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是媒体的报道,电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多方面的原因。

    实际上,真实的票房成绩只有数据的一半左右,主要还是包场的效果,其中大规模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了前期的铺垫,影片基本上走上了正轨。

    这时候,韩三评给林子轩打了个电话,听声音这位韩厂长颇为高兴。

    “上面的领导觉得《生死抉择》不错,要对影片加大宣传力度,过几天还要上新闻。”韩三评透露道,“咱们再加把劲,把这部片子做踏实。”

    挂了电话,林子轩知道这部电影妥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

    林晓玲不是第一次来威尼斯,去年她作为《小城之春》的副导演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那时候,她更多是抱着出国玩玩的心态,否则不会临时跑到伦敦。

    再说,她不是主要人物,意大利的媒体重点采访的对象是田状状和陈导明等人,她和徐晶蕾作为背景板,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这次不一样了,林晓玲成了主角。

    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做事很认真,给林晓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么时候接受采访,什么时候和电影节的重要人物会面,到时候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要注意那些措辞,不能引起意大利媒体的反感。

    芭芭拉特别提醒,在和天主教协会的成员会谈时不能说自己是个无信仰主义者。

    她知道华国国内的民众大多是无神论者,不过在欧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无神论者这件事。

    看着这些安排和建议,林晓玲在兴奋的同时也感到不小的压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负担起主角的责任。

    何况,《回家》是她的电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参与了制作,所以这些工作都是她应该做的,不能逃避。

    徐晶蕾的感觉差不多,从配角变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国内算是一线演员,可在国际影坛还是无名小卒,意大利的媒体不认识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这样意大利的媒体就会有些印象,原来这位演员在《小城之春》中有过演出。

    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建议,怎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给媒体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员的基本功课。

    根据建议,演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要不断提起一些着名的导演和大明星。

    即便是只见过一面,也要提上一句,给记者一种我和他们很熟的感觉。

    相对于徐晶蕾,刘霖是第一次参加国际电影节,以往没有拿得出手的资。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建议刘霖更多的谈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一名女犯人的心路程。

    “三个年轻的女性,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一名女囚十七年的回家之路,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华国监狱实地拍摄的影片,这就是《回家》。”

    这是意大利媒体对电影的报道。

    报纸上有林晓玲三人的合影,三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背后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办场地。

    阳光照在她们的身上,她们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浑身洋溢着青春和活力。

    “这记者的拍照水平一般,我还以为他要喊一声‘茄子’呢,没想到就这么照了,都没准备好。”林晓玲抱怨道。

    “得了吧,老外懂什么茄子啊,人家提示你了,你没听懂而已。”徐晶蕾取笑道。

    “你的外语很好么?咱俩还不是半斤八两。”林晓玲反击道,“明天姜哥的片子上映,咱们去捧捧场,总算是能休息半天了。”

    “意大利的媒体拿《回家》和《许三观卖血记》作比较,要是放映后咱们的口碑差太多,那就不好看了。”徐晶蕾担心道。

    媒体和影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打出一个分数,代表对影片的评价,分数越高口碑越好。

    姜闻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自林子轩的小说。

    徐晶蕾作为林子轩的忠实读者,自然阅读了小说,这部小说在深度上或许没办法和《活着》相比,却不失为一部厚重的好作品。

    加上姜闻的改编和葛尤的出演,不用想就知道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相比较而言,《回家》这部片子只是她和林晓玲突发奇想弄出来的剧本,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都很年轻,经验不足,略显青涩。

    而且,两部影片的投资更为悬殊。

    《许三观卖血记》投资三百万美金,《回家》只有三十万美金,没有可比性,投资越高制作越精良。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宣传,在威尼斯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话题度,对于影片的宣传的确有帮助。

    不过要是两部电影的口碑差太多,那就郁闷了。

    “要对自己有信心,咱们的片子也不差。”林晓玲自信道,“芭芭拉既然敢这么做,就有把握咱们的电影在这儿有市场,人家可是专业的。”

    “希望如此吧。”徐晶蕾如此说道。

    由于《许三观卖血记》有意大利电影人的投资,姜闻在威尼斯受到了优待。

    加上这部影片没有通过华国国内的审查,反而备受关注,放映当天吸引了大批的片商、影评人和媒体记者,可以说是座无虚席。

    姜闻对影片相当自信,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这是他目前最好的电影。

    他一共就拍了两部片子,意思是说《许三观卖血记》比《阳光灿烂的日子》要好。

    在拍摄手法上姜闻的确是成熟了,不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种非凡的想象力,很难说两部影片哪个更好。

    电影放映结束,大家热烈的鼓掌。

    意大利电影人对《许三观卖血记》给予了赞扬,这出人生的悲喜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讲了卖血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

