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曾经在美国呆过很多年的孙中山的追随者们建立的,这个政府将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美国一样的国家。
“中国如果发展的跟美国一样,甚至只有美国一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庞大到几乎无限的市场。”
这是美国报界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花钱的来的,但是效果良好,赵书礼的到来受到了美国政府热烈的欢迎。因为有许多报纸还神秘的透露,赵书礼此行将关乎一个庞大的政府采购,和发展双方经济合作的谈判。可事实上,此时的赵书礼囊中羞涩,他身上现在只带着不足二十万美元的资金,这还是蒋瑞元给他的活动经费。但与此同时,跟赵书礼同来的,三十名赵氏银行和徐新六的银行以及政府财政机构的得力人员,已经携带巨款做火车到了纽约,他们去干什么的不言自明,还有半年时间,美国1929经济大危机就要爆发了。
赵书礼在旧金山呆了一个月,应邀出席了当地企业界人士举办的几个欢迎会,然后去参观当地的工厂。又在唐人街跟不少华商签署了一些不怎么引人注目的协议,欢迎这些华商回国投资。最后才极不情愿的跟当地几家最为热情的企业签订了一些订单,这是几家机床厂,但是当赵书礼要求采购的所有机器都要在中国生产,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中国设厂,才能得到这些订单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退缩了,成果寥寥。
然后赵书礼启程,乘坐太平洋铁路,直到芝加哥才停了下来。
芝加哥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金融中心,在这里赵书礼主动出击,举办各种洽谈会,还有舞会,邀请当地知名人物参加。此时他身边带着严裕棠,这个混蛋,他发现这个混蛋的煽情能力不自己还强。
“各位,你们想一想,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四亿人口的大市场,这该有多少机会?还有我国政府已经计划,按照孙博士(孙文中山先生)当年的设想,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这得有多大的投资规模,这可是众位银行业朋友一展身手的时候啊。还有我们国家庞大的建设计划也将启动,城市道路、地下水道、自来水厂、发电厂等等等等,这又是在座的各位工业界朋友百年难得一遇的时机啊···”
赵书礼在旁边听着,他脑子里总是浮现,赵本山的小品上,他老婆反复说的那句台词:拐了拐了!
显然这就是在忽悠,忽悠美国人的资金和技术,这是赵书礼面授机宜的。但似乎严裕棠完成的更好,看着他热忱的表情,一副从心底为美国朋友着想的口气,赵书礼叹道:还真是一个混蛋。
美国人颇受诱惑,加上这段时间报纸的轰炸式宣传,确实有很多人动心,先后五家银行主动给找到赵书礼,希望就可能产生的贷款情况做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赵书礼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许诺,忽悠他们说将来中国将贷款一百亿美元,而将优先考虑美国银行。工业界的朋友更积极,芝加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地处五大湖区,这里是美国著名的产量区,因此很早的时候,这里产生了为农业服务的金融业——也就是粮食期货贸易,金融业就由此发展了起来。
同样的道理,农业能催生金融业,更能催生一大批直接跟农业相关的产业,比如农用机械的生产企业,比如化肥的生产厂子。很快赵书礼接到了十多家此类企业的参观邀请,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农用机械公司约翰迪尔公司,他们是美国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厂,产品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用机械。赵书礼对他们也很有兴趣,原因很简单,他正在大规模开荒,而且农用机械的使用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是,拖拉机的生产跟坦克差不多,他当初在俄罗斯上学的时候,就听过好几家坦克厂是靠生产拖拉机的利润支撑的。
约翰迪尔公司的总部在伊利诺伊,但是芝加哥有他们的分厂,为整个五大湖区提供产品。赵书礼参观了他们年产一万台拖拉机,和收割机的工厂后,邀请他们到中国投资生产,但是约翰迪尔只希望能卖产品,在赵书礼提出了各项优惠政策,并保证每年包销他们两千台拖拉机和收割机后,他们才答应下来。
同时跟一个化肥厂达成了协议,去绥远投资一个化肥厂,原来是煤化工出来的产品,因为赵书礼给他们介绍了鄂尔多斯的煤化工后,这个化肥厂才同意去投资的,但是要求赵书礼提供他们至少三分之一的投资资金,因为他们这个公司是个年轻的公司,建立才五年时间,老板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经过好几次收购和扩建,但是资金一直不是很充裕。
在这里同样呆了一个月左右,赵书礼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底特律,美国的汽车业中心。
要是说在芝加哥看到的约翰迪尔的农用车辆厂颇具规模的话,那么在这里那种厂子只能说是壮汉比之少年。
在这里他参观了福特和通用的汽车工厂,不过没有下订单,他本来是十分真心的邀请福特去中国建厂的,但是福特告诉他中国不需要汽车,有牛车就好了,因为中国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这让赵书礼很受伤。倒是通用热情点,他们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公司,但是销售情况不是很理想,他们希望得到赵书礼的政府采购订单,表示会给予一个优厚价格,还暗示会给丰厚的回扣。赵书礼不由得叹道,难怪福特这个汽车业的教主现在会被通用压着打了,这家伙太不会做人,太傲慢了。
虽然在底特律没有能在最知名的汽车业上取得什么突破,但是这里毕竟是美国最终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工业门类齐全,赵书礼先后跟三十多家各类生产厂达成了投资协议。
