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宠妃-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刻后殿内人都告退了。玉照宫的宫人们受命将门窗关了,初雪几个心腹又守在门外边。寝殿内林媛歇在榻上,面前只剩赵昭仪、韦氏两个,还有几位孔武的心腹内监。

    赵昭仪指着被压在地上的韦氏道:“娘娘,如今皇后在山庄里,臣妾是协理人,是该当这个差的。不过按着规矩,赐死皇妃都是在冷宫里,您看……”

    “不必了。”林媛轻声吩咐:“昭仪,将她留在玉照宫,我有用处。你先命人去韦氏府中,那里有右丞相的人守着。你给右丞相传我的吩咐,让他拦住行刑的官差,趁乱留下欣荣帝姬的性命。”

    赵昭仪点头称是,亦告退了。

    下首韦宓庄咬牙切齿道:“好啊,淑妃!你和赵昭仪两个勾结朝臣!”

    “勾结?”林媛不屑道:“赵昭仪的女儿,长宁殿下是右丞相家里的准儿媳。赵昭仪派人去给右丞相传话,难道有什么不妥么?倒是韦氏,你方才也听到了,本宫已经下令救下你母亲。”

    韦宓庄的脸上并没有喜色。相反,她开始恐惧起来。

    “将寒毒的解药给我,你母亲就能活。”林媛淡淡道:“你应该知道,我今日杀你是为了什么!”

    韦宓庄陡然高声笑起来。从前娴雅静谧的面容如今被鲜血染就,她猖狂大笑,望之十分狰狞:“林媛,你以为我会说么!我已经死到临头,自然要拉你陪葬!哈哈,咱们一块儿去死吧……”

    林媛眸中勃然大怒,手指紧扣在象牙床沿上。她瞥一眼侍立的几位内监:“去拿家什吧。”

    ***

    乾武十三年六月十二日,静妃韦氏以“女德有亏”见罪,赐死与宫中。韦妃宗族受牵连处斩。

    同一日,玉照宫病危的淑妃渐有痊愈之象。淑妃福禄深厚,十日之后,她竟真的身体复原,慢慢重现了健康。皇帝十分惊喜,命令明觉寺的高僧们进宫做法事,为淑妃祈福。

    林媛受寒毒侵体已久,得了解药后终于救回命来,孱弱的身子却是需要调养的。她在宫中静卧了三个月,期间服下大量补身的汤药,又按着皇帝的意思将玉照宫上下贴满佛印、符节,日日焚香祷告。

    终于在乾武十三年的九月深秋时,她盛装列席在重阳节上,坐与皇后对面的最高位,姣好面孔容光焕发,身姿袅娜窈窕,惹来旁人无限的艳羡。

    三月之前,她为了威逼韦氏交出解药,将韦氏的十个手指头都用钳子拧断了,又抽了她的肋骨,将玉照宫的寝殿折腾的满地是血。可惜韦氏死活不肯说,她没法子,最后给她送上了欣荣帝姬的十个手指头,这才逼得她开了口。

    自然最后欣荣帝姬亦被她处死。右丞相是趁乱将早已预备好的替身送去了刑场,暗中扣住了欣荣,然而窝藏犯人毕竟是死罪,他们不敢涉险,就将欣荣毒死后焚尸。

    经历生死浩劫,林媛觉得自己简直是再次穿越了一回。她从容微笑,起身给皇帝、皇后奉酒,俯瞰座下众妃,心中则是五味杂陈。

    “淑妃病愈后美艳如常,本宫甚是欣慰。”皇后挑眉道:“愿你日后能更加用心地服侍皇上,辅佐东宫。”

    上官璃发髻上戴着紫金冠,那个原本十分俗气,却独独她能佩戴出绝世风华的首饰。林媛望住她,笑着低头道:“臣妾谨遵皇后娘娘的教诲。”

    拓跋弘已然有了醉意。他伸手同时揽住一后一妃,笑道:“璃璃,媛儿,朕有你们两位在侧,实在是有福。咱们今日去明台听戏,如何?重阳佳节,尽可以大肆欢饮。”

