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同雨水对焚风所做的一般无二,地心岩浆带动得火属性灵气的肆虐,轻而易举的就将本来积蓄在空中的水属性灵气排挤一空。也如同重与祝融一开始的对决那样,在火属性灵气与水属性灵气交汇的地方。大批量水属性灵气凝结而成的冷气团,受热之后被直接气化。而后又由于天地之间对于灵气体积的限制,不得不化作雨水落向地面。
地面,即是不周山的山体。而不周山绝大部分的山体,全不都覆盖在皑皑冰雪之下。凝结成雨水落向地面的水属性灵气,在接触这些冰雪的一瞬间,便会被重新冻结成冰块。然而,这并不是不周山上面水属性灵气轮回的终点。
喷发的岩浆,并不会因为落向地面之后,便流回地下。相反的因为地下的压力太高,岩浆只能顺着山体不断地向下滚落。这样一来,刚刚因为变成雨水落下,所以被冰冻成冰块的水属性灵气,再次完成了一个从固态到气态,再由气态到液态的变化。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这些水属性灵气,在联合了更多的“同伴”之后,再次变成固态,新的一圈轮回。
随着水属性灵气一遍一遍的轮回,参与轮回的水属性灵气,也便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周山周围的降水,在不断地扩大着范围。而遗憾的是,不周山与其它山峰,并不太相同。不周山虽然占地极其广袤,没人能知道不周山究竟方圆几何。但是,不周山也一样足够高耸,没有人知道不周山山高几何。这也就造就了不周山,像个无比粗大的柱子一样的山体。
渺小如人族,在攀登不周山的时候,并不能太深刻的感觉到不周山那种近乎直上直下的“体型”。但是,水火两种属性的灵气不断碰撞产生的雨水,却早已远离了不周山的山脚,向着不周山周围的地方,无差别的浇灌了下去。
通过对不周山围度的想象,我们不难再次想象不周山上的冰雪所化成的雨水,
究竟有多么巨大。依照不周山没有人能丈量出大小的山体来推断,降落向不周山周围的雨水,绝对不会小于天河倒灌人间的感觉。而此时此刻,面对好似天河倒灌一般涌来的雨水的,却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人族百姓。
毫无疑问,因为重与祝融之间的争斗,引发了一场针对于百姓的巨大洪水。而此刻的重与祝融,在经过了短暂的震惊之后,却再一次因为这次的事件责任究竟在谁,而打在了一起。对于这两个拥有神格的凡人来说,此刻漫天岩浆伴随着冰雨的环境,反而更加适合他们发挥。因为,在冰雨与岩浆的对撞之中,数量庞大的混沌属性灵气诞生在重与祝融的周围。U看书uukanu借助与自己的神力属性相同的混沌属性灵气,重与祝融都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补充好自身的神力。
或许,重与祝融都不清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动手,究竟意味着什么。被水火两种属性的神力相互碰撞而引动,变得更加狂暴的水火两种属性的灵气。以一种好似被焚风催动的暴风雨的方式,席卷了整个西洲大地。
或许,从遥远的东洲,横跨整个人族所能掌控的天下,来到这不周山上。已经能完全消除重与祝融在战斗的时候,所引起的灵气乱涌对九黎城外的战士们的影响。但是,此刻看来,重与祝融来到不周山,就连能不能分出胜负都尚且未知,却更加像是在为西洲的人族,专门带来苦难与折磨。
或许,这就是由凡人继承神格,所必然会带来的苦难与磨砺吧。重与祝融这两个拥有神格的凡人,也在尽心尽力的尽情释放自己身为凡人掌控神力所能造成的最大破坏。只不过,如果让他们见到眼前西洲的人族,在洪水面前那不堪一击的孱弱表现,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在今日来到不周山决斗。
不过,不管重与祝融会不会后悔,这对于人族都显得不了。没有能力知晓为什么天空好像漏了一般降下大雨与洪水的人族,自然不会考虑去找重与祝融讨要说法。而有能力知晓这一切的人,又怎么会只停留在讨要说法上面呢?人族中现存的五个大帝,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天下不同的地方感知到了不周山的变化。他们不约而同的没有留下交代,便在第一时间赶向了不周山的方向。
帝伏羲()
或许,从五帝赶到不周山的快慢上面,就能看出五帝的修为究竟孰高孰低。就算看不出修为高低的明显差别,也至少能够看出,谁的心中,将普通的人族百姓看得更重一些。
实际上,如果不是每一年的“峰会”一样的活动,五帝都是居住在自己治理的土地上的。是以,白帝当仁不让的,最先来到了不周山。只不过,白帝远远的查看了一下不周山的情况,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不周山。
其实,白帝并不是不打算追究,究竟是哪一个人,将不周山搅闹成如今的这副样子。只是,白帝毕竟是西洲的大帝,西洲的人族,可以说,全部都是白帝的子民。对于白帝来说,哪怕能多救出一个普通人,也远比第一时间找出罪魁祸首来的有意义许多。
而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白帝之后到来的,居然不是版图相接的赤帝与黑帝,居然是青帝羲爷爷。当然,如果羲爷爷此刻在九黎城的话,自然也是没有这般迅速到达不周山的可能的。
不过,身在北冥的羲爷爷,能够在治理北洲的黑帝之前,紧随“地主”白帝之后,来到不周山,显然,在速度一项上面,羲爷爷是要胜过五帝之中的其它人一筹的。
而且,与白帝不同,羲爷爷只是略微看了看正在被白帝救助的西洲人族,便同样头也不回的向着不周山上面攀登上去。
羲爷爷的选择,严格说来还是十分果断的。毕竟,已经有白帝在救助治下的人族。这是身为白帝必须为西洲人族做的,也是羲爷爷不太方便冒然插手的。而且,在有人帮助救援人族的时候,羲爷爷自觉应该直接冲到事件的源头,将仍旧在那里破坏不周山灵气平衡的人,预先制止住。
