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三评只能感慨没能力的人赖在厂子里混日子,有能力的人一个个的都离职了。
不过他对于东到好梦公司上班这件事略微不满,原本他想挖林子轩的墙角,把冯晓刚和葛尤招过来,没想到先被林子轩挖了墙角。
好在韩老板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不会真的因为这件事和林子轩闹僵。
这毕竟是于东自己的选择,没什么好说的。
再说了,那样做显得他太没气度,只是发发脾气,灌林子轩几杯酒在所难免。
林子轩琢磨着不会有什么事儿,当然,这件事他做的有点不地道,等下赔罪就是了。
能在酒桌上解决的事情就不算是大事。
等到客人来齐,在庆功宴开始前,他们三人要说几句话,为了庆祝好梦公司成立三周年。
林子轩站在台上回顾了好梦公司这三年的发展历程,提到了几年前,三人决定开一家影视公司的时候,那时候上面的政策还没有放开,他们只是空想而已。
“我们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电影行业的环境比过去要好,希望以后会更好,这个行业越来越繁荣。”林子轩总结道。
冯晓刚说起了当初给公司起名字时候的故事,电影是一个造梦的艺术。
“我想给观众制造的是好梦,无论是拍娱乐片还是文艺片,都是如此。”冯晓刚发言道。
“我希望这场好梦会一直做下去,永远都不要醒过来。”葛尤补充道。
三人的这番话无疑粉碎了不合的传言,好梦公司还将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 各怀心思
看着站在台上的三个人,下面的众人各怀心思。
六年前,这三人还处在圈子里的底层,默默无闻,他们从电视剧起家,一路走到现在。
虽然还没有国有电影制片厂的深厚底蕴,但已经崭露头角,足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像这种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影视公司,总局想必会采取扶植的政策,正如林子轩说的那样,他们遇到了好时候。
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说是最好的时代,是因为政策放宽了,创作环境更自由了,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可以做出尝试,不像以前只有主旋律影片和文艺电影。
最坏的时代是指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好莱坞大片来袭,让大家看到了巨大的差距。
好梦公司的三部影片接连取得了票房成功,虽然还无法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这种具有创作能力的公司或许才是国产电影的方向。
不少影视公司的老板都在思考林子轩等人的成功模式,以便复制借鉴。
作为和好梦公司关系密切的人员,王钟军很早就开始研究,当其他人在分析冯晓刚和葛尤这对组合创造的票房神话时,他注意到林子轩才是其中的核心。
从拍电视剧的时候就是如此,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是由林子轩推动和策划。
在王钟军看来,林子轩对于市场有极为敏锐的触觉,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影视剧。
正是由于林子轩在后面的全力推动,这家公司才能如此快速的发展,从当初十万元的注册资金到现在超过千万的总资产,只用了三年时间。
王钟军听说好梦公司要请一位管理人员,他犹豫过,要不要加入到好梦公司。
最终,他决定继续和好梦公司保持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积累在影视制作方面的经验,以后再发展自己的影视业务。
目前华宜广告公司的业务做的不错,在京城的广告行业打响了名头。
他们不再做那种小广告,都是接大订单,从事银行和航空等领域的广告业务,获利丰厚。
有了这样的基础,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加入别的公司。
王钟军早年参军,是部队里的侦察兵,军事素质出色,这养成了他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军事化的作风,随后在美国的留学生涯造就了他的商人习性。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做事干练果断,同时以商业利益为重。
这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不过却不合林子轩的胃口。
事实上,在好梦公司总经理这个职位上,林子轩考虑过王钟军,当然,他只是考虑而已。
一个是王钟军本身就是公司老板,估计不愿意屈居人下,再者说,王钟军的管理风格颇为强势,磨合起来较为困难。
说到底,林子轩希望好梦公司是一家有人情味的公司,不要过于商业化。
韩三评看着这三个人,想起了一些往事。
他来京城那一年好梦公司成立不久,正筹备拍第一部电影,整个公司只有三四个人,连拍摄器材和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
拍摄资金只有五十万,还是卖掉一部电视剧的版权赚来的。
在张国粒的牵线下,大家在一起吃了顿饭,聊了聊天,他们的合作就这么开始了。
没有人看好这三个人,或者说根本没什么人关注他们要拍的影片,就连韩三评也有这种想法,冯晓刚是拍电视剧出身,不怎么了解电影行业。
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并且创造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能够盈利的低成本喜剧片模式。
京城电影制片厂已经有了拍这类喜剧片的计划,韩三评本来想请葛尤出演,却被婉拒了。
他想着既然冯晓刚不拍贺岁片了,那葛尤的档期就空了下来,和韩三评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少,他们不在乎葛尤的高片酬,只要葛尤愿意出演就行了。
只是,这时候的葛尤厌倦了拍喜剧片,他想尝试拍不一样的片子。
慕姗姗心里在自豪的同时颇为感触。
