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脸上肌肉抽了抽,心想:“糊涂,我的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怎么能是没说呢”
皇帝听不明白,可大臣们却是都听明白了,长孙无忌一表态,大家附议便是,就算是附议错了,最后查源头,也是查长孙无忌,查不到大家的头上。
褚遂良站了出来,道:“皇上,老臣以为,还是将吴王接回长安为上。至于他回来后,是否还要和皇上您做对,那也不必担心,见招拆招便是”
大臣们纷纷点头,都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的关键是把眼前的事情解决掉,李恪是不是有罪,得先确定好”
李治砰地一拍桌子,喝道:“他当然有罪,这点谁都知道”
大臣们一起皱起眉头,心想:“我们当然知道,不过现在不是拿不出证据来嘛大家在这里讨论了一天,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讨论怎么能定他的罪么,可问题是没法定他的罪,至少没法光明正大的定啊。要是现在一咬牙,非得定他个罪不可,以后你的皇子或者皇孙们再打架,那可就什么狠毒的招术都能用出来了,玄武门之变,代代都得出现”
就算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时也是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的,要不是李建成他们,往死里逼李世民,那李世民也不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说不定还得再暗斗几年呢
王平安没有回到朝班里,他道:“皇上,李恪当然是有罪的,但需当明正典刑才好,而明正典刑就得审判啊,得把他抓回长安后,才能进行审判的,他在营州,如何审法?”
皇帝一发脾气,他便不再叫吴王,而改直呼其名,表面上是顺着皇帝的意,可实际上,他叫的是李恪,而不是枭恪,代表在没把李恪弄回长安前,暂时不要定他的罪,李恪在没被审判之前,还是“清白”的。
李治糊里糊涂,他也是一整天烦心,再加上又没吃饭,脾气难免大,脾气一大,头脑也就不清醒了他道:“照你说的,让李恪回来,就是为了审判他,那他岂有不明白之理,他还肯回来吗?”
这话一出口,大殿之内,立时嗡嗡起来,大臣都说起话来,当然,没人敢明说,可议论起来,却都在暗示,如果李恪不肯回来接受审判,这就是罪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又没说让亲王死,只是让他回京,要是亲王不肯,那这不就是罪了么,说明他有不臣之心,照样可以派兵讨伐,一刀杀死
李治揉了揉太阳穴,头疼稍稍好了些,心想:“糊涂了,李恪要是不肯回来,就等于是不臣,我不就可以修理他了嘛,这么简单的反制之术,我竟没想明白,可是丢人了”
王平安见李治尴尬,赶紧道:“皇上,您是怕李恪找借口拖延吧,迟迟不归?这确是个问题,刚才臣没有想周全。哎呀,这还真是个难题啊”
大臣们心想:“这算什么难题,好解决得很啊”可他们却都点头,一致表示,这是个难题,非常难解决的难题,谁也不出主意,免的显得自己比皇帝还聪明。
有了台阶就赶紧下,李治又不是真傻,他只是一时头疼,没把事情想透彻而已。他道:“要依着朕看,不如派个重臣去,对他表示一下慰问,说他没罪,把他接回长安,这样天下百姓便都知道,朕是个宽厚之人,绝无为难兄弟的意思。等李恪回来后,咱们再治他的罪,从别的地方找他的毛病,你们看如何?”
这就是说先把李恪稳住,然后骗回长安,等他一回长安,落入皇帝的手掌心儿,然后慢慢地挑他的错。人嘛,活在世上,总会犯错的,关键就看别人肯不肯使劲儿挑了
大臣们一听,哄堂大赞,皇上果然英明,睿智无双,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皇帝只稍加点拨,便如拨云见日一般,让大家醍醐灌顶了
王平安抢在众人之前,大赞道:“皇上英明,臣等不及皇上,臣以为应派一重臣,前去宣旨,不但要好生慰勉吴王,而且还要加以封赏,说他心志高洁,不屈敌国,威武不能屈,如此一来,吴王便不得不回来了,如果他不回来……那很好办啊,我大军就要出征,直接出征便是。如果他感念君恩,回来了,那也一样很好办啊”
长孙无忌不肯让风头都被王平安出了,他也道:“皇上,高句丽被灭,只是弹指之间的事罢了,而李恪又对高句丽有所了解,不如就让他处理高句丽被灭之后的善后事宜,解决那些城主们的纷争。远的不说,近的不就有那个管直虎么”
他说的管直虎,就是那个患了眼疾,被王平安治好的石城岛大首领。管直虎被李恪给忽悠了,二傻子劲儿发作,竟跑到中原来当刺客,虽然已经归顺,可对李恪恨之入骨,如果他要是和李恪见了面……有些事就不那么好说了。
管直虎大首领属于未开化的蛮夷,最喜欢打打杀杀的,要是不小心打杀了李恪,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李恪把管直虎给打杀了,那就不那么好理解了,打杀了投降的番邦首领,这可是有很大影响的,以后谁还敢再归顺了?所以,这就是罪
大臣们一头,异口同声地道:“有道理,很有道理”
李治啊了声,心想:“嗯,这招儿不错,可以称得上是万无一失,而且还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他道:“好,那就这么办。可是,派谁去呢,谁去营州宣旨呢?”
朝中重臣一抓一大把,可要跑去营州宣旨,这苦差事,大家就都不愿意干了。就算要干,也得找个年轻力壮,能经得起折腾的啊,尊老敬老嘛,年轻人就得多干点儿
满朝文武,年纪最轻的,就是王平安了,连二十岁都没到,而且是宰相之一,绝对的重臣俗话说:你不下地狱,你好意思让别人下啊?
