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听完高顺汇报情况后,便朗声说道:“太史,高大哥,苏尔曼大哥,此时你们一方有二千多骑兵,我方有一千多骑兵和三千步兵,除此之外,营地里还有一万俘虏。这些俘虏论罪当死,但是蓟侯安排他们来前线戴罪立功……而我们的敌人戎狄军队,还有三万的兵力!”
“呵呵,真是跟着太尉刘虞混,越混越挫啊,戎狄军队才三万啊……”苏尔曼闻言,禁不住嘲讽说道。这不是苏尔曼背叛了自己民族,而是性情耿直的他没少受部落王族的欺负啊,“赵将军,请放心,不是本将轻敌,不是本将狂妄,就是我方三千……嘿嘿,总之明日一战,我方定会大获全胜的!”
苏尔曼口无遮拦时,便被太史慈瞪了一眼。体感到太史慈的警示,苏尔曼连忙改口说道。
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力足出城迎敌
赵云为避免尴尬的气氛,他笑吟吟看着苏尔曼说道:“苏尔曼大哥的心态是对的,一个战士,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是保持必胜的心态;无论面对多么弱小的敌人,都要保持狮子搏兔的谨慎!呵呵,总之,我们要在心态上藐视敌人,在战场对战中重视敌人,时刻保持全力以赴的斗志!”
“好,子龙兄说的好!”太史慈带头鼓起掌来。虽然赵云和高顺武技不在一个档次,但是赵云带兵的风格和高顺极其相似:仿佛是从一个磨子打造出来一样,都是注重平时训练的细节,保持军纪面前,将士一律平等,同时又是爱兵如子。
当然,一个士兵能成为一名陷阵营将士和白马义从,成为他们麾下的勇士,条件也是极其严苛的。
第二日清晨,没有围栏的营地里想起集结的鼓声。吃完早餐的全体将士结束短暂的休息,骑兵骑马,步兵步行,快速赶往简陋的校军场。赵云和太史慈并肩站在一米高的土台上,燕云侍卫和白马义从侍卫分列土台下面二侧,高顺苏尔曼已经一干营校尉一字排开站在土台前方三米处。
集结的将士以队为单位报数,队长把人数报告给曲军候,曲军候又把合计的数字报给部司马,部司马又把统计的数字报告给营校尉,最后营校尉把所部的将士人数报给赵云和太史慈。
太史慈麾下二千多骑兵位列整个军队反正的左边,赵云统率的白马义从和步兵则是位列整个军队方阵的右边,中间的方阵人数最多,乃是来自刘虞一方的俘虏。猛然面对一个军团规模的兵力,赵云也有点的不淡定,他暗中调整自己的呼吸,而后星目连闪精光,来回巡视了一遍巨型方阵。
赵云把手一挥,浑厚的鼓声便戛然而止。鼓声一停,赵云和太史慈同时感到一股浓重的肃杀之气从万人方阵中劈面而来。二人在浓郁的肃杀之气刺激下,不由得相互对视一眼。二人同时在心底感叹:一万多将士组成的方阵,果然壮观,果然气势非凡,果然不同凡响啊。
面对澎湃的肃杀之气,二人心头压陡然而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舍生忘死的勇气和气魄。太史慈对赵云重重点点头,赵云心领神会的便对万人方阵开始训话:“诸位,今天我方要出城迎击戎狄军队!古人云:文死列位,武亡沙场!沙场对我们而言,就是生命绽放的舞台,就是生命最好的归宿!……今日是我方与戎狄军队决一死战的时机,希望诸位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勇杀敌!最后,本将会把诸位的表现如实上报给蓟侯,让蓟侯论功行赏!”
