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部片子虽然是合拍片,但资金主要来自欧洲电影人,版权在人家手里,他做不了主。
在马克穆勒的推荐下,《许三观卖血记》将入围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如果影片在总局过不了审查,姜闻会和当年的张亿谋面临同样的处境,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张亿谋的好运气。
有人询问了李桉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作为在欧洲和好莱坞都有影响力的导演,大家想知道李桉是怎么看待国产电影的。
“感触挺深,我以前对内地的影片接触不多,这部片子很有想象力,人物塑造的很好,尤其是葛先生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李桉评价道。
“那这部电影在好莱坞有没有市场呢?”有人追问道。
“在欧洲的话会卖的不错,商业片在好莱坞更受欢迎,不过如果能进入好莱坞的艺术院线,或许会有不错的成绩。”李桉如此说道。
在好莱坞,文艺片一般第一轮在主流院线上映,第二轮在艺术院线上映。
在艺术院线,一部电影可以超长放映,上映一两年都是常事,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八章 修改
正如不少人担心的那样,姜闻把《许三观卖血记》送到总局后,结果不太理想。
根据参与审查的郑洞添所说,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导演和影评人为主,他们认为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强,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入了传奇的色彩,极具感染力。
另一派是部分影评人和圈外的人,包括作家、社会学者和史学家等等。
他们觉得影片有歪曲和丑化的嫌疑,很可能在社会和国际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导演把一个卖血的农民塑造成了拯救者的形象,让观众怎么看这个社会。
总局的官员对此表示认同,把意见转交给姜闻,让他修改后再送审。
《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能顺利出版不代表电影就能通过审查,小说是文字性的描述,远没有画面来的直观,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而且,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小说的影响力远没有电影广泛。
像这类纯文学的小说,在国内的销量很难超过百万册。
可电影一旦上映,或许就会有数百万的观众,如果还在电视上播出,那就更没谱了。
以华国电视台的电影频道为例,一部电影只要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收视率,就说明有一百二十万的观众看了这部片子。
电影频道最好的收视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二,那就相当于有两千万的电视观众。
这是小说没有办法相比的,很难让两千万读者都看《许三观卖血记》。
如今看纯文学小说的读者越来越少,影视剧成了观众的最爱。
所以说,目前国内在图书上的审查远没有影视剧那么严格,这和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关。
林子轩事先做了一些工作,和总局方面有过沟通,只是看起来效果不佳。
姜闻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当初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了过审他删掉了不少精彩的片段,一直都很惋惜,如今又遇到了这种情况。
“怎么改?补拍一个光明的结局?让葛尤哈哈大笑,不带这么折腾的。”姜闻牢骚道。
“先改改看吧,还有时间,这个态度要有。”林子轩劝说道,“实在过不了咱们就甭管了,反正这种事在国内又不是第一次,不过你要想清楚后果。”
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九月初举行,姜闻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修改电影。
不管最终能不能过审,态度一定要到位,互相留下台阶,有回旋的余地。
在国内,影片没有通过审查就私自送到国际电影节参展的不在少数。
第六代导演里大多数都是如此,有不少导演因此受到了总局的处罚。
轻一点的写个检查,交点罚款就过去了,情节严重的几年内不准执导电影。
张亿谋那时候就是写检查和交罚款,据说还限制出境,这才没有参加戛纳电影节,实际上没那么严重,等风头过去就好了。
对于参与制作的好梦公司来说,顶多是罚点钱,主要处罚的还是导演。
“张亿谋不是没事么?这都什么年代了,我觉得问题不大。”姜闻颇为自信道。
“你自己看着办吧,要是罚款的话公司帮着交,咱们这段日子低调点,别给那帮记者乱说的机会。”林子轩嘱咐道。
总局的罚款只是个形式,它愿意罚款说明问题不大,一般不会超过五万块。
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记者,那是一帮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
本来没事都能被他们闹出事来,一旦闹大了,总局为了以儆效尤,处罚就会更严厉些。
不少第六代导演年轻气盛,会和记者聊这些事情,诉诉苦什么的,以为只要把事情闹大了,总局在舆论的压力下或许会妥协,自己还能博取名声。
事实上,总局不可能妥协。
而且,等到这个导演被处罚了,记者会很高兴,对他们来说这是大新闻。
“行了,我再琢磨琢磨怎么改吧。”姜闻如此说道。
看着姜闻平静下来,林子轩离开了姜闻的电影公司。
姜闻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当初开这家电影公司的时候意气风发,想要做一番事业,到了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主要是产量太低,你几年才拍一部片子,公司里的员工怎么养,谁还愿意跟着你。
如果像冯晓刚那样一年拍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还能维持的下来。
在国内,像姜闻这样的情况不少,张亿谋以前也有自己的班底,不过现在他加入了张伟评成立的影视公司,成为艺术总监。
随着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迅速发展,导演从海外获取资金,单打独斗的局面将逐渐消失。
加入影视公司,成为签约导演,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影视公司为导演提供拍摄资金和配套服务,导演可以安心拍片子,不用为其他琐事操心。
林子轩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看电影。
“姜哥怎么样?没问题吧?”慕姗姗关切道。
“没事儿,就是发发牢骚,他心里明白着呢。”林子轩回答道,“看了李桉的片子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找到采访的要点?”
