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原城南,一队隋军护卫着十几名从唐朝来的使者渐渐抵达了太原城,为首之人约四十岁,身材高大,长得浓眉细目1一只大鼻子如茄子一般挂在脸上,此人便是李渊从弟李神通,官拜淮安王、右朗卫大将军。
李神通是从蒲津关进入河东,他的五百名士兵没有能入境,而是改为隋军护送他一路北上前来太原。
这次李神通肩负着和隋朝和解的重任,他心情有些紧张,自从北隋和唐朝爆发太原战役以来,唐朝一直便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得关陇各界普遍对朝廷不满,尤其帐关事件导致弘农惨败,也引起了关陇贵族对李氏家族的不满。
李神通很清楚他兄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也赞同建成的建议,先同北隋和解,然后再想办法在别的方面有所建树,逐渐恢复公众对朝廷的信心。
走到城门处,只见城门旁等候着一名官员,他立刻催马迎了上来,躬身施礼道:“尊驾可是唐朝使者?”
“在下李神通,正是唐使。”
“下官是内史舍人韦纶,奉紫微阁之令在此等候唐使,殿下一路辛苦了。”
李神通见他不过二十余岁的样子,颇为知书达理,应对从容,不由对他有几分好感,便回礼笑道:“多谢!”
就在这时,李计通忽然听见城内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不时传来一阵阵呼喊,颇为热闹,他不由一怔,城里出了什么事?
韦纶微微笑道:“今天正好是新科进士游街夸官,所以城内很热闹。”
李神通恍然,心中有些好奇,便笑道:“能否进城一观?”
“当然可以,殿下潜!”
李神通一行人进了太原城,只见晋阳大街上人山人海,足有数十万人聚集在大街两边,人群拥挤,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见边际,骑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维持着秩序。
整个太原内仿佛过节一般,敲锣打鼓,喷呐声声,这时只见一队年轻的士子们从街头出现了,他们约两百人,披红挂彩,身着朱红色锦袍,头裁双翅纱帽,胸前挂一朵簇锦大红花,每个人都红光满面,喜悦之情溢于颜表。
在他们前面是五百名骑兵开道,紧接着是鼓乐队,最后才是二百名骑马的进士,为防止马惊,每匹马前配一名马夫牵马,进士们鱼贯走来,引来两边民众一片片欢呼声,进士们兴奋得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种荣耀令他们毕生难忘。
李神通骑马在人群外缓缓而行,他心中感概万分,唐朝还在为要不要举行科举而激烈争论时,北隋已经付诸实现,用荣耀和尊重笼络着读书人的心。
在长安,他临走前朝野上下讨论得最多的是太原士子的大游行,很多人的语气里都有一种幸灾乐祸,仿佛太原的科举遭遇了重挫,但实际上,北隋人早已忘记了游行带来的不快,现在只有读书人的荣耀和自豪,李神通心巾涌起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唐朝已经落后了,北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它的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李神通想到自己一路北上看到民众安居乐业,看见官府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看到那么多青壮男子在田地里劳作,而不是披甲当兵,这就是北隋的精兵富民方略的实施,他们将大量的青壮用于生产而不是战争,这样就保证了北隋能应付长期战争的消耗。
一行人穿过了太原城,从北城出门,向晋阳宫而去,道路两边一样挤满了围观等待的人群,官道上铺着了红色毡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晋阳宫,李神通从城内出来时,两边的民众以为是进士们出来,引来一片欢呼,使李神通神情十分尴尬,他不好意思再走铺着毡毯的官道,而是绕坚持小路前往晋阳宫。
两边民众是在欢迎新科进士,如果知道他是唐朝使者,迎接他的或许就是臭鸡蛋和石块,这一点,李神通有自知之明。
李神通来到了晋阳宫大门前,苏威和裴矩两位老臣已经在这里等候他多时了,李神通认识苏威,也认识裴矩,这都是当年隋朝的宰相,尤其苏威,更是大隋开国元老,这两个重量人物的迎接使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
李神通再没有了淮安王的清高,他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躬身,“李神通参见两位老相国。”
苏威眯着眼笑道:“王爷是北隋贵客,我们一路多有怠慢,请多多见谅!”
“我一路很顺利,隋军护卫得很好,老相国言重了。”
旁边裴矩也笑道:“本来应该让王爷休息几天,但我们估计王爷心里也很急,就先简单谈谈吧!”
“正是,我也想先和北隋朝廷谈一谈,休息不急。”
“那就请吧!”
“两位老相国潜!”
李神通跟着苏威和裴矩进了晋阳宫,一路来到了紫微阁,他打量一眼这座高达十丈的巨大宫阁,他记得这里原来叫栖凤阁,现在改名为紫微阁,这里就是北隋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杨元庆也在这里面处理朝务,不知他会不会见自己?
李神通心情忐怎走进了紫微阁,迎接他的却是杜如晦和崔君素,苏威和裴矩二人却没有跟来,他心中有些奇怪,杜如晦笑道:“很抱歉,今天正要是进士入仕的日子,有很隆重的仪式,苏、裴两位老相国将主持仪式,王相国任训导官,所以只能是我和崔相国与殿下面谈。”
旁边崔君素又道:“杨总管这两天正忙军务和科举之事,明后天会专门接见殿下!”
