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拍摄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和他不是导演系的学生有关。
就像张亿谋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所以他的电影里的影像都很独特,这是个人的风格。
对于导演来说,风格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标签,说明你和其他人不一样。
林子轩和不少导演有过合作。
有的导演性格谨慎,他的工作是完成剧本的内容,踏踏实实的把片子拍出来就行,有的导演创意十足,他不满足于剧本,更喜欢临场发挥。
说不上哪一种更好,保守的导演至少能保证电影的质量不会差,有创意的导演很可能会拍砸一部好片子,这都是有可能的事儿。
作为制片人和影视公司的老板,林子轩更愿意和前者合作,和后者合作存在很大的风险。
换一个身份,作为导演的哥哥,他希望林晓玲拍的电影更有灵性,更为自由,能给观众带来一部不太一样的影片。
放映室内,林子轩看着林晓玲拍出来的素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看这儿,摄影机的角度,还有这些影像,太死板了。”林子轩不客气的说道,“你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它里面的镜头都给人一种飞扬的感觉,很灵动,你再看看你拍的,这就是差距。”
“老哥,姜哥那片子投资上千万,我这个才三十万不到,怎么可能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就不错了。”林晓玲委屈道。
“不是投资多少的事儿,而是有没有这种意识。”林子轩批评道,“你这个作为学生作品算是及格了,可你就想着及格啊,不想要优秀么?”
“我当然想要优秀,这不是第一次拍么,担心拍砸了,想保险一点。”林晓玲解释道。
“拍砸了怕什么,你现在就是放不开,当初拍《姐姐》时候的那股劲头哪去了?”林子轩指导道,“胆子大一点,放开了拍,让镜头来说话,拍砸了咱们又不是赔不起。”
“行了,拍电影总要有一个过程,这才刚开始,以后就好了。”慕姗姗在一旁劝说道。
“我就是随便说说,两位演员演的不错,不过有一点,她们说话的腔调不对,太有节奏了,不够生活化。”林子轩指出道。
金亚琴演了多年的话剧,徐晶蕾是表演系的学生,念台词都是抑扬顿挫,很有张力和节奏感,听起来有味道。
这是一门功课,演员平时都要练习。
比如葛尤,他的台词功底很强,他念台词的特点是语速慢,用气音,观众听着舒服。
但他平常生活中说话不这样,为什么呢?那么说话太累,要真是按照表演的时候一字一句的说,不仅他受不了,和他聊天的人更受不了,听着都累。
这就是表演和生活的区别。
金亚琴和徐晶蕾的台词功底都不错,如果是在其他影视剧里肯定没问题。
可《我们俩》这部片子讲究的是绝对生活化,就按照平常生活中来,不需要用表演时的那个腔调,这样才能显得真实。
林子轩虽然没做过导演,但他见得多了,自然就有了经验,能察觉到问题所在。
这些话他不会直接和演员说,要作为导演的林晓玲去说,在剧组导演的权威需要维护。
林晓玲在随后的拍摄中做出了更多的尝试,试图捕捉到镜头中的灵性。
每个导演都有起步阶段,都有犯错的时候,从电影学院毕业只是一个开始,获得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见不散》的票房在突破三千三百万后就后续无力了,因为香江的动作片上映了。
不仅影院的排片数量下降,观众也被香江大片吸引,到下档的时候估计只能达到三千五百万,离预期的四千万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没有香江大片,那么《不见不散》的票房极有可能超过四千万。
这就是档期大战,谁占据好的档期,谁能在影院放映的时间长,谁就能取得好的票房。
华影公司为了利益,把好的档期安排给引进大片,挤压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引起了国内电影行业的不满。
想想看,一年十部引进大片,一部电影在影院上映一个月左右,留给国产电影的时间极为有限,现在的国产电影还无法和好莱坞大片相抗衡。
于是,有人呼吁每年要留给国产电影至少两个月的档期,在这段时间内不能有好莱坞大片上映,这就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议案。
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有先例。
为了保护本国的电影产业,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限制好莱坞大片,规定影院每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不能低于某个配额。
不过这同样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某段时间国产电影扎堆上映,自相残杀。
这都是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影公司在好莱坞大片的刺激下,开始了国产大片的摄制工作。
南方一家民营影视公司和沪城电影制片厂合作,投资两千万人民币打造属于华国的大片,他们的口号是:挑战进口大片,塑造国产精品。
这部电影由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青年导演胡雪华执导,片名叫做《兰陵王》。
消息一出,震动了国内的电影行业。
大家都很振奋,觉得这是个好的开端,在好莱坞大片的阴影下度过了一年时间,终于有人要反抗了,国产大片就要来了。
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在现阶段国产电影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无法和好莱坞大片相比,这么大投资很难收回成本。
对比一下,《不见不散》的投资是八百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投资是一千万,《活着》的投资是两千万。
在国内,两千万投资的电影票房要超过六千万才能不赔本,想达到这个目标基本上很难。
