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积淀,北宋君主当然不能和钱惟昱相比了。
每分钟被白白打死几百人的局面,哪怕在十几万大军的交战中,也是一种对士气的恶劣打击。因为传令兵的延误,以及将领们战前没有得到“可以战术后退”的授权,宋军足足付出了漫长的等待与两千余人的伤亡之后,才等来了中军允许的暂且后退——赵炅似乎也是在几分钟的观察之后,才发现明军完全没有压上的企图,他们的火炮也不怕连续射击炸膛,完全就是一副放你风筝的贱相,这种情况下不允许后退也没有价值了。
在赵炅的预谋中,退却应该是非常整齐划一而且见好就收的。然而,明军的火炮极限射程究竟是多少?这是一个宋人始终没有考证出来过的高度机密,一旦大军退了,要想收住脚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是一件容易很整齐划一做到的事情。被轰得最惨的南面右翼宋军退的最快最远,足足跑出六七百步才站定,而且因为军阵是层层叠叠的,各个前后阵之间在运动之后需要留出更多的空档,才能避免自相冲撞践踏的发生。这就导致了前后军的距离脱节更加明显。
宋军乱哄哄地后退同时,明军火炮居然开始延伸火力,炮弹落点的仰角也从30度再往上爬——很显然,若是有懂后世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兼顾了徐进弹幕效果,并且主要为了避免平射炮或低仰角炮误伤己方的措施。然而宋军明显不知道这一点,也不知道火炮仰角抬升、弹幕徐进是敌军步兵即将冲锋渡河的表现。不过半盏茶的时分之后,明军前阵开始动了,相对疏松处于行军阵列的队伍中,每一个身披重甲手执利刃火铳的士兵都开始中速小跑前进。三斤小炮更是一直就处于行军运输状态,是拖在挽马后面的架子上的,连拉带推之下,也能跟上前进的速度,丝毫不乱。
五百步的距离,对于中速小跑行进的队伍来说,不过是三分钟的事情而已,明军前阵冲到河边开始泅渡的时候,宋军才刚刚察觉到不对,开始陆陆续续停下、重新整队。这样一来要想马上反扑半渡之敌的先机就损失了大半。泗水河二十丈不到的宽度加上舒缓的水流,对于水性精熟的明军士兵而言,不过是划上那么三五十下而已。加上身上都有提前绑缚的竹筒作为浮筒、手足做了划水板,明军前锋轻而易举就渡过了河,在东岸站稳了脚跟——而明军先锋站稳脚跟的时候,宋军才刚刚在距离河岸足有七八百步的位置整好队开始反扑呢。
“快!前军突前二百步列阵!后军各指挥上岸集齐后自行背水结阵!却月阵!前军且结方阵,火铳手全部朝向正面,两翼长枪手突出!不要指望两翼靠友军防守!炮兵会在河对岸提供火力支援的!”一声声明军指挥使、都虞候等中级军官的嘶声严令下,明军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勉力结成一个个类似于却月阵和空心火枪方阵。
……
“陛下!明军这是在和我军抢时间!恰才炮击就是为了我军后退时趁机渡河!这钱惟昱是做的淝水之战的打算啊!务必要让骑军从两翼尽快突击,在上岸明军站稳之前冲散敌军阵营,为我军反冲争取时间!王审琦的铁林军捧日军一直在后阵待命,也没有因为炮击后退,正好得用!”
宋军中军之中,眼见前头重重叠叠的军阵人影,算是如今宋军中第一得用将领的石守信语气焦急地向赵炅劝谏道,试图抢回一点时间。他的见识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的那几年经历,让他对炮兵等新出现的兵种了解不深,不过传统作战的底子还在那里。
“时间紧迫,那便依守信所言——打旗号,让王审琦曹翰分兵出击,务必要冲散半渡之敌!”
