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次写这部《小雪的大冒险》,主要是为了送给女儿一个能陪伴她成长的故事,还有就是让国内的小朋友有新的童话故事可读。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想法,想通过这个故事进行文化的传播。
如果只是为了书籍畅销,拍成电影赚钱,或者建设主题公园什么的,他没必要费尽心思的改编,直接把《哈利波特》的原著写出来就行了。
那样的话不仅省时省力,成功的几率也会大上许多。
这些年,都是西方的童话故事传到东方,而不是东方的童话故事传到西方。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林子轩想做一种尝试。
他借助原著的故事情节,加入东方的元素,把中西方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本《小雪的大冒险》让西方的孩子也能接受带有东方元素的童话故事。
这是一个西方孩子熟悉的魔法世界。
他们看完之后,或许会对东方的神秘法术感兴趣,接着对东方的文化感兴趣。
这就是互相交流。
当然,事情要一步步的来,他先把故事写出来,看看读者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林子轩打算把故事寄给儿童文学杂志社,在杂志上发表。
说起来有点尴尬,虽然《葫芦兄弟》受到欢迎,在全国的电视台播出,但很少有人知道林子轩是原作者,小朋友看动画片不会去记这些。
而且,林子轩写童话故事属于玩票性质,以后就没写了,不被人关注很正常。
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应该是《活着》,可惜电影在国内被禁映,没有出版社敢出版,在文学圈子里知道的人很多,普通读者就不大清楚了。
这就造成林子轩在读者那里处在两极分化的境况。
了解他的读者极为喜欢,不了解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林子轩是谁。
作为作家,他在读者中的知名度不高,不过随着《卧虎藏龙》系列武侠小说的出版,他以武侠小说作家的身份逐渐走红起来。
他把《小雪的大冒险》寄给了位于沪城的《文艺少年》杂志社。
杂志社在接到稿件后立刻安排资深编辑阅稿,连主编都被惊动了。
林子轩在文学圈子里的名气已经今非昔比,六年前,他还是个不为人所知的新人作者,现在光凭《活着》一部小说就能在文学圈里占有一席之地。
《活着》在海外屡获好评,除了法国和荷兰,意大利和日本也准备相继出版。
《文艺少年》杂志社的编辑们看完故事,发觉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有着极为详尽的背景设定,把一个魔法世界完整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和国内的童话故事不大一样,国内的童话故事在背景设定上往往很简单。
比如《葫芦兄弟》,就是葫芦娃和妖精之间的斗争,简单明了,孩子们都能看得懂。
但在《小雪的大冒险》里,不仅有着庞大的背景设定,还有众多出场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埋下了不少的伏笔。
这显然只是一个系列故事的开端。
光是背景介绍就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可以想象接下来的故事该是如何的曲折离奇。
编辑们一方面为国内出现如此厚重的童话故事而高兴,一方面觉得遗憾,如果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国内就好了。
比如说昆仑山上的那个术士世界,应该会很有意思。(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 矫情
《文艺少年》杂志社和林子轩商量了稿费和稿件发表的事宜。
作为国内的知名作家,林子轩现在的稿费可不是几十块钱就能打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作家的稿费也是水涨船高,两极分化。
有名气的作家和新人作家的稿费差距越来越大。
以前作家的稿酬是由国家来定,现在市场放开了,各家报社和杂志社的稿酬浮动很大。
1977年,国家出版局规定,作家的著作稿酬是千字两块到七块,翻译稿酬是千字一块到五块,到了1980年,著作稿酬提高到千字三块到十块,翻译稿酬是两块到七块。
当时是特殊时期,这么低的稿酬情有可原,新人和著名作家的稿酬差别不大。
那时候一首歌曲或者诗歌只能拿到十几块钱的稿费。
有文艺工作者就曾感慨:我的创作居然养活不了我的艺术。
后来稿酬有过上调,不过上调的幅度不大,直到进入九十年代,搞活了经济,才让稿酬制度有所松动,一些杂志为了吸引著名作家投稿会开出高额的稿酬。
比如一位著名作家在杂志上写专栏,不问字数,每篇就能拿到三千元。
还有一位著名作家对杂志社开出了一个字五块钱的天价,一千字就是五千元,这就背离了市场规律,有点自我炒作的嫌疑了。
到了今年,国家出版局规定的著作稿酬是千字四十到一百元。
也就是说,一位作家最高只能拿到千字一百的稿酬。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杂志社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著名作家的稿酬进行补偿,以此吸引他们来投稿,这就造成作家行业的贫富分化。
再说了,现在的作家对稿酬不怎么看重了,他们更在乎版税的收入。
一本畅销书的版税往往都有上百万,这让不少著名作家成为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林子轩就是如此,他现在光靠版税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文艺少年》给林子轩开出了千字八十的稿酬,这和《卧虎藏龙》在《古今传奇》杂志上发表的价格相当,通俗文学要比严肃文学的稿酬低。
