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修仙,就是寻求个人境界的突破,追求个性解放,不受俗事的束缚,直至突破生死。如此说来,儒家为何不能修仙?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
2、长路漫漫,始于浩然正气()
1。浩然正气(第9章、天地氤蕴锺奇秀,人世茫茫有儒仙)
这天,chun光明媚,鸟语花香,叶昊天想到城里走一走。他一个人来到长安城东南,那里有一个很著名的碑林。唐朝开成年间,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皇家将十二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被称为、、、、等十二部经书,计六十五万字,用石一百一十四方,两面刻文,加上此前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合称十三经。除了十三经以外,这里还陈列有汉代以来的各种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叶昊天对经书的内容非常熟悉,令他感兴趣的是石碑上的书法。碑林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篆、隶、草、真、行等多种书体,琳琅满目,皆具风采。特别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史维则等人的手笔刻石,尤为可贵。后世的名家墨迹,如米芾、蔡京、苏轼等人的作品也堪称绝佳。此外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的各种花纹也做得美轮美奂。
他一边欣赏美妙的书法雕刻,一边再读一遍经书的内容。云:“yu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u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修身必诚其意。”读到这里,他联想自己正在修炼的炼神还虚,隐隐然竟有相合之处,相同的都是炼心。
继续读下去,孟子也说培养浩然正气,使自己义正刚直,从而神气盛旺,气贯天地。“这就是道地的修炼了!”他心里惊叹不已,怪不得被尊为圣人,他们不但是儒家的先知,还是修真的先行者,由儒而仙,可以称作儒仙了。
叶昊天闭上双目,回想自己十余年来所读过的儒家经典,心中感到豁然开朗。原来文人在从事读书,写字,作画和演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进入一种练功的状态,意念全部集中在书、字、画、音乐上,达到忘我的境界,那就跟道家静坐进入虚无状态一样。这种修炼不单增加艺术创造的能力,还可以摄生养气,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经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儒家修炼以“炼心”为主旨,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把“修身”当作“用世”、“治世”的基础,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当中“修身”,把“用世”堪称“修身”的积蓄,或者说是修身的一个飞跃。以“修身”为本,“修身”、“治学”和“用世”三者相统一,就能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比较而言,佛道修真者将自己禁闭起来,每日冥思苦想,容易出现偏差,儒家的修真却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他知道明白这一点很有价值,如此一来,可以使自己的修炼跟未来的入仕结合起来,不会相互干扰,处理得当还可以使修道的过程缩短很多。
这样想着,他走出了碑林,沐浴在温柔的阳光里,浑身非常舒畅,感到今天不虚此行。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
2. 中庸之道不可或缺()
(第17章、黑云压城城yu摧,拭目yin霾锁几时)
回到雁湖,叶昊天将番薯种在湖边,这里气候适宜,应该能长得出。
兰儿好奇的问道:“是什么啊?”
叶昊天道:“这是大伙儿从南洋带来的,名叫番薯,我们种种看,如果好吃就让百姓去种。庄稼不能只种一种,品种多了,才有挑选的余地。”
兰儿看他这么多闲情逸致,忽然想到个问题,柔声道:“公子,我有一句话很想问,又怕你不高兴,我问了你别生气好吗?”
叶昊天“呵呵”笑道:“我对兰儿永远不会生气,你问吧。”
兰儿美丽的大眼睛眨了一下,说道:“按说公子遭逢大难,应该悲痛yu绝,想尽一切办法去报仇雪恨才是,可是你还能从容不迫、按部就班的安排事务,这是为什么?”
叶昊天抬头望天想了片刻,心平气和地道:“答案有三点,首先,仇恨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不能因为仇恨而忽略美好的情感。我跟九yin教作对不是为了简单的复仇,而是为了阻止他们继续为恶。其次,修道就是修心,我想做的是宽厚仁慈的儒仙,不是只知道复仇心胸狭隘的武士。如果心境不佳,很难修成大道。第三,报仇是要讲究策略的,孙子兵法有云:‘勿击堂堂之阵,勿邀正正之师’,必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也就是要避实击虚。如果不辨虚实,贸然出击,恐怕不但报不了仇,还会落个‘出身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对于我来说,现在要作的就是迅速提高自己的修为,同时找几个小贼杀杀,让他们不要得意忘形。每次出手我都要做好最周全的准备,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有任何失误。”
兰儿听了很满意,接着问道:“公子所言我也了解,我想问的是,你是怎么做到心平气和的,怎么才能控制自己一时的冲动?”
