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理,周恩来。”
30年后,国际上许多政治家评论:“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是被置于毛泽东的头脑
里,同时也被置于周恩来的手掌中。”
是斯大林高明还是国际政治家们评论得深刻?我认为周恩来比他们都高明都深刻。
我是1940年5月4日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一星期后即随他由延安奔赴重庆,以后
历任副官、秘书、卫士长。
周恩来无疑是一位鞠躬尽瘁的实干家,但他首先给我的印象是伟大的思想家。
从设计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蓝图到国际关系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
和霸权主义”,这些天才思想已经早为国际国内所共知。
我要讲的新内容是周恩来的三次预见预言,其中无疑闪烁着伟大思想家才能独具的
智慧的光辉。
第一次预见预言就发生在我刚到周恩来身边,随他奔赴重庆的路上。因为刚到首长
身边,一切都新鲜激动,所以记忆非常深。
像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是“天
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毛泽东气吞山河地高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毛泽东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至那位一代天骄统统踩于脚下时,周恩来又在想
什么?干什么?
他也不迷茫。他已经勇敢、自信、明智地选定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位
置,并且当仁不让地在这个位置上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天,我们100多名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跟随周恩来,分别爬上3辆卡车,开始了
艰苦的旅程。
经宝鸡、凤县,卡车在崎顺的土石路上颠簸,午后驶入一道大山沟子。
沿途景致在悄悄发生变化。陕北高原受雨水侵蚀,形成塬、峁、梁、沟如大海一样
波状起伏的地貌。
而这里,山间原有的自然风貌仍然存在;仰面眺望,干柯争翠,万木葱茏。5月的
阳光下,在寂静的热气中花草的芬芳悄悄蒸腾,那些挡住视野的陡壁岩石不时地闪出青
色白色的反光。
拐过一道弯,卡车哼了一声,我听到有人嚷嚷:“苗台子镇!”
前方轻烟缥缈,笼罩了一片建筑物。卡车停在了镇西。
“都下来吧。”车门开了,传来招唤:“去看古迹!”
我们100多人纷纷跳下车,心里不免纳闷:这一路多少古迹啊,从没说过看看。特
别是在西安,住的时间长,名胜古迹又多,还不时有各方人士邀请,周副主席却一处末
看。如今特意钻进这大山沟子来看什么古迹?不理解!
周思来已经下车。他一露面,我们这些警卫就本能地摸住腰间的德国20响快慢机,
环绕着警卫在四周。
我近在咫尺地看着他眺望着下车,眺望着立住脚,就那么保持眺望的姿态站了很久;
双手环抱胸前,肩膀随着深呼吸起伏,一副久违了的神情,像游子终于回到故乡,带着
静温无言的激颤要寻回遥远的记忆……
“周副主席来过?”当时的副官老钟小声问。
周思来摇摇头,没作声。在他最突出的特征——两道浓浓的黑眉毛下,波光闪烁的
两眼显得含情脉脉,神思悠悠。
我是第一次见他这么动感情,印象太深了。此前他从来不曾这样,他属于那种善于
驾驭感情的人。记得路经洛川时,国民党一名军长来拜见他。这位军长是周恩来在黄埔
军校教过的学生,见面那一刻,军长叫了声“老师!”整个脸孔、嘴唇和敬礼的手就都
激颤起来,感情无法抑制地奔过来用双手枪握周恩来伸出的手。周恩来不那么感情外露;
热情而不失常,亲切而不变态,关心而不形于色;那种从容似春,大度似海的风度直令
我心灵震颤,立刻被迷住了。那时我还不明白这是人类文明的力量,我只感到他与我过
去见过的所有人都有某些不同,虽然说不出不同在哪里?那一瞥目光,一个微笑,一次
握手,一声问候、甚至举手投足都有着既生疏又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人的魅力。
然而现在,面对一片自然山野,他却意满神动,柔情大发,用一种温和雅静的声音
喃喃着:“留侯把荣誉利禄都抛在脑后,晚年就隐居在这里……”
我顺他的目光望去,高处一片青绿中点缀着八九座红色的庙宇式的建筑。正感觉茫
然,周恩来已经挥起右手。他的右臂断过不久,有人说是跟江青赛马摔断的,有人说是
跑马时,路边窜出条大黄狗惊了马摔断的,3个月前刚从苏联治疗回来,胳膊仍然伸不
直,习惯地弯在身前;挥动时,半侧身体和肩膀随着一动,好像全身用力,反而使他的
动作凭添了一种分量和魅力。
“走,看张良庙去!”周恩来率先朝山上走去。后来得知那儿叫紫柏山。他一向走
得快,我们跟着常感吃力。
张良这个名字我好像听说过,却又不甚明白。你不要笑,我是放牛娃出身,不像现
在的孩子都有学上。
我的家乡在四川,远僻在中国内地而控揽了一条长江。我祖祖辈辈的双脚都是深深
插于泥土中。在我12岁时,双臂已经像大人一样挥动起锄头。可是,军阀混战,更有帝
国主义的炮舰和经济压力,沿着那滚滚长江溯流深入到四川,于是,每年都有5万两以
上的白银顺江流出四川流出中国。没有什么语言能够描绘出那社会的霉烂与五颜六色的
罪恶和苦难,中国的命运像游丝一样缥缈。于是,12岁的我便扔下锄头抓起长矛大刀,
参加了红军。那是1933年,参加红军后我才开始学文化。
怎么学文化?比如这次参观张良庙,我这里刚犯嘀咕,前边已经有人问出声:
“周副主席,张良庙是谁呀?”