在西洲,此刻,普通人族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抗这种“天灾**”的能力。就算是修者,如果修为没有达到最最顶尖那一部分,在此刻的西洲,也已经失去了以往“战天斗地”的威势。
是以,无论是帮助抵御大水,还是冲上不周山,解决争端,全部都需要人族五帝级别的高手。或许,人族最幸运的事情就是,人族拥有五个大帝。而这五个大帝,不仅修为精深,还全部都主动承担起治理一方的重担。
这样一来,人族无论是生存繁衍还是发展壮大,都因为五帝的存在而得到了难能可贵的保护与指导。而如今西洲遭遇的“水劫”更加恰恰是有五帝,才能在第一时间,将人族的损失降到最低。也正是因为五帝有五个人,才能使得白帝在救助西洲人族的同时,羲爷爷能“直捣黄龙”,奔赴事件的核心。
与此同时,正在激烈的交手的重与祝融,压根就没有注意到突然来到身边的羲爷爷。或许,没有年深日久的修行,对于修者内心的磨砺,乍然拥有极高的修为与力量,是很难控制自己的破坏力的。
我们也无法确知,由普通人族继承神格,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同时只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应该还不回搅闹出太大的风雨。偏生就是同时出现两个这样的人,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因为这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对整个人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与破坏。九黎城与不周山的事件,便是这种情况有力的佐证。
羲爷爷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特别是,当问题的核心,仅仅是两个“小辈”在动手,羲爷爷心里自然是有些愤怒的。所以,羲爷爷根本就没有细问眼前的两个娃娃究竟是谁,便直接冲上了不周山。
羲爷爷身为执掌东洲的人族青帝,成名的时间,恐怕比重与夋老大修行的时间加起来都长。就算重与夋老大,各自都继承了神格,也并不一定就敢不将羲爷爷这个“前辈名宿”放在眼里。
只不过,无论是之前的夋老大,还是此刻占据夋老大的身体的祝融的意识。都因为空有一身实力,而没有相应的传承与记忆,而变得十分的膨胀。这一点,从之前夋老大自称“帝夋”,就可见一斑。而此时此刻,在夋老大身体里“当值”的意识又是完全由火神的恶念化成祝融的残缺的意识。那祝融的意识里,对于羲爷爷自然就更加缺少敬畏了。w。uukashu.ne
不过,祝融的意识虽然早就已经残缺不全,此刻出现在夋老大的身体里,也不过就是借助夋老大的意识,突然死灰复燃罢了。但是,祝融的潜意识之中,还是能判断出来,此刻突然出现的羲爷爷,在实力方面是十分雄厚的。
再加上,一直跟祝融打得难解难分的重,自从见到羲爷爷之后,一直在避让羲爷爷,似乎很是害怕与羲爷爷动手,这就更加加重了祝融的疑心。
在连续几次分出力量攻击羲爷爷,全部都被羲爷爷轻松化解之后,祝融终于按耐不住了,猛的出手暂时逼退了重,转而对着羲爷爷说道:“来者何人?可是九黎部请来的救兵?如若不是,水火无情,切莫自误。”
祝融面对羲爷爷,可谓是十分不客气。不过,连意识都残缺不全的祝融,忘记了羲爷爷是什么样的人,也并不是什么无法理解的事情。只不过,在实力大打折扣,记忆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祝融居然敢于直接威胁羲爷爷,实在是不得不说祝融,真的是一条“汉子”。
当然,依照羲爷爷一贯的涵养与处事风格,羲爷爷并没有因为祝融的威胁与无礼而生气。甚至,羲爷爷还主动开始向祝融介绍起了自己。只听羲爷爷对祝融说道:“救兵?这个词不准确!严格来说,我应该就是九黎部的人。只不过,五帝之间早有约定。自成为大帝那天起,天下人族便都是五帝的子民。五帝除了为这些子民引领方向,保护一方安全以外,便也不再属于一个部族。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直接称呼我为‘’。”
命名法()
祝融残缺不全的意识之中,还是对“帝伏羲”这个名有一定的印象的。而且,就算祝融已经因为意识过于残缺,而忘记了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被祝融的意识拿来补全自己残破的意识的,夋老大的那份意识里,自然也是有十分清晰的,关于这个名字的畏惧的。
尽管,群老大在外面自称帝夋。但是,根据彼时的人族起名字的规则,人一生下来的名字通常都是只有一个字的。而只有成人物,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值得尊敬的成就,才会被周围的人,在其原有的名字前面或者后边增加一个字。这种做法的目的,起初便是显示这个人的不同,进而也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当然,其最终的功用,其实也仅仅是将这个才华出众的人,与同名的其他人加以区分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则,与如今我们所说的“泥人张”,“风筝魏”,“张木匠”,“李皮匠”,有着异曲同工之秒。
也正是因为如此,彼时的人,可以轻易的通过相互通名或者“报”,来了解对方究竟是无名小卒,还是一方名宿。有趣的是,这种习惯,在我们的历史中也一直都有流传。甚至,后世的演义之中,也每每都多有提及。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