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察其言观其行便知其内心所想,他温和一笑:“本官不是俗人,更不说假话,说不在意,便是真的不在意,不会虚于应付。”
他开了句玩笑:“便是本官在意,难不成道长还能不为本官所用了?”
青云子霍然起身,向董策深深一揖:“老夫必竭心为大人效力。”
心情激荡之下,便是呼吸也有些急促。他也是性情中人,性子更是老而弥坚,既然答应了董策,又见他是这般态度,心里便情愿了许多。更有着深一层的考虑,觉得这是自己莫大的机缘。卸岭力士这一脉发扬光大的机会,便把握在自己手中。
董策感受到了他情绪和态度的变化,听他还是自称老夫,便是知道这乃是这老头子还有些要面子。不过他也不在意,这会儿若是在不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可就傻了,董策也起身,把青云子扶到座位上坐下,笑道:“道长大礼,本官可受不起,你我二人投缘交心,以后还要一起共事,切莫如此客气。”
话说得好听,别人自然听的心里也舒服,青云子心里很是受用。普天之下大明朝的文武官员里面,能这般重视他的,怕是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其实董策没必要的时候是不说谎的,他还真是不在乎。
一来,他乃是心中有大抱负,有大志向之人,这等人,往往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不太在乎世俗的目光,别人的看法,因此行事很是肆无忌惮。而‘我心有大愿’这句话,不但可以欺骗自己,更可以成为做许多恶事时候的借口。这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不光是董策,历史上许多枭雄都是如此做的。董策还算不上是枭雄,但是他正在往那条路上走。
二来,则是因为他来自后世的思想。在后世,这种歧视盗墓者的思想是相当淡薄的,恰恰相反,由于某个时间段内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此类的,导致这个思潮非常之流行。说实话,当初董策其实还是挺羡慕这种游走在生死边缘,却又是获利极其丰厚的行业的。这种行当中的佼佼者,几乎被后世许多人视为传奇。
再说了,干这事儿的人多了,也不差自己这一个。
当年太史公写述中山地方风习,掘冢盗墓虽是奸事,却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汉之时,不法贵族作恶地方,盗墓竟然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于是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吴楚七国之乱、王莽末期的大起义期间,都有大规模盗墓之记录。汉魏之际乃是盗墓之高潮,据说曹操甚至专门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唐代宗时,郭子仪之父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乃是鱼朝恩指使。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也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多有盗墓之行径。史书有载,自唐末到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之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两宋之时,金人扶植之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大肆发掘两京冢墓,堪称丧心病狂,伪齐刘豫甚至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
远的不说,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相信谣言,为得黄金巨万,竟悉发境内诸墓惹得天怒民怨。
正所谓,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
董策这等人,内心坚定,他现在最缺的是钱财,只要是能弄到钱,便是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儿,也是不惜。
然后董策便问起了卸岭力士这一脉的渊源,对这个,他是很好奇的,毕竟是给穿的神乎其神,但谁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有史书记载,有后人杜撰,真假参半,让人云里雾里。
青云子便是细细的说了一番,董策听了,只觉心中震荡。
按照董策的了解,无论是摸金、发丘,还是搬山、卸岭,都是出自于曹操当初设立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后世这些盗墓门派,都是从其中演变过来的。
而根据青云子所说,却并非如此。
发,发掘。丘,坟墓。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
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出处,乃是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
“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
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也是当时的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但是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
因此不少人便是认定,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其实正史之中,从来没这么说过。睿智如曹操,连曾经破口大骂过他的陈琳都能容忍,还封他做了司空军师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为的是什么?不过便是一个好名声,借此招揽人心而已。他这么喜欢招揽人心,这么注意自己名声的人,又怎么可能设置这样一个不声名狼藉,和祖宗礼制背道而驰的官职。
