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给了影评家们发挥的空间,在报纸上进行了长篇解读。
从那个时代的疯狂生活到青少年的性幻想,从政治到暴力,再到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他们总能找到切入点,大肆的评判一番。
观众的反应各自不同,老年观众在怀旧,中年观众在纪念自己曾经的人生,年轻人更多的是看女主角曼妙的身材。
这部电影虽然夏宇拿了威尼斯影帝,可在国内红了的却是宁菁。
随着影片的放映,她成了国内年轻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画报被贴在学校的宿舍里,她改变了这个年代国内青少年的审美观。
以前男生喜欢漂亮羞涩的女孩子,现在他们更倾向于妖娆妩媚,大胆诱惑的女孩子,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坏女孩。
这就是电影的影响力。
姜闻打算带着主演们跑遍全国各大城市,一个是为了宣传,还有就是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鲜花,掌声,新闻发布会,五星级酒店,各种扑面而来的赞誉……
这种感觉非常好,这不是他作为演员受到的欢迎,而是作为导演得到的认可。
“在京城的宣传你一定要过来,感受一下观众的热情,咱们做到了,大家喜欢这个片子。”姜闻从沪城打电话给林子轩,言语激动。
林子轩倒没有太激动,他从中看到了宣传的重要性。
观众的热情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导演和演员来到了沪城,和他们进行交流,这就带动了观众进影院看电影的积极性。
有没有宣传票房真的会差别很大。
等到《不见不散》上映的时候,也要让冯晓刚和葛尤来一场全国性的宣传活动,尤其是南方的各大城市,是重点宣传的对象。
否则光凭着京城的票房,那和《甲方乙方》的区别不大。
“姜哥这下子可算是名利双收了,可惜了刘姐啊。”慕姗姗感慨道。
“他们的性格不合适,都有点倔,还是做朋友更好。”林子轩回应道。
去年冬天,姜闻和刘晓青和平分手,分手之后俩人没有断交,还是好朋友。
当初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刘晓青四处奔走,出力不少,后来还自己掏钱投资,这才让片子拍完,现在电影在国内上映,两人却已经分手。
刘晓青这人性格大大咧咧,看得开,敢说敢做,不喜欢受到拘束,做人高调,掌握主动。
她如今更多的是投身商场,把公司办的风生水起。
她今年还写了一本书,叫做《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这本书还没开始写就有出版社给出了108万的稿酬。
第一版印刷了46万册,每本定价25元,预计版税收入不少于200万。
在国内演艺圈的女明星里,也就只有巩莉才能压的住她的风头。
说来也巧,姜闻和刘晓青分手,张亿谋和巩莉也在今年的一月份分手,他们的分手就没有那么平静了,在娱乐圈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张亿谋在拍完新片后,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发布会,公开宣布和巩莉分手。
他们一个是顶级大导演,一个是国际大明星,还是用这种公开的方式,自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猜测,各种传言,铺天盖地而来。
对此张亿谋和巩莉都没有做出解释,只是从此分道扬镳。
这件事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法国电影投资商让路易不再投资张亿谋的新片。
巩莉是法国人的女神,如果张亿谋的新片中没有巩莉出演,那在欧洲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张亿谋和巩莉合作多年,对外一直都是打包销售。
这件事对两人的电影事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当然,张亿谋不缺拍摄资金,巩莉也不缺电影拍,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那儿摆着呢。
这时候,一个卖盒饭的家伙趁机投资了张亿谋的电影,这人叫做张伟评。
对于娱乐圈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就算是作为圈内人的林子轩也不太了解,真实情况估计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
以前圈子里还算干净,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影视行业的资金越多,演员的片酬猛涨,风气越来越浮躁。
以前拍部电视剧200块一集都算多了,现在2000块一集也会嫌少,时代不同了。
大家不再讲求德艺双馨,而是更为注重名利。
“这个圈子就是个大染缸,可不能让小雪进演艺圈,还是学商业好了。”林子轩决定道。
“你现在替她做决定还太早,兴许咱们家小雪是个大作家呢,文学创作也不错。”慕姗姗看着怀里的孩子,不同意道。
由于有郑秀莲的帮忙,有带孩子的经验,他们俩倒不至于手忙脚乱,只是每晚都睡不好是真的,小婴儿哭闹起来可不分白天黑夜。
“那样也行,我还能给她做枪手,弄一个写作神童出来。”林子轩说笑道。
“净瞎想,小雪满月你打算怎么办?”慕姗姗询问道。
在京城,有办满月酒的习俗。
一般男孩子会邀请亲戚朋友大办一场,女孩子的满月酒规模就小一点,这其实还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觉得女孩子没必要太过张扬。
“当然是大办了,把该请的都请过来,收点份子钱。”林子轩理所当然的说道。
现在京城也有份子钱了,虽然不多,但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
很多事情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
林子轩参与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京城的宣传活动。
和《甲方乙方》这种低成本的喜剧片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京城演艺圈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以前大家都不看好,现在则是一致好评。
尤其是那些艺术片导演,纷纷发言支持,还喊出了振兴国产艺术片的口号。
