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啊,光看钱了,拿了奖在行业内的地位提升了,奖杯放在公司里那就是一种荣誉,你们公司有奖杯么?”慕姗姗奚落道。
这让林子轩无言以对,好梦公司拍了三部贺岁片,哪儿来的奖杯啊。
“等明年吧,明年就有了。”林子轩信心十足道。
三天后,闻隽带着舒琪来到了京城,参加《没完没了》的宣传活动。
虽说合同上没规定舒琪有宣传的义务,不过这是能在内地媒体上增加曝光度的机会。
他们不会待太久,也就是四五天的时间,参加在京城的几场电影宣传,混个脸熟。
林子轩和姜闻原本以为闻隽会把金马奖的奖杯给带过来,谁知道奖杯并不在闻隽手上。
由于他们没有参加金马奖的颁奖典礼,奖杯都是被人代领的,闻隽只是监制,到最后他也不知道奖杯在谁手上。
他以为金马奖组委会会把奖杯邮寄给姜闻等人。
打电话询问,金马奖组委会说仓库里没有姜闻等人的奖杯,应该是被片商给领走了,片商则说不在我这里,还在金马奖组委会那里。
就这么互相推脱,金马奖奖杯不翼而飞了。
林子轩忙着《没完没了》的宣传,没时间关注这件事,只当是一件趣事罢了。
《没完没了》上映后,国内南北方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京城人看的感触很深,片子里的故事就是他们身边的事儿,就是稍微夸张了点。
南方人没什么感觉,除了觉得一些段子好笑外,更多的人认为故事老套了。
相对于《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这部片子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一个是大家习惯了,不像刚看《甲方乙方》的时候那种惊喜了,《不见不散》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洛杉矶,还有点新意。
《没完没了》又走回了《甲方乙方》的老路,故事依然好笑,就是期待感不足了。
影评人对这部片子进行了炮轰,葛尤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突破,冯晓刚在炒冷饭,创新不足,傅标倒是成了影片中的最大亮点。
他们难得的夸奖了傅标,认为傅标把一个无赖的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
这话听着总觉得有点别扭,不过傅标因此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好梦公司把宣传重点放在了京城的周边地区,葛尤拍完《编辑部的故事》续集后就投入到了宣传之中,跑了周边的几座城市。
一部电影的票房主要来自大城市,尤其是京城、沪城和花城这样人口众多的地区。
这时候,《编辑部的故事》续集的一段拍摄花絮开始在各地的电视台播出,这是林子轩和这些电视台签订的合约。
你想购买这部三集的电视剧,就要在规定的时间播出这段花絮。
花絮的作用一个是吸引观众和广告商的注意,还有就是给《没完没了》打广告。
在花絮中,各位演员一起祝葛尤的新片《没完没了》取得好成绩,希望观众能到影院支持葛尤,虽然只有三十秒的时间,可这个广告就做的太大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广告费用计算,最少要花费上百万才能做到这个效果。
但和《编辑部的故事》续集打包销售,电视台也没有办法。
谁让《编辑部的故事》当年那么火爆呢,续集又是原班人马出演,收视率有保障。
林子轩觉得我这不是广告,而是电视剧的宣传片,只是在最后说了点关于电影的事儿。
这能算是广告么?你好意思按照广告的标准收费么?
这种宣传对《没完没了》的票房成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目前国内的电影行业还没有这么打广告的,花费太大了。
就这样,林子轩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宣传效果。(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始有终
作为一位宝岛人,李桉对金马奖的消息有所关注,他拿过金马奖的最佳导演。
这一届金马奖内地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放异彩,取得多个奖项,其中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关注,那就是拿到最佳编剧奖的林子轩。
他打电话回宝岛打听了一下,确认这个林子轩就是写《卧虎藏龙》的作家。
李桉在美国拍新片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其他的项目。
他看了不少本子,不过心里还是放不下《卧虎藏龙》,有点念念不忘的意思。
他原本以为林子轩是位作家,后来知道还是位编剧,但具体写了什么就没有印象了,他在美国多年,对大陆的电影圈并不熟悉。
上次商谈改编版权的事情不顺利,他觉得或许可以先从剧本开始。
先写出一份大家都满意的剧本,再谈下面该怎么合作。
拍电影就是这样,没有太过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一点点的解决掉就好。
他打电话给宝岛的徐立公,再次联系林子轩,请林子轩写一份《卧虎藏龙》的剧本。
实际上,李桉有相熟的编剧,无论是英文编剧还是中文编剧都有。
他们合作过多部影片,能够明白李桉的意图,从而写出适合李桉拍摄的剧本来。
这一次,由于没有拿到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李桉只好先请林子轩写剧本,看看是不是合乎他的要求,再慢慢的沟通修改。
有了剧本,无论是谈合作还是拉投资都有了基础,否则只能是空谈。
在生活中,李桉不是一个善于沟通,那种玲珑剔透的人,他把需要和人沟通的工作交给其他人处理,自己只负责电影的部分。
林子轩接到了来自宝岛的消息,他答应了下来,不过暂时没有时间,要等过年后才行。