童话故事一般被认为是通俗文学,这部《小雪的大冒险》能拿到一两万的稿酬。
林子轩对此没什么异议,他和杂志社说了大致的写作计划,这个系列的故事一年大概会写两部,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写完。
杂志社会据此做出相应的安排,对这个故事进行宣传。
他们已经想好了宣传的噱头,《葫芦兄弟》作者的最新力作,魔法世界的冒险之旅。
经过六年的积累,《葫芦兄弟》这部动画片已经深入人心,相信全国的小朋友们不会错过这部《小雪的大冒险》。
对林子轩来说,这只是整个计划的开始而已。
六月份,《没完没了》的拍摄现场,林子轩正在和冯晓刚谈论广告植入的事情。
由于前两部贺岁片的成功,广告商把目标瞄准了冯晓刚的第三部贺岁片,和圈内人不看好这部《没完没了》不一样,广告商倒是信心十足。
广告商觉得只要有葛尤出演就值得他们投资。
到了现在,广告植入的概念已经不再新鲜,都市电视剧里随处可见,这种趋势朝着电影圈蔓延,艺术电影不屑于这么做,觉得是对艺术的亵渎。
广告商看准了娱乐片,尤其是票房大卖的娱乐片。
说实话,作为观众,林子轩对在电影里植入广告相当反感,当初拍摄《京城人在纽约》,那是没有办法,才四处找厂家拉投资,把广告放到剧集里面。
不过他现在是影视公司的老板,从盈利的角度讲,植入广告是收回成本最快的方式。
广告费用不是票房,不需要和院线分账,赚的都是自己的,只要多植入几个广告,投资基本上就能收回来了。
那些好莱坞大片和程龙的动作片,里面都有植入广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拍摄《甲方乙方》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们会成功,也就没有广告商上门,拍《不见不散》直接去了国外,也没有广告植入,现在倒是来了不少家企业。
如果一家广告商收二十万,十家广告商就是两百万,相当于电影的一半投资了。
王钟军是做广告的,他赞成这种做法,赚钱才要紧,娱乐片就是图个乐呵,没那么艺术,植入广告对电影的影响不大,兴许还能让观众感到新鲜呢。
从资本的角度讲,这话有道理,开公司就是为了赚钱。
只是林子轩还有点矫情,放不开,觉得自己没那么看重金钱,怎么说也是个文化人,不能对金钱表现的那么渴望吧。
这部《没完没了》讲的就是和钱有关的故事,剧中的人物忙来忙去就是为了九万块钱。
他觉得这部片子拍出了当下人们趋利的浮躁心态。
当然,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有钱,可那些没钱的人呢,普通的百姓,下岗职工,人家没钱就没法生活,就只能向钱看。
说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社会改变了。
林子轩同样要做出改变,他和冯晓刚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植入广告,但不能过多,三个广告就够了,不能影响观众看片子,每个广告收三十万,这算是额外的收益。
“那个舒琪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这几天配合的不错,也愿意交流了。”冯晓刚回应道,“她在表演上很有悟性,加上这么好的外形,只要能碰到好机会,应该会有前途。”
有了上次的交待,舒琪放开了不少,不过她的口音还是不够京味,需要后期找人配音。
林子轩在剧组里看到了郭德钢,郭德钢在这部戏里演一个小配角,戏份不多。
通过几次的接触,他发现郭德钢是个江湖气很浓的人,或者说是混社会的,草莽出身。
不拍戏的时候,郭德钢喜欢说上几个小段子,活跃剧组的气氛,他还会讲起自己的学艺经历,为了拜师学艺怎么苦熬。
“那你以后自己收徒弟的时候要记住,好好待人,不能太苛刻了。”林子轩如此说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上星
六月初,欧阳林从湘南来到京城。
林子轩和欧阳林认识了好几年,以前他们都负责电视剧的制作,后来林子轩出来开公司,欧阳林在体制内苦熬,如今混到了湘南经济电视台台长的位子上。
这个位子来之不易。
湘南广电去年在电视行业施行试点改革,这个试点就是创办湘南经济电视台。
他们面向全省招聘电视台的台长,给予台长充分的自主权,在用人和薪酬上实行全新机制,在节目创新上大胆突破,想要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电视台。
经过四个月的角逐,欧阳林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聘成功。
然而,他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办电视台的资金。
于是,他向银行贷款两千八百万,负债经营,租用简陋的办公楼,带着一帮刚刚分配过来的年轻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唯一的好处是上级部门放权,给了他最大的权限。
欧阳林上次购买《姗姗访谈录》说自己没钱不是瞎说。
他确实没钱,现在还欠银行上千万呢,电视台还要购买各种设备,制作节目,给手下人发工资等等,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他依靠结交的各种社会关系拉广告和资源,创办新节目,支撑着电视台的发展。
林子轩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让湘南经济台先播出《姗姗访谈录》,拿到广告费再付款。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电视剧能在湘南电视台播出,欧阳林出了不少力,就算是一些质量不好的剧集也会打包购买。
这是你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