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医娇娘-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只削尖的竹筷将它穿破后拐了个弯,噗嗤一声刺入另一个立在他身旁的男子的脖颈。

    一招致命。

    外面的搜查还在继续。

    很快,楼下老伯被都尉打断了,望着他这空荡荡的大厅问道:“你这店里有没有奇怪的人?”

    老伯抬头,看了看街上,前面几家都已经搜过了,几个外乡的读书人打扮的穷书生被扔到了大街上,哆哆嗦嗦的不明所以的被兵士押着。不远处,还有更多的人正被赶了押出来。

    “问你话呢!到底有没有!”那人拿着大刀,咚的一声毫不客气的砍在老伯面前的案子上。

第193章,粮食减产() 
宫中,户部尚书大人李成云正在小心翼翼的呈报四月至六月的国库收入,他手中拿着一本薄薄的册子,上面是各地呈交上来的粮税布匹等财务的总计。

    张太后端坐在上首:“念来哀家听听。”

    “是。”李成云低着头展开手中的册子,其实他也是这两日才确定,今年粮食减产格外严重。

    心思转过,沉声道:“启禀太后,今年废除郡国制,全国入税户数增长了一百万,入税人口共计二百四十万九千八百余户。”

    张太后点点头,对于这个数字她还是非常满意的。今年是废除郡国的第一年,所以她坚信,没有了食邑万户的郡国,大靖朝的国库一定会变得更加充盈。

    李成云继续道:“按照大靖朝的律法规定,丁壮男子占田七十亩,课田(上交田赋)五十亩,收租四斛,除边缘地区外,上季应收小麦四百万斛,实收三百六十万斛;粟米六百六十万斛,实收二百万斛。。。稻米应收七百万斛,实收。。。一百万斛。。。另绢布六百万匹棉四百万斤。。。算钱一千三百九十四万四千文。。。”

    后面的数字越说越小,李成云越说声音也越来越低。

    竟然还不如往年的收入!

    张太后吃惊的问道:“怎么可能怎么少?”

    李成云叹了口气:“太后娘娘,江南正直雨季自从四月以来雨季就不曾停歇过。而一季稻清明前后播种,正是因为水患影响使收成减少了许多。至于二季稻谷。。。”李成云踟蹰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二季稻谷怎么了?

    张太后听得后脊背阵阵发凉,眼睛瞪得硕大,问道:“到底怎么了!”

    “太后娘娘息怒,微臣也是刚刚确定消息,江南的二季稻谷。。。”李成云结结巴巴的话也说不利索了。

    “七月末江南水患格外严重,稻秧根本无法存活。”李成云说罢,喉头也哽咽起来。

    整个大殿寂静无比。

    听完这句话张太后知道了接下来面临的是什么。

    饥荒!

    严重的饥荒。不仅是百姓,这次恐怕连长安城也幸免于难!

    稻谷一年只有两季。上一季才收一百万斛!若是紧紧只按照果腹的程度算来,每人每年食粟三十石,京城人口三十万之多,年供应就需粟米一千万斛。

    一年一百万和一千万,差的太多,这还只是京城,举国上下,最富庶之地。

    更何况京城之外内?

    可以想象饥荒会有多严重,岂不如人间炼狱?

    可是这件事为什么到现在她才知道!

    张太后颤抖的指着李成云,怒目切齿,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道:“李成云!这些事为何不早早禀报?”

    “太后娘娘,微臣也才刚刚得到消息,这两月,连京城内的信鸽也送不出去啊!”李成云满脸无奈,语气愤愤的说道。

    四处斩杀信鸽之事还不是张太后私自下达的命令?

    张太后听得大汗淋漓,一屁股坐在宝座上,是了她的确是让人四下拦截信鸽,可是没想到,下人竟连送往京城的信鸽也拦下了么?

    “据说饥饿的百姓们已经到野地里挖草根充饥。”李成云说罢,将手上的簿册递到张太后的手上。

    张太后呆在原地,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得。她死死的捏住手中的册子,长长的指甲恨不得在上面戳出一个大洞来。

    她眼睛睁的硕大,喘着粗气,眼前仿佛看到了千里万里之外的靖州大地,一片洪水汪洋!

    “娘娘,当下该是立即召开廷议,派人南下安抚受灾的百姓,另开仓放粮,建立临时住所,安抚灾民方能减小灾害啊!”

    张太后完全没有听进去,她心中想的是,完了!天降大患,所有人都要认为是她这个太后导致的了!

    该怎么办?怎么才能保住她的位置?现在出了这样的岔子,朝中的大臣还肯违逆天象助纣为虐吗?

    不会了,他们一定会逼她还政于苏鑫!

    张太后越想越后怕,最后花容失色,竟然一下子从位置上栽倒下来。

    李成云默默的将她扶起来,语义模糊的道了句:“太后娘娘这又是何苦呢?”

    张太后望着殿外,失神的唤道:“张海东呢?他还没有来吗?”

    *

    皇宫外面。

    阴云密布,一道雷声滚滚而来,伴随着的闪电似乎要将整个长安城撕碎。

    白胡子老伯眯起眼睛抬头看了看天上的乌云,要变天了。他将视线转向面前的都尉,向后退了一步,做出害怕的神情,战战兢兢道:“我这里。。。只有普通的。。。吃酒的百姓。。。”

    都尉的神情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他狞笑了一声,扛着刀向前一步道:“哼,也是,老子跟你废话什么!你说没有就没有?那还要老子干什么!来人,给我上去搜!”

