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霸王龙-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谁是霸王龙最近的亲戚?古生物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

    北美洲的惧龙,霸王龙在眼睛上方有一块大骨突,而在蒙大拿发现的恶暴龙化石,这个骨突就比较不突出,在早期的惧龙身上甚至更小。

    亚洲的特暴龙,特暴龙原本称为暴龙,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多现异处,例如连接头部的后脑干部分。

    '编辑本段'

    【暴龙:凶残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霸王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霸王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如此一来,霸王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推测霸王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霸王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霸王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还有,霸王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编辑本段'

    【追踪暴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霸王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但一头体重6吨的霸王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霸王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霸王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霸王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编辑本段'

    【中国暴龙化石挖掘】

    在吐鲁番盆地里,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在1964-1966年,发掘到许多的恐龙化石。其中就有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特暴龙。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位居天山山脉的东南面,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达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聚集众水流。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极好的中生代晚期与古新世的地层,构成了东西走向的山脉──火焰山,名字源起于在日落照射紫红色岩层,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壮观景色。火焰山东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宽,是由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层构成。这个地层包含了红、灰、绿黄色彩缤纷的泥质砂岩、页岩、砂岩。最底层砾岩原来以为是第三纪沉积的,在1964年,于这岩层中发掘到恐龙与蛋化石后,这部份被归于白纪,而重新命名为苏巴什组。这套岩层厚达163到215米,是由红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层砾岩构成。

    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它是属于暴龙科。在白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暴龙类是在地质史所有陆地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霸王龙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结果

    论文:《maximumbitefordpreysizeoftyrannosaurusrexandtheirrelationshipstotheinferenceoffeedingbehavior》

    作者:

    出处:historicalbiology;1;pp。1–12

    翻译:闫天阳-中国恐龙网

    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与霸王龙相比,异特龙上下颌宽度接近,咬合时牙齿施加的力几乎相对,并不利于“攫断”骨头。霸王龙的牙齿成半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而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其头骨结构显示霸王龙的猎食行为可能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不一样。

    我们根据生物咬力和身体体重的比例计算,此比例是根据肉食的哺乳类,鳄类,龟类及蜥蜴类说采集的数据水生肉食生物的数据由于浮力的因素没有采用。若只用鳄类与恐龙关系较近的数据计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据哺乳计算出的是88000牛;根据所有经过研究的动物所采集数据为235000牛。但由于很难真正测量出动物的最大咬力,此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霸王龙的最大咬力约183000牛至235000牛,而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龙颌部需附着约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对于霸王龙颌部肌肉的附着在文中没有进行介绍,但研究者声称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龙颌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着,无重叠结构。根据三角龙盆骨上的牙印计算出此颗牙施加的压力约为6400牛。若用此数据计算出上颌施加的力为153600牛。由于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后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现霸王龙的最大咬力。

    总体来说,肉食动物会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单独猎食的动物往往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群体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猎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猎物。根据异特龙的身材计算,异特龙群体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成年蜥脚龙。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霸王龙的体重5-6吨,不管其群体猎食与否,都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大型植食恐龙:如与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龙。

    在对付大型猎物的时候,强大的咬合能力能够辅助捕食,不管捕猎者是采用咬断气管窒息对方,咬坏颈椎破坏神经,还是咬穿身体危及重要器官的战术。按照霸王龙咬合的力量,推测其很有可能采用第二种方法。文章作者的结论:根据霸王龙的咬力和身材,推测其可能是单独猎食动物。

    暴龙超科

    --tyrannosauroidea暴龙超科=={暴龙》似鸟龙;今鸟亚纲}=tyrannosauria=deinodontoidea恐齿龙超科

    |未定:

    |未命名种上颌骨牙--早cretaceous--日本

    |?futabasaurus千叶龙

    |--eotyrannus始暴龙

    |?-iliosuchus髂鳄龙

    |?-itemirus依特米龙

    |?-siamotyrannus暹罗暴龙

    |?-stokesosaurus史托龙

    |?-tonouchisaurus吐鲁茨龙

    --tyrannosauridae暴龙科=deinodontidae恐齿龙科

    |未定:

    |未确定化石材料:中-晚campanian--加拿大艾伯塔

    |gkankousaurus金刚口龙

    |--alectrosaurus独龙

    --tyrannosaurinae暴龙亚科=={暴龙》阿尔伯脱龙;后弯齿龙}=deinodontinae恐齿龙亚科

    |未定:

    |deinodon恐齿龙

    |--alioramus分支龙

    --+-albertosaurus阿尔伯脱龙

    |--gosaurus蛇发女怪龙

    --tyrannosaurini暴龙族=={暴龙》阿尔伯脱龙;蛇发女怪龙}

    |未定:

    |?aublysodon后弯齿龙

    |?shanshanosaurus鄯善龙

    |--daspletosaurus惧龙

    |--tarbosaurus特暴龙

    --tyrannosaurus暴龙

    暴龙类tyrannosaurs是晚白世后半段最成功兽脚恐龙类群之一,雄霸北美洲及亚洲大陆东部。称暴龙类为恐龙中的末代皇帝再合适不过,因为暴龙类是在肉食类恐龙osaurs全部灭绝后才演化出巨大的体型,填补了肉食龙类留下的空白,占据食物链顶端。化石证据显示,暴龙类是又一类较原始的虚骨龙类ceolurosauria进化而来,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

    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约1亿6千5百万年前的匿名髂鳄龙iliosuchusinitus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暴龙类成员。匿名髂鳄龙发掘于英国,其化石资料只有一对髂骨,因其形状与鳄类髂骨类似而得名。与匿名髂鳄龙类似的克里夫兰斯托克斯龙stokesosaurusclevelandi可能同样代表了暴龙类的初始类型,划如这个属的脑壳材料具有一些暴龙类的特征。克里夫兰斯托克斯龙发掘于美国尤它州,生活于约1亿4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推测体长约4米。近期在葡萄牙guimarota地区发现的侏罗祖母暴龙aviatyrannisjurassica被鉴定为暴龙类新成员。侏罗祖母暴龙比斯托克斯龙年代早一个期,同属晚侏罗世,约1亿5千4百万年前。这一发现连同发现于英国的髂鳄龙和发现于美国的斯托克斯龙说明暴龙类可能在侏罗纪中晚期起源于欧洲或北美,也同时证明了早期暴龙类身材较小,起源于小型的虚骨龙类。

    侏罗纪时期暴龙类的化石资料残缺不全,我们对其也知之甚少。发现于英国怀特岛郎氏始暴龙eotyrannuslengi相比髂鳄龙和斯托克斯龙等化石资料较多,约为整体骨骼的40%。科学家也较为确定始暴龙代表了代表了暴龙类一原始类型。始暴龙前上颌骨中的牙齿横截面为类似字d的半圆形,其头骨,肩部和后肢也与其他暴龙类相似。这具始暴龙个体长度约4。5米,其鼻腔骨骼愈合,但身体其他部位骨骼则没有,显示这具始暴龙可能是未成年个体。于后期其他暴龙不同的是,始暴龙手臂较长,具有三指。

    暴龙类化石资料之中似乎有一段空缺。始暴龙生活于1亿2千5百完年前的早白世,但其他发现的后期暴龙类却都是生活在9千万年之后的。阿莱克特龙/独身龙alectr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