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徐后传-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的大后方洪都遭陈友谅包围,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当时朱文正守军不到五万,陈友谅足足带着三十万军队攻城!

    李善长觉得朱文正年轻,顶不住压力,必定溃败。何况当时朱元璋手下另几位大将都在外面征战,无暇回营帮助朱文正解洪都之围。

    胡大海功绍兴;邵荣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皆是久攻不下,陷入僵局,无法退兵支援。

    如果守将是徐达或者李文忠这种人物,李善长觉得或许有点胜算,但守将是公子哥般的朱文正,朱文正虽然号称文韬武略皆通,但在李善长眼里,他只是在他叔父朱元璋的照顾下博得的虚名而已,当不得真,类似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一副好皮囊和出身,真的大敌当前,必兵败如山。

    李善长做梦都梦见洪都失守,朱元璋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西吴就此灭亡……李善长对朱元璋这位主公的信心开始摇摆了,对张士诚的一再邀请开始有了含蓄的回应。

    毕竟张士诚的实力最强,倘若朱元璋败,李善长良禽择木而栖,还能另谋高就,利益不损分毫。

    这就是李善长的性格,永远高瞻远瞩,永远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不见兔子不撒鹰,李善长是脚踏两只船的老狐狸,朱元璋没有在张士诚的一再相邀下,李善长并未立刻背叛朱元璋,而是指使心腹暗中投靠了张士诚,并且出卖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当做投名状,这其中就有参将李梦庚,先给张士诚一点甜头尝尝。

    可是后来的局面出乎了李善长的预测:

    首先是李文忠和谢再兴联手打败了叛变的蒋英,刘震,夺回了金华城,重新掌握了这个江南重地。喘息未定时,东吴张士信十万大军围城,那时李文忠已经离开金华支援朱元璋去了,只留下谢再兴和金华知府鸾凤守城,守军连带着病残都不足一万。

    李善长以为谢再兴也必败无疑。他觉得谢再兴和朱文正这对翁婿都会死,谢家大女儿真是苦命啊,一夜之间失去了丈夫和父亲。

    可是奇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令李善长无比汗颜:谢再兴以弱胜强,一万对十万,再次守住了金华城。

    朱文正干脆五万对陈友谅三十万,守住了洪都,这对翁婿创造了奇迹,朱元璋也神奇的走出了困境,重振旗鼓。

    连连的奇迹使得李善长重拾了对朱元璋的信心,成大事者,运气比实力更重要,而好运气似乎永远站在凤阳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这边。所以李善长和张士诚表明了他对朱元璋的忠心,断绝了来往。

    可就在这时,变数出现了,谢再兴和鸾凤鸾知府发现左总管和麋万户被张士诚收买,在贩卖私盐的同时出卖情报给东吴,而这两人被发现后被朱元璋下令砍头,将头颅挂在谢再兴军帐内,以警示他失察之罪。

    谢再兴很震惊手下的背叛,和鸾凤推断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官员投靠了张士诚。

    为了引出叛徒,谢再兴和鸾知府决定演一出“周瑜打黄盖”的戏码。

    首先谢再兴借口左总管和麋万户是被冤枉的,不满朱元璋处死的命令,将两人头颅收殓埋葬,还在暴怒之下大闹鸾知府的衙门,并大骂朱元璋“昏聩无能”,“不辨忠奸”。

    谢再兴在知府衙门摆戏台,唱《窦娥冤》,几乎公开表达了对朱元璋处罚的不满,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再次严词警告谢再兴,并且派出参将李梦庚去金华接替谢再兴守城。

    由此谢再兴和西吴王朱元璋不合的事情传出了金华城,江南人尽皆知,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当然也知道。张士诚近水楼台先得月,想着弟弟张士信十万军队都攻不下金华,何不如买通谢再兴,让他倒戈投降呢?