其他人或许只看到林子轩三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辛苦忙碌的时候。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大概半年的时间,中间会遇到各种问题,更别说是后期的宣传了,在宣传期间,他们各个城市的跑,和观众见面,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所以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需要付出诸多的艰辛。
她还记得林子轩当初的犹豫,要不要离职创业,如果留在艺术中心,可以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不需要那么奔波忙碌。
当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是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冒险的旅程,会有不同的收获。
李虹作为艺术中心的领导,也参加了今天的庆功宴,对于好梦公司的成功,她很欣慰。
只要接下来好梦公司的转型能够顺利完成,这家公司在国内的影视行业就算站稳了脚跟,艺术中心就能形成一条从电视到电影的完整产业链。
她要做的是在各种资源上继续支持林子轩,至于林子轩最终能走到哪一步,她也想知道。
想想当初正是她把林子轩拉进了这个行业,如今看来,就像是个奇妙的巧合。
庆功宴正式开始,林子轩和韩三评喝了几杯酒,化解了芥蒂,以后大家还要继续合作,不能总这么僵着,于东也不好开展工作。
什么事儿说开了就好办了。
酒席结束,把客人送的差不多了,留下来的都是好梦公司的员工和真正的朋友。
照例会拍照留念,这次的人虽然不多,却都是自己人。
大家按照次序排好队,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的位置不变,主要是安排新加入的成员。
比如于东,作为公司未来的总经理,他站在了张国粒的身边。
目前,好梦公司的经纪部门还不完善,签约的演员不多,去年只签了俞菲鸿一个人,徐晶蕾还没毕业,不能签约,不过也算是好梦公司的一员。
这些人就是好梦公司的班底了。
照片记录下的是好梦公司的过去,也是未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朋友圈
临近春节,公司没什么事情,林子轩原本以为会清闲下来,谁知道惹来了不少记者。
由于媒体的报道,好梦公司的庆功宴成为了娱乐热点。
林子轩的豪华朋友圈给参加庆功宴的记者不小的震撼,庆功宴上的宾客不仅是那些影视公司的老板,还有老一辈的艺术家。
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导演,虽然没有张亿谋那种大导演,郑洞添和田状状也有相当的分量。
演员方面没有巩莉那种国际影星,却也不乏众多当红明星。
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官员,看起来不起眼,可在电影行业握有实权。
这次的庆功宴更像是一场好梦公司的大派对,展现了好梦公司在演艺圈的人脉关系和自身的实力,引起了多家娱乐媒体的报道。
媒体对好梦公司来了个大起底,详细介绍了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不过写出来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添加了很多的个人想象。
娱乐报道不需要太多真实性,只要能吸引读者就好。
这本来就是林子轩的打算,好梦公司需要知名度,以此吸引海外电影投资人的关注。
如果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想要在华国国内寻找合作伙伴,他们当然会找知名度高的公司,而不会去找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
知名度也是实力的体现。
接下来的一年,好梦公司拍的影片都要走国际化路线,这是提前做好准备。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林子轩为了宣传,接受了几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采访,介绍了好梦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提到了国内的电影行业不能只是引进来,还要能够走出去。
引进好莱坞大片是为了刺激国内市场的繁荣,国产影片还是要想办法进入国际市场。
反正就是忽悠了一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想、肯实干的民营企业家。
林子轩说的大方向没有错,就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艰难。
应付了记者,他和慕姗姗开车前往京城电视台。
由于年后要和京城电视台合作制作《鉴宝》这档节目,慕姗姗答应了主持今年京城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几天正在彩排和录制。
京城电视台说起来真心不容易。
怎么说呢,它在京城这个全国的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京城的艺术院校多,演艺人才多,不愁没有好节目。
按理说应该很容易发展起来。
事实上,它一直都是华国电视台的陪衬,跟着华国电视台的步伐走,被压制的厉害。
比如京城广播学院的学生,首选是华国电视台,其次才是京城电视台。
而且,它上头的主管部门太多,在首都这个地方,制作节目都要相当慎重,不能太低俗,谁知道会不会被相关的领导看到。
在全国各省市的电视台里面,京城电视台的节目是最正规的,或者说是最死板的。
电视台的领导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工作,在京城他们是万年老二,怎么也争不过华国电视台,都习惯了。
如果不给京城电视台松松绑,估计没什么发展前景了。
举个例子,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准备上星了,连湘南那种农业大省都拿到了总局的批文,京城电视台还没有什么动静。
这些和林子轩没什么关系,他关心的是《编辑部的故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