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咱们的媒体吧?”林子轩看了报道,疑问道。
“不是,我们打过去问了,这家报纸就是想蹭热度,吸引读者,应该没有其他意思。”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员回应道。
好梦公司有自己相熟的媒体,在报道之前会和公司的宣传部门打招唿。
林子轩这么问不是说这篇报道不好,而是太过了。
他是那种东方人的传统思想,讲究财不露白,低调处事,明星出风头是好事,影视公司的老总就没必要了。
再说,这张照片太张扬了。
“控制一下吧,别把重点放在我这儿。”林子轩交待道。
好梦公司的宣传部门会和各家媒体打招唿。
不是说不让人报道,林子轩还没有那么霸道,也没那么大的能量,而是把报道的重心放在明星身上。
不过如今是网络时代了,这张照片被传到网上,成为了段子手的新素材。
有人觉得林子轩有大哥风范,照片有种看香江帮派电影的感觉,这么一帮明星一起出演,绝对是一部大片。
还有人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这些明星在好梦公司的地位。
也有人表示羡慕,自己要是林子轩该有多好。
林子轩没时间关注这些,他正在参加一个论坛,和影视圈的老总,以及各位专家们交流电视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六章 交流
这是一场关于电视行业前景展望的交流会。
林子轩和一众影视公司的老总坐在台上,湘南卫视的主持人李香念着开场白。
台下有记者、电视行业的从业者、大学生和普通观众,共计上百人。
大屏幕上出现了这些年热播过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二零零零年虽然还没有过去,但根据电视协会统计的数据,这一年国内生产的电视剧接近四百部,总集数首次突破一万集大关。
和前两年八千集相比,在产量上有了大发展,华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
主持人李香简单回顾了国内电视行业的发展程。
一九八五年,京城郊区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从此,电视机逐渐在全国普及,看电视成为了民众最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
九二年,电视剧从艺术化向着产业化转变,开启了电视行业的商业化模式。
此后涌现出众多民营影视公司,各种资本进入电视业,促进了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电视剧的制作呈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八年过去,电视剧的年产量从九二年的五千集增长到了上万集。
这些业绩和在座的影视公司老总分不开,镜头从包括林子轩在内的各位老总脸上扫过,主持人在一旁介绍着他们的身份。
好梦公司是最早的一批民营影视公司,九三年成立。
当初政策放开后,京城出现了一大帮影视公司,毫不夸张的说,每半个月就有一家影视公司开业。
注册资本都不大,也就五万十万的,大多是圈内人,一伙人唿朋唤友到馆子里搓一顿,这事儿就算成了。
至于说要干什么,对公司有什么远景规划,那会儿真没有。
大家当时没有经验,就想着弄个本子,拉点资金,拍一部戏赚钱,快活快活。
以这种心态居多,所以表面上红红火火,其实是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后来的结局不难预料,有些是合伙人闹翻了,有些拍了一部戏赔了,有些对公司的经营一窍不通。
和好梦同一批的影视公司,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大浪淘沙,唯一发展起来的只有好梦公司。
九六年电视剧市场稳定下来,又有一批影视公司陆续成立。
这批人目标明确,资金充足,有了前车之鉴,存活下来的几率增加不少。
但四年后回头看,大部分还是倒闭了,或者改变了经营方向,向着器材商和经销商转型,获得成功的公司不多。
市场繁荣不假,不过竞争同样激烈。
林子轩听着主持人的介绍,回想着这些年的过往,颇为感慨。
当看惯了圈子里的起起伏伏,就能以相对淡然的心态面对。
讲完了各种数据,主持人请专家们分析国内电视市场的现状和将来。
九九年,全国各大省级频道全部实现了卫视“上星”的转型。
不过,由于“上星”的高昂费用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使得各大卫视更为重视和广告收入绑定的收视率。
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是电视台收视率的有力保证,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形势一片大好,未来十年将是电视剧的黄金十年,无论从电视台还是观众的需求来说,电视剧市场的潜力很大。
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电视剧产量的增加不代表质量的提升。
华国目前只能算是电视剧大国,而不是电视剧强国,电视剧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无法在电视上播出。
最重要的是国内的电视剧难以走出国门。
一个电视剧强国意味着具有对外输出的能力,把本国的剧集输出到全世界,这是一种文化辐射效应。
否则即便是产量全世界第一,观众人数全世界第一,意义不大。
这些专家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存在很多问题,也面临诸多的机遇。
轮到林子轩发言,他讲了讲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个是精品化,不能粗制滥造,把主要资金用在电视剧的制作上,打造精品剧集,塑造品牌观念。
一个是多样性,影视公司在制作剧集时要研究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制作各类型的剧集,开辟新的市场。
最后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行业充满活力。
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不断的创新,带给观众新鲜感,不然很容易被观众抛弃。