不管怎么说,这个消息鼓舞人心,国产电影的大片之路从这一刻正式开启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
到了年底,新闻媒体喜欢对各行各业做一个年终总结,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当代电影》杂志对这一年国产电影进行了梳理和盘点,还附带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其中就有关于好梦公司的文章。
经过两年的经营,好梦公司因为制作了两部高票房的娱乐片而备受业界关注,尤其是在喜剧电影上,为国产电影开创了一条新路。
两次同类型电影的成功说明这种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复制的。
如果只是特例,那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正因为可以复制,才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低成本喜剧片取得高票房,这种以小博大的好事谁都喜欢。
绝大多数媒体把目标放在了冯晓刚和葛尤这对搭档身上,认为两人的组合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冯晓刚把葛尤身上那种平民气质和小人物性情表现的恰到好处。
经过这两部喜剧片的合作,两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具有了品牌效应。
唯独《当代电影》把目光放到了电影的制片人林子轩身上。
杂志社的编辑梳理了林子轩的成长轨迹,从电视剧到电影,非常的详细,甚至包括林子轩在京城广播学院的事迹。
他们对林子轩做了一次专访。
林子轩一般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可这本杂志的主办单位让他没办法拒绝,它是由华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京城广播学院合办的电影理论期刊。
这相当于他母校创办的杂志,他怎么好拒绝,以后还想不想在广播学院的圈子里混了。
华国国内的电影理论期刊众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京城戏剧学院和京城电影学院的学报,还有各大电影制片厂旗下的杂志。
这些期刊的专业性较强,不是普通的娱乐杂志。
《当代电影》的编辑对林子轩的成功做了一番分析,发现无论在电视剧行业还是在电影行业,林子轩的成功有几个因素。
一个是剧本紧跟时代潮流,从最初的《顽主》到现在的《不见不散》,写的故事和时代息息相关,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说是贴近生活。
第二个是有国际化倾向,《京城人在纽约》和《不见不散》都是在国外拍摄。
国内的电影人大多都不具有这种眼光,很少有和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经验,大家更多的是争抢国内的资源,而不是放眼国际。
第三个是在投资上很大胆,当初敢贷款150万美金拍摄《京城人在纽约》就是例证。
从电视剧到电影,从编剧到制片人,现在还是影视公司的老板,林子轩的成长轨迹极为清晰,一步步的走过来,踏踏实实。
采访的很多事情大家都清楚,只不过需要林子轩再说一遍。
尤其是他和冯晓刚、葛尤之间的关系,在京城演艺圈里,不少人认为是他给冯晓刚和葛尤提供了成名的机会。
林子轩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冯晓刚和葛尤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在这次采访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能算成功,只是赶上了好时候。
“我就是赶上了好时候,要是在以前的年月,我可能还在电台做少儿广播呢。”林子轩淡然道,“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变化,日新月异,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有所作为,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送走了《当代电影》的记者,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起出门,他们要去参加《不见不散》的庆功宴,地点是在友谊宾馆。
他上次是和冯晓刚说笑,姜闻可以在京城饭店请客,他却不想那么张扬。
更何况,《不见不散》的票房刚过三千五百万,不算是个理想的成绩。
按照国内票房分成的规则,华影公司拿去百分之六十五,也就是两千两百万,只剩下一千三百万左右,京城电影制片厂和另一家投资商要分去五百万。
落到好梦公司手里不到八百万,这是艺术中心和好梦公司共同所有。
再去掉公司的各项开支,这部电影最终的净利润不到三百万,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好梦公司没有电影的发行权,发行权掌握在国有企业手里。
在国内,一部电影的主要收入依靠的就是票房,没有周边产品和海外版权。
在盗版光碟的影响下,录像带的收入锐减,华国电视台的电视播放权都是打包价,几万块而已,就这还不能完全拿到手。
可以说,民营影视公司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如果能拿到发行权,就能直接和院线合作,或者尝试进入海外市场,增加收入渠道。
不过相对于其他民营影视公司,好梦公司的业绩相当抢眼,两年时间,公司的总资产从十万暴增到八百万,算得上是获利丰厚了。
“采访的怎么样?”在车上,慕姗姗询问道。
“还行吧,都是平常的问题,没什么新鲜。”林子轩不在意的说道。
《当代电影》是一本相对严肃的杂志,记者问的问题都很专业,很少涉及八卦,他们更多的是想了解林子轩成功的经验,以及对于国产电影的看法。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这期杂志把他当作了年度焦点人物来报道。
他们认为林子轩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