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海外的版权怎么分,国内的票房怎么分,在香江和宝岛上映的话又该怎么分账。
如果姜闻没有投资,只是作为导演,那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姜闻拿10万港币的酬劳,林子轩拿6万港币,就没他们的事了。
林子轩这次前往威尼斯就是要保障国内投资商的利益,这也是制片人的责任。
有些事情姜闻不好出面,需要林子轩和闻隽来协商。
为了这部片子大家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希望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对林子轩来说,这也是一个走上国际影坛的机会,见一见欧洲各国的电影人和片商,了解国际上电影发行的状况。
好梦公司想要发展,以后肯定要进入国际市场,他要走出第一步。
京城国际机场,林子轩和姜闻汇合。
“给我看看公映许可证,为了这个可不容易,咱们比张亿谋运气,这下子霉运都走了,好日子就要来了。”姜闻休息了一上午,恢复了精神。
林子轩打开行李箱,把证件拿出来递给了姜闻。
这是姜闻的第一部电影,能够在国内上映他很欣喜,电影拍出来不能只是孤芳自赏,也要让观众体会到他所表达的意思。
时间到了,两人坐上了飞往香江的飞机。
“姜哥,你觉得咱们是分掉版权好呢?还是按照投资比例来?”飞机上,林子轩询问道。
闻隽一方占了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国内的投资只占了百分之二十。
一部电影的收益有两种分配方式,一种是按照投资比例来。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大家先把电影的各种版权卖出去,然后闻隽一方拿走其中的八成,林子轩一方拿走剩下的两成,非常的公平。
还有一种分配方式是分掉版权。
比如海外版权,东南亚的归你,欧洲的归我,国内票房归你,港台的票房归我,其他录像带的版权和电视播放的版权等等都一一分配。
这就要看各自的运气和能力了,谁能卖出好价钱谁就赚到了。
“咱们没什么经验,还是按照投资比例来吧,稳妥一点。”姜闻回应道。
“也行,不过国内的票房分账要争取一下,最好能拿到手里。”林子轩提议道。
“你觉得这片子在国内会票房火爆?”姜闻怀疑道。
他对自己的电影有信心,可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低迷是不争的事实,一部电影能有几百万的票房就算是大卖了,很多片子都是赔的血本无归。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国内还没有过,适当的宣传应该会有不错的成绩。”林子轩断言道。
“反正他们也不在乎内地的市场,应该没问题。”姜闻考虑道。
9月8日下午,两人来到了香江,与闻隽和香江的投资商唐先生见面。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投资商颇为惊喜,原本以为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了,没想到还能参加国际电影节,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这一次的威尼斯之行所有的花销都是由这位唐先生负责,当然,也会算在电影投资之中。
大家吃了顿饭,坐飞机前往威尼斯,明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要在威尼斯首映了。
在飞机上,林子轩和闻隽商谈起新的分配方案,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海外版权大家按照投资比例分配,港台地区的票房收入归港台的投资商,内地的票房收入归内地的投资商。
他们的确不在乎内地的电影市场,以为能有个两三百万的票房就不错了。
这合乎内地文艺片的市场规律,就算是这部片子在威尼斯获了奖,内地的票房也没办法和港台的票房相比。
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意大利曾经出现过不少的电影大师。
不过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崛起,欧洲电影走向没落,就连戛纳都比威尼斯更具影响力。
这和威尼斯电影节越来越注重艺术电影有关,这个电影节的宗旨就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评判一部电影的标准很纯粹,那就是艺术性。
这正是华国电影人对威尼斯电影节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 市场
9月9日,一行人来到威尼斯。
下了飞机,刚住进酒店,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要前去参加电影节组委会安排的活动,《阳光灿烂的日子》今天首映,放映后还会有一场记者发布会。
这是官方安排的记者会,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才有的待遇。
对于那些只是过来参展的影片就不会安排记者发布会,想要宣传只能自己想办法。
众人匆忙的赶到放映厅,或许是因为组委会做了宣传,或许是威尼斯的影迷热情,放映厅内有不少的观众。
安排好了放映事宜,他们和电影节组委会的人员坐在了前排。
其中就有这部电影意大利方面的引荐人,马克穆勒。
一部电影想要参加国际性的电影节有几种方式,一个是国家推荐。
比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奥斯卡组委会规定了一个国家只能有一部电影参加角逐,那么这个名额给谁,在华国就是由总局来决定了。
国家还能派出代表团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这属于国家性质的文化交流活动。
像是戛纳和威尼斯这样的电影节,制片方可以选择自己报名参加,也可以通过其他电影人的推荐参加,这个推荐人一般是在国际影坛有影响力的人物。
有人推荐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几率就高,自己报名就很难说了。