李神通心中明白,杨元庆实际上是让杜如晦等人和自己初谈,有所进展后他再出面,这也是正常的做法,他一点也不奇怪。
“那就麻烦杜相国和崔相国了。”
李神通被请进了议事房,这里是紫微阁的最高处,从窗户可以清晰地看见太原北城门,只见二百名进士已从城内出来了,渐渐抵达了晋阳宫,宫门前铺上了地毯和高台,苏威和裴矩带着百余名官员在等候,李神通忽然看见了站在高台上的杨元庆,杜如晦笑了笑,解释道:“今天是由总管授进士帽,前三名还要留画像在文学馆,然后举行大宴,圣上还会接见他们,礼仪很繁琐,明天休息一天,后来在吏部入职授官。”
这时,杨师道、魏征和张述三人也走进了议事堂,杨师道出任纳言,如果没有入相,但已是极为重要的人物,魏征是负责议事记录,张述则作为会谈监督,这是一次很正式的会谈。
李神通坐了下来,有从事将窗户都关上,随即退了下去,议事堂内变得很安静。
杜如晦站起身肃然道:“唐朝帝尊事先送来的信件我们都已经看过,信中提出结束敌视,两国和解相待,对此,北隋的态度也很明确,我们欢迎这样的和解,但有很多细节需要落实,所以双方坐下要慢慢谈,希望能在年底前达成一个完整的和解方案。”
一个时辰后,杜如晦出现在杨元庆的官房内,此时,新科进士们的入仕庆典已经结束,二百名进士前去文昌殿参加为他们举行的酒宴,杨元庆则回到了自己的官房。
相对于进士们的典礼,他其实更重视李神通的这次秘密访问,就在昨天下午,他接到了李渊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表达了希望两个朝廷和解的愿望。
杨元庆也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心里明白,北隋吞不掉唐朝,唐朝也灭不了北隋,与其两者这样无休止地耗下去,还不如暂时停战,各自去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杨元庆需要东进河北,李渊也需要彻底剿灭西秦国,稳固后方。
两个朝廷都有各自迫切的任务,这便使得他们之间的和解成为可能,当然,想真正和解还有很多细节要落实,比如北隋进攻河北时,幽州怎么办?罗艺已经投降了唐朝,被封为北平王,北隋必然会进攻幽州,那么和解协议又怎么办?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谈判来解决,唐朝必须让步,所以杨元庆让杜如晦为谈判官,全权负责和李神通之间的谈判,尽量把谈判的时间拉长,最好拉长到年底。
“总管,这次李神通的出使并没有通过他们朝廷,只是李渊的个人想法,派他来试探双方和解的可能性,以及要付出的代价。”
“你和他说到了幽州之事吗?”杨元庆问道。
“说到了,按照总管的要求,坦率地说到了幽州的问题,希望唐朝放弃幽州。”
“那李神通怎么说?”
“他说需要回去栗报圣上,他不能做主。”
“那他们又提出什么要求?”杨元庆又问。
杜如晦躬身道:“唐朝希望我们放弃对西秦国的支持。”
如果唐朝肯放弃对罗艺的支持,换取他放弃对西秦国的支持,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需要一种正式的会谈,不是所谓的密使。
杨元庆背着乎走了几步,又对杜如晦道:“你可以告诉李神通,我希望是两个朝廷之间的正式会谈,这样达成的和解协议更有约束力,而不是李渊的个人意思,另外,你要明白我让你拖延谈判时间的真正原因。”
杜如晦没有回答,等待着杨元庆的解释,杨元庆走到北窗前,凝视着西北方向,半响,他淡淡道:“苏定方和沈春已经率军去西北了,我希望在和解协议签署前拿下敦煌郡和伊吾郡。”
……:……!。
。。。
第四十九章 敦煌风动()
如果把河西走廊比作是维系中原和西域的一根皮带,哪么敦煌郡就是这根皮带上的铁扣,或者说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咽喉,在整个西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敦煌郡同时也是一个很奇特的地域,当其他西域各郡都被鲜卑、被柔然、被突厥等草原铁骑席卷而逐渐胡化之时,敦煌郡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汉文化,就仿佛茫茫沙漠中的一块绿洲。
此时的敦煌郡依然被大凉国的残余势力控制着,李轨的族弟李兆锦一直被任命为大凉国的沙州都督,在大凉国灭亡后,李兆锦已经决定投降唐朝,但这时传来李轨在长安被杀的消息,李兆锦便改变主意,自立为敦煌王,他向唐朝提出了投降的条件,他愿意臣服唐朝,但他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唐廷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之中,此时唐朝正全力以赴剿灭西秦国,这便使敦煌郡暂时变得沉寂起来
十一月的敦煌寒风呼啸,沙尘漫漫,严酷的寒冷使地面上没有了生机,仿佛石头都要冻裂了,敦煌进入了严冬,昔日商贸繁忙的丝绸之路也变得冷清,再也看不到商队踪影,商人们都回家休息了,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可就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却隐隐传来了驼铃悦耳的叮当声,昏暗的天空下,果然有一队骆驼冒着寒风和沙尘在艰难地向敦煌城方向跋涉,在苍茫的大地上显得格外地生机勃勃。
“李将军,离敦煌城还有多远?我快坚持不住了。”风沙中,一名伙计模样的年轻人趴在骆驼上,扯开嗓子大声叫喊。
李校尉便是他们的首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身材魁梧,长着一张轮廓分明的脸庞,粗浓如刷子般的眉毛下,目光明亮而锐利透露着坚忍不拔的男人毅力。
他叫李沙陀,是李靖兄长李端的次子,一直跟随叔父李靖多年,从一名士卒一步步累功升为斥候度击郎将这次跟随苏定方出征敦煌,他奉命前来联系敦煌的亲隋派,也就是杨囘元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