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九次贯气加持,神行符真正有了“白烟鹤羽飞游神,足底生云快似风”的神异,余慈急降两里多路,下坠的力量已经大到一个惊人的程度,可在开启此符后,符力倒似能驱动周围云雾,编织大网,层层拦截,虽然一时消不去重力,可下坠速度却在减缓,且程度越来越明显。
片刻之后,余慈便从一块急坠的石头,变成一团几无重量的幽魂,在云雾中轻轻一个摆动,就侧移出一段距离。余慈认准了一个方位,蹑空踏虚,很快移出近千尺,此时神行符符力耗尽,余慈身子一沉,又向下坠,但不及二十丈,他脚下便现出一片黑沉沉的岩石。
余慈手中纯阳符剑殷殷震鸣,在最后这段距离,驭剑消去冲力,落地后只一个翻滚,便卸去力量,安全着陆。
从鬼兽那边算起,余慈在短时间内,降下至少七八里路,看起来应对轻松,有条不紊,其实已是穷尽一切力量,眼下稍一提气,体内空空如也,虚弱感如潮水般漫上来。
余慈知道不能强撑,就地坐下,运起玄元根本气法,恢复精力。
心内虚空自然开辟,余慈心念进入其中。才一进去,他发现,已淅沥沥下了几个月的绵绵细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当空明月朗照,无边虚空变得清爽干净,像一匹黑色的绸缎,铺展开来。
鱼龙也不在虚空中狂舞,而是回到了中央小湖中,蜿蜒游动。
难道是刚刚与火光冲撞,天龙真形之气受了损伤?
乍不现雨雾,余慈倒有些不习惯了,他将心念移到中央小湖,方一投注,他便自然而然地和鱼龙合而为一。
这一刻,奇妙的感觉浸透心灵。
那不是受伤和虚弱的感觉,而是圆满无瑕,平安喜乐。好像是鱼龙做完了一件大工程,在那里心满意足地歇息。
完满?
余慈心神触动,整个心内虚空却安静下来。
余慈突然把握住了内里的一个“契机”,那自然而然的势子,更像是“契机”主动钻进他手里去。
随后,“契机”变成一杆如椽大笔,蘸满墨汁的笔尖就点在中央小湖,游动的鱼龙头上,势如流水就下,没有任何犹疑,余慈沿鱼龙身姿,由头至尾,一笔贯穿!
墨汁铺染开来,却有着预设好的渠道,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每一处都有所描画,却又不多一丝,不少一点。偶尔心意所至,或有微调,也是从容自然,没有任何窒碍。
笔尖提起,“心内虚空”轰地一声响,震颤不休。鱼龙便在震荡中破水而出,昂首飞动,天上明月清辉投注,身下小湖波光粼粼,外围无边虚空也层层回应,这一刻,整个“心内虚空”联成一片,彼此气机贯通,浑融如一。
余慈蓦地睁眼,弹起身来。其实他气力恢复未及两成,但精神出奇地健旺,他发了会儿呆,便抬起右手,平平伸直,然后慢慢蜷起四根指头,只余无名指探在外面,笔直如剑。
他也没有刻意做什么,只是目光凝视,下一刻,这根手指的尖端亮起来。
所谓发亮,只是形容。那瞬间的感觉,就好像是余慈全身的重量、全身的气血、全副的心神统统集中过去,倾注一切,全无保留。
无名指端有千钧重,余慈身体的其余部位却飘飘然似要飞上天去。
解良的刻板无波的声音似乎又响起来:
“以无名指贯伸,聚精气神于指端毫厘之间而无碍者,为节节贯通。至此,心象统驭物象,以高驭下,无有不至之兆。”
第183章 凹坑()
一秒记住【阅读。
第183章 凹坑
心象统驭物象……
余慈咧开嘴笑。在《玄元根本气法》中,所谓物象,乃骨血精魂等形神之属;所谓心象,则是从形神中抽象出来,又根据自我把握而描画的更简单更直观的形象,是物象的象征,也天然统驭物象。
在《玄元根本气法》的修行中,描画心象大约相当于通神中阶,洗炼阴神的功夫。以前余慈是靠着结构推演的法子,取巧判断出心象所在,以此阴神成就,其实他的心象还未真正成形,修为上是有瑕疵的。
但如今,这个瑕疵被抹去了。
余慈确实没有真正描画出心象,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因这本就是一个长期的水磨功夫,若无顿悟,持续三年五年也不奇怪,但余慈另有机缘。
他的机缘就是心内虚空中的天龙真形之气。
从天龙真形之气抢入心内虚空的那刻起,便以其天龙真意的强势,夺去原本未成形心象的地位,成为“心内虚空”的中心,等于是将心象吞噬。这后果本是毁灭性的,但因为天龙真形之气没有明确意识,只有原初的本能,最终还是敌不过余慈强韧的意志,反被余慈所控制。
如此,腾笼换鸟也好、借尸还魂也罢,一来二去,这天龙真形之气反而坐上了“心象”的位置,使心象瞬间从无形转为有形,几乎一步到位。
当然,它毕竟是外来户,需要调整适应,所以才有了心内虚空绵延数月的“细雨”,那就是天龙真形之气将自身菁华和余慈形神交融,彼此影响,直至浑然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天龙真形之气改变着余慈,余慈也以自我的习惯和意志对其进行调整。
这是非常玄妙的经历,余慈先前心象难成,是因为他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可如今有天龙真形之气打底,再怎么说他也有了能够用力的“扶手”,自此水到渠成。
当雨歇云散,这一过程便功行圆满,心象终于成形。
心象成形,他便自然跨越通神中阶,阴神洗炼已成,只待一段时间的温养后,尝试出窍……但绝非仅此而已。
《玄元根本气法》能够在面世之初,便被迎入“祖师堂”,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其以物象建心象,以心象驭物象的思路,与普通先天气法截然不同。在此门气法中,通过简单直接的心象,主导复杂玄奥物象的一切变化,化繁为简,自然贯通,极得惟精唯一的妙诣。所以在修行中,除了洗炼阴神外,还另有妙用。
余慈手持纯阳符剑,视线集于剑尖,于是有煞气吞吐,森然如霜。剑上生煞,正是余慈近段时日一直追求的极限杀伤。且他可以在念动之间,将精气神倾注于剑,由此官止神行,已经初窥飞剑之术的堂奥。
其实这与之前贯伸无名指,聚精气神于毫厘之间是一回事。那是一种测试方法,也是一种状态。
修士修行,除了少数修炼方式比较特殊的人外,其神魂元气总是在朝着相合相抱、逐步交融和凝聚的趋势走的,最终达到收束生机,凝成还丹的目的。这其中有“呼应”、“合流”、“贯通”三个层次,与神魂元气的融合进度相对应。
余慈早在明窍境界便做成了第一步,后又通过元神驭剑的顿悟完成了第二步,此后逐步精进,力求“贯通”,终于在此刻功成。
神魂元气节节贯通,聚于毫厘,无所不至,再向上便是“神气合抱,定鼎枢机”的功夫,而那已经是还丹境界的范畴。这也就是说,仅就气法而言,余慈已经做到通神境界能够做到的极致!
