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梦公司会派人协助导演工作,确保影片的顺利进行。
第二位和林晓玲见面的导演来自京城电影制片厂,叫做路学常。
他不是新人,拍过几部电影,拿过奖项,在第六代导演中小有名气。
他把剧本投给好梦公司并不是想拉投资,而是想找葛尤出演主角,按照他的说法,这个角色就是给葛尤写的。
然而,一部小成本电影想找葛尤出演难度不小,片酬就是个大问题。
不是说葛尤看重钱,没有一两百万的片酬就不演,而是怎么引起葛尤的重视。
葛尤手里不缺剧本,都是几千万投资的大制作,自由度非常高。
“我是想能不能把剧本递给葛老师,或者安排我和葛老师见一面,谈一谈。”路学常请求道。(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三章 懵懂
林晓玲答应会把剧本转交给葛尤,结果怎么样就不能保证了。
再说,如果是葛尤来演,那就不是两百万的投资了,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至少要追加到五百万以上。
不是说两百万拍不出好电影,而是要精益求精。
自从三月份《大腕的葬礼》宣传结束后,除了出席必要的活动外,葛尤就在家休息,他不怎么着急拍戏。
首先是没找到让他动心的剧本,其次是觉得需要静下心来沉淀一下。
到了他这个地步,拍戏更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
一个演员一年拍十部戏,钱是挣到了,可哪儿有时间认真的琢磨剧本,演出来的角色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积累的不够,沉淀的不够,想爆发都爆发不出来。
明星和演员的区别就在于此,明星靠热度,演员靠演技。
国内不少导演都想和葛尤合作,却又担心和葛尤合作。
葛尤不是姜闻,是一个配合导演的专业演员,他想的不是自个怎么演,而是怎么演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导演担心难以改变葛尤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拍了几部贺岁片之后。
观众会觉得葛尤演什么都是葛尤,换句话说,明星相太足,掩盖了角色。
一般的导演很难驾驭,找葛尤来演容易弄巧成拙,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导演知道怎么塑造葛尤,激发出葛尤的潜力。
好演员碰到好导演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
对于那些三流导演,就是给他们一打明星照样能拍出烂片来。
《卡拉是条狗》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一九九五年,正是京城打狗的关键时期,只要没有办狗证的狗都要被抓起来,弄得养狗的人家人心惶惶。
五千块钱对于有钱人不算什么,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很少有人愿意花五千块去办狗证。
市民白天把狗关在屋里,等到晚上才会出去遛狗,害怕被民警发现。
派出所民警每天在各个小区巡查,听到狗叫声就会敲门,叫得越欢的狗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不叫的狗能躲过一劫。
一旦敲门,预示着这家的狗没救了。
看到民警,有些孩子抱着狗就跑,找个僻静的地方躲起来,天黑才敢回家。
民警、市民和狗之间的故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的重复上演。
京城的胡同里发出的惨叫声和一滩滩鲜红成为不少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卡拉是条狗》讲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故事。
一户普通人家的狗被民警逮走了,家中的男人每个月拿几百块的工资,老婆下了岗,孩子要上高中,家境窘迫。
像这样的情况,就不要狗了呗,没有狗又不是不能活。
但剧本中的主角,也就是叫做老二的男人一心要把狗给弄回来。
按照他的说法,只有在狗面前,他才感觉自己活的像个人。
在家庭里,老婆处在强势的地位,儿子不服管教,看不起他,在社会上,他没什么地位,只有在狗面前才能找回点做主人的尊严。
这是他要把狗找回来的主要原因。
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就是平常的小人物,生活在压抑和困境之中,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下,他们需要找到心灵的寄托。
有人好喝酒,有人爱打麻将,老二就想要养狗。
老婆不愿意拿钱给狗办狗证,老二只好四处找人托关系,想各种办法,由此牵扯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围绕着一条狗,展现了华国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平民化和市井化的故事。
林晓玲把剧本给了林子轩,她可没本事说动葛尤,还要林子轩出面才行。
林子轩翻了翻,把本子还给了导演,让导演继续打磨剧本,并按照五百万到八百万的投资规模做一份详细的拍摄计划。
第六代导演有个毛病,他们大多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大概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拍摄计划,喜欢搞临时创作,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更能激发灵感。
有人甚至说我只有到了拍摄现场才知道自己想要拍什么,听起来很有个性。
对于这种导演林子轩不会投资,他不否认有这样的天才存在。
但作为影视公司的老板,他把电影看作投资项目,为了保证电影的成功率,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导演是不是用心从剧本就能看得出来。
在好莱坞,一个剧本从开始创作到投拍要修改几十次,从故事情节,逻辑漏洞和市场需求等等方面进行考虑。