随着中军红旗招展,军令倒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了下去,一直在后军待命的捧日军、铁林军两卫宋军精锐骑兵立刻动了起来,略微迂回了一下就向着河岸冲去。四万铁骑,十六万只钉着蹄铁的马蹄如天雷滚滚敲击着大地,飞溅起如同黄龙的尘土。千步距离,对于步军军阵的移动来说或或许要两盏茶的功夫,但是对于骑兵来说,至少要快三四倍,留给明军准备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是捧日军和铁林军的旗号!各指挥速速结阵!没部署到位的也就地结阵!”铁林军冲出后不到两分钟,对面的大明军队就开始嘶吼整队,没有跑到预设阵地的也不敢再冒进,也不拘处在何处,便直接摆出刺猬一般的小阵,一个个明军指挥使仓促之间能够做的唯一部署,也就是把火铳队部署到正面骑兵冲来的方向而已——至于骑兵冲到左近后再次往两翼横向机动迂回时再如何处置应对,已经不是这个点儿来得及想的了。
明军部署在河东的火炮一直轰鸣不休,丝毫不敢停歇,明军战前有充分地部署制高观察点,作为炮兵观测的所需,纵然自然地形不够的,也会人工堆成土山,望远镜在明军中的使用虽然因为保密问题还没有普及到各级将领,却也至少可以保证全场有几十台。刚刚观察到宋军把骑兵全部果断投入进来的情况之后,炮兵观察哨便纷纷指挥河东重炮部队往两翼倾泻火力,只可惜吊射的实心弹打击快速而稀疏通过的骑兵完全没有效果,十几个炮弹下去也就砸死一两个骑兵精锐而已。充其量更多是起到了指示敌军目标的示警作用。
“快把小炮推到最前排!是预装了霰弹了的是吧?速速瞄准!火铳手列队,一百二十步……放!霰弹炮,放!火铳手退后装弹!霰弹袋和压膛弹分装!”
一排铅弹墙呼啸着高高低低飞射而去,一阵淡薄的白烟从数以千计的火枪口喷射而出,最终犹然混成了一股稀薄而绵长的云雾,不过好歹不影响士兵们再次装弹与瞄准,也比同等药量的宋军火器开火所射出的烟雾要稀薄的多。很显然,这些火枪使用了硝化棉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明军如今已经进行了定装弹的实验,发射药都是油纸包做好、里面略微有超高度白酒进行湿润和防自燃处理;但是弹头和发射药还是分装的,这主要是因为如今这个时代的火枪还要考虑发射实心单发弹丸和霰弹两种需求——远程的时候,使用单发实心弹效果最好,而近距离最后一两枪的时候,使用实心弹压顶、后面装几十颗西瓜子大小的霰弹则明显火力要强过单发弹许多。加上分装弹只要实现了标准化的话,也就多了一个动作而已,在燧发枪原理的大背景下,拖慢的那一点点射速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谁让钱惟昱如此有耐性,可以一直把火绳枪弃如敝屣,研发出来也不许量产,直到花了多年时间把燧发枪弄出来后才大量装备并进行实验和战术演练钻研呢?