王平安不等大家举荐他,立即道:“皇上,臣以为派去宣旨的人,应该既稳重,又德高望重,办事可靠。这样一算起来,朝中诸君,个个都行,可是诸位大人却都事务繁忙,为了李恪这种人,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实属浪费。所以,臣举荐一人。”
大臣们心想:“照你这么说,大家都不用去了,你也不用去了,可除了朝臣,还能派谁去呢?派那个玄奘法师去?他确是德高望重,可派他去是干嘛去啊,收李恪当徒弟,感化他,让李恪也出家当和尚?”
王平安道:“以臣的浅见,不如派宫中大总管史忠臣去,最为妥当”宣旨这种事,本来就应该派宦官去嘛,合情合理啊
摘编于( )
第八百五十七章 一起去看王皇后
第八百五十七章一起去看王皇后
初唐时代,可没说皇帝的圣旨一定要由宦官去宣的,别的朝代也没有这个规矩,可因为一般来讲,皇帝总是喜欢让身边的人去宣旨,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习惯了,可这个规矩是绝对没有的
大家都不肯去营州,王平安也不肯去,那么换谁去呢?德高望重嘛,史忠臣虽不是朝臣,可对于这四个字却是当得起的,他既是先帝时代的功臣,又是大宦官,要论起品阶来,他和长孙无忌是肩膀一边儿齐的,在不提爵位和兼职所带来的其它品阶前提下。
爵位给长孙无忌带来的品阶是一品,实则从职位上来讲不是,而史忠臣没有爵位。
王平安自从史忠臣管他要“超级毒药”之后,便感到这个老宦官头子要惹事儿出来,具体是什么事不知道,可越不知道,就越感到不可控制,越危险。
史忠臣是快死了不假,可就因为他快死了,要是在临死之前弄出点事情来,他自己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的,可别人却得给他擦屁股啊,王平安极有可能是拿纸的那个,他当然要事先做好准备,把纸塞到别人手里去
要换了以前,王平安一定不会提史忠臣,可他发现史忠臣在隐隐约约地,有利用自己,陷害自己的意思,这种直觉很强烈,危险信号明显他自己总不能放挺吧,静观其变?千万别着,静观其变可是很高难度的玩法,不适合普通人玩
长孙无忌看了王平安一眼,心想:“你让史忠臣去营州,别他走到半道上就死了嗯,死了也好,更加显得皇上重视李恪的事,为了让李恪安心,所以才派出最大的心腹,结果还因为路途太远,死在了半路,李恪就又加了一条罪过”
想通了这点,长孙无忌也道:“皇上,老臣附议,派史忠臣大总管去见李恪,最为妥当。史大总管是看着李恪长大的,算得上是自家人,而且史大总管德高望重,朝中无人能及,对皇上又忠心不二,让他去安抚李恪,最为妥当,不会出意外”
李恪皱了皱眉头,别人不提,他就想不起来,一提他就想,也对啊,史忠臣确实挺合适的。可他却道:“忠臣年纪大了,他去合适么?”
史爱国在殿上伺候着,就站在李治的背后,一听这话,他着急了,能不急么,这种差事怎么能派自己大哥去呢,是想折腾死他啊
殿上,他没有发言的资格,可这时候再不说话,一旦成了既定事实,再改可就难了。他忙小声道:“皇上,大总管身体不适,没法长途奔波啊”
李治点了点头,也感觉有点过意不去,便想让大臣们再举荐一个出来。
没等他说话呢,马周却站了出来,马周属于正人君子,可正人君子向来不喜欢宦官,认为阉人都是小人,所以他和史忠臣没啥交情,相反恶感更多些
马周道:“皇上,这次的事情,是一定要让李恪回来的,可朝中大臣又有哪个和李恪交好呢?”他转过头,又道:“哪位大人和李恪交好?”
大臣们立即全部摇头,开什么玩笑,谁敢和他交好,就算以前关系不错,现在也得绝交,和他划清界限
见大家都摇头,马周便道:“皇上请看,朝中大臣都和李恪不睦,不管派谁,都会让李恪起戒心,说不定就会有意外发生。而史大总管年纪虽然大了,可正因为年纪大,又不是朝臣,又是看着李恪长大的,所以才会让李恪没有戒心,这样发生意外的情况就小了很多”
大臣们一头,都说确实如此。李治便嗯了声,心想:“确实如此”
王平安赶紧又补了一句,道:“皇上,这件事情议到现在,只剩下去宣旨的人选了。以依臣的意见,不如听听史大总管的意思,问问他愿不愿意走这一趟,为国效力?”
他这话说的,只能得到一个答案,史忠臣除了答应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史忠臣还能说他不愿意为国效力么?年纪大了又怎么样,正好发挥余热啊,在有生之年,最后为朝廷,为皇帝效一把力,摆平有危险的亲王,这可是大好事,是给他创造机会呢,让他青史留名,如果史书上有宦官列传,那非得把史忠臣写进去不可,而且还要排名第一
大臣们心想:“有你的史忠臣肯定是折腾过你,或是想折腾你,所以你才想方设法地先折腾他,这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大臣们一起道:“臣等附议,王大人说得极为有理。史大总管年纪大了,去营州宣旨太过辛苦,所以就算要派他去,也得先征询一下他的意见,以示尊重有功之臣”
史爱国看向王平安,心中惊疑,怎么回事,王平安一向很恭顺啊,被我大哥训斥得象孙子似的,怎么今天突然起意,要折腾我大哥了?定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