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刚开始的生疏到后来进入角色,张嘉绎有一种感觉,他入戏了。
这个角色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他觉得自己演的还行,这是谦虚的说法,实际上张嘉绎觉得这是他演的最好的角色。
导演给了他充分发挥的自由,尝试各种可能,整部戏他扛下来了。
杀青之后,回到宾馆,张嘉绎才算松了口气。
在拍戏的过程中,他一直没有放松,一直憋着这口气,这就是一气呵成。
第二天,他到好梦公司领取了自己的片酬。
好梦公司有两种发放薪酬的方式,对于自己公司的演员都是直接转到存折上,对于不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可以发现金,也可以转到对方的存折上。
张嘉绎还没有和好梦公司签约,他选择拿现金。
在财务处签了字,按了手印,拿到了十万块钱,把钱装进包里,走出好梦公司,他感慨不已,这些钱足够他在这座大都市生存下去了。
没在大城市生活过,不知道在大城市生活的艰难。
如果只是想吃饱不饿,在京城并不难,到工地上搬砖就能做到,可想要活的体面一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不断的奋斗才行。
剧组杀青后,就不会为演员提供食宿了,张嘉绎要在京城租一间房子。
既然想在京城长期发展,就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有联系电话,这样别人才能联系到他,才不会错过任何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要和同学聚一聚。
那些同学约了他好几次,现在戏拍完了,要是再不聚的话,会伤感情。
人家还以为他耍大牌呢,他哪儿有大牌好耍,就是想在同学面前要个面儿,不那么寒酸。
张嘉绎在电话里请同学吃饭,笑着听对方埋怨,大家都是同学,笑骂几句就过去了。
吃饭的地方在京城电影学院附近,选这个地方是觉得能回忆一下过去的青春,同学聚会,回忆过去的时光肯定是主要话题。
来的有男有女,一共七个人。
他们那一班总共十几名同学,如今在京城发展的就这么几个,有些去了外地,就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改行做了别的。
这七个人有的成名了,有的还在二三线混着,各有各得生活。
“我说张儿,你可真不够意思,在长安窝了六七年,好容易来了京城,咱们请你几回你都不出来,还以为不认哥几个了呢。”有人见了张嘉绎,出口抱怨道。
“是我的错,我赔不是,哥几个饶了我这回,这不刚拍完戏嘛,今晚咱们好好喝一顿,不醉不归啊。”张嘉绎笑着说道。
这件事他不占理,喝酒赔罪是应该的。
“张儿能来京城就行了,总算是从长安那地方出来了,还以为再也见不着了,不像其他几个人,都好几年没消息了。”有女人替张嘉绎开解道。
“吆,孔大小姐这是看上张儿了,我记得当初在班里排戏老是你们俩一组,我们都羡慕着呢。”有人起哄道。
“瞎说什么,我这儿正感慨呢,张儿那时候见了女生就害羞,我性格好,老师觉得我们俩一起能互相促进。”女人不满道。
“我证明,当初的确是这样,来,咱们喝一杯。”张嘉绎举起酒杯,提议道。
几个人的酒杯碰到一起,溅出了青春的年华。
一晃七年过去,他们这帮人早已不再年轻,有人结婚,有人离婚,有人事业有成,有人还在厮混,在流逝的光影里,映照出各自的面容。(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凉好个秋
喝了几杯酒,说了些过去的故事,气氛逐渐从怀旧中挣脱出来,聊起了各自现在的生活。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年近三十,现实比回忆更为重要。
在京城的这几个人互相了解,知道彼此的近况,他们对张嘉绎这些年的生活颇为好奇。
张嘉绎大略的说了几句,平淡的生活没什么好谈了。
他在长安电影制片厂的时候结过一次婚,妻子是一名演员,结婚没多久就离了,性格不合,过不到一块去。
“你这太不够意思了,结婚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告我们一声,真是的。”有人不满道。
“那时候刚回去,还年轻,家里催得紧,头脑一热就结了,现在想想是冲动了,结果对谁都不好。”张嘉绎淡淡的说道。
“咱们别说这个了,我们几个挺好奇的,你怎么和好梦搭上线了?”有人奇怪道。
难怪他们好奇,这帮人在京城混着,比张嘉绎更了解好梦公司。
他们都没有搭上好梦公司,张嘉绎一直在长安窝着,怎么一来就演上了《借枪》的主角,这其中有什么内幕。
九一年毕业那会,电影学院还包分配,这些人能留在京城要么是京城的户口,要么在京城有关系,能分到不错的电影厂。
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等等。
那时候还没有民营影视公司,大家都想进电影厂,至少生活上有保障。
这些年民营影视公司发展的很快,他们一方面向往,一方面又舍不得电影厂的社会关系,心里面较为挣扎。
好梦公司在京城的名气很大,对演员很有吸引力,因为加入好梦公司的演员能够成名。
俞菲鸿九三年电影学院毕业,是他们的学妹,现在已经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了。
徐晶蕾九七年电影学院毕业,国内的一线演员,广告费都上百万了。
闫昵虽然不是好梦公司的演员,可和好梦公司搭上关系,从龙套一跃成为一线演员。
其他更早期的像是陈导明,王志闻、徐繁等人,都和现在的好梦公司有关系,更别说葛尤那传奇般的经了。
京城演艺圈有一个共识,加入好梦公司是成名的捷径。
然而,不是谁都能进入好梦公司的,好梦公司招演员相当严格,讲究宁缺毋滥的原则。
