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次击退契丹人,特别是阳城之战,已经给小皇帝赢来了很大的威望与名声。很多人由此看到了中原中兴的希望,只要小皇帝石重贵善加利用,重振中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且,经过这两年的战事,淬炼中原兵卒,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像刘知远、杜重威、李守贞这般的名帅,一大批如李风云、皇甫遇、郭威、符彦卿这般的名将。
如若大晋一旦强盛起来,势必会南下统一天下,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南唐,单靠长江、淮河天险,南唐并没有把握能阻挡得住大晋南下的大军,而且,南唐还有心腹之忧。
吴越一向都对中原的朝廷俯首称臣,这些年又与南唐的关系极为恶劣,难说到时不会联手大晋对付南唐。
闽国虽然差不多被南唐灭了,但余烬犹存,随时都可能死灰复燃,会牵扯南唐大量的兵力。
南楚对南唐戒心重重,两国的关系比之南唐与吴越更有不如,一旦南唐与大晋开战,很有可能南楚会倒向大晋。
至于南汉,南唐与南汉虽然纠葛不多,但南汉之主性情暴虐,喜怒无常,趁火打劫不足为奇。
也就是说,一旦大晋挥师南下,南唐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败多胜少。
既然如此,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起一击。
如果能借着大晋皇帝此次秋狩,杀了石重贵,结果会是怎样?
现在石重贵刚刚打败契丹,尚未统合各方势力,如果在此时被刺身亡,结果又会是怎样?
想到这里,莫轻言身不由得一抖。
石重贵若遇刺身亡,莫说石重贵尚无子嗣,以大晋现在的形势,即使石重贵有子嗣也无用,各地诸侯必定会自立,烽火四起,彼此征战不休,黎民涂炭,大晋的国力也会因此而耗损殆尽。
很有可能,一些诸侯会效仿先帝石敬瑭旧事,投靠契丹。
当初隋末大乱之时,投靠突厥的枭雄不知凡几,谁能保证现在便没有人会委身投靠契丹,以换取荣华富贵?
即便无人投靠契丹,莫轻言也不认为分崩离析的晋国会是整军重战的契丹人的对手,毕竟阳城之捷虽重创了契丹,但并未伤其根基。契丹依然强大,在纠集十多万人马趁乱杀入中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南北朝五胡乱中原之旧事只怕又会重演。
更不要说南唐、后蜀对中原也是虎视端端,这两股兵马若是冲杀入中原,只怕几场大仗打下来,中原就剩不下什么了。
不行,这种事绝不能让它在发生。
莫轻言想清楚后果,下定决心,立刻快马朝开封赶去,只希望能在赶在那不明势力出手之前能够阻止小皇帝石重贵的秋狩。
谁料到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还未进入开封城,莫轻言便已经听到小皇帝已经出城狩猎的消息。
莫轻言当机立断,他知道,虽然如今他已经官拜刑典提狱,但毕竟人微言轻,不说大理寺中有没有人肯相信他所说的话,即便有人肯相信,朝中又有几人冒着抄家灭族的威险,立刻擅自调动大军救援皇帝。
要知无令调动大军,罪同谋反。
而朝中大臣,大多都随皇帝石重贵狩猎去了,留下的那些人,何人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单凭莫轻言的几句臆测之辞便置身家性命不顾。
即便最后分清了轻重缓急,这么一耽搁,那些刺客也许就得了手。
想来想去,莫轻言便想到了李风云的风云卫。
李风云向来都是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的部下也随李风云的性子,也许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风云卫才敢擅自出兵,援救皇帝。
想到这里,莫轻言立刻拨转马头,朝风云卫驻地而去。
果然,来到风云卫,见到典奎,莫轻言将他的推测和利害陈说了一遍。
典奎知道莫轻言与李风云的关系,更知道莫轻言的为人,若不是到了危急关头,莫轻言决计不会做这等鲁莽之事。既然莫轻言这么做了,说明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立刻决定出兵。
稍一思索,典奎立刻决定马上出兵,援助小皇帝。
当然,典奎也有另一层考虑,如若莫轻言的推测是错的,了不起风云卫重新回驻地,只当是做了一场演习,只要有这八千虎贲将士在手,他不信石重贵真敢动李风云,动风云卫。
风云卫有契丹送来的战马一万,麾下兵卒虽不善于马战,但是都曾受过骑术训练,骑马赶路是没有问题的。
近八千风云卫一阵疾奔,不到两个时辰,便赶到了御猎场十里之外。
此时,典奎留了一个心眼,吩咐风云卫暂时停下来歇息,正当他安排哨探去探听消息之时,御林军求救的号角响起。
典奎脸色大变,要知道小皇帝石重贵此次狩猎,带了足有两千多御林军,此时竟然吹响了求救的号角,说明形势已经极为危险。典奎毫不犹豫地命令八千风云卫将士立刻上马,向号角响起处进发,希望能及时救出被困的皇帝和文武大臣。
于是,这才出现了前文所述的那一幕。
如果不是李风云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提前识破了袭击者的埋伏,也许小皇帝早就亡命于刺客的箭矢之下。
如果不是在御林军和侍卫慌乱之际李风云独当大任,重新组织并鼓舞起士卒的士气,打乱了袭击者的部署,可能等不到风云营的到来,石重贵很有可能便死于乱刀之下。