之后沿着伊利湖到了克利夫兰,在这里短暂停留后,去到了另一个重要多的重工业中心匹兹堡。匹兹堡是美国著名的钢铁业中心,美国钢铁公司的大多数工厂就位于这里,资产以十亿计算。
在这里同样跟许多企业达成了协议,不过由于这里是钢铁中心,因此赵书礼选择的多是机器加工业的企业,有车床、镗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齐全的机床企业,更重要的是,赵书礼找到了生产工具钢的冶金厂,跟他们达成了购买技术的协议。
之后是哈里斯堡,费城,巴尔的摩等城市,最后成果为一百零三家工业企业。涉及的工业门类有冶金、机器制造、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建材轻纺、森林农牧等各种行业。
但是其中很少有像约翰迪尔那样的龙头企业,多数是些中等企业,尤其是很多都是成立时间在十年内,老板是典型的创业者,野心勃勃雄心万丈之辈的公司。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企业在美国有固定的业绩,他们对到国外投资没有那么迫切,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信心,即使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开拓了市场后,他们也有能力再去抢过来。而那些中等企业之所以会选择去中国投资,一方面是在美国受到的压力太大,还有就是他们的老板非常渴望成功,但最重要的是,赵书礼承诺的包销产量,他们经过仔细计算,发现就算是以这些包销量来生产,他们也不会赔钱,这种生意为什么不做。
最后协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一亿美金,一亿美金相当于两三亿大洋,毫无疑问是一笔巨款。但是不要以为赵书礼就此满足了,对他来说,这不过是开胃菜而已,真正的大菜在纽约呢。
六十七节 大危机
继续求票票~~
“谁想发财,就买股票!”
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中间普遍流传着的一句名言。一战中美国大发横财,由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席卷了世界上一半的黄金储量。战后他们的经济继续繁荣着,股市节节高涨,社会充分就业,这时期当选的总统胡佛有句名言,要让每个美国家庭都有一部车,锅里时刻炖着一只鸡。这种繁荣景象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大胆言论,经济危机已经跟西方世界绝缘了。更是助长了美国人投资的欲望,股票交易所中几乎天天人满为患,黄金、期货、股票、债券几乎什么投资渠道都能挣大钱。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五十个中国人到了纽约,没人注意他们,纽约是个大都会,这里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人,法国人,墨西哥人。因此这五十个中国人非常的不显眼,但是当他们分头先后进入一百多家银行,并拿出大量的金银币兑换美元后,全都成了该银行的贵宾。
之后这些人分别在这一百多家银行开了户,每家银行存入了八万多美元的资金。
然后这些人又整齐划一的到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开了户,之后就跟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疯狂的追高股票,一直持续了几个月。他们的行动更是一点也没有引起别人的在意,因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在这样做,就算是偶尔有注意到他们的交易员,也不过腹诽一句:该死的黄皮暴发户,难道那里又出金矿了!
他们表现的狂热,亢奋,跟所有的美国股民一样,他们手里的财富也在纽约股票的节节高升中不断的增加,甚至是翻着翻儿往上涨。但是跟美国股民不一样的是,他们知道在哪一天收手。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就是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美国经济危机的大幕终于拉起了。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到了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
人们的哭泣声,诅咒声,甚至凄惨的自残的声音回荡在纽约交易所,甚至是整条华尔街中。但是此前跟大家一起歇斯底里赚钱的那群中国人,此时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当然跟他们出现的时候一样,他们的消失也没人注意。
大家不知道的是,20日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抛售光了手上的股票,然后又分别在24和29日这两天大量从自己的股票经纪人手里借入股票,然后大量抛出,用个专业术语这叫做空。但此时即使是美国的金融系统,也还没有引入做空机制,没什么杠杆原理,凡是卖出的股票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说真的得借到实物股票,能借多少往往就看跟股票经纪人的关系和自身的实力了。而且借入股票往往要高额的利息,还要有值钱的抵押品,所以如果不是有绝对把握,即使是做市的银行家也不会轻易大量做空的。
但这群中国人就敢大量借入,而且在经纪人眼中恰好是有实力的,在签署了高额利息协议后,又有抵押品的情况下,跟他们有联系的经纪人几乎是借出了手头上能借出的所有股票。事实证明,这群中国人眼光贼准,最终他们攫取了大笔财富,而经纪人不少却破产了。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了,此时这群中国人低调多了,他们三三两两,分散错开前往自己的开户行。刘淑乐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掩人耳目他是最后一个前往银行的,而今天是他最后一个开户银行了。
“先生,对不起,您要兑换的金额太大,本行暂时无法一次性的提出!”
这家银行的经理抱歉的对对面沙发上坐着的刘淑乐道,这是在他的办公室,也兼做贵宾接待室。他颇为奇怪,这个中国人开户后,就突然提走了所有的钱,可是最近又突然存入了更大的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