    ***

    林媛病愈后复了宠,虽因着太子之事皇帝与她们母子有了隔阂,但因怜惜她是从鬼门关挣扎出来的,倒也不曾冷落。

    随后她复了协理六宫大权。

    皇后的恩宠却越发盛势。

    几月之后,在乾武十四年的春节中,前线连封捷报中夹杂了一封不太好的消息,是镇北统帅,上官将军因在苦寒之地呆的久了,犯了风湿病。如今他因病不能再上战场,只好迁居至边关重镇凉城的府邸中静养,由陈秀将军领兵,他不过是坐与幕后随时听着战报,做些指挥罢了。

    拓跋弘看了忧心忡忡。他一面越加隆宠上官皇后、给皇后的几个堂兄加官进爵,又做主封了皇后的妹妹、贤禹王妃的嫡子为王府世子。另一面,他慌忙举行武举科考,在年轻将领中擢拔可用的人才充盈前线。

    如此又是数月过去。上官璃在乾武十四年的五月份再度有孕,六月份时因她年纪不轻,又曾生育双生子亏了身子,这一胎没能保住。皇帝为了安慰她,下旨将元荣帝姬养在她宫中。

    因着皇后父亲的抱病,拓跋弘在忧心前线战况的同时,对上官氏族亦是松了一口气。上官氏族只要没有能战善战的武将,就不会是大威胁。这一轻松,他对待皇后的心境越发与从前不同了,他宿在长信宫中的日子最多,甚至会在清晨早起后亲手为上官璃画眉。

    随后,他索性将凉城的上官越抽调回京城,又遣了两位督军顶替上官越的统帅之位。一个不能亲临战场的统帅实则是没什么价值的,如此上官一族越发令皇帝放心。

    虽然失掉了北疆的兵马,然而如今的上官一族已是顶天的大族了。从上官璃成为皇后,历经四年,上官氏族积攒势力,朝中多有拥戴者,和当年左丞相门生遍天下的盛况如出一辙。

第十八章 战局() 
上官璃深受皇恩,日子也越发快活。林媛与赵昭仪仍然握有宫权,皇帝并没有放权给皇后的意思,不过就算没有足够的权势,上官璃这皇后做得已是羡煞天下人,百年之后史书工笔,亦有乾武朝帝后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浓墨重彩。

    后宫中唯皇后与淑妃最为得势,这二位一个是正宫,一个是东宫之母,就算已晋位珍妃的云丹也不能夺了风头。因着这两座大山威压,嫔妃们中的纷争少了许多,就算有,也都是低位妃子争风吃醋罢了。

    上官璃不再针对林媛了。她似乎喜欢上了安逸而甜美的生活,日日腻在皇帝身旁做娇妻,贪图着眼前的享受。没有烦恼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快。

    林媛在这样的安稳中并不心安,她不知皇后心中打得什么谱。她的儿子已经成为东宫了,难道皇后就不会觉得焦虑么?难道她会甘心看着拓跋弘百年之后,天下被林媛母子收入囊中?

    不过倒不是全然无事。太子年岁渐长,文武都显出出色来,他的五哥哥吴王不落人后,面上不敢与东宫争锋,私下却埋头苦读。林媛看在眼里心中震颤,却苦于吴王行事谨慎、面上恭敬,一点错漏都抓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卧薪尝胆一般地努力下去。

    时光如绸,太后在乾武十五年的冬日病重,皇帝听从御医所言,准备将母亲挪去环秀山庄养病。

    彼时恰逢长宁出嫁,太后为了她在宫中多留了一个月,呆到了乾武十六年的元月才离宫的。长宁的婚事堪称十里红妆,拓跋弘爱女心切,破格加封她为长帝姬,食邑两千户。她的生母,在半年前受封庄妃的赵氏,因着女儿的喜事受皇帝加恩,抚养了张氏所出的七皇子。

    因着庄妃与淑妃交好,七皇子记在庄妃名下后,东宫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了。而七皇子竟在同一日改名为“珝”,同“翊”,意为辅佐。