好梦公司的资源就那么多,林子轩不愿意把人招过来闲置着,白白浪费人家的青春。
尤其是女演员,说的直白点,就是吃青春饭的,耽误上几年这辈子或许就没法出头了。
有些影视公司可能觉得先把人拉过来再说,至于这些演员能不能出头,要看自己的本事。
林子轩不愿意这么做,既然把人招来,就要负责,他不敢保证每一个都大红大紫,至少要给予相对公平的资源培养。
这个应该叫做精英路线。
这是好梦公司和其他影视公司的区别,其他影视公司采取的是优胜劣汰,一批演员中只有几个演员能够出头,其他人只是陪跑。
这些陪跑的演员属于被牺牲的那一部分,因为资源不够,接不到好戏,蹉跎一生。
林子轩采取精英路线,让公司的每个演员都能成名,或者说都有成名的机会。
这是好梦公司选择演员严苛的原因所在。
张嘉绎并不知道这些,他还不算是京城演艺圈的人,听了同学的介绍才发现自己前两月和刘霖提起想加入好梦公司是多么的想当然。
后来,林子轩还亲自过来和他谈了这件事。
当时张嘉绎只觉得林子轩人挺好,能为了他这么一个二三线的演员着想,这样的老总有人情味,现在想想,恐怕不是每个二三线演员都有他这样的待遇。
林子轩这是看重他才会那么做。
而且,自从那次林子轩在剧组和他吃过饭后,无论是导演还是剧组里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导演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允许他一遍遍尝试。
剧组的工作人员对他照顾有加,就算一线明星也只能是那个待遇了。
张嘉绎忽然明白了林子轩为什么要亲自来剧组,为什么要和他一起在剧组吃饭。
“张儿,想什么呢?你那会离开的早,好梦公司是九三年起来的,你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很正常。”有人拍了张嘉绎一下,解释道,“说说你是怎么联系上好梦的?”
刚才张嘉绎愣神了,没怎么在意大家聊什么。
“说实话,我自己还纳闷呢,在长安的时候接到了好梦公司的电话,让我来试镜,我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是个机会,这就来了。”张嘉绎坦诚道。
这是实话,他到现在都不知道《借枪》剧组怎么会选上他的。
“那你可真够走运的,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你不知道,咱们圈子里都说,林总那是捧谁谁红,你就等着走红吧。”有人羡慕道。
“红什么啊,没看报纸上说我演不好么,我和王志闻可没法比。”张嘉绎摇头道。
“这个倒是,《潜伏》太火了,想超过太难,不过你也别泄气,只要能在京城立足,咱们哥几个一起互相帮衬着,还怕闯不出名堂么?”有人鼓劲道。
“对了,张儿,你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这儿有部戏,投资不大,是个配角,我和导演说说,你来试试戏。”孔霖提议道。
“谢啦,我想先回去一趟,把家里安排好了再过来,这回来的太匆忙。”张嘉绎婉拒道。
他没说自己要和好梦公司签约的事情,接下来要听公司的安排。
林子轩问过他想不想在《卧虎藏龙》里演一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和主角有对手戏。
张嘉绎觉得在同学面前说这些有些显摆,不好意思出口。
再说,以后的事情还很难说,听了这些人的议论,他对进入好梦公司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也有不小的压力。
那么多的优秀演员,自己能脱颖而出么?
张嘉绎摇了摇头,把这种情绪抛在脑后,他在长安电影制片厂空闲了这么久,不就是想有演戏的机会么,现在机会摆在了眼前,没有退缩的道理。
他快三十岁了,还有多少青春任由他肆意挥霍?
聚会接近尾声,一帮人干了最后一杯酒,有些微醺,互相道别。
张嘉绎站在京城的街道上,看着路灯拉长的身影,秋风吹过,让他略微清醒,想想这些年的过往,禁不住轻声叹息。(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七章 群雄并起的时代
十一月中旬,经过两个月的上映,《生死抉择》的总票房突破七千万。
下面将进入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时间,《生死抉择》的排片率会降到百分之十以下,给贺岁片腾出上映的空间。
韩三评就算再霸道也不能得罪所有的影视公司,他还掌控不了院线。
其他人也要赚钱,好处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占了,能有这两个月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不是上面的要求,南方的院线会直接把《生死抉择》下档。
实际上,百分之十的排片率远高于同期其他的国产影片,到年底票房破亿问题不大。
作为导演,韩三评即将进入亿元俱乐部。
这不是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华国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一部侦探悬疑电影票房过亿。
不过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寥寥无几,韩三评足以自豪了。
报纸上对《生死抉择》几乎全是正面评价,还开了一场电影研讨会,讨论国产主旋律影片如何精品化,如何赢得观众,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部影片成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