每一届国际性的电影节至少有数百部电影报名,能够入围的只有几十部,最后获奖的只有几部,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马克穆勒就是把《阳关灿烂的日子》引荐给威尼斯电影节的人。
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法国电影人让路易认识马克穆勒,就和他说自己看到一部不错的片子,马克穆勒看了后觉得还行,就推荐给了电影节。
中间或许还有其他人参与,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部电影林子轩看了好几遍,还在里面演了一个小配角,戏份本来就不多,还被总局要求删掉了一段,拍的时候那么辛苦,都白忙活了。
这时候再看,谈不上什么感动,只有一点感慨,总算是拍完了。
放映厅里意大利的观众挺兴奋,看的时候不时的鼓掌,也不知道他们看懂了没有。
他们或许只看到了少年男女懵懂的爱情,少年的执着,少女的妖娆,以及遥远东方那些完全不同的异国风情。
就好像华国国内的观众看外国电影一样,大部分观众看的是金发碧眼的漂亮女人,最好是有几个裸露的镜头,以及西方时尚的生活方式。
至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啊,种族矛盾啊,谁在乎,咱们又不生活在那地方。
当然,这里说的是大部分观众,不包括那些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和有思想的文艺青年。
片子放完,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电影节组委会的人也称赞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和以往来自华国的电影有明显的不同,更为青春,风格鲜明,给人极强的冲击力。
张亿谋来过威尼斯,拿过金狮奖,巩莉拿过最佳女主角,还有其他的华国电影人。
姜闻的这部片子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第五代导演有所区别。
下面是一场记者发布会,基本上都是欧洲各国的媒体,北美的媒体比较少。
姜闻是一名演员,习惯了接受采访,不怵这种场面,他坐在一张椅子上,身后是威尼斯电影节的标志,一头狮子的图案。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用英语侃侃而谈,从容面对。
相对于拍摄《京城人在纽约》那会,他的外语水平有了提升,不过还是带着京城口音。
采访结束,他们和马克穆勒谈了半个小时,了解了威尼斯电影节接下来的流程,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会遇到的竞争对手。
马克穆勒很看好这部片子,认为得奖的可能性很大。
大家约了明天吃早餐,这才散去,回到酒店,这就是他们在威尼斯第一天的行程。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放映过后,除了吸引来了记者,还有各国的片商找上门来。
这些片商是来捡漏的。
一部电影在获奖前后的版权价格肯定不一样,如果《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这一届的金狮奖,那价格就会翻倍的上涨。
在奖项没有公布之前,片商会用较低的价格买断电影在本国的放映权,一旦电影获奖,他们就赚到了,即便没有获奖,也不吃亏。
这就很考验片商们的眼力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观众和记者的好评,获奖的几率很大,这是吸引片商的主因。
对于林子轩他们来说,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要是现在不卖,最后电影没有获奖,那价格肯定会被片商压得很低,甚至是赔本,所以说,决定价格的因素还是奖项。
这些片商是商人,不是艺术家,非常的现实,不会说我很欣赏这部片子给你个高价吧。
就算是法国人让路易也是如此,他用电影德国的版权帮助姜闻去柏林做电影后期,这同样是一种投资,电影得奖了,他就赚到了。
当然,人家属于雪中送炭,的确帮了忙。
这就是电影市场,既然是市场就会有价格波动,在这里电影是一件商品,或者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林子轩和闻隽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些片商进行商谈,讨价还价。
这个环节没有任何的艺术性可言,除了商谈的地点在电影节上,实际上和普通的商业谈判没有两样,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
来找他们的不仅有片商,还有代理商。
所谓的电影代理商相当于中间人,他们会代理这部电影版权的运作,不需要林子轩和片商直接交谈,砍价的工作由他们代劳。
谈成之后他们会抽取百分之二十五的收益作为服务费,狠一点的话可能是百分之三十。
代理商都是专业的电影发行公司,了解世界各国的市场行情,他们经常出入各大国际电影节,和各国的片商都很熟悉,能够拿到一个高价。
如果林子轩自己谈,片商会进行压价,一个国家的放映权可能只有10万美元,代理商来谈的话能谈到15万美元。
即便抽取百分之二十五的代理费,林子轩拿到的也比10万美元多,还能更省心。
这就是代理商的作用了。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林子轩是个新人,还需要多见识,多学习。(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片时代
华国国内的电影行业就没有这种电影国际销售代理商。
电影的海外销售发行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商业活动,不仅需要对目标电影市场及发行区域的市场趋势有足够的认知,还需要精通电影交易方面的专业法律知识。
他们有能力帮助制片人搞定各种复杂的国际发行合同及协议。
在这方面,香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销售代理商。
不过,香江电影人更专注的是东南亚市场,对欧洲和北美的电影市场还在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