如果不是风云卫及时赶到,吓退了袭击者,李风云和那三名太监决计挡不了那九名一流高手的攻击多久,小皇帝石重贵同样性命难保。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第三百三十三章 猜忌()
一场刺杀以落败收场。
御林军损失惨重,两千多名御林军,伤亡达八百多名,几乎溃散。宫中的带刀侍卫伤亡也不清,两百名侍卫,战死七十八人,受伤六十三人。随驾保护小皇帝石重贵的那三名老太监,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可见当时局面何其危险。
至于随驾的那些宫女太监,死伤也不少,随驾的文武官员也死伤了十多位。好在袭击者并未针对朝中重臣下手,文武重臣的损伤并不严重。
因为袭击者临走前尽可能地带走被砍杀同伴的尸体,现场留下的刺客的尸体很少,不过被李风云一箭射杀的那名刺客的尸体却被找到了。
有人认出,此人是契丹的一名很有名的射雕手。
所谓射雕手,是草原上对神射手的一种尊称,但凡能称为射雕手者,百步穿杨不在话下。契丹虽大,但能被称为射雕手的人,却寥寥无几。至少,李风云与契丹铁骑交锋这么久,这还是遇到的第一个。
得知此人原来是射雕手,众人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倘若李风云当时晚那么几个呼吸射出那支箭,倘若李风云的运气不是好得出奇,本来箭法平平的李风云竟然鬼使神差般的射中二三十丈外的这个射雕手,那结果可就不堪设想。
堂堂大晋皇帝在御猎场遭人袭击,而且参与者中有一名契丹的射雕手,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次狩猎也因此草草结束,在八千风云卫的保护下,小皇帝石重贵回到了开封城中的皇宫中。
早已经得到消息的千牛卫统领刘传勋,以及大理寺卿赵洵,还有开封府府尹徐长浩长跪于金銮殿外。
“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刚刚回朝的石重贵脸色铁青,“传旨……”
“皇上!”侍候在一边的张尽忠深知小皇帝性子冲动,轻咳一声,道,“该用参汤了,参汤凉了可就不好喝了!”
石重贵一怔,挥退其他的太监,沉着脸问道:“大伴,你想说什么?”
张尽忠急忙跪倒,脑袋杵在地上:“奴才只是一个阉人,朝堂大事,老奴不敢妄加议论,请皇上恕罪!”
“朕没有怪罪于你,这里又没有他人,朕叫你说!”石重贵脸色阴沉,有些不耐烦。
“谢皇上,这般,老奴就斗胆直言了!”张尽忠伏着身子道,“奴才不知三位大人犯了怎样的大罪,不过,皇上身边可以信得过的人可不多呀!”
石重贵沉默了许久,方才道:“你的意思是李风云不可信?莫轻言也不可信?”
张尽忠的身子颤抖起来,身子伏得更低,几乎是贴着地面:“奴才,奴才不敢这么说,奴才这条命是陛下的,纵然是刀山火海,只要是关乎皇上的安危,奴才也在所不惜。”
这次狩猎,张尽忠也陪驾随行,遇袭之时,屡屡以身护驾,虽然并未起到什么作用,但是石重贵却看在眼里。
石重贵叹了口气,缓声说道:“起来吧,大伴,你对朕的忠心,朕岂有不知之理?有什么话,你便直说,这里又没有其他人,朕恕你无罪。如若你都不肯对朕说实话,朕哪里还能信任其他人。”
“是,皇上!”张尽忠战战兢兢从地上爬了起来,垂着头道,“奴才听说过两句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奴才觉得很有道理。”
石重贵点点头道:“这是大唐太宗皇帝评价萧瑀的两句话,不错,经过这件事,朕这才觉着李风云还是忠于朕的,风云卫还是可信的,莫轻言更是难得的良臣。
而刘传勋玩忽职守,根本没将朕的安危放在心上,居然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有打探到,更可恨,和煦堂失火案他竟然打算轻轻放过。
赵洵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三四百名刺客潜入开封,他居然懵然不知。而且还对莫轻言这样忠君爱国的人才居然一路打压,更可气他竟然与刘传勋沆瀣一气,想要欺骗于朕。
徐长浩蝇营狗苟,只知溜须拍马,针要他何用?”
张尽忠轻声道:“皇上说得不错,三位大人的确有错。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另外一方面去理解,也是可以的。
三位大人可都对皇上忠心耿耿,是皇上的人啊!朝中忠于陛下的人可不多呀!
三位大人虽然无能,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背叛皇上的资本。
李大将军虽然对皇上也是忠心一片。但是,他可是对着陛下射出了那一箭,若是有半点闪失,那后果……老奴真是不敢想啊!而且,他射出那一箭时,周围的人竟然无一人能拦得住他。这一点,尤为可怕。
风云卫虽然也救驾有功,但是,也未免太胆大妄为了,不经请命便擅自调动兵马,今日是为了救驾,来日如果……又会如何?
老奴听说,典将军出兵之时,也曾有许多人反对,但典将军二话没说,将反对人都囚禁了起来。满营将士竟然没有人再对典将军产生任何异议,这……这还是我大晋的风云卫吗?
李大将军率领着这样一只大军蜷伏在京城周围,老奴斗胆以为,这才是心腹之患……”
“够了!”石重贵一阵心烦意乱,抖袖道,“难道李大将军、风云卫救驾还救错了?事急从权!”
“是!”张尽忠不敢在说下去。
石重贵直觉得心中烦闷无比,挥挥手道:“你也下去吧!朕想要一个人静一静。”
张尽忠答应了一声,低着头却步退出殿外。
“……他可是对着陛下射出了那一箭……”
“……竟然无一人能拦得住他……”
“……也未免太胆大妄为了,不经请命便擅自调动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