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点讨论的是改名字,“学院”听起来就比“大学”低一个层次。
按理说,直接叫京城广播大学好了,可有人觉得“广播”只是传媒的一种方式,不够全面,应该叫华国传媒大学,和国际接轨。
也有人表示反对,“广播学院”在国内深入人心,这个牌子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丢掉非常可惜。
“广播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旧校名之间的传承关系。
为了一个名字,广播学院以校长的名义向学校的知名校友或社会名人发出两百多封的征询函,征求大家的意见。
校方认为征询知名校友的意见是对他们的尊重,这些校友在社会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有所助益。
林子轩和慕姗姗自然接到了信函。
这次参加校庆一方面是为母校升级大学助阵,另外也是为了改校名的事情。
林子轩觉得叫广播大学就挺好,有亲切感,传媒大学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校领导和在校学生肯定希望用“传媒大学”,只有他们这些早就离开学校人喜欢原来的称谓。
因为那代表着他们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
九月二十日上午,林子轩和慕姗姗开车来到京城广播学院,在图书馆上悬挂着一条欢迎知名校友的红色横幅。
上午是一场校友欢迎会,中午吃饭,下午休息,晚上是学生举办的文艺晚上。
在学生会学生的引领下,他们来到欢迎会的会场,现场来了五六十人,两人被安排在第三排,前面是一些老同志。
林子轩认识其中的大部分人。
有退休的老领导,也有正在岗位的实权干部,以及教书育人的老教授,还有不少华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和媒体记者。
广播学院这几十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广播系统内基本上是广播学院的天下。
林子轩看到了崔永原,打了招呼,他早已脱离广播系统,和那些人不怎么熟。
十点钟,校长带着一众校领导前来,和大家寒暄一番。
一位副校长介绍了当下学校的筹备情况。
改名的事情需要尽快定下来,因为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批准,教育部会派人审查学校的各项指标,一共有三次审查,全部合格后才能升级为大学。
“希望各位校友同心同力,让我们的广播学院再创辉煌。”副校长慨然道。
学校重视知名校友,不仅是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上的影响,还有校友的捐赠。
有的校友是企业家,捐款建座教学楼,既能为学校发展做贡献,还能留名。
此次校庆邀请大家前来,就有这个意思。
校友捐赠是学校的一项收入来源,并不稀奇,在西方,很多大学的教学经费主要依靠的就是校友捐赠。
林子轩和慕姗姗来之前商量过,以他们的名义向学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捐赠一千万人民币,用于教学设备的更新。
同时建立一个助学基金,今后每年提供五十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之所以要求的这么详细,主要是为了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两人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捐赠给院系理由充分,购买教学设备比建造教学楼更实际,助学金虽然不多,胜在每年都有,细水长流,能直接帮助学生,而不是搞所谓的形象工程。
吃了中饭,校方安排了招待所供众人休息,也可以选择回家。
晚上八点钟,校庆的文艺晚会在大礼堂拉开帷幕。
林子轩和慕姗姗坐在前排,看着周围青春洋溢的学生,感慨不已。
很多年前,他们同样如此,慕姗姗曾是校庆的主持人,站在台上,明艳无方。
第八百零三章 角逐
九月底,广电总局公布了明年内地推荐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参赛名单,正是好梦公司出品的《英雄》。
上个月,香江电影制片家协会选出《无间道》代表香江角逐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是奥斯卡金像奖竞争较为激烈的一个奖项,其他奖项基本上是美国电影之间的竞争,最佳外语片是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进行的角逐。
每个国家选出的都是自己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片子。
这些影片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差异很大,既有政治因素的影响,还要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
最关键的是需要花费大力气公关,才有可能赢得奖项。
对于《无间道》,香江媒体大多抱着参与的心态,帮派片在好莱坞并不鲜见,很难给评委眼前一亮的感觉。
《无间道》或许有可取之处,但作为一部华语影片机会不大。
因为奥斯卡的评委大多是美国人,本身不重视华语片,再说题材上不讨巧。
对于华语电影,他们更希望看到带有异域风情或者是政治因素的片子,具有新鲜感的东西,像是《卧虎藏龙》。
《无间道》还没有在美国的院线正式公映,只以录像带的方式流入美国。
美国有的导演看到了这部影片,有翻拍的意向,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就打算购买《无间道》的翻拍版权。
对于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来说,翻拍版权的价格也就上百万美元。
购买之后不一定立即启动项目,开拍电影,或许会放上几年,寻找合适的导演和演员,以及适当的时机。
他们每年都会收购大量影片的翻拍版权。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票房大卖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同样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以此充实自身的创意储备。