    北疆战场中,拓跋弘的担忧在不久之后变成了现实。老将上官越因病回京后,新上任的年轻统领开始显露出弊端来。

    乾武十六年一整年中,前线捷报如常。然而匈奴重镇、北疆险关靖边城久攻不下,致使秦军战线推进速度缓慢。

    乾武十七年八月初一,在旧夏都城西平府第四次易主时,为了争夺它,蒙古国撕毁了与秦国的盟约。两国战乱终起。

    蒙古的毁约使得秦国措手不及。原本两国只是在争抢夏国国土时会有所争端,面对匈奴人却是联合一致。然而这一次,撕毁盟约的消息还未曾传开时,蒙古人便在匈奴边境线上突袭秦军后方。秦军前有匈奴,后有偷袭。

    在绝对的逆境中,没有了战神上官越做统帅,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将领陈秀连同三十万大军,长眠在北疆厚重的风沙中。

    蒙古人早有准备,势如破竹,而秦军毫无防范。短短半年之内,燕蓟十六州失守。

    消息传入京城,病中的皇太后怒极攻心,吐血驾崩。

    太后仙去之时,帝后漏夜赶至环秀山庄,跪在太后病榻前。太后回光返照,指着皇帝道:“你太贪心……”

    前线惨败,太后薨逝,整个秦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乾武十八年五月初十,皇帝亲率重兵,北上征战。

    京城中太子监国,左右丞相摄政。

    后宫女眷再也没有了争斗的心情。人人关起门来过日子,没了皇帝无须争宠,这些女人们竟是一下子失去了支柱。不少嫔妃年纪轻轻便开始入住重华宫,日夜诵经焚香,不问世事。

    皇帝亲身涉险,外患如狼似虎,大秦国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上官皇后生平中第二次下中宫笺表,命令上官族中叔伯重新领兵,随圣驾出征,却遭全族以血书上奏,抗旨不遵。她的父亲,曾经的战神上官越跪地求她:

    “功高震主,皇后,您难道不懂得这一点么……秦国是中原霸主,乾武一朝前十年积蓄的强盛,足够承担任何战争的后果。就算这一次我们输了,至多是割地赔款,却不会亡国。我们仍然是朝中大族,地位利益并不受损。然而若是上官族再次参与了战争,在最危难的关头拯救了这个国,我们,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皇后盛怒中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秦国国玺,正是上古遗物和氏璧,在千年前的朝代中代代传了下来。上官璃砸玉玺,玉玺缺角,后以赤金弥补。【1】

    皇后有心无力,最终上官族中的将领们没能上战场。

    这一年,太子拓跋琪堪堪九岁。

    这是注定的多事之秋。乾武十八年十月,江南暴发贪污大案。以齐州九门提督为首的官吏私吞了江南富庶之地运送往西北前线的大批粮草、财资,涉案人数众多,史称“鸾仓案”。

    太子临危不乱,钦点贤禹王与冯清明两人为钦差,前往江南巡查。两月之后,钦差回京复命,将一众贪官尽数押送进京,在早朝之上向太子奉上厚厚一摞宗卷。太子首先下旨,派遣京城先锋军,将被私吞延误的粮草紧急押送上北疆,万事以前线为重。随后,他再次颁旨,将涉嫌贪赃的一百二十名大小官吏,全部抄家问斩。

    这其中,巨贪的、按律当处死的不过寥寥几人,剩下的,罪不至死。尤其大部分的官员,他们不过是跟着上司捞了点油水,所得甚少。而太子铁腕处置,将所有人一刀切,也不管谁该死谁不该死。

    在江南贪官被连根拔起的同时,太子处死大批官员引来朝臣反驳。许多臣子上书道:“国家内忧外患,太子又掀起血腥风雨,恐会造成更深重的内乱。”左丞相则劝诫他,问他当年提出的“仁义最重”,是否出尔反尔。

    太子坚持己见,回答道:“宽恕并非是仁义,杀戮也并非是不仁。”

    随后,太子颁下第三道旨意。从罪臣的府邸中抄出的巨额财物,平分三份,一份用于囤粮铸兵,应援北疆。两份充盈国库,全国减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