媒体的连番报道,影评人的追捧,圈内人的呼应,观众的热情,形势一片大好,似乎《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国产电影的救星一样。
这和目前国产电影行业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
好莱坞大片和香江动作片被引进内地,冲击着内地的电影市场,国内急需要一部电影来和引进大片相抗衡。
《阳光灿烂的日子》恰逢其时,让国内的电影同行们看到了希望。
这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可以预见,这部片子很快就会在全国的影院铺开,待遇和好莱坞大片相同,票房即便超不过好莱坞大片,也不会差太多。
姜闻无疑成了今年国内电影圈最受瞩目的人物。
不少电影行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姜闻和他的电影,姜闻拍摄的虽然是七十年代的片子,不过显然和第五代导演对历史的沉痛和反思不同。
他注重的是对过去的回忆,没有过于矫揉造作。
尽可能的还原了那些曾经在部队大院生活的年轻人的历史原貌,给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一代人找到了一种宣泄情感的出口。
正因为如此,他不属于第五代导演,可也很难把他划归到第六代导演。
他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导演。
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郑洞添看着面前的两个剧本,同样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华国导演的断代问题。
第几代导演,这是媒体或者影评人的叫法,在学术领域没有这种分类。
只能说是在某一时期,某些导演产生了大致相同的创造倾向,拍摄了一批无论是主题还是艺术性上都相似的影片,那么这些导演就可以归于一类,一同进行研究。
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第几代导演。
郑洞添被认为是第四代导演,其实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倾向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因为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才会导致大家拍摄相似的题材。
作为一位导演系的教授,电影专业的资深研究人员,他对每一代导演的作品都很熟悉。
他面前的剧本一个是《我们俩》,一个是《小山回家》。
郑洞添看了剧本,既感慨又欣慰,这两个本子具有第六代导演的绝大部分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写实性,剧本更为贴近生活,反映当下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很真实。
《我们俩》中就是老太太和女孩子不断的斗嘴,《小山回家》中是一个民工的北漂生活。
第五代导演总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教育观众,感染观众,所以他们反思历史。
他们批评第六代导演的圈子太小,思想浅薄,太过小资情调和自我意识太浓。
第六代导演觉得自己是在纪录生活,直面生活,更为贴近,深入平民百姓的内心。
第二个特征是原创性,第六代导演的剧本基本上都是原创,导演自己写剧本。
所以他们的片子往往给人感觉很粗糙,文学性很差,看起来不知所谓。
第五代导演最擅长是拿小说改编成电影,是拿来主义的典型代表,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了优秀的小说打基础,电影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第三个特征是现时性,第六代导演拍摄的就是现在的生活和感受。
其他还有个人化风格,都市题材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等等,都是第六代导演的特征。
国内电影人对第六代导演的研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这批导演往往是八十年代末期从艺术院校毕业,被分配到各大电影制片厂。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适应电影制片厂僵化的体制,就想冲出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也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
他们要么自己筹集资金,要么接受国外的资金,由于资金匮乏或者受到环境限制,他们拍摄的往往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或者说是同性恋等禁忌题材。
这类题材容易得到国外的投资,在欧洲有市场,容易拿到电影节的奖项。
其实,他们走的还是第五代导演的老路,那就是拍电影到国外拿奖,只是第五代导演是主流,而他们是非主流。
《我们俩》和《小山回家》这两个剧本中《小山回家》的第六代导演的特征更为明显。
《我们俩》由于是出自女性视角,更具有温情,容易被观众接受,虽然是一部小众电影,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深沉感情。
在这两个剧本里,郑洞添倾向于《我们俩》。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能通过平淡细碎的日常生活表达这个主题,非常不容易,拍得好的话,会成为一部好电影。
只是,如果在影院放映很难获得理想的票房成绩,只能走参加电影节的路子。
郑洞添决定亲自做这部毕业作品的艺术指导,他觉得这个剧本还不够生活化,还需要修改,要真正的接地气才行。
既然要拍一部好电影,那就要严格要求,精雕细琢,反正在学校里有的是时间慢慢打磨。
林晓玲在暑假期间写好了剧本,开学的时候交给了郑洞添,没想到郑教授很不满意,要她继续修改,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这应该是一个好现象,说明郑教授很看重这个本子,否则也不会这么费心了。
心情不错的晓玲同学到食堂吃饭,脑子里还想着自己的电影,迎面碰到了一个女生,这女生有点瘦,有点黑,其貌不扬的样子。
她认识这个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