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和慕姗姗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学过传播学,懂得这个道理。
看来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道路虽然曲折了点,但前景值得期待。
暂时放下这件事,慕姗姗要借助华文电视台的资料库制作纪录片,还要和华文电视台的记者深入纽约的唐人街,了解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况状。
有了本地华语电视台的帮忙,纪录片的拍摄会顺利许多。
这就是一个逐渐融入的过程,他们刚到纽约那会连路都不认识,现在打开了局面,一点点的融入进当地的华人社会。
林子轩继续他救火队员的职责,解决剧组的各种麻烦。
有句话说得好,能用钱解决的麻烦都不算是麻烦,可惜他现在没有多余的资金。
就在这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四月底,王箕拍戏的过程中感觉身体不舒服,恶心呕吐,原本以为只是吃坏了东西,并没有在意。
有一天实在难受,姜闻就陪着她去看了医生,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王箕怀孕了。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京城人在纽约》的剧组为了尽快拍完,抢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五个小时以上,基本上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处在高强度的拍摄状态。
天气好的时候拍外景,下雨的时候拍室内戏,反正不能让机器闲着。
作为女主角的王箕戏份很多,和姜闻演对手戏,需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咱们这么拍下去怕是不行,演员撑不住。”冯晓刚担心道。
他说的就是王箕,其他配角有休息的时间,主角可没有,一遍遍的拍摄太耗费心神。
事实上,这种拍摄强度在国内很常见,《渴望》拍摄的条件更艰苦,每天在阴冷潮湿的摄影棚里呆上十几个小时,天天赶进度,张凯莉后来都生病了。
为什么在《渴望》中张凯莉想哭就能哭出来,连眼药水都不用,她只要一想到还要在摄影棚里继续拍摄,就觉得自己真命苦。
为了节省资金,赶进度,在国内拍摄电视剧就像是打仗一样。
“调整拍摄计划,把她的戏份打散,分开拍摄,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林子轩建议道。
他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要么是减少王箕的戏份,要么是集中一段时间把王箕的戏份先拍完,要么就是剧组配合她的作息时间来拍戏。
如果采用前两条,很可能会破坏这部电视剧的整体构架。
王箕倒是很有京城女人的脾气,不娇气,她不想拖慢剧组的进度。
剧组在美国多呆一天就要花费大把的美金,即使是这么节省还存在着资金缺口。
林子轩坚持调整拍摄计划,保证王箕的作息,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资本家。
事到如今,他也看开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就继续贷款,都熬到这份上了,华国银行也不能看着他们在美国饿死。
这种手段有点无赖,却相当有效。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这么做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怀孕后,王箕搬出了公寓楼,那里环境不好,太闹腾,没办法好好休息,她非常自觉,每次拍戏都按照时间提前过来。
有一次,剧组来到拍摄场地,发现姜闻不见了。
打电话一问,他昨晚上忘了定闹钟,睡过头了,大家离开公寓楼的时候开着几辆车,闹哄哄的没注意,都以为他坐了别的车。
等姜闻赶过来,一两个钟头过去了。
“我一孕妇都能准点来,你倒好,还让一帮人在这儿等着。”王箕当时数落了姜闻一顿。
姜闻知道理亏,赶忙道歉,在拍戏的时候也是认认真真,争取一遍就过,这样就不用反复排练,耽误时间了。
林子轩和冯晓刚一看,这个行,总算有人能管住姜闻了。
剧组里有个孕妇,大家做事都不那么毛糙了,进度快了不少,这算是意外收获吧。
随着《渴望》的播出,收视率既没有大涨,也没有大跌,保持平稳状态,主要是美国华文电视台观众的基数太小,收视率的变化不明显。
在纽约华人社区发行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渴望》的评论。
美国华人对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很多消息都是从香江和宝岛那边传过来的,在印象中大陆还处在六七十年代的混乱状况。
通过这部电视剧,他们看到的大陆虽然经济还不发达,但也不混乱,而是平平常常的过日子,《渴望》中传达出的善良、正直和美好的情感同样能够感染美国华人。
这正是家庭情感剧的魅力所在。
从收视率推算,在纽约观看《渴望》这部剧的观众不会超过四万人,看完之后写评论的不会超过五十人,写了评论还能被报纸发表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其中有赞扬也有批评。
林子轩把报纸上的赞扬收集起来,批评扔掉,准备寄回国内,这算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在海外取得的一项成绩。
作为下属,时不时的向领导汇报成绩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第一百二十章 两条路
林子轩把中文报纸上和《渴望》相关的评论寄回国内的同时,还附带有一份工作总结。
在这份总结中,他简单的介绍了美国华语电视台的情况。
美国的华语电视台从1974年开始出现,早期大多是宝岛人创办,后来移居美国的香江人相继开办了华语电视台,两者几乎垄断了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这些华语电视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制作节目的能力,竞争激烈等问题。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向香江和宝岛的影视制作机构购买节目播放版权。
在林子轩看来,这是国内电视行业进入美国华语电视市场的大好机会,因为国内的节目制作费用低,相对应的出售播放权的价格也低,很有竞争力。
举例来说,宝岛的电视剧《戏说潜隆》的制作费用高达上千万,《渴望》的制作费用只有一百万,两者的集数差不多,在出售时《渴望》自然更便宜。
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用低价的电视节目冲击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一旦国内的电视节目在美国的华语电视台扎根,就会在华人中产生影响,起到宣传作用。
