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7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厥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度,它们有多少青壮男子,就有多少军队,历史上的大业末年,始毕可汗曾率百万披甲士陈兵北方,严重威胁中原的安全。

    突厥又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除了突厥本身三十六个部落外,同时还控制着十几个铁勒诸部,当突厥需要发动战争时,所有铁勒部落都要出兵协助,突厥的强大与否,就在于它能否控制住铁勒诸部。

    当年突厥在丰州遭遇惨败,虽然突厥各部的实力损失惨重,但铁勒诸部损失并不大,但正是因为突厥实力削弱,无力号召铁勒各部,草原出现了分裂,才使突厥一蹶不振,迅速衰落下去。

    短短的两年时间不可能使突厥复苏,但可以使突厥得到机会,乌图部的内讧就仿佛是长生天赐给突厥的礼物。

    处罗可汗迅速抓住机会,击溃了乌扎木,接受了近三十万乌图部族的投降,使突厥一下子有了强势的底气。

    正是有了这种击败乌图部的强势底气,使得突厥再次成功召集铁勒各部会盟,几乎所有的铁勒部可汗都来朝觐突厥大可汗,使得原本衰落的突厥又再一次强大起来。

    这时,处罗可汗病逝,他的兄弟颉利可汗登基,铁勒各部又再次出现了离心的迹象,使突厥处在一种极为危险、却又十分微妙的境地,新即位的

    颉利可汗非常清楚突厥所面临的危局,也知道该怎么办?

    要想挽回铁勒各部不再离心,要想挽回眼前的危局,那只有一个办法,用一次辉煌的胜利树立起突厥在草原上至高无上的威望,颉利可汗的目光便转向了南方,从突厥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

    颉利可汗看到了中原的内战,他知道可以利用隋唐间的不和来寻找机会,于是,他派出了两路使者出使隋唐。

    但就在派出使者的同时,他开始大规模集结军队,他集结了包括原乌图部在内的十七万突厥大军,又从回纥和薛延陀部各借兵四万,使他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

    颉利可汗勒住了战马,眯着眼睛打量着不远处的狼爪山烽燧,他很清楚这座烽燧标志什么,越过这座烽燧,也就进入大隋境内,颉利可汗一摆手,止住了军队前进。

    他翻身下马,双膝跪在草原上,继而将整个身躯都贴在草原上,无比虔诚,仿佛在感受着草原之神给他的启示,良久,他站起身,转身大喊道:“腾格里告诉我,草原不雪,就是他赐给我们机会!”

    他的预言瞬间传遍了全军,二十余万突厥大军一起振臂高喊起来,欢呼声响彻了整个草原,在一片欢呼声中,颉利可汗战刀向南方一挥,下达了命令:“彻底剿灭乌图部,洗劫中原!”

    二十余万大军战马奔腾,犹如黑色的潮水席卷草原,向南方的伏乞泊呼啸而去……夜色笼罩着太原府,杨元庆坐在内书房里伏案疾书,他在给洛阳的王世充写一封信,告诉他一些局势之变。

    由于突厥大举南侵,打乱了隋朝的战略部署,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军队调整,驻守中原的五万隋军将削减为三万,主要部署在东郡、黎阳仓和荥阳郡,隋军将放弃在颍川郡、汝南郡和襄城郡的驻防。

    言外之意也就是告诉王世充,这一次隋军将无法保护他的安全,他只能好自为之了,这其实也是隋朝将被迫收缩漫长的战线。

    在刚才,杨元庆已经给徐世绩和来护儿写了一封信,命令他们尽可能多地将中原人口迁移到河北。

    早在十天前杨元庆便向大隋各地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命令丰州总管裴仁基率一万军队协助三万户、约二十余万民众全部迁入灵武郡,又命令将中原人口尽可能多地迁移到河北。

    同时,太原以北各郡的乡村农民尽量躲避入城,命令各地官府安排好乡民的避难问题。

    目前隋军总兵力约有二十五万人,但由于隋朝战线太长,部署也比较分散,驻守会宁郡和灵武郡有两万人,驻守中原和黎阳仓有三万人,驻守河北涿郡有一万人,驻守辽东一万人,驻守敦煌郡一万人,驻守河东郡和河内郡有三万人,另外驻守都城太原还需要四万人,这样算下来,他们可调动的军队只剩下十万人,

    杨元庆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任何时候,战争对民众的影响都极大,尤其异族掠夺式的入侵,如果准备不充分,将会给大隋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历史上的隋末,突厥骑兵兵临太原城下,大肆抢掠河东,有兵临长安城下,洗劫整个关中,他们利用隋末中原各地无力抵抗的时机,一次次杀入中原,抢掠妇女和财物,生灵涂炭,使中原人口和财物损失极其惨重。

    杨元庆很清楚这一次和丰州大不一样,当时丰州近百万人口南迁灵武郡,有河口城做最后一道屏障,阻拦住了突厥大军南侵,使丰州的损失并不大,而且军队依凭坚固城池的防御,可以和数十万突厥军对抗。

    而这一次河东人口密集,突厥军杀入河东后,几乎无险可守,如果真被突厥军队杀入河东,必将造成惨重的损失,更重要是突厥军不会再打攻城战,使隋军没有了丰州时的优势。

    而且此时突厥的弓箭战力已经不亚于隋军,隋军除了盔甲还有优势外,其他方面的优势已不大了。

    一旁,裴敏秋默默地给丈夫收拾着箱子,明天杨元庆将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了,她心中十分担忧,她能感觉到杨元庆内心的沉重,就算当年突厥大举进攻丰州,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心事重重。