由于要给李桉做一次访谈,慕姗姗正在做功课。
采访一位导演,至少要把人家的电影大致过一遍,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别闹出笑话来。
李桉的电影没有在内地上映过,慕姗姗从广播学院的表演系找来了录像带。
“说不好,他的电影感情方面表现的很好,尤其是在处理女性之间的感情上非常细腻。”慕姗姗评价道,“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集中在李桉怎么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对于电影本身的评论倒不是很多。”
慕姗姗之所以没有在李桉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做访谈,是因为不太了解李桉和他的电影。
再说,国内的电影圈对李桉的研究不多,资料不好找。
“观众不见得喜欢听电影里的故事,他们都没看过李桉的电影,估计更喜欢名人的八卦,比如李桉曾经在家里闲了六年时间,李桉和好莱坞大明星的合作等等。”林子轩分析道。
“那怎么能行?我想进行有深度的访谈。”慕姗姗坚持道。
“好吧,到时候别忘了问他对奥斯卡的看法,观众肯定想听这个。”林子轩提醒道。(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章 困顿的时光
1985年,李桉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后曾经有过一段困顿的时光。
刚毕业的时候还很意气风发,他的毕业作品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显露出过人的导演才华。
他被美国大型经纪公司的经纪人看中,成了经纪公司的签约导演。
那位经纪人非常看好李桉在美国的发展,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这时候,李桉的妻子还在上学,李桉写了个剧本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寻找投资的机会。
他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电影公司,有的电影公司觉得不错,就建议李桉对某个部分加以修改,过了两个月再去,电影公司还是建议修改。
这在好莱坞是正常现象,电影公司会让作者三番五次的修改,这样一耗就有一两年时间。
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这被称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企划炼狱。
据说平均一个剧本从初稿到开拍要经五年左右,这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绝大部分新人的剧本根本走不到最后。
好莱坞不缺少剧本,缺少的是机会。
在没有知名导演推荐,没有后台的情况下,想拿着剧本在好莱坞获得成功那是天方夜谭,这就是真实的好莱坞。
那几年,李桉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剧本。
他自己写的剧本,和其他美国编剧合作的剧本,找美国作家来写的剧本,总共有十几个。
光写剧本,找不到投资,拿不到钱,他只能靠着妻子的收入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除了写剧本,他平常就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做家务。
到了1990年,所有的路子都堵死,没有一个剧本成功,锐气消耗殆尽,他有些绝望。
毕业快六年,仍然一事无成,刚开始还能谈谈理想,如今快要四十岁,也不好意思谈理想了,只能整日的消沉。
这期间,李桉会帮人家拍片子,不是做导演,而是看器材做剧务这种杂活。
但他做剧务不太机灵,不懂得变通,闹了不少笑话。
“您那时候怎么想的?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么?”慕姗姗询问道。
“不是这样的,我还是觉得我只适合做导演,不适合做剧务,做其他事情都不太灵光。”李桉回应道,“到了九零年,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岳父和岳母来美国看孩子,他们一下飞机,我太太就叮嘱他们不要提拍片的事情,怕我会受不了。”
“到了连提都不能提的地步?”慕姗姗诧异道。
“倒不是不能提,而是那段时间我非常消沉,我太太担心我。”李桉回忆道,“那时候家里都是我做饭,我每天做好饭菜给他们吃,岳母问我,你烧饭这么好吃,我来投资给你开面馆好不好?”
“您当时怎么回答?”慕姗姗好奇道。
“我说,我开餐馆跟家里烧饭不一样。”李桉略带苦涩的笑了笑。
虽然有些消沉,李桉却没有真正放弃电影,他给宝岛的报纸写影评和报道,也写剧本。
几个月后,转机来了,他写的剧本在宝岛获了奖。
此时,李桉的存折里只剩下四十三块美金,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得了奖,要回宝岛领奖,可机票就要一千美金,李桉根本负担不起,还要宝岛这边寄钱给他才能返回宝岛。
领奖的当天,李桉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只得借了弟弟的西装和领带。
“我看了您拍的第一部长片,里面出现了太极拳,您是怎么构思的?”慕姗姗提问道。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一天觉得太极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