《没完没了》的放映档期是四十天,时间过了一半,票房超过一千三百万,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按照目前的趋势,这部片子肯定能过两千万。
这和好梦公司的大力宣传有关。
大家没想到还能通过电视剧的花絮来宣传电影,这就有点嫁接的意思了,把两种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
其实,这种方式林子轩以前就用过,在《大撒把》和《京城人在纽约》上做了尝试。
等到以后,电影、电视剧、网剧、网络游戏等等都能组合在一起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轰炸观众的神经,目的就是让观众掏腰包。
之所以这么卖力的宣传,说到底是个面子问题,或者说要维护好梦公司的正面形象。
就像葛尤所说,三部贺岁片,要有始有终,收个好尾,不能最后一下掉了链子,太难看。
要真是那样,媒体肯定不会放弃落井下石的机会,炮轰好梦公司。
林子轩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再说了,保住了冯晓刚和葛尤的票房神话,以后两人再联手拍贺岁片的时候底气就足了,没有失败的阴影。
在目前的国产片市场,一部片子票房过两千万就算成功了,过三千万基本就能拿国产片的票房冠军了,今年的好莱坞大片也就四五千万左右的票房。
有部国产主旋律电影拿到了三千六百万的票房,大家都知道这是单位包场的结果。
《没完没了》的票房只要突破了两千万,至少能排进国产电影的前三名。
到了这个时候,冯晓刚接受采访底气十足,大谈特谈国产喜剧片的广阔前景。
他这是给其他影视公司挖坑呢,《没完没了》的成功会让那些跟风者纷纷入场,明年的贺岁片档期竞争绝对极其惨烈。
“冯导既然这么看好喜剧片,那你怎么不继续拍喜剧片呢?”有记者提问道。
“拍了三部,有点厌了,想换换其他题材。”冯晓刚回应道,“你们不是老说我炒冷饭么,这一回我来份新鲜的,以后别说我只会拍喜剧片了。”
“那你还会和葛老师合作么?”记者继续问道。
“你们就喜欢问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总得用葛尤呢?你们干嘛总是让我说葛尤呢?”冯晓刚无奈道,“我给不少人都导过戏,比如姜闻啊,陈导明啊,他们演的都很好。”
葛尤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同样不愿意谈喜剧片这个话题。
“我其实更愿意演悲剧,因为悲剧更能说点什么,更能打动人。”葛尤如此说道。
“那你还会和冯导合作么?”记者追问道。
“晓刚是个好导演,以后看机会吧,目前是不会合作了。”葛尤坦诚道。
这并不是好梦公司安排好的宣传策略,而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就和好梦公司一样,他们两人也想要转型,只要稍微有点追求,就不想在原地踏步,两人还都不到四十岁,正是出成绩的好时候。
不过在媒体看来,这是冯晓刚和葛尤这对黄金组合在宣告分手。
记者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没事都能给你找点事出来,何况是这种新闻呢。
多家娱乐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圈内人其实清楚是怎么回事,老百姓不知道,光看媒体的报道了,这意味着观众明年看不到葛尤的贺岁片了。
这个消息意外的刺激了《没完没了》票房的增长。
“幸好咱们公司没上市,要不然这轮报道肯定让股票大跌。”林子轩玩笑道。
“这帮记者就会一惊一诧的,只是不在一起拍片了,弄得像是闹了多大矛盾似的,听他们的明儿还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冯晓刚没好气道。
“别管他们就完了呗,闹一阵自个就消停了。”葛尤毫不担心道。
现在《没完没了》的票房大局已定,再卖力宣传的效果不大,他们清闲下来。
这一年基本上就这样了,快到年底了,也该歇歇了。
林子轩趁机说起了给公司找个管理人的事儿,明年他既要弄电影,也要照顾到电视剧,还有写作上的事情,再管理公司,就太忙了。
好梦公司在经过三年的发展后,也该整顿一下,正规化起来。
这就需要找一位专业的管理人才,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把管理和创作分开,这才是一家公司应该走的道路。(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章 挖角
在这件事情上,冯晓刚和葛尤能够理解。
葛尤基本上不管公司里的事情,他怕麻烦,冯晓刚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忙着拍戏,其他时间还要参加各种电影导演协会的活动,他没时间。
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再是当初几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了。
林子轩手头的事情也不少,是时候找个人帮着管理一下了,只是在一个默契的团队里添加一个新人,难免有点不习惯。
他们认识好几年,彼此知根知底,交情深厚,遇到什么事儿都能说开,不会产生芥蒂。
一旦加入了一个陌生人,还是公司的管理,到时候矛盾不可避免。
三人接下来讨论的是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圈外人还是圈内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
“还是找圈内人吧,你要弄个那种海外留学归来的,搞资本主义那一套,咱们估计不怎么适应,到时候文件全用英文,洋气倒是洋气了,看不懂啊。”冯晓刚调侃道,“开个会还要带俩翻译,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联合国讨论国际危机呢。”
“这倒是,得懂行,别搞那种外行领导内行,交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