创意对任何电影公司都很重要。
好莱坞的编剧众多,类型片层出不穷,每年都有一些让人惊艳的影片出现,但对电影公司来说,创意多多益善。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
其他国家的电影公司在学习好莱坞,好莱坞也在从世界各国的影片中吸取养分,壮大自身,他们没有固步自封。
比如香江导演吴语森开创的暴力美学,在西方动作片中有所体现。
《卧虎藏龙》之后,好莱坞的一些动作电影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武打动作。
这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发展机遇。
内地媒体对《英雄》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颇为兴奋,猜想着能不能像《卧虎藏龙》一样再创辉煌。
有了《无间道》和《英雄》参加奥斯卡,好梦公司成为娱乐媒体的焦点。
“我们很高兴获得了这次机会,也希望能够再创辉煌,不过这是由奥斯卡评委们来决定的事情,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总之,参与就是一份荣誉。”记者会上,于东保守的说道。
于东参与过《卧虎藏龙》的奥斯卡公关活动,深知奥斯卡的水太深。
华语电影想要拿奖非常困难,《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李桉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本身在美国打拼多年,得到美国观众和电影人的认可。
而且,李桉为了《卧虎藏龙》跑了一年的宣传,一个个电影节的拉票。
这些《英雄》都没有去做,甚至没有安排在美国的公映档期,宣传力度不足。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把《英雄》在好莱坞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试映,邀请了一些电影人和媒体到场,得到的反馈信息褒贬不一。
有些电影人认为看不太懂,虽然片子里不乏精彩的打斗和壮美的风光,可剧情过于单薄,不知道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有市场专家指出这部电影的市场定位不准确。
《卧虎藏龙》即使不看字幕,美国观众也能大致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它的情节设计有西方戏剧的影子,有完整的英文剧本,考虑到了美国观众的习惯。
《英雄》在这点上不明确,没有考虑美国观众对华国文化的理解能力。
当然,也有美国电影人盛赞《英雄》是一部史诗片,精美的画面和配乐,惊心动魄的打斗,都足以说明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还有影评人提出《英雄》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因为它不是固定的模式。
一般的武侠片,在电影中好人都会遇到麻烦,他们的妻子或母亲死了,接着他们会到深山老林里习武,然后回来杀死坏人:复仇。
但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因此,《英雄》让观众看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电影公司没有把握,他们想把《英雄》放一放,等奥斯卡之后再在美国公映。
如果《英雄》在奥斯卡上拿到了奖项,公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拿到奖项,就挑选一个淡季上映,至少不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好梦在海外发行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那儿是美国的市场,美国人更了解。
林子轩对《英雄》拿奥斯卡没什么期望,除非是发生奇迹,不过必要的配合和宣传工作不能忽视,只是不会投入太多。
冯晓刚虽然想在奥斯卡上风光一把,奠定他国际大导演的地位,但也清楚美国人不认识他是谁,他还没那么大的影响力。
导演和演员的影响不够,公关不到位,没有资源支持,想拿奖很难。
他觉得能够入围,到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走一遭也就知足了。
正在筹备《手机》的冯晓刚同样遭到了记者的围追堵截。
“您对获奖有信心么?”有记者提问道。
“我拍的是商业片,得奖对商业片导演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儿,商业片可以通过票房证明。商业片导演得不得奖,说句实话,是一个开心的、玩的事,没有把宝压在那儿,成败不在那儿,不像文艺片把成败压在得奖。我当然希望得奖,那是一种肯定,但拿不到也没什么。”冯晓刚如此说道。
第八百零四章 成名之前
京城电视台,演播厅内,一位女主持人正在翻看着台本。
台下坐着不少观众,摄像师在调整机位,导演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做着最后的沟通,节目的录制即将开始。
这是一档娱乐性节目,每一期都会邀请明星嘉宾,要么是宣传影视剧,要么是宣传新专辑,在谈话的同时也会有游戏环节。
比如歌手可以和观众合唱,演员可以和观众互动,重现影视剧中的情节。
如果嘉宾有个人才艺的话,也可以展现出来,娱乐节目没那么固定的模式,都是为了娱乐观众,提升收视率。
导演对着主持人发出指示,倒计时开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京城娱乐汇》,我是你们的主持人蓝蓝,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既有国际影帝,也有当红明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士兵突击》剧组的演员们。”主持人面对镜头,露出笑容,热情的说道。
五位演员依次从后台走出,对着观众挥手致意。
最前面的是夏宇,后面是张涵宇,黄小明和陈昆,最后是王保强。
台下观众配合着热烈鼓掌,这五个人里,夏宇和张涵宇成名较早,黄晓明和陈昆是当红小生,只有王保强还不太为人所知。
《士兵突击》刚在京城卫视播出,暂时没有太大的反响。
这部电视剧卖片的过程并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