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三十一节 战局变化

杨永泰实在是太佩服蒋价石了,就在蒋价石做出力促东北军入关的决定没多久,战局就开始发生了对中央军极为不利的变化。

西北军突然间发了狠,一夜间摸掉了十几个据点,然后大量渗透,中央军那里见过这种战法。只能在白天利用武器又是,机枪大炮加上空军轰炸来弥补,可是西北军似乎摊牌了,不顾惜伤亡死战不退。白天是中央军的天下,夜晚就是西北军的天下了,不管是多高的营寨他们都如履平地,即便是那些有城墙的县城,外面就是有护城河,也阻止不了他们,西北军的精锐近战队员,比如什么手枪队之类的队伍,竟然都是受过游泳训练的,更何况现在河南正在闹旱灾,很少有护城河是有水的。

同时南方也不安生,桂系在得知北方反蒋后,当即宣布加入了阎锡山组织的中华国民军海陆空军——也就是反蒋联军,任第一方面军。然后李宗仁不顾广西境内还存在大量的中央军势力,与张发奎的军队联合起来,按照反蒋联军的部署,兵发湖南图谋湖北。并且进军顺利,很快占领了长沙平江等地,很快逼近了武汉。

本来北方就是蒋价石这次作战的重点,他亲自坐镇津浦陇海两路铁路的交汇点徐州,而何应钦坐镇粤汉铁路重镇武汉。但谁也没想到南方的李宗仁竟然决心如此之大,冒险孤军北上,但即使他们逼近武汉后,中央军也没有在意,他们对武汉有信心,只要能坚守住,桂系必然不战自溃。可是战争的变局太大,谁也无法掌控,就在这时候,突然冯玉祥发飙了,发起了总攻。

一番猛攻后,开封失守了!

南方有桂系威逼武汉,北方开封又失守,冯玉祥军队没做休整直接南下,平汉地区一方面受到冯玉祥的牵制一方面受到南方的威逼南北夹击之下,中央军军心不稳纷纷向南溃退,西北军和桂军眼看就要在武汉回师了。

情势对中央军极为不利,于是他们又再次发起了各种战争外的攻势。一方面从内部瓦解拉拢,桂系和西北军的将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要知道现在的反蒋联军可不是北伐刚刚结束时候收编了大量军阀部队的军队了,而是经过蒋价石数次分化瓦解打击后的部队,可以说该被拉拢走的都走了,现在留下的都是心腹死忠。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北方的赵书礼部塞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尤其是现在依然萧然世外的东北军部队。但是张学良始终不表态,他还在拿捏,毕竟现在战局对蒋价石不利。

相比蒋价石的困境,塞北军进军颇为顺利,除了石磊所部两个师在固原遇到了刘玉芬的两个旅的阻击外,其他军队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西北军的主力毕竟都在河南跟蒋军作战去了,而且还有像马家军这样的降兵为塞北军做先导,因此这里除了小部分留守的西北军的嫡系外,抵抗意志都不怎么强烈。

可即便是石磊部遇到的抵抗也不怎么激烈,在拥有数百门大炮,还有飞机助战的塞北军的攻击下,固原之敌很快撤退,往东退往平凉。石磊求战欲望很强,他刚刚升任副军长,此次又单独带领一路军队作战,立功心切。但是赵书礼没有同意,因为平凉自古就是西北重镇,古称凉州易守难攻,况且赵书礼之所以分出石磊率部往东攻击的一个原因就是看重他的防守能力,给他的作战任务是占领固原,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势,防御西北军的反扑。因此不同意更改作战计划,驳回了石磊的追击要求。虽然说追击的话,有可能扩大战果,最快速的占领甘肃全境,毕竟如果石磊占领了平凉,而后跟从北方黄河河谷进入甘肃西北方的主力合力东西夹攻,恐怕更容易占领这个甘肃。但此时不同于前两次跟日本或者英国的战斗,这次的目的不为大量杀伤敌方士兵,只要能达到作战目的,能和平解决最好。石磊只能郁闷的在固原备战,而李三江带领的主力已经穿过了六盘山脉,进入甘肃境内,向兰州逼近。

塞北军除了出动十万人深入西北作战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军事行动,第一军一部两万人由高凤举率领,从鄂尔多斯南下进入陕西境内,进入了神木榆林地区,吸引分担一部分西北军兵力,策应甘肃作战的李三江军。

另外已经升任师长的胡田带领自己的206师驻防平绥铁路重镇丰镇,防御晋军支援西北军而从大同北上攻击塞北军。丰镇北有燕山阴山,南有北五台山,是华北铁路通往塞北的必经之地,因此为必守之地。同时这里地形复杂山地颇多,尤其是玄武岩遍布全境,极易构筑防御工事。

除了对晋军的部署外,还调库伦的脱欢骑兵南下,进驻热河省,防止东北军发神经来攻打塞北军,战争本来就是模糊性很强的东西,因此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毕竟热河就是从东北军手里抢过来的,况且这里对东北很重要,占领了这里塞北军可以一马平川的进入东北,而东北占领了这里则可以依托大兴安岭防御西方。

对于战局晋军的反应颇为耐人寻味,当塞北军宣布讨伐西北军后,尽管明确表示只是惩罚冯玉祥的穷兵黩武不顾及百姓的不义之举,不是加入中央军跟反蒋联军作战,但是晋军还是第一时间抽调了部分精锐到雁北地区。同时在津浦路上的攻势为之一弱,而且晋军自参战以来,对于津浦路上的中央军精锐就采取避战措施,坚守住即可,而却对山东的韩复榘地方部队,采取重点打击策略,明显对占领山东的兴趣大于南下南京。而且随着战局的变化,晋军内部也矛盾重重,几路军队竟然在这个当儿,为粮草问题争吵了起来。军队将领去请阎锡山裁决,这时候却突然发现阎锡山本人竟然不在司令部内,一时慌了手脚。

