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晓刚不是那种把艺术看的高高在上的导演,他不介意直接谈钱。
有些导演不愿意谈钱,觉得庸俗,艺术家的事儿就不能和钱搅和在一起。
还有影评人批评冯晓刚的贺岁片没有突破,还是原来的套路,换汤不换药。
“大家都在说突破,拍电影要突破,要不一样,不重复,有艺术追求,观众才不管你突破不突破,观众要求的是好看,你突破到观众都不认识你的程度,观众就会说我来看你干吗?”冯晓刚反驳道。
这部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什么艺术性。
冯晓刚知道观众要看什么,用不加雕饰的大白话记录了一个个社会现象,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嘲弄,不忿儿,甚至是对于权贵的蔑视。
通俗点讲,这是一部平民化的电影,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
林子轩接到国内电影票房的消息后,去参加了书迷俱乐部的读书会。
陈咯仍然穿着一身巫师袍跟在他的身边。
在读书会上,林子轩需要朗读《小雪的大冒险》中的章节,和书迷进行交流。
出版社希望他能用英文朗读,英国的书迷能听得懂,这个要求说起来不算过分,不过林子轩坚持用中文朗读。
这趟来英国和出版社合作没有遇到大麻烦,却出现不少的小问题。
就像在签售会上,出版社建议林子轩用英文签名,也就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和英文版图书上的作者名一致。
林子轩没有答应,仍然用中文签名。
在读书会上同样遇到了这种问题,林子轩想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朗读的时候用中文,陈咯接着用英文重新朗读一遍。
两人配合着完成这次的交流活动。(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三章 长大成人
结束了书迷俱乐部的活动,林子轩带着陈咯回到酒店。
他在伦敦的活动基本上结束了,剩下那个文学沙龙可参加可不参加。
文学沙龙是一种西方文学界流行的社交方式,参加的人员有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社的编辑和艺术家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就是一个伦敦文学界的小圈子。
林子轩和英国的作家不熟,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谈不到一块去,参加这类活动会很无聊。
如果不是还有一些文件要处理,他更想尽快回国。
陈咯在伦敦寄住在一户华人家庭,这两天由于要陪着林子轩跑活动暂时住在酒店里。
明天是节礼日,各大商店会打折促销,相当于购物节,英国人会在这一天疯狂大采购。
林子轩觉得应该买些礼物带回去,就答应和陈咯一起逛商店。
他向国内打了电话,询问了慕姗姗的意见。
他对买礼物这种事不怎么在意,一般在机场的商店随便买一些特产就完了。
礼物不贵,却是一份心意,不光是给家人的礼物,还有亲朋好友,人情往来在所难免。
慕姗姗以前做节目经常出国,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
聊完了礼物和生活琐事,还有工作。
慕姗姗过两天要去杭城,准备《华国之声》总决赛的直播,给节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除了华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国内很少有综艺节目采用直播的方式,直播容易出问题。
春晚有备播带,《华国之声》可没有。
总决赛冠军当场选出,学员和现场观众的情绪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直播是最好的宣传噱头,不仅能够回应对节目的质疑,还能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
自从《华国之声》在电视上播出以来,就有媒体质疑节目的公正性,认为学员被淘汰是节目组和明星导师内定的结果。
一档竞赛类的节目难免会有争议,争议带来关注,对节目起到宣传的作用。
只是,争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是一边倒的骂声,那这个节目就没有口碑了。
总决赛的直播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种种对节目的质疑。
最后的决战,谁唱的好观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很难作假,导师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至少让观众感觉上很公平。
《华国之声》有没有黑幕和内定?这个肯定有。
比赛到了现在,一些学员已经和音乐公司私下达成了协议,节目一结束,双方就会签约。
音乐公司当然想让自己看好的学员拿总冠军,有了总冠军的头衔,才好出专辑做宣传。
可以说,进入最后总决赛的六位学员背后都有音乐公司的支持,但总冠军只有一个。
音乐公司用自身的资源为学员找歌曲排练,和导师拉关系,利用媒体抹黑其他的学员,力争把自己看好的学员推上总冠军的宝座。
慕姗姗不去管音乐公司私底下的小动作,只要别太过分,影响到节目的口碑就行。
有利益就会有纠葛,这种事情无法禁绝。
挂了电话,林子轩带着陈咯到酒店的餐厅吃晚饭。
虽然以前在纽约生活了小半年,林子轩还是吃不惯西餐,看着面前像是浆煳一样的浓汤就觉得难以下咽。
“九二年在纽约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做饭,纽约中餐馆的味道不对,西餐更别提了,主要还是为了省钱,那时候剧组太穷,租车子都是挑最便宜的。”借着食物的话题,林子轩说起了往事。
有了这几天的相处,他和陈咯熟络不少,可以聊一些深入的话题了。
“伦敦中餐馆的饭菜也不好吃,刚来那会不习惯,现在好多了。”陈咯回应道。
