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看法更为专业。

    对《回家》的票房,他们普遍不看好,这么沉闷的片子观众能坚持不退场就不错了,但影片的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或者说是叫好不叫座,在业内会赢得口碑,只是观众不会买账。

    这是文艺片普遍会遭遇的困境,那么怎么盈利呢?

    如果总局愿意推广的话,可以用包场的方式把票房抬起来,或者卖给华国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在电视上播出。

    最常见的则是到国际上各大电影节去冲奖和卖片。

    商业片有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文艺片有文艺片的出路,像这种小成本文艺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并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林子轩倾向于威尼斯。

    交流结束,三人离开电影学院,有种难言的情绪。

    看到那些学生,就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锋芒毕露,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没什么顾忌。

    或许只有在社会上磨练一段时间,才会懂得收敛。

    “这帮家伙一点也不讲情面,我拍的有那么差么?”林晓玲抱怨道。

    “行了吧,还有说我演技不好的呢,我都习惯了。”徐晶蕾无所谓的说道。

    自从进入演艺圈之后,媒体对徐晶蕾的演技争议不小,主要是和她搭戏的演员太出彩了,显得她演技很一般。

    在《我们俩》中,和她对戏的是老戏骨金亚琴,人家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后。

    在《卧虎藏龙》里,作为主角的徐晶蕾被陈导明和俞菲鸿给彻底压制了。

    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她的演技爆发了,可青春偶像剧本来就不讲究演技,媒体和观众都不在意,一群年轻演员,能有什么演技。

    刚刚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有人提出在《回家》里徐晶蕾明显没有刘霖有戏。

    两人是同班同学,如今的名气差别很大,在这部电影里,她确实不如刘霖发挥的好。

    “我是占了角色的便宜,咱俩换换,你肯定比我演的好。”刘霖解释道。

    “别安慰我了,以前在班里你就用功,底子好,我是能偷懒就偷懒,给荒废了,等到真想学的时候,毕业了。”徐晶蕾无奈道。

    “你这话应该和那些学弟学妹们说去,让他们引以为戒。”林晓玲打趣道。

    “这种事儿怎么好说,我现在可是偶像了,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徐晶蕾说笑道。

    这倒不是玩笑,她接了不少广告,那些广告商看重的是她青春健康的形象。

    在合同中有规定,一旦出现破坏形象的新闻,厂商不仅会终止合同,还可能要求赔偿。

    负面新闻对明星来说是一场灾难,牵扯到演艺合同和广告合约等等问题。

    当然,炒作绯闻不算,那个可以澄清,不会造成不可扭转的负面影响。

    “我就弄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想的,怎么就喜欢上你演的那个角色了,要是他们知道你生活中什么样,估计心都碎了。”林晓玲调侃道。

    “你这是嫉妒,我生活中有那么糟么?”徐晶蕾不满道。

    “也不算多糟,就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丢三落四,不讲究穿衣打扮,爱睡懒觉,不喜欢做饭……”林晓玲数落道。

    刘霖看着林晓玲和徐晶蕾互相挖苦,有些羡慕。

    在演艺圈,光有演技不行,还要讲究机遇。

    徐晶蕾碰到了林晓玲,加入了好梦公司,参演了多部影视剧,这条路走的非常顺利。(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

    正如刘霖想的那样,在如今的演艺圈,演员选择一家影视公司真的很重要。

    以前演员都是在体制内,要么是电影制片厂,要么是话剧院,或者戏剧单位,只能演出本单位的影视剧,不够自由。

    后来政策放松了,胆子大的演员出来单干。

    也就是跑单帮,自己找戏拍,自己谈片酬,也有的演员只在单位挂个户口,到处拍戏。

    到了九三年,民营影视公司陆续出现,投资拍摄影视剧。

    演员们刚开始是和民营影视公司合作拍戏,但随着民营影视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他们只得加入某个影视公司,被影视公司收编。

    如果不加入的话,演员得到的演戏机会会非常的少。

    影视公司更倾向于培养自己公司的演员,你不加入进来,就没有戏拍。

    这很好理解,影视公司的资源有限,我投资的影视剧,用自己的演员不仅便宜,还好管理,为什么要用其他的演员呢。

    这是对那些二三线的演员而言,一线明星在选择上更为自由。

    像陈导明和王志闻,他们不愁没有戏拍,主要是看哪家公司的本子好,和谁合作更舒服。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格局基本上定型。

    以好梦公司为主的几家公司是第一梯队,这些公司主要在京城,南方也有一两家规模相当的公司,身后是房地产商的投资。

    这个梯队的公司每年会投资多部影视剧,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在业内有口碑和影响力。