现在唯一需要确认的,便是他温养阴神的火候。余慈倒真有些跃跃欲试,想就此试验一回阴神出窍的感觉。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放弃了。阴神出窍乃是一道绝大险关,若是火候不足,防护不周,便会与外界元气发生激烈反应,导致心火内焚,魂飞魄散。于舟、解良等人在指点他修行时,都极严肃地告诫他,就算进入通神上阶,没有师长在旁护法,也不能轻易尝试出窍,否则后悔无及。
其实不用他们说,上回在绝壁城,余慈也经了这么一回,尚心有余悸,类似的蠢事,是绝不会做第二回的。
摇摇头,压下残留的兴奋感,余慈将心神放回现实。
他抬起头,头顶云雾深处,不知鬼兽是否将形态转换完毕,此时又是怎样的动向?如果那厮记仇,不依不饶地追过来,他还要依靠周围的地势,与之周旋;便是不过来,在这片茫茫云雾中,他总要找到能飞回去的办法吧。
不管怎么选择,熟悉周边环境都是第一位的。
所以,他低头打量脚下结实的岩石地表。
从安全降落时起,余慈对此地便非常好奇。他发现,脚下这片实地,似乎并不是他前两次到天裂谷来,见到的那些依托在绝壁上的坡地、石梁,而是一座实实在在,高拔起来的山峰,至少从他可见的范围看,并没有和天裂谷绝壁相粘连。
余慈知道天裂谷广大无边,东西相隔以万里计,内里也不是完全由云雾添充。从离尘宗的资料看,在谷中云雾深处,其实是耸立着无数高低不等的山体。有的甚至从谷底一直延伸到云雾之上,远远看去,像是云雾中浮游的岛屿。
有些“岛屿”上还可以住人,许多地方都被开发成为修士的落脚点。余慈所在的山峰,高度离云雾顶端还差得远,远到照神铜鉴飞射的神意星芒,还无法抵达。
那就是说,至少是十里以上的深度了。
自余慈以阴神驭宝镜,重启宝镜神异以来,数月间已经把照神铜鉴现阶段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
不得不说,现阶段的照神铜鉴,虽然开发出神意星芒这个非常有用的手段,却还达不到当初“照神图”映彻方圆五十里的程度。神意星芒若是自然投射,追索生灵目标以驻其脑宫,最多远及十里,大约是他神魂自然感应极限的两倍。当然,余慈意念驱动、又或者先寄生在鱼龙等目标之上时,则是另一回事。
出现这种情况,余慈觉得,应该是阴神驭宝镜后,从宝镜那里获得一部分主导权的缘故。他还没有搞清楚照神铜鉴的神异根源,使得宝镜威力受到他自身实力的限制,也是应有之义。
其实,十里范围也差不多够了,就是支离破碎的视角分辨起来让人难受,也很难有一个对周边环境直观的整体印象。余慈尝试着拼接几个视角,最终还是放弃。不过在此过程中,他倒是发现一桩异处。
那是在照神铜鉴感应范围的边缘地带,大概也是在这个山峰边沿了,由于分不清东西南北,只能说是在他左手方向。与其他区域不同,那地方生灵明显稀少,神意星芒没找到几个目标,破碎的视角中间,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而靠近边缘地带,更是一片纯粹的虚无。
余慈想了想,便往那边移动,十里左右的路程一会儿便到。
怪不得感应中一片虚空,果然是一片死地!
余慈视线所及,没在这里发现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没有鸟兽、没有草木,甚至连块苔藓都吝于出现。站在这里,除了风过时的呼啸和自己的呼吸,便再无任何声秘。
站在山崖边上,余慈看着脚下翻卷的云雾,感觉非常古怪。这里像是山体的边缘,不过从这里遥望过去,大约在一里外,还有一片黑沉沉的影子,那是另一处山峰。
不只是对面,错开一个角度,另一侧同样有类似的山体呈现。余慈数了数,这附近,至少有五座山峰环绕,分布得非常整齐,间隔都差不多,中央则是一个径约里许的“山谷”,和周围山峰相比,未免太窄小了些。余慈投了块石子下去,很快就听到了响声。深度……
二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