好梦公司拥有一支几十人的创作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构思剧情,修改剧本。
他们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几个人一起组成小组讨论,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
有的可能只有一两集,有的只是个故事梗概,或者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
这些构思即使没有被采纳,也会保留下来,兴许某一天就能用得上。
七月底,儿童剧《白蛇传》开拍,地点在怀柔的影视基地。
既没有盛大的开机仪式,也没有引起记者的关注,相当的平淡。
小叶全程跟随,照顾好儿童演员,剧中所有演员,包括跑龙套的都是孩子。
她第一次见到好梦公司的小公主,剧组里的孩子都在十岁左右,不到六岁的小雪挤在孩子堆里像个小不点。
赵莉颖站在小雪身旁,两人正处在建立友谊的初级阶段。
家里多个孩子热闹不少,在最初的拘谨后,赵莉颖展露了活泼的性子,感觉这个家庭没有那么的可怕。
郑秀莲和林伯清就是普通的退休老人,林子轩和慕姗姗对她挺和气。
只是她有点害怕慕姗姗,一个是在电视节目上见过慕姗姗,带着名人的光环,另外慕姗姗对小雪管得严格。
赵莉颖还不清楚林子轩在影视圈的地位,懵懵懂懂的和这家人生活在了一起。
正因为懵懂,才没有太多心机,能坦诚面对。
和儿童剧的乏人问津不同,投资一千五百万的《白蛇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四章 看好
翻拍《白蛇传》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热议。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占一半。
支持者觉得如今拍摄手段和科技不断进步,重拍古典神话,解读传统文化,在新世纪里很有必要。
他们希望能拍出一个不一样的《白蛇传》。
反对者认为《新白娘子传奇》是经典,翻拍就是在毁经典。
一方力求出新,一方捍卫经典,为此争论不休。
除了议论该不该翻拍,还有主演人选、取景地点等等话题,从而引发了观众对于《新白娘子传奇》的回忆。
好梦公司甚至接到了浙省“双景”协调办公室的电话。
这个办公室属于浙省省政府,负责雷峰塔的重建工作。
九二年拍摄《新白娘子传奇》的时候,雷峰塔早就倒掉了,电视剧里出现的不是雷峰塔,而是金陵的药师佛塔。
九九年七月,浙省省政府做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
如今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不过竣工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雷峰塔成为妇孺皆知的着名景观,重建雷峰塔在传统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具有不小的意义。
在此期间,他们还会组织考古专家对雷峰塔的地宫进行保护性发掘。
这是海内外佛教界的一件大事。
协调办公室打来电话主要讲了两件事。
一个是建议重拍的《白蛇传》把法海的形象正面化,不要恶意的丑化,要考虑到佛教信徒的感情。
第二件事是协商能不能等到雷峰塔竣工后再重拍。
他们会配合剧组在新建成的雷峰塔内拍戏,起到互相宣传的作用。
林子轩答应了第一件事,婉拒了第二件事。
好梦公司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会考虑到各种因素,在民间传说中法海是个反面角色,阻碍许仙和白素贞相聚,让人痛恨。
然而,法海是佛教的代言人,不能把他塑造成一个绝对的恶人。
《白蛇传》的重点放在人和妖怪的争斗上。
妖怪为害人间,作恶多端,法海降妖除魔,拯救百姓,他和白素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个故事里,法海、许仙和白素贞都是正面角色,只是所处的立场不同。
反派就由那些作恶的妖怪和人类中的恶人担当。
这部电视剧不会等到雷峰塔竣工后再拍,现在拍戏很少采用实景,大部分都是在影视城进行,节省资金。
随着电视行业的火爆,国内各地建造了大批的影视城。
影视城不光用来拍影视剧,还能作为景点吸引游客,只要经营得当,盈利不成问题,成为一个投资热点。
浙省协调办公室的电话提醒了林子轩,对雷峰塔地宫的发掘可是一件大新闻。
包括华国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媒体都将进行报道。
如果在地宫发掘期间播放《白蛇传》,一定会引起叠加的轰动效应。
观众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看着新闻中雷峰塔地宫的发掘现场,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猜想会不会从地宫中挖出一条白蛇。
这是花钱宣传都达不到的效果。
“我们要加快筹备进度,争取年底前制作完成,把《白蛇传》和地宫发掘联系起来,引导媒体热炒。”林子轩安排道。
有了这个因素,想必华国电视台会把《白蛇传》放到一套的黄金档播出。
还要修改剧本,在不影响整体剧情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和雷峰塔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白素贞在雷峰塔下的戏份。
至于白素贞的扮演者,同样是电视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使用成名演员有收视保障,选择新人意味着冒风险,但新人也有新人的好处。
《新白娘子传奇》中赵雅之的扮相深入人心,被奉为经典,很难超越。
无论谁出演白素贞,都会被拿来比较,即便是俞菲鸿,也不敢说能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可,有一半观众支持就不错了。
而且,俞菲鸿正在欧洲为《卧虎藏龙》做宣传,没有档期。
新人演员扮演白素贞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