第383章 三八二 传承()
其实曹操之所以会被陈琳这般大骂,乃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操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许,大致意思就是,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三国期间盗墓最厉害的,其实是董卓,这位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按照青云子的说法,曹操压根儿就没设立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他手底下倒确实是有这么一批人,但也不是他自己招募的,而是从董卓手中得来的。
正史真正有记载的,专门设立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皇帝,乃是南朝宋之前废帝刘子业。
这货酷好人妻,更是淫其亲姐,淫其姑母,其荒淫程度堪比夏桀商周,也是看书的时候,看到曹操设立过这两种官职的记载,便是也效仿着设立了。只可惜,这位在位没多久就被他叔叔给宰了,这两个官职也就没了下文。
“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至于是否真的盗墓,就不得而知了。
青云子言道,他们这一脉的渊源,最早乃是秦汉交接只是,卸岭力士的祖师爷,曾经乃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军官,地位不算高,却也管着千八百人。这位祖师爷曾经跟着项羽入关,进咸阳,焚阿房,最重要的则是,跟着项羽挖了秦始皇陵。虽说到底有没有真的挖到没人知道,但是秦皇陵周围的陵寝,反正是给挖了一大片下来。
而通过这个,这位祖师爷也积攒了极为丰厚的盗墓挖掘经验。后来项羽兵败,大汉朝建立,这位祖师爷便也领着一群人退隐家乡,隐姓埋名起来。
只是他们都是打惯了仗的,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哪里收得住性子,受得了寒贫?于是那祖师爷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便是带着他们组成了一个盗墓团伙,明着是老老实实种田的农民,暗地里却是去各处挖掘墓葬。没出几年,那位祖师爷便是身家巨万,豪富一方。
只是后来,实在是太过嚣张,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发兵围剿。大部分徒众都被杀,但是那位祖师爷却是逃了出来,从此之后躲到太行山人迹罕至的乡间,再也不敢太过张狂。素日里,只是盗一些小一点儿的墓葬,倒也是过得衣食无忧,安度晚年。
这一支,便是如此传了下来。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董卓霍乱天下,挖掘帝王陵寝,大肆招募各路盗墓能手前来麾下效力。能这般明目张胆,痛痛快快的盗墓,不用再害怕官府,不用躲躲藏藏,怕是许多盗墓贼一辈子的心愿。因此听到消息,各方势力宗派纷纷前来,都在董卓麾下效力。
他们各路流派的技巧,行事方式,都是完全不同,自然是谁不服谁。因此多有比试,不过祖师爷传下来的这一脉,由于是脱身于项羽的军中,很是适合大规模的军队,后来便得到了董卓的赏识,多有重用,占据了优势地位。
董卓自凉州一路来到洛阳,沿途大墓,几乎未有幸存,便是他手底下这班人干的好事儿。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流派各自总结归纳了自己的特点,各自定了自家宗派的名字传承。
这个时期,可说是盗墓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后来董卓兵败,不少人星流云散,相当一部分则是投到了曹操麾下,继续为他效力。等到后来曹丕篡汉,大魏国建立,他们这些人便也没了立足之处。曹丕是不想背上这个骂名的,于是便开始大肆清洗,杀戮极多,逃出者寥寥无几。
但是青云子祖师爷传下来的这一脉,见机的早,早些时日便找了借口脱身,因此几乎没什么损失。恰恰相反,由于别的门派都是损失惨重,势力衰微,卸岭力士这一派趁机吞并扩张,一时间势力大增。但是人多了未必是好事儿,由于吞并了许多其他的宗派,倒是门派内部分歧不断,各派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等到了晋武帝泰始年间,门派内部积攒数十年的仇怨终于一举爆发,发生了惨烈的内讧,互相残杀。
残杀过后,一片狼藉。
最正宗的那一脉卸岭力士传人,只剩下了一个。他远走太行山,在一座名为大竹峰,风景秀丽的所在,建立了一处道观,唤作出云观。从此之后,行走世间,便以道士形象示人。
之后越千年,各路盗墓门派势力逐渐复兴,越发的发展壮大。只是创建出云观的那位祖师爷,因宗门内讧而痛心不已,羽化之日定下门规,一脉单传,绝不多收弟子。宁可宗门断绝,也不重蹈昔日内讧之惨剧。
是以千百年来,卸岭力士,从来就是一脉单传。但是人少,并不代表着没实力,每一代卸岭力士,都是寻找的有慧根之人,在深山之中悉心教导,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下一代卸岭力士初始之日,已然是武艺精绝,风水之术深谙,行走江湖,往往能够一鸣惊人,名噪一时。
是以卸岭力士之名,在江湖中始终是大名鼎鼎,未曾断绝。
卸岭力士虽以道士面目示人,实则却是敬关帝,尊西楚霸王为祖师,宏则上观天星,下审地脉。微则观泥痕,辨草色,皆有门道,非他人所能揣度。
这位祖师爷,由于他乃是军中出身,更讲究直来直去,再加上手里人多,器械也不缺,所以跟其他民盗比起来,手段更加的粗暴。一旦看上,圈定了地点,从不挖盗洞取巧进去,而是直接就硬干!
你若是凿山为陵,我就给你挖个底朝天,你若是深挖大墓,我就给你掘地三千尺!
总归就是简单粗暴,不讲究细节,而是直来直去,以力取胜。
这也是卸岭力士这一脉名字的由来。
不过这并不代表卸岭力士这一脉就没有技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