“张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帮助刘邦打天下,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汉王
朝。”周恩来一边登山,一边用通俗的语言作解释:“后人为他修的庙就叫张良庙。”
我明白一些,却另生纳闷:张良只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周恩来怀古,为什么
不看汉高祖也不看更早的秦始皇,偏偏要看张良呢?
登上授书楼时,我终于忍不住问:“周副主席,为啥要给张良修庙呢?”
周恩来望我一眼,还没说什么,另一名警卫已经跟着嘟囔:“我们那边关帝庙很多,
关公是英雄。张良——?”
周恩来忽然笑了,双手抱臂,把脸仰上天去笑出声:“哈哈,知道汉寿亭侯,不知
道留侯。”他重新望住我们,双腿微微岔开,站住不动,冲我们轻轻点点头:“关公是
英雄,张良也是英雄。张良其实比关公贡献大。那走廊过厅里的40多块碑都是对他的评
价。”
接着,周恩来便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了张良的许多故事。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到
下邳起兵反秦;从鸿门宴救刘邦,到“四面楚歌”,使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土崩瓦解,
落得个“霸王别姬”。
最后,周恩来放低声音说:“汉王刘邦得天下,主要依靠三个人:韩信、萧何和张
良。”
我感到不满足:“张良打过什么仗?”
周恩来换上一种沉思的表情,深邃的两眼闪烁着严肃隽冷,缓缓说:“张良没有独
自领兵打过仗,他不是帅才。但是他追随汉王左右,出谋划策,是最优秀的军师。运筹
帷幄,决胜千里……懂吗?”
我们似懂非懂,点点头又摇摇头。
“嗯,”周思来略一沉吟,大约是考虑怎样对我们这些没有上学读书的同志解释清
这个问题,“这样打个比喻吧。师爷你们都知道吗?好,县衙门里都有一些读书人被县
官聘去当师爷,在幕后替县官出主意。县官一般都要仰仗他们来办事。军师就有点像这
个师爷,是军队里的师爷,替统帅出谋划策来打胜仗。比如汉王打了败仗,连父亲和老
婆都被楚霸王俘虏走了,汉王一筹莫展。张良就给他分析形势,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
楚国猛将,但与楚霸王有矛盾;猛将彭越在梁地反楚;汉王你自己的将帅中只有韩信可
以独挡一面,托付大事。如果你把关东的地方作赏地赏给这3个人,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汉王听了张良的话,立刻从战略上由被动转主动,劣势变优势。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
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以‘鸿沟’这条运河为界,想平分天下。
汉王想就此回兵,张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放走楚军这叫‘养虎为患’。汉王又听了
他的话,追击项羽,不给他喘息机会,垓下一仗把项羽消灭了。这就叫运筹帷幄,决胜
千里啊……”
在峰下花亭竖的“英雄神仙”石碑前,我又问:“张良确实英雄,可为什么又叫英
雄神仙?”
周恩来说:刘邦得天下后,封赏功臣,让张良自己选择3万户封地,张良推辞了。
他说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县相会,只把留县封给我就足够了。那时的县,又经战乱,大
概不会超过一万户。他不贪。张良随汉高祖刘邦入函谷关后,刘邦当皇帝,张良就静居
行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我蒙皇帝信任,当军师,不过出了点主意就封万户
侯;这已经是最高的待遇了,足够了。我只想脱离人间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神游。”
所以老百姓都传说他成了神仙。
周恩来凝望石碑,慢条斯理地说:“张良是个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人,完全知道
神仙虚幻。他这样做正是他的聪明智慧所在。因为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他明
白,在功勋和名位之间,为人臣于是难于长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劳最大的3个人,
韩信被杀,萧何被拘,只有张良把荣誉利禄抛于脑后作了‘神仙’。他采取这种明哲保
身的态度,是客观形势、环境等各种原因决定的……”
望着周恩来深沉睿智的面孔,听着他低沉悠缓的讲述,我简直就像面对了悠久的中
国历史,面对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感到神秘、深奥、博大,感到至圣至伟,可望不可即。
比如“师爷”,以我当时的文化水平怎么可能理解呢?直到几十年后,知道了、“无绍
不成衙”,才渐渐明白,那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就包含了绍兴文化。
周恩来的祖籍并非苏北淮安,尽管他出生在那座古城。他的祖籍原是浙江绍兴。在
鲁迅逝世2周年的纪念会上,周恩来曾说:“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
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周家是一个世代聚居绍兴的著名的大家族。到了周恩
来的祖父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才离开绍兴,迁居淮安。这次迁居便与绍兴文化有关;
在绍兴,除体力劳动者外,中上层比较多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
是商人。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是应科举,绍兴的文化人却不然,很少去应科举,大批地
去当师爷。师爷不是官职,在任何衙门里也不是一把手,不是二把手,但解决问题办事
情还是靠他,他是事实上的二把手。他们明智干练,勤恳谨慎,审时度势,善于解决各
种最复杂的矛盾。久而久之,绍兴人当师爷出了名,以致人们把师爷不叫师爷,叫“绍
兴师爷”;县官一般都要仰仗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