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中悍刀行-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整个家族。

    赵铸指了指妇人怀中的孩子,“要去找尉迟良辅评理,没问题,这小娃娃留下,回头把尸体往尉迟良辅跟前一丢,你们肯定不占理也占理了。”

    徐凤年出声道:“差不多就行了。”

    船尾顿时寂静无声。

    赵铸老老实实喝酒,林红猿也不作声,冯茂林也识时务,权衡利弊后,选择当下哑巴吃黄连,挣脱开好友的搀扶,踉跄退回船舱,依循祖传功法,运转气机,吐故纳新。

    徐凤年问道:“赵铸,你当年怎么成了乞儿?我记得那时候几位龙子龙孙虽然i子过得战战兢兢,可好歹衣食无忧。”

    赵铸把空荡荡的酒壶抛入湖中,揉了揉脸颊,笑眯眯道:“一言难尽呐。反正如今我几个弟弟私下肯定都会想,当年我这个大哥怎么就没饿死在丹铜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要一念起,既拗口又心酸。

    林红猿站在远处,如释重负,既然姓徐的跟世子殿下是旧识,关键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那是实打实的瓷实交情,不是什么虚与委蛇,那教不教姓徐的那招龙宫世代秘传的拓碑,就无关轻重,不用忧心以后被人抓住把柄。只是林红猿又有些悄然失落,看来这辈子都指望不上把姓徐的做gén髭了。

    徐凤年转头看着这个不在南疆好好作威作福的家伙,“你吃饱了撑着来给林红猿当扛舆仆役?”

    赵铸趴在栏杆上,懒洋洋道:“我没怎么在江湖上厮混过,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至于给林红猿打杂,就当学你的怜香惜玉了。我总不能大大咧咧四处招摇,说老子是赵铸,江湖好汉们,有本事你们来杀我啊来杀我啊。”

    徐凤年会心一笑,“这个我深有体会。”

    赵铸轻声道:“本来还想偷偷摸摸去一趟北凉的,想着去姑姑坟上,怎么都要上三炷香,我爹也答应了的,说捎上他那一份。不过看来是去不成了,你也知道西楚复国在即,我爹临时打算让我领着八千jing骑北上趁火打劫。你要是再晚来两天,咱们就要擦肩而过。”

    徐凤年自嘲道:“又要不太平了。我就不懂为什么曹长卿要复国。”

    赵铸举目远望,淡然道:“不奇怪啊,就像世人也都不懂咱们赵家如此刁难你们徐家,为什么徐叔叔还是不愿叛出离阳,直接投奔了北莽。”

    徐凤年笑道:“且不说投降北莽,三十万铁骑能带去几gén马,但是做人还是要有些底线的。”

    赵铸转身斜靠栏杆,问道:“小年,你知道我最佩服徐叔叔哪一点吗?”

    徐凤年把才喝了小半的酒壶递给赵铸,赵铸仰头灌了一大口,又丢给林红猿。

    徐凤年说道:“是他没有划江而治?”

    赵铸重重嗯了一声,感慨道:“我独自掌兵以后,经常跟纳兰先生推演战局,每次我都作为徐叔叔一方,采取划江称帝,无一例外皆是一败涂地收场,起先以为是我的计算不够缜密,可即便是去年,还是输。我才承认徐叔叔的铁骑不论如何战力甲天下,可输就输在那到底还只是一支孤军,孤士子,孤民心,孤正统。一旦称帝,还会孤军心,不称帝,寒了不少将士心,一旦称帝,一开始还不显眼,只要没了势如破竹的士气,很快就会颓势毕露,墙倒众人推,根本不用奢望去东山再起。纳兰先生曾经说过,一介草民想要坐上龙椅,只有等寒族真正习惯了掌权,因此少说也得再有三四百年的火候。徐叔叔生不逢时啊,否则现在我就是跟太子殿下聊天说话了。”

    徐凤年陷入沉思。

    赵铸冷不丁笑问道:“小年,你怎么成了没火气的泥菩萨了?北凉那地儿太冷的缘故?”