    见到张士诚派来招降的密使,谢再兴大喜,鱼儿终于上钩了!谢再兴很快和鸾知府演了第二场戏:“鸿门宴”,并且将这个连环计写入密信,送到朱元璋手中。

    鸿门宴上,谢再兴先用剑柄拍晕了前来接替他的李梦庚,又和鸾知府夫妻演了一场夫妻双双毙命的惨剧,绑走昏迷的李梦庚。

    原本的计划是李梦庚夫妻假死,等候谢再兴深入敌营,拿到叛徒的名单后再复活的。可是连环计的密信落到了李善长手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谋士,拦截一封密信并不难,他当即决定将计就计,假戏真做,在鸿门宴后,派出死士杀死了栾知府夫妻。

    这是第一招,接下来李善长双管齐下,利用主公朱元璋对侄儿朱文正的猜疑和忌惮,离间这对曾经情同父子的叔侄。因为朱文正是谢再兴的女婿,一损皆损。

    谢再兴绑走了李梦庚,投奔张士诚,他本想在半路故意放了李梦庚,可是苏醒过来的李梦庚居然对他说自己早已投奔了西吴,正好两人一起去西吴升官发财。

    谢再兴干脆杀了李梦庚,装作不知情,提着他的头颅当做投名状去见张士诚。说自己本想带着鸾凤一起投降,献出金华城的,可是鸾凤不配合,他没有法子,只得杀了鸾凤夫妻,将李梦庚的头颅当做礼物献给张士诚。

    张士诚大喜,以为谢再兴真心投降,又得密报,说鸾凤夫妻已死,都验明了尸首,朱元璋大怒,宣布谢再兴为叛徒,并且派兵围住了绍兴的谢府,下令满门抄斩。

    都闹到这个地步了,应该不是诈降。张士诚放心的十万大军交给张士诚,命他攻打金华城。

    李善长明知谢再兴是诈降,却没有写信告诉张士诚,因为他要坐实谢再兴投降的罪名,就必须帮助谢再兴隐瞒诈降的企图。

    当时谢再兴很是焦虑,他每天都在听说谢府被困,谢家人要死绝了的消息,他刚开始以为朱元璋得到密信后,为了将投降的假戏做的真一些,故意放出谢家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谢家人只是假死而已。可是当他发现和鸾凤的秘密联系中断,他开始失去了自信,怀疑鸾凤已经死了,朱元璋并不知内情!

    当朱元璋派出大将李文忠来守护金华城,和叛徒谢再兴十万大军对阵,谢再兴在阵前屡次试探李文忠口风,李文忠的表情都没有预料中的反应时,谢再兴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看着李文忠冷漠的表情,一瞬间,谢再兴终于明白,谢家人祠堂上吊,连同自己的小女儿小谢氏被刺杀身亡,孙女徐凤失踪的噩耗居然都是真的!

    是真的……他们都已入了黄泉。

    失魂落魄的谢再兴毫无意外的输掉了金华之战,十万大军一举崩溃,只有他逃到了苏州城。

    为了回去证明清白,谢再兴再次说服了张士诚,又领了十万西吴军攻打义乌城。这一次他打算再葬送十万军队,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削弱张士诚军力,并且乘乱逃到朱元璋那边自诉清白。

    从始至终,谢再兴都不曾背叛朱元璋,哪怕谢再兴明知朱元璋逼谢家人悬梁自尽,他对西吴的忠诚都不会动摇。

    可是李善长不会给谢再兴任何翻身的机会,他利用谢再兴谋反案继续离间朱元璋和朱文正,一再怂恿鼓励朱文正给岳父谢再兴求情,求朱元璋网开一面,放过谢再兴和剩余的谢家人,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他又表达了对谢家翁婿三人的忧虑,由此朱元璋对朱文正五分的忌惮,变成了十分。

    恶果是朱元璋对谢再兴谋反案没有详查的耐心,只想尽快杀了谢再兴结案,因为在朱元璋心里,谢再兴,朱元正,徐达翁婿三人的威胁太大了,他必须快刀斩乱麻,将一切可能消灭在发迹的时候,不会原谅任何人的背叛。

