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
经过半天的休整,第二日中午过后杨锐才再次令部众士卒拔营,向范县方向而去。
由寿良城前往范县是要西渡济水的,河面之上的威胁孙宝等水卒早已经拔除干净,并准备好了为数不少的渡船之类。
再加上残月盟的水面力量也加入到了杨锐一方,帮助寻找船只以及运输人员,因此虽然有济水相隔,杨锐15万大军横渡济水也只不过用了一日时间而已。
接下来杨锐兵至范县城下围定之后,并没有任何停歇便对范县发起了进攻。
有过一次攻城器械的使用经验,杨锐已经心中有底。而且经历寿良城一战,郭嘉也知晓了张宁在攻城战中的巨大作用,同样赞成第一时间攻城。(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一章 势如破竹()
范县虽然是一座大型城池,此前攻击寿良城的方法仍然能够平移、挪用,只不过相比之下又要麻烦一些罢了,杨锐部众大概花费了两个时辰时间才大致控制下范县县城。
过程中杨锐获取了10余万点剧情积分值和功勋值,以及范县库房之内存留的少量粮食以及金币等各类物品。
同时杨锐一方也折损了一些士卒,并损伤了数驾冲车,其中一驾损毁较为严重,几乎都不能使用了,不过与攻城所得相比也不亏,折损的士卒使用积分值复活过来便是。
杨锐注意到,除去攻取范县所获得的积分值和功勋值外,就在此前不久这两项数值又猛增了几下,应该是另一路高顺、张辽、武安国所带兵马又采取行动了!
现今杨锐手头的通讯手段实在是太单调了,自从收到一次高顺那一路兵马的消息之后,至今还没有第二次消息传来。
这让杨锐想起了当初张让、何进等人所使用的信鸽,若是有信鸽在手的情况下,传递消息就要方便许多了。此时杨锐只有多派传讯士卒,往来于各处,以尽快获知最新消息了。
不过杨锐还是暗自记下了信鸽的事情,准备下次见到张让的时候就跟他索取信鸽或者相关的培训方法。
“报!冀州刺史韩馥回复,言本应响应州牧大人共同出兵濮阳,然而冀州局势动荡,公孙瓒与袁绍争抢激烈,大将麴义又叛逃渤海袁绍而去。韩馥刺史手头兵力着实有限。故而不敢妄动。特意向州牧大人致歉。
不过韩馥刺史也承诺,将加强黎安、内黄、繁阳、阴安四座县城的防御,以切断刘岱北去之路。。。 。。。”
攻城结束,杨锐安抚过范县npc百姓之后,恰好河北韩馥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传讯士卒回话后又将一封韩馥亲书的信件交到了杨锐的手中。
当时杨锐是邀请过其共同出兵的,不过也并未抱多大希望,因为韩馥能够控制的兵马数量实在有限,能够维持住冀州的局面已是不易。杨锐当初邀请他也是为了壮壮声势而已。
而且,杨锐不曾想这会儿麴义又叛离了韩馥,投袁绍而去了,那韩馥就更没有多余的力量出兵了,这在其亲笔信中说得十分明白,并向杨锐再三致歉。
麴义也算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强力武将了,甚至在袁绍、公孙瓒对决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专属特殊兵种——先登死士在前世就在游戏论坛中暴露过,应该比玩家手中通过技能书升级的先登勇士士卒还要强劲!
这会儿麴义叛离韩馥投奔袁绍,算算也正是时候。看来袁绍此前虽然被杨锐削弱了不少,但是其与公孙瓒一战的结果还很难说。
“汝且再走一趟冀州。传吾意图,劝慰韩馥刺史切勿因麴义之事过多担心,若是冀州有事,青州必然不会袖手旁观便是。
再者,冀州虽不必真地出兵,却是可令黎安、内黄、繁阳、阴安四县弄出一些出兵的信息、动作来,以此制造声势,压迫东郡,起到搅扰刘岱视听的作用。。。 。。。”
杨锐向传讯士卒交代一番,还令其前往冀州韩馥处传递信息,复又整备士卒、器械,与张宁、郭嘉商量下一步进兵的方向。
范县拿下来之后,杨锐这一路兵马也已经开始深入东郡腹地,向西北、正西、西南三个方向都可以进军。
兵发西北则可直指东阿县、东武阳,与高顺、张辽、武安国一路兵马汇合,虽然十分稳当,但却是有些绕路了,距离刘岱所在濮阳的老窝将越来越远。
直接向西进兵观县、顿丘县,倒是在逐步进逼濮阳城,还可以与高顺、张辽、武安国一路兵马形成包抄之势,只是如此一来便违背了多路威慑刘岱的初衷。
杨锐几人商量一番之后,准备出兵西南方向,兵进黎县,再经定陶郡国境内鄄城古今进逼濮阳城。如此一来,进攻线路距离较近,而且仍旧保持着多路威慑的局面,刘岱应付起来也必将捉襟见肘!
不过稳妥起见,杨锐还是决定等待一日,等待一下高顺、张辽、武安国方向的消息,再做下一步的行动,同时也让士卒休息一日,恢复一下战力。
正好士卒休整的一日时间内,乔瑁和丁原两个方向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乔瑁自得杨锐约定之后,便积极整顿兵马,并于三日前出昌邑境内,跨过汶水支流——汜水,直接将定陶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定陶城是刘岱控制地盘最东端的郡城,是一座特级城池级别的郡城,因此其内虽然只有不到20000名守卒,但是乔瑁出兵8万余士卒,围城几日都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杨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多意外,乔瑁复仇心切,能够凑出来8万士卒已经是十分不易,士卒的战力恐怕也难保证有多高!