赵云说着话,把目光重点盯在俘虏组成的方阵上。这些俘虏不是刘虞麾下的御林军,就是地方宗族的族兵,他们平时只知道耀武扬威,并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他们在即将发生的战斗中不拼死作战,估计下场还是被军法处死,因为他们是待罪之身。
他们在赵云的动员下,也是个个战意十足,就是平时生性胆小的族兵,此时也在握紧拳头发誓:就是死在战场,临死前也要拉个敌兵做垫背的……
赵云看着俘虏将士热血的表情,满意的点点头。在明媚的阳光下,赵云举起表示军队出发的红色三角旗。在赵云的指挥下,一万多大军便按照部曲的编制一曲接着一曲有序的离开校军场。
此时,守城的将士已经将三座城门洞开。覆盖在官道上的残肢遗骸以及各种城防器械也被清理干净。就连距离城墙根数百米处尸体堆积而成的掩体也被清理,数千敌人的尸体也被就地掩埋。
一万多大军分成三路通过三个城门,保持齐整的队形匀速的速度冲到飞龙岭北边的草地上。骑兵在前,步兵居后,当然步兵方阵又细分为长枪方阵和盾牌兵方阵,弓箭手方阵位列最后。
作为主讲,太史慈和赵云并列站在大方阵的前面。此时,对面的戎狄军队也在集结军队,由于都是骑兵,戎狄军队才组成一个方阵便从营地里急速冲向战场,紧接着便是第二个方阵集结完毕……这种方式虽然粗糙,却胜在机动灵活。随时能应对突发的事件。
地动天摇之中,声如滚雷的马蹄声中,冲天而起的烟尘中,一波接着一波的戎狄骑兵直往战场冲来。直到距离官军方阵的千米处,戎狄的骑兵才立马静止原处。千米是骑兵最佳冲锋的距离,这个距离战马和将士都会感到兴奋的。
如果说官军的方阵是规则的雁翅阵,那么正在集结的戎狄军队就是纵向的一字长蛇阵,其队伍由头向后不知绵延多少米啊,乌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尽头。如此“一”字阵型,可以保证受打击的面积小,同时又能保证疾速冲锋的可能。
对于戎狄军队的构成,与戎狄作战多年的赵云自然熟烂于胸,而太史慈以前通过苏尔曼的描述也是有所了解。赵云唯恐太史慈认不清戎狄军队的构成,他手指着戎狄军队的军队,轻声对太史慈说道:“太史,敌军阵营左边的军队,骑兵身穿兽皮甲散乱长发的乃是匈奴兵,敌军中间阵营的骑兵,身穿轻甲的乃是鲜卑兵,右边的脸上涂满五彩颜料的乃是乌桓兵!此外还可以从战马的装备区分:由于鲜卑族身受关外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战马都有马鞍,而乌桓是继匈奴霸占草原的后起之秀,他们的战马和匈奴骑兵一样,都没有马鞍!如此,乌桓骑兵古老的匈奴兵一样,都是骑术精湛……比较而言,汉化的鲜卑兵比乌恒兵和匈奴兵作战更加凶悍,不可等闲视之!”
太史慈专注的看着千米之外的黑压压一眼望不到的敌军,听着赵云详细的介绍,默默点点头。熟读历史,太史慈也知道一些历史常识:可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漠北草原便是匈奴的天下,匈奴依仗移动性极强的骑兵经常骚扰中原的边塞,直到汉朝前期达到巅峰。汉朝前几任皇帝都是用和亲的方式应付实力强横的匈奴。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原才有和匈奴叫板的实力。几次征伐,汉朝的军队终于消灭了匈奴的主力部队,从此匈奴再也形成不了气候。
不过,由于水土不服,也由于汉朝没有实力彻底占领广袤的草原,于是一方水土必须养育一方人,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古老的主人倒下了,新的势力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鲜卑族和乌桓族逐渐强大起来,天山西域的羌族也把势力的触角渗透进来……经过百十年的磨合,终于形成多个民族共同占有辽阔草原和荒漠的格局。他们被当时的汉族统治者统称为“北方戎狄”北方戎狄与南方蛮夷遥遥呼应,经常侵犯汉族的地盘……
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史慈接受单挑
反观戎狄军队。当戎狄军队的三大首领:乌桓王武鄯,鲜卑大王蛮力,匈奴首领兀立特,他们看到守城的敌军将领赵云居然能率领一万多兵力出城迎敌,他们就知道幽州内部高层之间的血斗,其结果就是太尉刘虞失败了,幽州牧公孙瓒胜利了!
