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观众不买账,吐槽抱怨,就要赶紧想办法弥补。
电影圈的人和观众看电影的角度不同,圈内人觉得不错的片子,观众可能根本找不到看点,这就需要市场部门做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跟进。
但是市场随时在变化,无法保证每一部电影上映后都和调查的结果一致。
就算在好莱坞,大制作赔钱的例子并不鲜见。
市场调查只能提高影片成功的概率,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最终还是由观众说了算。
林子轩大致看了看,放映厅里年轻人不多,以中年人为主,还有少量的老年人。
这是正常现象,大年初一京城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喜欢热闹,去逛庙会了,老年人在这个时间段会走亲戚串门,老兄弟相互拜年。
这是京城人的习俗,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
春节有三天假期,加上周末,大概五天左右,到时候才能拿到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
不过从今天的情况看,《渴望》续集前期的票房不会差,甚至比冯晓刚的电影还要好,《大腕的葬礼》的排片率和上座率没有这么高。
随着影片的放映,观众陷入了故事之中,跟着刘慧芳重新走过这十年的时光。
这部片子的情节多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琐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娓娓道来,就像是发生在观众自个身边的故事。
而且,地点就在京城的胡同里,演员还是熟悉的那些人,让京城的观众倍感亲切。
林子轩清楚《渴望》续集同样存在“北热南冷”的局面。
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只能采用南北融合的策略,弱化电影中的京味,照顾到各地的观众。
这并不容易,就像李桉想让《卧虎藏龙》获得东西方观众的认可一样。
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大家看得很认真,或许是影院内多是中年人的缘故。
他们过来是看刘慧芳的,九十年代初期,青年人的择偶标准就是刘慧芳,看着刘慧芳这些年的经,他们感同身受。
对如今的中年人而言,只要刘慧芳没有变,这个世界还是那么的善良和美好。
他们看得不是电影,而是一场做了十年的梦。
这从电影院里大多是男人就能看得出来,女性观众对刘慧芳的态度较为复杂,谁也不希望自己丈夫的心里藏着另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还不是真人,想找麻烦都没处找去,只能在心里忍着,能好受才怪。
特别是夫妻俩吵架的时候,男人一句“你一点都不像刘慧芳”,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电影结束,观众没有热烈的鼓掌,反而是发出了轻声叹息,没想到这场梦这么快结束了,他们还在回味影片的结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刘慧芳的笑容,这些年生活的苦难和欢愉都在一笑之间。
林子轩带着林伯清和郑秀莲退场,听着周围观众的议论。
他们议论的并不热情,更多的是发出感慨,叙说着共鸣,接下来或许会去喝上一杯酒,也或许会赶回家,陪在家人身旁。
电影看完,梦醒了,还是家人最重要,就让刘慧芳永远的留在电影里好了。
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和女儿在院子里玩闹。
慕致远和李虹都有活动,要么是去给退休的老干部拜年,要么是别人给他们拜年。
“电影院的情况怎么样?”慕姗姗询问道。
慕姗姗看过了《渴望》续集,她问的是观众对电影的反响怎么样,由于要在家照顾小雪,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和预期的差不多,观众以中年人为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是不够。”林子轩回应道。
他提到了中年观众的观影心态,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刘慧芳情结”。
“那你是怎么想的?”慕姗姗追问道。
“我是照着你写的啊,你就是刘慧芳的原型,真人都在我身边了,还去想那个假人干嘛。”林子轩打趣道。
虽然知道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不实在,慕姗姗还是选择了相信,生活太较真了不好。
林子轩抱起女儿,和妻子一起走进了屋内,新年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
《渴望》续集上映五天,在京城的票房突破了五百万,全国总票房达到一千两百万。
按照这个势头,一个月内电影票房有望超过五千万。
打破了冯晓刚贺岁片在京城地区的纪录,票房增长的势头比《生死抉择》还要勐烈。
《生死抉择》毕竟是一部全新的电影,观众不熟悉,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后期开始发力。
《渴望》续集有电视剧做铺垫,媒体的推波助澜,十年的积累,刚上映就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好梦公司的市场调查,大部分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满意,也有观众觉得没有意思,京城地区的满意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南方各大城市的满意度也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达到了及格线。
观众看这部电影是为了怀旧,没有那么的挑剔,只要故事顺畅,有所感触就好。
相对于普通观众,影评人的标准要苛刻一些。
有的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平庸之作,合格是指电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庸的意思是没什么亮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
当年电视剧受到欢迎,火遍全国,是因为通过剧中人物传达了一种真善美的感情。
也和那时候电视节目不够丰富有关,这是《渴望》造成巨大轰动的原因之一。
十年过去了,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好莱坞大片来袭,喜剧贺岁片的出现,让老百姓开阔了眼睛,提高了欣赏水平。