一百二十步外,一通铁弹子飞过,每个指挥的明军先锋方阵对面,都会倒下三四个铁林军或捧日军的骑兵——明军当中,如今还是远近搭配的兵种,不是人人有火铳的,五百人指挥中,火铳手定额是两百人,再加上进行的是分两批开火的早合击,一次射击只有一百发火枪弹,在一百二十步上能平均击毙三四人或是击毙这么些马匹也是不错了。不过随后才是噩梦的开始,因为捧日军、铁林军每冲出二十多步的距离,都会遭到一阵弹雨的打击,而且伤亡也会逐次提高。到九十步的时候,还会迎来对面每个军阵四门三斤炮的霰弹雨洗礼。冲着冲着,明显刚了正面的骑军就会快速稀疏一些。
“那便是明军的火铳了!只是把咱的大炮缩小了些,射得快些!兄弟们冲啊!冲到面前,便是咱的天下了!”王审琦亲自督率的捧日军中,无数基层军官在那里呐喊鼓舞士气。明军有火铳这一点,宋军多少还是知道的,毕竟一样装备部队数年、装备量达到好几万件的武器要彻底保密其存在性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宋人只是知道了明军有这么一种火铳、而且原理就是“把火炮小型化,并且用一些手段让其发射得快一些”,也没办法仿制罢了。所以要说因为大杀器突然使出来后光靠其突然性就让敌人惊慌失措进退失据,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何况捧日军还是宋军禁军精锐中的精锐呢。
整整六轮(其实是每一名火枪手开火三次)火枪射击,而且还有两轮是带霰弹的射击,加上三斤霰弹炮一发预装、一发临场装药射击的打击,每一个处在宋人冲锋正面的明军五百人方阵面前,在两军进行肉搏接战之前,至少都排列了超过两百人的宋军精锐骑兵尸体,从一百二十步远一直拍到二十步前。只可惜,宋军骑兵的冲锋不是平铺直叙地让每一个明军渡河方阵都有表现的机会,而是拧成一股重点突破,让许多接敌不够近的明军火器没有充分发挥的机会。带着死战不退地信念,捧日军与铁林军就这样和明军先锋激烈相撞,飞溅出了团团血肉。
第468章 丝丝入扣的骑兵屠杀法
宋人的殿前司和大明的亲从都,不愧是数十年历史选择大浪淘沙剩下的天下强军。且不论战绩和武艺如何,单单是一个士气或者说军纪,便是天下少有的果敢坚定,或许在这个时代,只有契丹人还可以凭借原始野蛮的兽性锁导致的悍不畏死勇气,来弥补殿前司和亲从都在这方面的优势,其余已经消亡的各国军队,在这一方面都是远远不如的了。
比如说,打先锋的一个指挥五百骑兵,可以在堵枪眼战死百余人之后,依然冲锋势头不止,这一点便是同时代其他军队所不能做到的——这可是约莫百分之三十的阵亡率!而且战斗才刚刚开始!若是换了别的意志不坚定的军队,只怕这一下就作鸟兽散了。
不过,也正是知道殿前司是天下强军,钱惟昱和一众亲从都高级将领们才一直坚持绝对不能在大明军队的建设中走纯燧发火铳路线——彻底的燧发枪部队,是建立在你的敌人因为火枪普及而将近战兵器逐步淘汰成短兵器,同时敌人的人员构成也因为“火枪兵训练难度简易,适合大规模征召兵服役”而大肆扩军、导致兵员本身军纪和意志普遍下降这两个前提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敌人是那种“被排队枪毙击毙两三成就会逃跑溃散”的部队的话,那么纯火铳部队的风险就会降低到最低水平。而如果你的敌人是那种“哪怕身边战友十个里面死了八个,却犹然酣战不退”的亡命徒的话,纯火铳部队的威慑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铁甲战马连着挥舞重兵器的死士硬生生夯进明军的空心方阵,然后一副副如同车祸现场一样惨烈的画面便直接迸发出来,十文字枪和陌刀入肉之声与马槊长矛夹棍刀砸入钢甲,产生牙酸迸裂之声混在一处,瞬间便是数以百计的人命烟消云散。明军的空心方阵说是空心,其实也有五层人墙之厚,而且并不是彻底的正方形,而是长方形、把长边一侧的火铳队朝向敌人正面,大致来说,正面宽度大概在四十多个士兵的样子,而厚度只有十几人,是个长宽比三比一的矩形阵。
而后世18世纪的刺刀火枪兵防骑兵方阵要单薄的多,最多只有三排厚度,那样的部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己方士兵有更多机会发挥火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个年代浑身钢甲的重骑兵已经没有了,骑兵冲击力也更弱,同时要防备敌军炮兵的集群杀伤才这么做的。林仁肇申屠令坚等明军名将自然不是穿越客,自然不会死板觉得“越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