即便他们不想看到这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还是在现实中发生了。真是想象很美好,现实真残酷啊。眼见敌军的二位主将都是先天之境的武技修为,乌桓王武鄯和匈奴首领兀立特便萌生退意。可是鲜卑大王蛮力却不想不战而退,他想替自己冤死的弟弟蛮高报仇。在他认为:宁愿拼掉自己一半的兵力,也要击杀一名敌军的超级猛将,他才能心安理得,只有用敌人的鲜血才能剿灭自己心头的仇恨之火。蛮高,可是数百年来,鲜卑族出现的唯一的超级猛将。蛮高被公孙瓒用阴计谋害于长安城攻城战中,这个仇恨,不用仇人同等份量的性命抵偿,不光是蛮力,就是整个鲜卑族都不甘心啊。
所以,即使近二万的鲜卑族军队眼见赵云和太史慈分别被银白色气团和蓝色气团笼罩,明知道他们是超级猛将,他们还是毫不吝啬仇恨的目光,火辣辣的盯着他们。遇强越勇,是匈奴将士天赋品质啊。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没有懦弱没有恐惧的感觉!他们就是一群狼!凶残蛮横的草原狼!
而他们的盟军:乌桓族和匈奴族将士察觉到他们的主子刘虞完败于公孙瓒之手,眼见对阵的敌将又是先天之境的修为,他们便心生退却之念。他们和公孙瓒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啊,他们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只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单纯的利益之争啊。没有利益的争斗,对他们而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鲜卑族大王蛮力知道其他二位首领的心思,他唯恐二位首领率领各自的军队不战而退,隔着百米的距离,他便张开喉咙向其他二位首领喊道:“武鄯大王,兀立特首领,请你们为鲜卑勇士压阵,我等要向敌将发出单挑的请战。请二位首领千万不要推辞啊!”
武鄯和兀立特闻言,相互对视一眼,便陷入沉思之中,虽然是不同民族的出身,但是面对蛮力的请求,二人的心思差不多:压阵还可以接受的,只是为鲜卑族架势撑劲,就能获得人情,二位首领勉为其难能接受;但是强为鲜卑族出头对抗二名超级猛将,这样出力不讨好折本的生意,他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他们故作为难,权衡利弊,而后二人再次对视一眼,之后,二人便对蛮力重重点点头,表示答应蛮力的请求。
有了盟军的支持,蛮力体内的仇恨怒火顿时熊熊燃烧起来,那一刻起,他的意识里一点理智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将敌将诛杀的意念。在十名虎背熊腰浓眉豹眼的侍卫保护下,蛮力驾驭战马向前冲去,冲到战场中心区域,蛮力风骚猛提缰绳,受力的宝马顿时从极速奔驰的状态中突然扬起前蹄,“桀桀”的嘶鸣中,高高跃起。蛮力身后的十名侍卫也是如此的动作,由此可见他们娴熟的骑术。
等战马落下前蹄,蛮高风骚的拂去遮挡眼帘的长发,怒目看着数百米之外的太史慈和赵云,同时高声叫道:“呔,汉狗,今日你们改性了,不再依靠城墙保命了?不当缩头乌龟了?嘿嘿,你们谁能像一个男人战斗啊,谁有种来和本将单挑啊?……。”
蛮高噬无忌惮猖狂的叫喊着。此时,鲜卑族数千骑兵也开始从本部方阵缓缓向战场中心赶来。
太史慈看到鲜卑族首领,只是中级修为的武将,居然敢和超级猛将叫阵,他感到惊奇:莫非鲜卑族首领吃错药了?据他所知,没有文字的戎狄民族,修炼武技仅靠上一辈的口传心授,并没有系统的武学秘笈。由于武学修炼极具鲜明的个性,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