把《渴望》放在二零零零年播出,或许就是一部普通的剧集,无法引起轰动。
如今电影版本仍然延续着电视剧的老路,没有太多的创新和亮点,过于平庸,就像是在看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
还有影评人把《渴望》续集和林晓玲的前两部电影做比较,觉得林晓玲失去了艺术触觉,没有挖掘生活的深度和力度,只是展现了生活的表面。
表面看起来往往很光鲜,但真正有思想的是在表面之下。
他们批评这不是一个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执导的作品,更像是一部二流导演不经意的敷衍之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取巧的电影,是第六代导演对于市场的妥协。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影评人的看法,大部分影评人持正面评价。
《渴望》续集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诚意之作,演员的表演精湛,布景讲究,细节真实可信,没有粗制滥造,非常难得。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电影的评价自然也不同。
影片在时光网上的评分不高,只有六点八,一个是过年期间,上网的人不多,而且上网的大多是年轻人,对怀旧的片子兴趣不大,不觉得好看。
林子轩对此不太在意。
或许过上几个月评分就会上来,只有经得起时光沉淀的电影才能成为经典。
《渴望》续集的观众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网上不是好梦公司宣传的重点,九九年华国国内的网民数量不足一千万,不用投入过大。
目前宣传的阵地还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只有等到网民数量过亿后才值得重视。
华国电视台在新闻上报道了观众排队买票的场景,采访了几位观众和专家,专家提出要制作优秀的国产电影,打造品牌效应。
《渴望》就是一个优质的品牌。
有了这个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摄更多类似的电影,比如把《编辑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纽约》拿来拍成电影。
这个不太容易,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赔本。
首先这两部剧的主演葛尤和姜闻很难请,如果请不来他们俩,基本上没戏。
再说,就是题材的问题,像《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景喜剧和冯晓刚的贺岁片重合了,拍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怀旧要有观众基础,《渴望》是一代人的回忆,《京城人在纽约》显然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续集票房大卖,打算跟风的电影公司要谨慎,先调查清楚市场再说。
倒是林晓玲提起的重拍《过把瘾》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个爱情片,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找青年演员来演,投资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黄勃到电影院看了《渴望》续集,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露面。
总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有几个正面镜头,导演够意思了,没有剪辑掉,他挺知足。
电影放完,其他观众退场,黄勃没有离开,他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大荧幕。
片尾的字幕出现了,他在演员表里寻找着,在接近末尾处有一行字“舞厅歌手,黄勃”。
出了电影院,他从衣兜里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爸妈,你们看了么?我在里面就是个客串,没多少镜头,这部戏是大制作,都是着名演员,我能客串就不错了。”黄勃对着电话说道,“下个月我要演一部电影,这回我是主演,你们放心,我挺好的,等演完这部戏就回家看你们。”
《渴望》续集受到全国瞩目,能参演这部戏值得夸耀。
虽然媒体上根本不会提起一个小配角,黄勃却能向家里人证明他现在是一名演员了。
挂了电话,黄勃走在京城的街道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列从邢台开往京城的火车驶进了京城火车站,春节过后,外来务工人员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工。
火车靠站,车门打开,乘客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赶往出站口。
其中有个个子不高、十几岁模样的少年背着一个大包,手里还提着两件行李,别看他个子小,力气却很大。
他跟着几个老乡走出出站口,站在京城火车站的广场上,好奇的打量着这座城市。
“保强,看啥呢,这大冷天的还不快走,先找个住的地方。”老乡催促道。
“叔,俺就是看看,头一回来京城,想看看是啥模样,跟电视里一样不一样。”少年语气里透着一股兴奋。
“有啥好看的,往后有你看够的时候。”老乡摇头道。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天色刚刚放亮,一缕晨光映照在少年略显稚嫩的脸上。(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四章 梦想
少年叫做王保强,不到十六岁,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孩子。
春节刚过,京城早上的气温很低,寒风扑面,火车站广场上的行人匆匆离去,没人驻足停留,也没人注意到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
在同乡的催促下,王保强拎着行李,跟上了队伍。
农村孩子十五六岁出来打工的不在少数,这种场景每天都在火车站上演。
走出广场,王保强跟着同乡挤进一辆公交车,公交车启动,驶入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
由于车上人多,他只能站着,抓着车厢内的扶手,身子随着公交车的前行不断的晃动着。
有一点和其他乘客不同,当司机突然刹车的时候,其他乘客会脚步踉跄,站不稳。
王保强却站的很稳,一点不受影响。
他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