原来此时阎锡山去北平,跟汪精卫一起组织中国【三民堂】堂部扩大会议,起草整府组织临时大纲去了。如此紧要关头竟然只顾着夺权,阎锡山的水平也就如此了。这让冯玉祥相当不满,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结果让局势急转直下。

一百三十二节 东北军的九一八

1930年8月20日,中国各地的报纸上刊登了一条重大的新闻,桂系军队在武汉败北,南扯回广西,同时宣布退出反蒋联军,退出军阀大战。为什么前几天还局面一片大好,眼看就要攻占武汉,跟西北军汇合了,仅仅几天就被逆转却是事出有因。

因为中央军在广西的部队,联合广东的陈济棠粤军终于攻克了桂林南宁等地,占领了广西全境。而在北方的冯玉祥却下令西北军停止向武汉方向进发,开始了休整,导致正在进攻武汉的桂军独木难支,在大量中央军的援军到来后,只能无奈的宣布往南撤退,希望重新夺回广西。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央军实力强大,能打下广西。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冯玉祥阎锡山二人的貌合神离,都只顾着自己利益的原因啊。

相比中央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反蒋联军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散沙,指挥不一,在人和上处于劣势。中原大战一开始,阎锡山制定作战计划,晋军沿着津浦路往南直到攻占南京,而西北军则沿着陇海和平汉铁路南下攻占武汉,桂军则是从广西北上沿着粤汉铁路跟西北军在武汉汇合。

这样的作战计划让冯玉祥一开始就不满意,他认为这样的作战计划将有利于晋军抢攻南京,而同时随着战局的发展,晋军当年承诺给予西北军的援助也慢慢的不那么爽快了,西北军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大刀作战,而且军队的粮食都成了问题。于是此时冯玉祥做出了停止南下的决定,因为在没有很好的补给的情况下,他认为把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只能给仍旧在陇海线上大量存在的蒋价石中央军打击自己的机会。

这次三方反蒋,论起来只有广西桂系决心最大,他们在自己的根据地还被中央军攻击的时候,可以孤军北上就已经很够意思了,可没想到北方的冯阎二人如此不配合,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碰上了冯阎这种货色,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就在冯玉祥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做出停止南下策应正攻击武汉的桂系军队的决定,让中央军喘了一口气,集结了大量军队援助武汉,逼迫已经失去了广西根据地的桂军不得不南撤,桂军一撤离,中央军顺势追击,很快又占领了长沙,收复了湖南。

桂系的军队进入广西之后,跟粤军中央军联军连连苦战,人困马乏,中央军追兵又紧逼而来,李宗仁看到大势已去,又对北方的冯阎失望透顶,只能宣布了退出大战,自己出国去了。

三路大军一路被打残后,蒋价石从容调集武汉军队北上,增援前线。冯阎二人这才慌了手脚,尤其是阎锡山,他看到了中央军把下一步的打击目标放到了晋军的身上,于是阎锡山当即就派人去向冯玉祥求援。可阎锡山派去的使者,却怎么也找不到冯玉祥本人。冯玉祥这时候也不想管阎锡山了,他的军队还饿着肚子,他把这一切都看成阎锡山的错误。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罪阎锡山,要知道他自己的军队都还为补给吵闹呢,以阎锡山的商人本性,能一直断断续续的给你点东西已经很难得了。可冯玉祥显然不是什么气量宏大的人,这种人在富贵的时候或许能跟你共富贵,但是要了逆境的时候,指挥推诿责任,指望他跟你共患难想也别想,这从他三番四次的倒戈老上级就知道了。

冯玉祥不援助阎锡山,很快晋军就接连失败,在中央军和韩复榘的军队联合打击下,一直撤退到河北境内。

而蒋价石终于要对冯玉祥发动攻击了,早在此前中央军已经发动了大量的心理攻势。在前线跟西北军对峙的中央军部队,用火车皮大量的往前线运送物资,大鱼大肉的在前线办食堂,同时往西北军中发传单,告知西北军士兵来中央军的阵地上吃饭不要钱。在打败了晋军后,中央军的心理攻势也达到了目的,突然发动猛攻后,西北军士兵果然斗志不高,很快开封又被中央军夺了回来。

而就在此时,张学良终于下定了决心,宣布就任蒋价石给他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司令,然后东北军大举入关。

张学良是谨慎的,他做这些决定前,派人跟赵书礼做了详细的解释,同时还邀请赵书礼一同入关,表示山西河南两省可以划归塞北军,而东北军只占领河北。并且在宣布就任三军副司令前也跟赵书礼商讨过,明确的表示这个头衔可以让给赵书礼,但赵书礼婉拒了。表示对东北军入关没有异议,只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民能早点喘息。

于是就这样,东北军入关了,十几万东北军精锐,携带飞机大炮装甲车开赴河北。

历史对东北军入关有个评价,那就是决定了中原大战的结局,是帮了中央军的大忙。可事实往往没这么简单,东北军入关,前锋坐着装甲列车,沿着铁路前进,没遇到晋军则喊奉令接防,而晋军则喊着奉令交防,把驻地让出来,然后晋军撤退。一路上没遇到任何反抗,东北军再次进入河北。

东北军士兵和晋军士兵的这两句口号颇为耐人寻味,他们都是喊着奉令交接防,东北军还可以说奉中央蒋价石的命令,但晋军是奉谁的令呢,显然不可能是前方正在跟他们打仗的中央军了。因此这其中张学良和阎锡山必然有猫腻存在,从晋军让出了河边京津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宣布下野,稍后离开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