    其中,葛尤的表演获得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演活了具有东方智慧的人物形象。

    葛尤虽然没有来,不过他可是拿过戛纳影帝的演员,在国际影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媒体和影评人给影片打出的分数基本上在七分以上,也有八分和九分。

    这时候,《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已经在意大利出版,虽然销量上不如《活着》,但在意大利还是引起了不少关注。

    如今影片放映,有人或许会去购买小说,互相对照。

    电影的传播范围更广,小说则更为深刻,文字能够带来想象,影像虽然直观,却少了想象的空间,两者各有优劣。

    “姜哥,你的片子评分那么高,我都没有信心了。”林晓玲郁闷道。

    “我第一次来也挺在乎这些分数,可你想啊,拿不拿奖最终还是看评委的意见,评委就那九个人,实际上和分数的关系并不大。”姜闻分析道,“你的片子有优势,九个评委里有两个女评委,你就占了两票。”(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争议

    姜闻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不过决定奖项的不仅是那九位评委,还有场外因素。

    有意大利媒体报道了一些小道消息,由于意大利电影行业这些年一直疲软,意大利电影好多年没有拿到金狮奖了,境况颇为尴尬。

    在自己国家举办的电影节,奖项都被其他国家的电影人拿走,让他们情何以堪。

    今年有一部意大利本土影片入围,在意大利国内反响不错。

    有消息称意大利的政府部门给电影节的组委会施加压力,一定要让这部影片获得大奖。

    在颁奖前夕,本届电影节组委会的主席突然提交了辞职信,更加验证了上述说法。

    你给我施压,我不干了还不行么?

    就是这么任性。

    这位主席在辞职信中抨击电影节的竞赛制度,提出应该取消竞赛,只颁发一个奖项,那就是“观众最喜爱的影片”。

    不过,他的这种想法显然得不到支持。

    大家过来就是为了拿奖,就是冲着威尼斯电影节的名头来的,所以,颁奖还会照常进行。

    “劳达迪奥太冲动了,我知道主席的职务不好做,可他这么说会把电影节变成一般性的影展,降低威尼斯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马克穆勒反对道。

    “传言是真的么?”姜闻询问道。

    “我也不清楚,劳达迪奥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辞职的。”马克穆勒含煳道。

    马克穆勒作为意大利人,不好评价这件事,这毕竟不怎么光彩,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电影节对外宣传自然是公平公正,黑幕都是媒体的爆料,电影节绝不会承认有黑幕。

    姜闻倒是能理解,华国国内的电影节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不管怎么说,这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在争议声中走到了尾声。

    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操作下,《回家》的首映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女性题材加上女囚救赎的主题,得到了意大利影评人的青睐。

    欧洲的影评人最喜欢那种道德和伦理交织的影片。

    这样他们才能有一展所长的机会,挖掘影片背后的人性,影评人为什么不喜欢商业片,还不是因为商业片没什么东西可写。

    《回家》中牵扯到家庭伦理、道德挣扎和罪犯救赎。

    还有包容和理解,人性和罪恶,这让影评人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撰文分析这部电影。

    林晓玲突然发现自己拍的电影竟然有这么深刻和复杂的内涵,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们写的和咱们拍的是同一部片子么?”林晓玲惊讶道。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有不同的解读很正常,欧洲这边和咱们的文化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徐晶蕾解释道,“芭芭拉不是说了,也就是在欧洲才会这样,到美国就不会有这种反响了。”

    “我是觉得没他们说的那么好,有点不好意思。”林晓玲嘿嘿笑道。

    “你就得意去吧,影评人给出的分数都很高,芭芭拉正在争取影评人大奖呢,要是拿到的话咱们也不算空手而归了。”徐晶蕾满意道。

    “合着你对我这么没信心啊,我还想拿其他的奖项呢。”林晓玲不满足道。

    看了这些好评,林晓玲有了底气。

    在颁奖典礼之前,芭芭拉给《回家》运作了两个奖项,分别是意大利影评人大奖和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特别奖。

    这属于电影节的周边奖项,每年都会有一批各种名目的小奖,或者说是安慰奖。

    华国国内的读者可能搞不清楚这些乱七八糟的奖项,其实很简单,只要不是像金狮奖那样的几个大奖,其他的奖项基本上都可以无视。

    当然,对于得奖人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荣誉。

    姜闻的追求和林晓玲不同,他对小奖没兴趣,要拿就拿大奖。

    《许三观卖血记》是争夺金狮奖的热门电影,葛尤是最佳男主角的有力竞争者,他本人也想拿到最佳导演的奖项。

    马克穆勒虽然支持姜闻,却不太乐观。

    意大利电影有十年没拿过金狮奖了,再说,本届评委会主席是意大利人,评委会主席和普通评委不同,主席有权利做出最终决定。

    在一片争议声中,威尼斯电影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