冯晓刚回头看着灯火通明的京城饭店,感叹道。
“以后兴许咱们也能在这儿包房常住呢。”林子轩玩笑道。
“那估计只能是在梦里了。”冯晓刚摇头道。
两人说笑着,走进了京城的夜色里。(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三章 幸福感
新的一年,华国百姓很高兴,因为国家终于施行了工资改革。
华国前两次工资改革分别在1954年和1985年,这是第三次工资改革,也是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次工资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了职级工资制度。
工资按照不同职能,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
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职级工资构成的主体。
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工资标准是看你工作了多少年,工作时间越长工资越高,现在则是按照职务和级别来定工资。
这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你的能力越强,责任越重,工资就越高。
基础工资是用来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费用,这个是固定的,每人都一样,每月是九十元。
工龄工资按照工作年限来定,工作年限增加一年,工资增加一元钱。
由此可以看出,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在工资中占比很小,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才是重点。
以国家领导人的工资标准为例,在改革之后,国家领导人的职务工资最高可拿到630元,级别工资最高是470元,基础工资是90元,还要加上工龄工资。
算起来每月的工资有1300块左右,这里没有算上各种补助和津贴,只是单纯的工资。
林子轩现在是艺术中心的副主任了,他的职务工资是116元,级别工资是111元,基础工资是90元,工龄工资只有3元。
加起来是每月320元,算上各种补贴有400元左右。
慕姗姗的工资是每月279元,加上补贴有360元,像李虹这样单位的一把手每月的工资和补贴共有900元左右。
这里没有算上单位的奖金。
按照这种涨幅来看,华国大多数人的工资都是成倍的增长。
这次的工资改革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没有一刀切,对于科研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和从事特殊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照顾。
比如演员和运动员,会有各种表演津贴和获奖奖金。
最关键的是,不是说这次定下了工资标准,以后几年都不会变动了,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的对工资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以后每年都有可能上调工资。
林子轩和慕姗姗刚刚感觉三万块就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一转眼,俩人的工资加起来都快小一千了,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这同样是华国百姓的感受。
这时候的老百姓很容易满足,不涨工资勒勒腰带也能过得去,涨了工资就会觉得很幸福。
大家至少可以松一口气,不用担心孩子明年的学费了,想喝顿酒吃回肉的时候也不用思量半天了,老百姓的心情都不错,这个年过得舒心。
林伯清和郑秀莲同样如此,觉得赶上了好时候,对林晓玲也不再过问了,随她耍去吧。
林晓玲被林子轩扔进了一个电视剧的剧组,整天不着家,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做父母的就算想问也问不出个门道来。
不过能看得出,女儿这些日子挺高兴,虽然每天早出晚归,精神头却不错。
年前的一天,林子轩和慕姗姗过来吃饭,一家人随意的闲聊。
“这晓玲怎么还不回来,都快七点了。”郑秀莲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着急道。
“估计是剧组有事耽搁了,我来之前和她说过,应该快回来了。”林子轩解释道。
“晓玲在剧组里会不会被人欺生啊,有次回来,我看她累的够呛,问她也不说,还嫌我烦,这丫头真是不知道好歹。”郑秀莲操心道。
“都是熟人,没人会欺负她,可能是赶进度吧,剧组里的人都差不多。”林子轩保证道。
林子轩不可能把妹妹放到一个陌生的剧组里,他就是让林晓玲见识一下拍戏的过程。
“小轩,晓玲这么瞎忙就能考上那个电影学院了?”郑秀莲担心道。
“这个说不准,我找电影学院的熟人打听过,那个导演专业招的人太少,就算做了这么多准备,也有落榜的风险。”林子轩实话实说道。
“那不是白忙活了,你认识那里面的人,咱花点钱,找找人。”郑秀莲提议道。
“这不是钱的事,到时候再说吧,要真考不上,我再想办法。”林子轩应承道。
“别弄那些歪门邪道,她不是逞能么,让她凭自己本事考,考不上就老实的去上大学,省得胡思乱想。”林伯清不满道。