他的结论是,华国电视台应该走出国门,把台里优秀的节目推广到海外。
在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后,林子轩没有忘记提一下自己。
他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好成绩,决定再接再厉,把华国的电视剧推广到美国的西部去,不仅仅是纽约,还有洛杉矶和芝加哥,要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
这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真正的想法是能再忽悠两家华语电视台就不错了。
不过工作总结嘛,总要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给领导一种你有远大抱负的印象。
这件邮包寄回国内后,收件人是李虹。
李虹通过国际长途和女儿交流过,知道在美国推销国内的电视节目并不容易,毕竟美国华人中粤语观众占据大多数。
林子轩提出的用低价占据美国华语电视节目市场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看华国电视台有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决心了。
她把邮包转交给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渴望》能够在美国播出,这是电视台的荣誉。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到林子轩的工作总结,对要不要进入海外华语电视市场,以及用什么方式进入进行了讨论。
对于美国华语电视台的现状,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有过了解。
电视台在美国有常驻的新闻记者,打听这种事情并不困难,“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这句话击中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
这和上级宣传部门提出的要求一致,相比较于推广电视节目,他们想的更高更远。
经过讨论和协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决定在美国建立一家华语电视台,覆盖北美地区,用来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
这应该是华国电视台成立三十四年来第一个驻外卫星电视台。
有了决定后,电视台高层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选择适合的人选在美国创立电视台。
这人要有广播影视专业的背景,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熟悉美国的电视行业,政治上要靠得住,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当然,他们还没有糊涂到选择林子轩做这个电视台的台长,那不现实。
林子轩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资历都不够格,不过,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认为林子轩有眼光和能力,或许能够参与到电视台的创建之中。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毕业,从事和电视相关的工作,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
两人身家清白,又刚好在美国,很适合在这个新的电视台里工作。
这是一个长期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在这个年代,到美国工作可是让人羡慕的差事,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生活环境都比国内要好,就算是以后回国,待遇也不会差。
华国电视台高层把意思转告给李虹,让她问问林子轩和慕姗姗愿不愿意长期留在美国。
“事情就是这样,要不要留在美国,你们自己决定吧。”李虹在电话里如此说道。
林子轩对事态的发展颇为惊讶,不过想想就释然了,他的眼界还不高,看的不够远。
华国电视台不可能和一家播出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只能覆盖纽约州的小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旦决定进入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肯定是购买一条能够全天播出的频道,覆盖整个北美地区,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个是和慕姗姗留在美国,参与电视台的创立,以后兴许还会进入好莱坞,成为名人。
另一条路是返回国内,继续写小说或者剧本,也可能和冯晓刚开一家电影公司,或者在幕后推动慕姗姗的职业发展。
一条路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也是他和慕姗姗两人共同的人生。
挂掉李虹的电话后,他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你怎么想的?想留在美国么?”林子轩询问道。
“你呢?”慕姗姗反问道。
华国国内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的出国,来到美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现在他们就有机会留在这里,以后或许会永远的生活在这里。
以他们的能力,就算成不了大富豪,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小洋楼和小轿车并不遥远。
回到京城要和其他几户人家住在一间四合院里,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每天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只能拿着上百块的工资。
“我觉得还是京城住着舒坦,去哪儿都熟,闭着眼睛也能摸回家,吃着习惯,不用担心被人坑。”林子轩缓缓说道。
“家里的房子也不能一直空着,还是早点回去的好。”慕姗姗接着说道。
他们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月亮,虽然和京城是同一个月亮,但俩人心里明白,这里不是他们的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富即安
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