    “元庆,这次的情况很不妙吗?”裴敏秋终于忍不住问道。

    杨元庆看了妻子一眼,见妻子满脸担忧,便慢慢躺在靠背上,放松了身体,尽量轻松地笑了笑,“也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时间太短,而家业又太大,我一时忙不过来,所以觉得有点力不重新,突厥人没什么大不了。”

    裴敏秋想起一事,连忙道:“阿思朵让我转告你,恳求你尽量拯救乌图部,不要抛弃他们。”

    杨元庆摇摇头,“只能说尽量,这次隋军不会去草原和突厥军决战,如果乌图部能及时南下,那么或许还能保护他们,可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南撤,我也没有办法了。”

    裴敏秋叹了口气,她能理解丈夫心中的无奈……()

第九十章 大战悄至() 
次日一早,八万大军整齐地列队在晋阳宫北面的旷野里,八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骑兵,每个士兵都牵着一匹战马,盔明甲亮,长矛锐利,士气十分高昂,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期盼。

    在晋阳宫前,头戴金盔、身着铠甲的杨元庆正在和七名相国一一告别,在相国队伍中,杜如晦此刻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大隋民众的安全,只要民众平安无事,那么一切财富都还可以重新创造。

    他慢慢走到杨元庆面前,低声道:“殿下,我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我觉得应该让马邑、雁门、定襄和楼烦四郡的民众自发地逃离危险区,应该让他们南下逃难,这样才尽可能少的降低损失,就像当年丰州民众南撤灵武郡一样。”

    旁边崔君素接口道:“可是这四郡有近百万人,如果形成巨大的逃亡潮,会给南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估计更多是人是逃往太原。”

    “逃入太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仓库里有二十万顶帐篷,完全可以用来安置灾民,还有五十万石粮食,再加上他们逃亡很多人都带有粮食,我觉得对太原而言,无非是城池变得拥挤,但这样却能保住更多人性命,现在人口可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杜如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杨元庆的共鸣,其实他也是想着保护人口。所以才下令各地官府组织乡民进城,但他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县城的防御。

    当年突厥在雁门县包围先帝杨广时,连下四十余城,那些小县城能挡得住几十万突厥军铁蹄吗?何况绝大多数小县城还无兵把守。

    他也知道突厥军队也并不是真的没有攻城能力,当年在丰州,突厥的排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一旦突厥人攻下一座县城。满城人都会遭到屠杀和掠夺,决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杜如晦的建议非常好。应该把危险告之民众,让他们自己选择逃亡。

    “杜相国的建议我采纳了,我会让军队鼓动北方四郡的民众南逃。也希望太原能做好接纳准备,还有晋阳宫,估计也挡不住突厥骑兵的攻击,也要事先撤离,太后和圣上可以撤到我的府上。”

    “殿下请放心,政事堂已经在制定撤离计划。”

    杨元庆交代完,这时秦琼快步走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殿下!”

    秦琼这次被赋予重任,他将率四万军拱卫太原的安全。他的沉着稳健作风更让杨元庆放心。

    杨元庆也拱手回一礼,对秦琼肃然道:“我对你只有一句话,你要谨记,哪怕你杀死十万突厥,所立下的功劳也比不上不让突厥进城一步。”

    秦琼躬身答道:“卑职记住了。绝不让突厥军队进城一步,也绝不贪功出城。”

    杨元庆微微一笑,“都城的安危,乃至我大隋的安危就系在秦将军身上了。”

    秦琼默默点头,他感到自己肩头压力极大。

    这时,有侍卫高喊一声:“陛下驾到!”

    两边大臣纷纷让开。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架乘舆快步走来,乘舆上坐着的,正是小皇帝杨侑,今天萧太后身体不适,便他来为杨元庆送行。

    尽管他只是大隋的名义上皇帝,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在这次事关大隋国运的抗突战争上,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隋军北征的支持。

    按理,作为皇帝,杨侑应该坐辇,辇也是一种大型乘舆,不同的是,舆只由数人抬扛,而辇则需要数百人抬扛,这明显不太现实,也和一贯低调的杨侑风格不符,杨侑便以厉行节约为借口,坚决不肯乘辇,只像大臣一样,乘坐一架亭式坐舆。

    杨侑的到来,使大臣们纷纷躬身行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单膝跪下,高高抱拳施礼,“征北元帅杨元庆参见吾皇陛下!”

    在这里,杨元庆没有用楚王的名爵,也没有用尚书令的官职,更没有摆出摄政王的地位,而是用军队元帅的身份,向杨侑行军礼,这既表示对杨侑的尊重,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低姿态。

    此时他就像汉末的曹操,已经成为大隋的实际掌控者,但他还是需要作出一点姿态,表示他维护君臣秩序,维护正统,给大臣竖立一个典范,不过对于大臣们的君臣秩序,不是杨侑,而是他杨元庆。

    杨侑连忙走下乘舆扶起杨元庆,“楚王不必行此大礼,朕难以接受,快快请起!”

    杨元庆站起身笑道:“臣今天要出征北抗突厥,请殿下放心,一定会击败突厥,保护大隋无恙。”

    “朕也是这样希望。”

    这时,一名杨元庆的亲卫托着铜盘上前,铜盘中放着一樽酒,杨侑端起酒樽,双手递给了杨元庆,“这一樽酒敬给楚王,愿楚王旗开得胜,驱逐胡突!”

    “谢陛下!”

    杨元庆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随即将酒醉高高举起,引来四周百名大臣的一片鼓掌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