“在国外生活不容易啊。”林子轩感慨道,“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是问题,还有种族歧视,我们拍电视剧那会遇到不少困难,人家一看你是亚裔,就不给你好好办事,拖上几天,有的还会借机勒索。”
由于两家走的近,陈咯对林子轩还算了解,知道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的过往。
《京城人在纽约》那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她才七八岁,印象不深,不过她知道那是国内第一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剧集。
当年轰动一时,冯晓刚正是凭着这部电视剧崭露头角。
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为国内演艺圈的领军人物,冯晓刚带动了国内商业电影的发展,姜闻的文艺片风格独特,葛尤成了国际电影节的影帝。
这背后都有林子轩的影子。
听着林子轩说起当年的辛苦往事,想想现在的风光,陈咯有些小感慨。
林子轩和陈导明平辈交往,是她的长辈。
陈咯刚开始带着敬畏,熟悉之后觉得林子轩平易近人,没有长辈的架子。
尤其是这几天和书迷的互动,林子轩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一点都不像是在国内演艺圈叱咤风云的人物。
那是因为她没有看到林子轩工作时候的样子。
作为作家,面对书迷自然不能严肃,那会吓坏小孩子,作为老板,面对下属就是另一种状况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孔。
正如林子轩面对陈咯,把她当成晚辈看待,就不会让她看到自己严厉的一面。
陈咯同样喜欢《小雪的大冒险》这个故事。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她还看不懂,没什么兴趣,不过她父亲很是推崇。
再说,国内作家的小说在国外畅销的不多,能和林子轩一起和书迷见面,她很高兴。
有了这些因素,陈咯在林子轩面前放开不少,不那么拘束,谈起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
两人吃着饭,随意的聊着。
他们住的酒店在伦敦的市中心,从餐厅的窗户朝外望去,能看到外边街道上的景象。
成群的年轻人在街道上嬉闹庆祝,气氛热烈。
陈咯看着那些青年男女,如果是以往,她会参与进去,感受圣诞节欢快的氛围,现在却坐在高档酒店的餐厅里,品尝着昂贵的西餐。
对她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圣诞节。
小姑娘突然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这是大人的世界,大人的生活。
她觉得这样也挺不错。(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四章 报道
圣诞节过后,《泰晤士报》刊登出了对林子轩的采访。
这是一家综合性的报纸,有四十个版面,内容涵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商业金融、电视娱乐等各个方面。
对林子轩的采访不是那种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不会说今天采访明天就能见报,要隔上几天才有机会刊载。
如果这段时间文艺版面的稿件过多,或许要等上一两个星期。
采访的稿子占了半个版面,在整份报纸中并不显眼。
这时候是西方的圣诞节,又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发生,关注这篇采访的英国读者不多。
对他们来说,林子轩只是一位有些名气的外国作家。
林子轩看了报道,那位记者的稿子还算实事求是,没有故意曲解他的意思。
上面有一张半身照,介绍了他过往的作品,重点放在了对《小雪的大冒险》的解读上。
整篇报道中规中矩,平平常常。
《泰晤士报》是一家相对严肃的报纸,和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小报风格不同。
比如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小雪的大冒险》的创作者,华国作家访谈”。
如果想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可以用像“他创造了魔法世界”或者“巫师袭击英国”这类较为浮夸的标题。
这正是一些英国小报对《小雪的大冒险》签售会的报道,篇幅都不长。
配图是陈咯和小读者的合影,这种照片比作家本人的照片更有吸引力。
林子轩的签售会在英国引起了一些反响,但反响不大,远没到轰动的地步。
根据出版社传来的消息,《小雪的大冒险》圣诞节前后销量超过五千册,顺带刺激了前两部小说的销售成绩。
按照他们的预计,这部系列小说在英国的总销量将突破百万册。
这和英国的人口基数有关,他们整个国家不到六千万人口,和华国十多亿人口没法比,能有这个销量很不错了。
在华国,《小雪的大冒险》的总销量达到八百万册,算上盗版,能有一千五百万册。
而且,系列小说带来的影响力刚开始显现,以后会呈现滚雪球式的增长。
尤其是拍成电影后,通俗小说和流行文化的结合会导致销量的大爆发。
在《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小雪的大冒险》排在前列。
等到明年二月份,这部小说会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出版,才算是真正的走向世界。
林子轩翻了翻其他报纸,内容大同小异,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或者说他的影响力还没有到引发英国媒体和文学界争论的地步。
这一天,他和陈咯去了商店购物,见识了英国人血拼的热情,购买了一大堆礼物。
到了晚上,把小姑娘送回寄住的家庭,他才松了口气,进入工作状态。
他带来的助理和律师一直忙着审查合同,和英国的律师沟通协商,确保林子轩的小说在各个国家的收益。
他不是不信任自己的文学经纪人,只是《小雪的大冒险》不一样。
英国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