他对这个一心当导演的女儿很有看法,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你这是死脑筋,这都什么年代了,都讲究拉关系,走后门,找找人怎么了,又不犯法。”郑秀莲反驳道。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不良风气,走后门的现象愈发的普遍,被大众所接受,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爸,晓玲喜欢这行,咱家在影视圈里又有关系,就随她高兴呗。”慕姗姗出声帮衬道。
“你们就是太宠着她了。”林伯清无奈道。
慕姗姗帮着说话,林伯清不好说什么。
对于这个儿媳妇,他很满意,慕姗姗大方懂事,又有能力,没有娇气,如果女儿能有慕姗姗一半的优点,他也就放心了。
他们正说着话,外边传来晓玲同学的声音。
“我回来了,饭好了没,快饿死了。”林晓玲高声道。
“就知道吃,没一点正行,当心以后找不到婆家。”郑秀莲斥责道。
话虽这么说,她还是到厨房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出来,不能把女儿饿着。
“这就不用您老操心了,现在流行自由恋爱。”林晓玲回了一句,抱怨道,“老哥,嫂子,你们评评理,每次回来都要接受思想教育,真羡慕你们的二人世界。”
她摘掉手套,把脖子上的红围脖拿下来,露出一张干净的小脸。
剧组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晓玲同学就显得干练不少,原本就是活泼的性子,现在更为开朗了。
“快洗手吃饭吧,这么冷的天还骑车子,早说去接你了。”林子轩催促道。
“别啊,你要开车去接我,让剧组里的人怎么看,我可不想被特殊对待,那样以后相处起来多尴尬啊。”林晓玲不愿意道。
郑秀莲和慕姗姗把饭菜端上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有拌嘴,也有欢笑。(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风很大
吃完饭,林子轩和妹妹聊了聊,主要是了解一下林晓玲在剧组的生活。
事实上,艺术中心不少人都知道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人故意为难林晓玲,相反还会给予适当的照顾,这是让林子轩放心的地方。
他和那种为了培养孩子成才而下狠手的父母不是一个类型。
他觉得成不成才没什么要紧,就算过着普通的生活,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行了,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占了大多数。
林晓玲还算懂事,没惹什么麻烦,加上她性格活泼,和剧组人员相处的不错。
“老哥,我听说要是有自己拍摄的作品能在主考老师那里加分,我想自己拍点东西。”林晓玲提议道。
“你学会怎么做导演了?”林子轩诧异道。
“怎么可能,我在剧组都是跑腿,那有时间和导演学习。”林晓玲郁闷道。
晓玲同学进入剧组没两个月,还是一个做杂活的剧务,离导演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林子轩想想也是,冯晓刚刚开始做美工,后来做编剧,接着做副导演,最后才执导了自己第一部电视剧,这个过程他用了七年的时间。
“那你想拍什么?“林子轩不解道。
“我想拍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一个小故事或者就是咱们平时的生活。”林晓玲解释道,“这样主考官就知道我有拍摄经验,会有个好印象。”
这么做也行。
林子轩想帮着妹妹通过导演系专业课的考试,能自己考上最好,不用找人走后门了。
“这没问题啊,艺术中心有摄像师,咱们请他吃个饭就行,拍个短片花不了多少时间,主要是你想好拍摄的内容了么?”林子轩询问道。
“我想拍咱们的京城,就是在大街上找点有意思的事儿随便拍,表现咱们京城人日常真实的生活状态。”林晓玲打算道。
“你这有点西方纪录片的意思,外国是不是有人这么拍过?”林子轩怀疑道。
“有类似的,我借鉴一下。”林晓玲嘿嘿笑道。
在西方有不少实验类型的纪录片,比如有个家伙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不管不问,一直拍下去,最后也算是一部纪录片,只是比较无聊。
“我都能听出来,那些电影学院的老师肯定能看出来,这种拍摄方式太平淡了,没有吸引力,你不能光借鉴,还要有创新才行,想点新花样。”林子轩批评道。
“老哥,你是大作家,满脑子灵感,给个提示呗。”林晓玲奉承道。
“就算是纪录片也不能被动的四处找素材,应该积极的参与进去。”林子轩建议道,“咱们这样,你拿个话筒,到大街上四处问人问题,拍摄下这些人的真实反应。”
“我问什么啊?”林晓玲请教道。
“问什么都行,碰到老人就问‘您吃了么’,碰到情侣就问‘你们幸福么’,碰到警察就说‘警察叔叔,我捡到一分钱’,或者干脆就问一句‘今天京城的风大么’。”林子轩举例道,“问什么问题不是重点,怎么回答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个人当时的状态,他们的状态就是当下京城的状态,也是这个时代华国的状态。”
“老哥,被你这么一说这片子拍下来很有意义,我记录了一个时代。”林晓玲兴奋道。
“别好高骛远了,我就是给你个创意,你自己好好琢磨,写个拍摄计划,我给你找人。”林子轩提点道,“记住,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