叶昊天道:“苏家乃书香门第,我也自幼修习孔孟之道。圣人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每个人都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但是必须将冲动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如果太过只会产生伤害。至于如何才能控制,那就需要平日多培养‘浩然正气’,正气足则邪不能干。”
兰儿抬头看着他,眼睛里充满了钦佩的神色,敛衽一礼道:“多谢公子,兰儿受教了。大概这就是您经常所说的儒仙吧。”
叶昊天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怎么进一步培养浩然正气,虽然修道积聚的神气已经不少了,但是道家的“练精化气”跟圣人说的“浩然正气”还是有些不同的。浩然正气更强调的是如何炼心,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仔细体会着夫子的微言大意,“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仔细揣摸着这些话,感觉这培养浩然正气必须从炼心入手。
修仙的过程其实是漫长而艰苦的,像他这样机缘巧合,又有美人相伴,真的是少之又少。第十八重的上升尤其困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静坐参悟,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天。好在休息的时候可以跟兰儿聊天、游戏,面对着明珠般的雁湖,呆上千年也不会厌烦。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
3、一颗丹心()
第31章、正气一身昭万代,清风两袖感千年
朱璨忽然问道:“请问姑娘,叶公子是何来历?为何会身怀儒家的浩然正气?”
兰儿闻言双目放出异彩,自豪的道:“我家公子熟读百万经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是正宗儒学的传人。他的浩然正气是在观看长安碑林的时候自己领悟的。他还是前科殿试探花,目前仍有功名在身。”
三人都惊奇的看着她,没想到救命的仙人还是进士出身、身兼儒道两家之长,世间很是罕见。
孔修文却很感兴趣的看着她道:“我看姑娘也非寻常人物,举止端庄,温文有礼,而且胸怀袒荡,大大方方,定然出身于名门望族、王侯世家。”
兰儿嫣然一笑道:“老人家以后定然知晓,到时或许还要请您老帮忙呢。”
三人看着她花儿一样的娇靥都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光,不由得各自追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做什么。然而想来想去就剩下刻苦攻读的惨淡身影,连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都没有,不觉心中暗自叹息。
叹息未止,忽然听见外面叶昊天说话的声音:“到了,大家请出来吧!”
兰儿将锦囊打开率先走了出去。三位老先生也慢慢出来。这时夜幕依然笼罩着大地,只是东方的天空已经有些泛白,看来不用一个时辰天就快亮了。
叶昊天将锦囊中的绿玉房子取出三个,跟原来的小屋摆成一排,每个房子相距两丈。然后将众人让进自己的木屋里。兰儿点了三根粗如儿臂的蜡烛,将小屋照得如白昼一般,然后去灶房烧水沏茶。
三位老人看着欢跳不住的烛光,心头一阵轻松,都有再世为人的感觉。
叶昊天重新施了一礼,自我介绍道:“晚辈是‘一门七进士’苏家的后人,苏洵安是我的外祖父。几年前苏家不幸、满门惨死,本人不得不由儒入道,修习神功,但骨子里还一直是个儒生。所以见到三位大家禁不住由衷欢喜,真的是三生有幸。”
程守礼急忙还礼道:“原来竟是苏洵安的后人,怪不得你的儒家浩然正气已经登堂入室了。我们三人跟苏洵安都是几十年的至交好友。谢谢你救我们出来,不然我怕几天之内就要被折磨死了。闻道不分先后,达者为尊,我们说不定还要向你学习呢!”
孔修文也激动:“苏洵安有外孙如此,身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暝目了。我被九yin教关了八个月,本以为再也没有逃出生天的希望,这次能够出来,真的是非常感谢公子。”
叶昊天听了有点奇怪的问道:“九yin教杀人从不留情,不知为何对诸位如此客气。三位都是国之栋梁、儒之根基,每个人都宛如一道长城,按说九yin教应该是杀之而后快,不知道为何只是将你们关起来,而且关了那么久。”
朱璨对他解释道:“原因很多。你是儒家高弟,我们也不用瞒你,主要原因是,他们除了希望我们改弦易帜为其效力外,还想得到我们的丹心铁!”
“丹心铁!还真有丹心铁?”叶昊天十分震惊的问道。
孔修文抬头望天,郑重的点点头,缓缓说道:“儒家入世修行,达则兼及天下,一颗丹心献给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如果呕心沥血潜心修养三十年,而且没有一丝罪恶,就会不知不觉的将大半先天真气转移到身边经常所用的铁器上,或者是铁尺,或者是铁笔,或者是铁杖,或者是别的东西。那铁器流传下来受万民景仰,被称作丹心铁,上面不但凝结了大量的先天真气,更有黎民百姓转寄的佛心。九yin教想让我们交出丹心铁,所以才留着不杀、百般逼问。”
程守礼沉默半天忽然开口纠正他道:“先生勿需隐瞒。我们自己的丹心铁并不重要,最多只有八十年的功力和十几万佛心而已。他们真正要追问的是凝注数代大儒心血的‘汗青丹心铁’。”
说出这几个字,三个人都沉默了,相互对望之后,良久不发一言。停了半天朱璨道:“叶公子非是外人,儒家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他的身上。我看此事也到了应该说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