    另一方面,李善长收买了李文忠的手下,在义乌之战中,乘乱杀死了谢再兴灭口。

    为了毁尸灭迹,李善长命人将谢再兴的尸首撞进麻布袋子里,在马蹄下踩得粉身碎骨,碎肉扔进河里喂鱼,所以李文忠沿河撒网似的搜索,一直找不到谢再兴的下落。

    家人自缢,谢再兴失踪,弟弟谢四谢五绝望中接受了张士诚的招降,但李文忠念在和谢再兴,徐达,朱文正三人的交情,一再苦劝谢氏兄弟,保证不杀他们,谢四谢五本不想背叛朱元璋,实在逼得没法子,才被迫接受张士诚的招降,他们觉得李文忠是大将,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说话应该可靠,于是放下武器开城门投降。

    可以一切都晚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可能再听任何求情和劝告,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甚至李善长也假惺惺求情,他冷酷的对谢四谢五处以极刑,凌迟处死。

    不到半年,朱文正被朱元璋栽赃谋反,夺官圈禁,郁郁而终……

    而真正的背叛者李善长则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作者有话要说:  这样写大家应该能看明白了吧,朱文正和谢再兴谋反案是大明初期的两大奇案,基本无解,以上是我自己根据一些史料的推断

第205章 盛极而衰() 
谢再兴和朱文正死于奸臣的算计和君王的猜忌,还有死不瞑目的谢家满门以及鸾凤夫妻,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一起被葬送在李善长的算计里。

    看完那些散落的账本和书信,徐妙仪基本可以推断母亲小谢氏之死的真相。当时刚刚“叛变”的谢再兴怀疑军中藏着奸细,他从张士诚那里盗出若干账本,顺藤摸瓜,揪出了徐达身边的幕僚周奎。

    谢再兴威胁周奎一起投靠张士诚,其实是为了从周奎那里得到更多的背叛者名单,而周奎当年是李善长推荐给徐达当幕僚的,明面上是徐达帐下谋臣,暗地里其实是李善长的心腹。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最器重的文臣,官员升迁调遣,财务大权几乎都由他掌控,,所以心腹们虽然明面上各有其主,但都知道其实跟着李善长才能长长久久升官发财的道理。徐达对周奎虽也很好,但对于周奎而言,李善长的知遇之恩和提拔远大于徐达的恩德。

    所以周奎见谢再兴有所察觉后,立刻告诉了幕后主使李善长,李善长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斩尽杀绝。论理,徐达是周奎的东翁,但大难当前,周奎毫不犹豫的用重金收买一批亡命之徒,在雪地里对徐达的妻女斩尽杀绝,背叛了翁主之契。

    整个护送队伍被屠杀干净,小谢氏自尽,徐妙仪失踪,徐达搜寻数年都没有消息,周奎以为寒冬腊月,一个娇生惯养的七岁小女孩无法自保,肯定冻饿而死,尸骨也被野狗分食,以为一切都结束了。

    大明建国,李善长为丞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奎这种心腹自然也跟着飞黄腾达,当了吏部右侍郎,朝廷四品大员。明面上以为是看在徐达的面子上提拔周奎,其实是李善长为巩固势力,编织党羽,党同伐异而为之。

    李善长几乎算无遗策,心思缜密,唯独漏掉了七岁的徐妙仪,而这个大家都以为葬身雪地的小姑娘,将来成为了李善长及其党羽的掘墓人。

    成年后的徐妙仪通过出现在黑市上母亲箱笼的遗物、借助明教的眼线,找到了第一个凶手赵千户,通过赵千户寻到了买/凶杀人的周奎。

    面对徐妙仪的严刑逼供,周奎为保护妻儿,将罪行揽在了自己身上,并没有交出李善长。徐妙仪杀了周奎,伪装成书房失火,毁尸灭迹。但当京城传闻徐达之女依然在世时,周夫人瞬间明白了丈夫之死不是意外,八成是徐妙仪或者徐达杀了丈夫。

    周夫人将自己的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