    第二梯队的公司较多,以拍摄电视剧为主,很少投资电影,一年总有两三部盈利的剧集。

    第三梯队是无数随时可能倒闭或者卷钱走人的影视公司,每年只投资一两部电视剧。

    赚了钱就走,赔了钱就关门。

    一般是外行入场试水,或者有老板想要捧红某个演员,弄个影视公司玩玩。

    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失去了以往的高雅神秘,渐渐沦为了资本的玩物。

    想要在影视行业长期发展的演员会选择前两个梯队的影视公司。

    想走捷径的演员往往选择第三梯队的影视公司碰碰运气,保不齐能够一炮而红呢。

    这都是没准的事儿,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第一梯队的影视公司资源多,同时竞争也会很激烈。

    以好梦公司为例,除了公司本身投资的影视剧,还和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关系密切,推荐演员拍摄艺术中心的电视剧非常容易。

    加上和华国电视台,以及京城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良好关系,在提供拍戏机会和做宣传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能为演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但这样的公司旗下会有众多优秀的演员,肯定重点照顾像葛尤和俞菲鸿这样的大明星。

    想要在其中立足并获得发展的机会并不容易,要慢慢的熬才能出头。

    不少没有太大名气的演员更倾向于第二梯队的公司,竞争压力不大,能得到公司的重用,或许还有机会成为公司力捧的对象。

    等到混出来名气,再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不迟。

    这就是目前国内民营影视公司和演员的现状。

    刘霖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没有加入影视公司,拍戏只能演配角,很难红的起来。

    这是一个竞争残酷的圈子,从龙套到明星是一条坎坷的道路。

    不可否认,有那种拍了一部戏突然就走红的演员,但那样的机会极少,更多的演员是通过一部部戏的积累,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

    观众只会关注那些主演和明星,却很少注意那些配角们。

    刘霖珍惜加入好梦公司的机会,努力演好每一部戏,至于能不能成为大明星,要看机遇。

    七月份,她就要加入《借枪》剧组,开始她在好梦公司的第一部戏。

    林子轩同样在考虑这个问题。

    由于要在欧洲给自己找一位作品代理人,他想到了公司的演员和经纪人。

    演员无疑是影视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葛尤给好梦公司带来的利益不仅是票房收入,还有无形的资产,他是公司的一张名片。

    好梦公司想要发展壮大,需要更多像葛尤这样的演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签约成名的演员,第二个是培养那些还没成名的演员。

    林子轩把重心放在了后一个方面。

    以他在京城演艺圈的关系,想要签那些有名气的演员不难,可你签了人家,就要提供相应的资源,不能签了来当门面,那没有意义。

    按照好梦公司如今的规划,一年投资三部电影,五部电视剧,这是极限了。

    其中一部电影肯定是为葛尤准备的,一旦签了太多成名的演员,资源不好分配。

    所以,林子轩更愿意培养新人,这样的演员对公司的忠诚度和认可度更高。

    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司和签约演员的关系,公司为演员提供机会,同时会从演员身上获取价值,无论是片酬还是广告收入,公司都会有一定的提成。

    以前圈子里靠的是人情关系,没有提成这种说法。

    现在不同了,在商业化的时代,把一个新人捧成明星需要花费很多的资源,当新人成为明星后,就要回报给公司。

    这么说可能显得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可不这么做,公司迟早要倒闭。

    这牵扯到一个忠诚度的问题,明星成名后,存在着跳槽的风险。

    林子轩其实很怀念以前的日子,那是个讲交情的年代。

    不过如今是市场经济了,人们越来越看重利益,交情不值钱了,没有人还会一辈子在一家公司上班,谁给的工资高,待遇好,就往谁家跳。

    作为一家影视公司,需要在商业化和人情味之间找到平衡。

    他要把经纪人这个部门正规起来,对演员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为旗下的演员制定发展规划,让他们看到成名的希望。

    演员成名后,还要给他们提供上升的空间。

    比如走国际化路线,或者可以拿到公司的干股,这个干股不是真正的股份,只是分红。

    也可以让演员参与到公司的运营之中,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同时会有诸多的限制措施。

    然而,无论怎么做,在商业化的大潮中,人情味终究会越来越淡。(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级

    七月初,林子轩和冯晓刚开车前往首都机场,李桉从香江过来了。

    “百分之二十五这个是不是太高了?”冯晓刚担心道。

    “这是封顶的比例,有了这个比例,他们就不会觉得百分之十高了。”林子轩回应道。

    “咱们开公司原本只想拍个电影,没想到却成了剥削的资本家。”冯晓刚感慨道。

    两人聊的是好梦公司经纪部门成立的事情。

    以往是演员出名后才会配一名助理,没有长远的规划,大家的关系不错,等级不明显。

    好莱坞的经纪公司非常专业,对演员和导演会划分明确的等级,根据等级安排服务。

    一位好莱坞的大明星会有一支庞大的团队帮助他打理所有的事务,新人演员往往是和其他演员一起由同一位底层的经纪人负责。

    这就是等级的差距。

    林子轩把公司里的演员简单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和待培养的新人演员。

    新人演员目前没办法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还要给他发工资,保障日常生活,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剧组里跑龙套,磨练演技。

    三线演员演过几部电视剧,却没有给观众留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