    身后的队伍哗啦啦一声亮出刀剑,排着队冲上了二楼。

    二楼里面,先前被一箸封喉的尸体藏了起来,大家都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喝酒吃菜,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楼下的争吵般。

    都尉看见楼上竟有二十多个汉子,穿的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但是一看样貌就知道这些人体格很结实。

    都尉拿出官威来,厉声喝道:“近日来长安城频频出现刺客,本都头奉了太后娘娘的命令,彻查整个长安城,凡是所有的外地人员,一律要查清户籍所在,各位。。。请吧…”当即让兵士围了起来,光天化日之下他们聚在一起肯定没好事!

    “这位都头,我们是来做点小生意,并没有做触犯律法的事情。”其中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说道。

    “这是太后娘娘的旨意难道你没有听到么?管你是做什么的!一律带走押入天牢!”都尉不耐的说道,让手下将这些人围起来,“真要是清白的,放心,自会还你一个公道!”

    本以为会费一番心思这些人才肯就范的,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人反抗,而是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也好,省得麻烦了。都尉又上里走去,继而从其他店里也抓了些人。

第194章,杀鸡儆猴() 
这条巷子平日里寂静无声,如今这一闹,竟然抓了五百人之多!其中有不少是到长安求学的寒门子弟,还有一大部分是拖家带口逃难来的流民。剩下的一百多人则是商人了。

    都尉请来黎洪良过目。

    黎洪良先将五十多名妇孺儿童放了回去,又有老弱病残百余人皆放了回去。如此一来还剩下三百多人。

    今日的长安城风雨交加,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但是黎洪良的部下却干的热火朝天。他们顶着瓢泼大雨,将这些人带到大理寺,先查明户籍。

    太后娘娘说了,先前那个刺客就查不到户籍。若是这些人也查不到,则有很大的可能是同伙。

    一场大雨从午时一直下到陆钏几人用罢晚膳,陆钏等到深夜时分也没有等到张太后的传唤。

    “睡吧…”苏钧轻声道。

    陆钏点点头,其实张太后的身子骨并无大碍,直觉告诉她,最近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了。

    第二日一大早,该上早朝了,李成云就将手中摘抄的赋税记录交给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传阅。

    “可笑,泱泱大靖朝,一季稻米竟然不过百万斛!李大人。。。这。。。这可是真的?”

    “不然呢?我还能去造假不成?呵呵,各位往后用膳可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朝堂上众臣的心情沉重起来,往大了说,唇亡齿寒,国破则家亡,如果他们不力挽狂澜,那么先帝的基业危亡矣。

    往小了说,现在朝中反对张太后政权的大臣已经被她关在了监狱中,剩下的人都是张氏党,他们当中不乏有私下吞并土地、府中粮米满仓的豪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要更加关注灾害的动向,以防止灾害扩大,否则张太后第一个将他们的家产拉出去充公填缺补漏!

    二十多个朝廷官员手足无措的站在大殿中望眼欲穿:“太后娘娘怎么还不来…”

    “是啊,都这个时辰了!”

    “今日总不能不上早朝了吧?”

    樊士高私下里问李成云:“江南水患严重,李大人可有什么高见?”

    众大臣停止了议论,皆转头看向李大人。李大人说道:“若是不注意修理河堤大坝,洪水会更加严重,老夫认为,当下应该率先派人南下,查明水患原因,并尽快加固堤坝,引导洪水。

    其二,此时由天子出面,发放货币和物资,使寄存的钱物流通来周济不足。

    其三,发布罪己诏,大赦天下,向上天反思自己的过错,才能得到上天的垂怜。。。。。。”

    其它几条听起来不错,可是由天子出面发布罪己诏,估计有些困难。因为此举跟还政新帝没什么区别了。

    大臣们估计,太后娘娘八成是不同意的。

    可是所有人们都相信,历朝历代凡是遇到大的天灾,多是由于皇帝不够勤政恤民…故而上天降灾以示警示。所以,还政比治理水患安抚灾民还要重要。

    众人眼神眯了起来,衡量了一下,觉得由天子出面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

    但是谁去劝呢?

    “若不然。。。咱们联名上书太后娘娘?让她允许由圣上出面发放货币和物资。。。。。。”权衡再三,李大人聪明的没有把还政于新帝这句话说出来。

    不过只要让皇帝出面,这句话说不说也就不重要了。

    诸位大臣互相看了看,在心里衡量着得失。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害怕的是张太后的同党张海东。

    见众人一脸算计的表情,李成云怒了,一甩衣袖,指着他们的鼻子愤然道:“唯今治国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百姓存亡时刻,尔等袖手观山,何异割股!如此,这官不做也罢!”

    李大人说完,干脆将头上的冕冠摘下,愤恨的仍在地上,慨然离去。。。。。。

    众人慌了,连忙阻拦:“嗳,李大人何必如此,如今水患灾害严重,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身为朝廷之栋梁,不为国家效力岂不终身难安呢!”

    “李大人真得忍心看着百姓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尸横遍野吗?”

    “李某不忍心又如何,一人之力,螳臂当车!”李大人的脚步停下,转过身子来:“时不待我,李某家中良田千倾,粟苍充实,不若自己去拉车南下,还能救得些许民众。”

    “大人!”

    “大人留步!”

    “我同意大人所说。”

    樊士高率先捡起李大人的帽子,亲自为其整装,道:“整治灾害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现在我们一同上书,刻不容缓!”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