这些观点大家都清楚,但真正这么坚持做下去的很少,这个行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想赚快钱,不踏实。
林子轩就是这么说说,能听进去的自然听进去,听不进去的也没办法。
这次的交流在业内属于比较高的规格,再高的话就是总局的研讨会了,那是政策层面的,现在说的是市场。
接下来,有一个观众提问的环节。
“各位老总,你们看韩国的电视剧么?你们对国外的电视剧怎么看?”一个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的女孩子问道。
国内的电视台一直在引进国外的电视剧,日韩两国的居多,欧美的也有。
韩国电视剧这两年在国内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这些被引进来的电视剧都是在韩国收视率极高,获得市场认可的剧集。
引进这样的电视剧比播出国内制作的新剧在收视率上更有保障,还节省成本。
韩国为了打开华国庞大的市场,采用了各种手段,比如先免费让电视台播放,再按照收视率的高低谈价格。
还让韩国明星来华国做活动,增加名气。
由于韩剧中以俊男美女为主,走偶像路线,逐渐被年轻人追捧。
“我觉得电视台引进国外的电视剧可以理解,但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还是要立足根本,支持国内的电视剧产业,宣扬自身的文化,我认为省级卫视每年播出的国外剧集应该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林子轩如此说道。
这么说有点打湘南电视台的脸,湘南卫视在引进韩国电视剧上较为积极。
只不过,以林子轩如今在行业内的地位,说了也就说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七章 分歧
对于引进国外的电视剧,国内的影视公司持反对态度。
这牵涉到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引进的剧集越多,国产电视剧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越少,影视公司的利润降低。
韩剧在国内有了兴起的态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不过,目前还在观望之中,重视的程度不够。
林子轩和赵宝钢讨论过韩剧,有没有办法把韩剧移植到国内。
作为都市情感剧方面的专业导演,赵宝钢觉得难度不小。
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有些故事情节放在韩国可能合情合理,在华国就很难被接收,比如恋人变成亲兄妹。
观众看韩剧有一种距离感,觉得这是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情,容忍度比较高。
如果是国产剧,那这个编剧会被骂死,还可能认为这种情节有悖伦常。
甚至无法通过审查,所以国内的编剧不愿意涉及到禁忌的题材。
而且,韩剧在编剧上逻辑性较差,为了浪漫而浪漫,不顾故事情节,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一遍遍上演。
但这种套路恰恰迎合了国内年轻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幻想。
国产剧就没办法这么做,肯定会被挑刺,觉得不合逻辑,一点都不现实。
或者说,国内观众对韩剧和国产剧实行的是两套标准。
因为观众生活在国内,不是韩国,他们熟悉国内的情况,看到和想的不一样就认为编剧在胡编乱造。
他们不熟悉韩国的生活,反而觉得韩剧里的世界是真实的。
由此,不少年轻观众出现了一种崇尚韩国的心态,认为韩国的一切都是好的。
事实上,韩国在八十年代的电视剧产业并不发达,一年只生产十几部剧集。
他们先是模仿香江的港剧,后来模仿日本的偶像剧,到了九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逐渐有了起色。
韩国政府推行了文化兴国的策略。
他们意识到和华国竞争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于是转向了有利可图的文化产业。
尤其是在九七年亚洲的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暴跌,政府把重心放在了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上。
到了九八年,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局,专门对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进行专项管理和扶持,从而为韩剧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在海外推广韩国文化的组织可以获得政府数百万美金的政府补贴。
华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是他们主攻的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剧在国内的流行是韩国政府精心策划的产物。
通过韩剧的输出和韩星的各种活动,韩国每年从华国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让华国青少年产生对韩国文化的认同感。
他们常用的手段是先提供电视剧的免费播放,等到热播后再要高价。
只要有电视剧在国外播出,他们就能拿到韩国政府的补贴,不用担心赔钱。
国内的电视台正是被这种手段利诱,才不断的引进韩国电视剧。
林子轩提出限制引进韩剧的配额,比如省级卫视每年在黄金档只能播出一部韩剧,在非黄金档播出的韩剧不能超过三部等等。
当然,韩剧不是他们这次讨论的重点,也就是泛泛而谈。
活动结束,欧阳林出面招待各位影视公司的老总一起到酒店吃饭。
欧阳林如今是湘南电视台的副台长,副厅级别,在湘南广电混出了名堂。
这次的金莺节是湘南广电一次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能让金莺节固定在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