而且定陶城的防御实在是过高了,即使换做杨锐这路兵马来攻,想来也必定要费不少手脚,不折损一部分士卒都不行。
并不是所有郡治城池都有如此高的防御,杨锐所见郡国治所城池当中,也只有定陶城是一座特级城池,另外当初黄巾起义剧情之时的巨鹿城也是一座特级城池,只不过不属于郡城。
其他诸如平原城一类,大多数只是高级城池而已,相比普通县城的防御也高不到哪里去,定陶城在这方面也算是特例了。
对此情况,杨锐只是让传讯士卒好言劝慰乔瑁,并将己方两路兵马推进的情况传递了过去,使其不至于着急,杨锐甚至建议其可以围而不攻,只需分散刘岱的兵力即可,到时濮阳城一下,定陶城便也不攻自破了。
丁原一路的情况就要轻松得多了,他此时也已经组织起了6万兵马,并于两日前兵出泰山郡,一路跟在杨锐部众的身后,维持所下城池的安定即可。
杨锐最早取下的富阳城已经被丁原兵马接管过去,传讯士卒前来之时,丁原也已经帅军即将入驻无盐城,因此杨锐也没有好担心的,只是令传讯士卒回归,督促丁原尽快驻兵范县县城,以共同威慑刘岱而已。
一日时间很快过去,等到第二日清早杨锐整兵准备开拔一阵之后,传讯士卒才快马赶上杨锐部众,将高顺、张辽、武安国那路兵马的消息报了上来。
好在消息来得虽迟,却都是捷报,高顺、张辽、武安国三人已经再次拿下了清县、发平、东阿三座城池,而且都未曾花费多大力气,折损士卒相比此前还要更少一些!
自从高顺三人收到杨锐的叮嘱之后,自然是更加谨慎行事,不过也没有就此束手束脚,尤其是在探马获知刘岱守军有后撤倾向之时,高顺三人更是果断决定继续推进,仍旧兵分三路很快拿下了清县、发平、东阿三座城池。
刘岱应该也感受到压力了,原本有着袁绍钳制,他在临近平原郡一带就没有屯驻多少防御兵马,此时濮阳收到几乎来自四面八方进兵的消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龟缩回防,首先便回撤了一部分东郡北部几县的兵马。
在刘岱看来,东郡北部一带本来就很难保得住,再浪费防守力量就有些不合算了,还不如趁早将兵力拉回濮阳附近坚守,于是北部几县超过一半的高阶士卒都被刘岱撤出,各个县城防守的兵力几乎没有超过两三千人的,还都是阶位较低的士卒。
如此一来,高顺、张辽、武安国攻城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而且分配给这一侧的攻城器械也都已经到位,高顺三人攻城拔寨也就不在话下。
而且撤退的刘岱兵力显然低估了高顺等人的反应速度,他们并没有想到,在其刚刚出城回撤的时候就被探马发现了,更不会想到几座城池会丢的如此之快。
高顺、张辽、武安国一路可是有2500余名5阶骑兵士卒的,最一开始三人分兵推进的时候,高顺便集合了所有的骑兵跟在自己身后,做好了追击刘岱后撤兵力的准备,清县县城的拿下就是捎带而为之而已,高顺原本的打算是围而不攻,带骑兵先行追击一阵刘岱主力兵马再回来攻城不迟。
不过高顺到达清县县城附近,仅仅是前军试探性攻击一阵,却不想局面是一触即溃,清县守卒只是象征性地抵挡了几下,便选择束手就擒了,整个过程只不过两刻钟时间而已。
这也要归结于杨锐此次进攻刘岱不杀俘虏的原因,高顺三人这路兵马同样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消息早已经传开。而且原本被刘岱留下守城的士卒心中就有怨意,同样是个不小的原因。
这也为高顺统帅5阶骑兵追击此前撤退的士卒创造了条件,这些士卒合兵之后达到了近万人的规模,本来要退向阳平县城稍作整顿尔后继续后撤的,不过刚走了一半的路程就被高顺骑兵追上了!
旷野之上步卒遭遇骑兵的追袭,情势无疑十分被动。(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二章 逼近濮阳()
从清县、发平、东阿撤退的刘岱部众数量虽然近万人,其中全部都是4阶以上士卒,甚至还有近一成的5阶步卒,远程弓箭手的数量也有数百,总数量也是高顺士卒数量的四倍之多。
然而这样的一支力量,在面对骑兵的时候仍旧是被动的,特别是在清县以南的平阔之地,刘岱部众的近万名士卒在高顺统帅的2500余名骑兵身上吃了大亏。
原本骑兵的战力就要比普通士卒高出大半阶位,5阶骑兵已经接近普通士卒6阶的实力,而刘岱后撤的部众却几乎全部都是普通步卒。
再加上高顺一级辅助绝技——“陷阵”的加持,骑兵士卒的攻击、防御同时增加100%,对付起退回的万名刘岱士卒犹如砍瓜切菜一般毫无难度。
高顺率众骑兵出现之后,便如利刃一般切入到了刘岱部众当中,一阵冲杀便将对方彻底击溃了!
经过小半个时辰的四处冲杀,高顺这一追击战成为了杨锐与刘岱开展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战,最终杀灭刘岱部众数量几乎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
一战下来,高顺率众共获取4阶技能书超过2000份,5阶技能书100余份之多,其他诸如金币等各类物资收获也不在少数。。。 。。。
杨锐得知高顺、张辽、武安国三人的战绩之后,自是放心下来,使传讯士卒传达了一些勉励的话语,之后便挥军向着黎县县城方向全力而去。
两日之后,杨锐率众轻取黎县县城。杀敌2000余名。俘获士卒2000余名。获得各阶士卒升阶技能书600余份,其中远程弓箭手技能书100余份,其余还有金币10000余,装备等各类物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