    徐凤年平静道:“当年徐骁拉起一支人马出辽东,没银子肯定不行,就去跟很多人借了银子,很多人觉得这钱借不得,肯定要打水漂,干脆闭门谢客,就只有冯家跟其余两家当时脸皮比较薄,熬不过徐骁的死缠烂打,加在一起施舍了六十几两银子。虽然徐骁成名以后,偷偷还了他们几次不小的人情,可仍然总是跟我念叨当初那几十两,说是比以后到手的什么黄金万两都还来得重。如果不是那点可怜的碎银,他当时差点就没有决心离开辽东。”

    赵铸点了点头,感叹道:“懂了。”

本月更新。() 


码字间隙聊几句() 
不给更新承诺自然也就不会有失信,很简单的道理。可两相权衡,要么是失约被喷,要么是让自己不得不去静下心来写东西,两相权衡,觉得还是逼着自己多码一些章节,更值得。

    首先解释一点,我以前写书是绝对没有断更请假通知一说的,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上次跟静官聊书,以及跟老猫打电话,聊着就都聊到了这一点,我这么个公认人品恶劣的写手,如今竟然跟别人唠唠叨叨起太监的要不得和稳定更新的重要xing,真是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如果你要说我这个废柴大牌,极品枭雄的时候不大牌?天神不大牌?二狗和癞蛤蟆不大牌?说实话,雪中恰恰是我最不大牌的一部作品,相比以前那些坑,承诺给的少,通知给的多,大章节也最多,读者互动也最多,咬牙坚持的次数无疑也是最多的。所以假如有老读者跟你秀优越感,抠着鼻屎屁颠屁颠跟你说当年如何如何,先别急着骂他们脑残粉,你要知道这些表面上水火不侵的哥们其实早已万箭穿心了,这是在咬牙强颜欢笑啊,而且当下许多新掉坑的人,也许迟早也会不幸成为其中一员,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我虽然是个作者,但一样是个读者,网文读者的年龄差不多是作者的两倍,所以我对盗贴一事,从来都是无所谓,因为我自己都看盗版,没资格指点什么,最多是借着二三四流都称得上的作者的身份,给真心喜欢的作品推荐一下,算是略作弥补。

    如果真要说大牌一次,那就是太过浮躁的读者,我一如既往的不喜欢,写极品的时候就是如此,那时候还经常跟读者在书评区对喷,一直喷到龙空还不罢休。只不过现在已经没这份毅力和心态了,一来是觉得没用,谁都说不服谁,二来是作者说到底还是靠作品证明自己。当然,这种浮躁,不是说断更时的喷人,而是对章节内容的一扫而过,雪中有许多章节里的絮叨,我自己都觉得烦,其实都是在解释一些给过暗示的东西,当你填坑时一些人浑然不觉,只觉得一头雾水,作者就只能很无奈的多此一举,甚至会牺牲一部分阅读惯xing。

    先前所谓的等更不耐烦换书换口味,特指那些看书想高cháo内容想入魔了的,这一小部分人,我理解,但不认同,就雪中而言,大小高cháo其实不少,而我自己喜欢的内容,一直很隐蔽,每当有人提及,就真是麻姑搔痒了,举个例子,洛阳并拢天地那一战,我自己以为的高cháo,根本就不在于洛阳的霸气,而是宋念卿的那一双布鞋,是那个一直在等夫君返家,从从红妆一直等到白首的老妪。

    我以前常说一个作者最大的负责,是写认真的文字。

    现在应该修改为写认真而且稳定的文字。可以暂时做得不好,但毕竟在这条路上坚持和努力。

    码字去。晚上章节写到神往已久的一段情节,从老掌教背着洪洗象雪夜上武当就想好了,李玉斧带回开窍稚童,这就像是一个圆,道教根祗,一脉相承,香火不绝。

九十四章 武当桃符() 
江南多丘陵,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余家村不到百户,一栋栋简陋黄泥房子都建在山腰上,背后是山,面对还是山,河流在山脚潺潺流过,余家村又被夹在两个村庄之间,余家村一直不出人才,举人秀才老爷都没出过一个,更别提威风八面的官老爷了,一直被其余两个村子欺负得厉害,每逢夏季稻田抢水,少不了受气,只敢三更半夜去偷偷刨开邻村村人用作截水的小坝头,灌入自家田地。这边有舞竹马的乡俗,余家村寒酸到骑竹马讨钱的都不乐意进入村子,每次村子里孩子都只能眼巴巴跟在后头,冒着被欺负的风险去邻村看热闹。余家村少有不姓余的,因为汉子娶媳妇,只能在自己村子里寻觅,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像隔壁两个村子,每年都外地人媳妇风风光光嫁入。天生痴呆的三伢子的爹娘就都姓余,一对亲家分别在村头村尾,不过端碗饭边吃边走,都吃不了半碗也就串到了门,三伢子长得秀气,用土话说就是投胎的时候喝多了**汤,这辈子没能开窍。他爹娘带孩子去几十里外远近闻名的神婆招魂,也没能把魂从阎王爷那里求回来。

    不过哪个村子没一两个惹人笑话的傻子,孩子他爹娘也早都认命了,好歹是个带把的,以后多花些钱,随便找个女子娶回家,再不济也能继承香火。不过余家村这段时i都在啧啧惊奇,三伢子不知怎么的就开窍了,以前见人就只知道笑,流哈喇子不停,如今竟然干干净净,还知道辈分不差跟村里长辈问好。隔壁相对富裕殷实的宋村才有一间茅舍村塾,不属族塾宗学,所以对外姓子弟都愿收下。本名余福的三伢子就跑去蹲在窗外听先生授课,每天回村子就在地上鬼画符,后来村人才知道那确实是书上的字,那位不知有没有功名在身的塾师二十年前在村子里落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所授课业也不过是“三百千”这启蒙三板斧,并不稀奇,从未有惊人之语,应该只是个粗通文墨的腐儒,何况外乡口音浓重,让入学稚童很不习惯。花甲之年的塾师不知怎么对三伢子上了心,不光是故意在窗外放了一张小板凳,在闲暇时还有意无意传授这孩子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诸多儒生入门礼仪,既然没有去跟余福爹娘索取贽见礼金,也就更没有让孩子行叩拜入学礼。

    宋村村头有一株大腹空空仍是翠意森森的老槐,老槐傍石临水不知几百年。反正宋家谱牒上溯四百年,宋氏这一脉老祖宗仍是不如老槐年长。一名背负桃木剑和棉布行囊的年轻道士走在弯曲泥路上,站在老槐树下一眼望去,豁然开朗,三座村庄连绵而去。冬i小溪水势颓然,许多处水落石出,有乡野罕见俊雅气质的道人沿着众人常年踩踏出来的小径蹲在溪边,掬起一捧沁凉溪水,轻轻洗了把脸,耳中有鸡鸣犬吠,满脸笑意,站起身,岸上蹲着几个年龄不同的村童,胆子大一些的,问他是不是可以捉妖驱鬼的神仙,袍子素净的道士笑意温醇,摇了摇头,失落的孩子们顿时鸟兽散。道士步入村庄,屋前有许多老人拎着内嵌铁皮装有炭火的取暖竹笼,懒洋洋坐在树墩子上晒着太阳,遇上不易见到的道士,眼中都有些质朴的好奇和敬意,又不知如何寒暄才算礼数,生怕惹来道士心生不快,就都只是笑脸相向。眼神清澈的年轻道人本就生得面善,也没有如何刻意还礼,在村子里走走停停,一直循着琅琅读书声走到村塾前,看到那个坐在窗下小板凳上摇头晃脑的余福,背影瘦小,浑然忘我。年轻道人驻足不前,收敛视线,悄悄振衣拂尘,这才走上前去,站在余福身边,一起听那数声。塾中老学究定下读书段落后,并没有正襟危坐,而是站在余福另一侧窗口,一手负后一手拿书,时不时点点头。孩子们背诵完书,年迈塾师正要开口,不经意间看到窗外的道士,一脸讶异,快步走出简陋茅屋,年轻道士作揖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