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制造-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工科研界的发展和过渡向来很平稳,进入需要严格的考核和政审,不管是留学归来还是博士毕业,进入军工部门后,全部要跟在师父身后学习,之后才会慢慢过渡的将职务交给年轻人。

    所以尽管国内军工研究员很多,圈子却显得很窄,哪个部门有什么人,新进了哪个徒弟之类的,大家都差不多知道一些。

    唯独突然出现的季椽和宋冀宁。

    完全不知道这两人是哪来的,以前完全没听过声响,突然之间就发表了好几篇高科技论文。其技术涉及面之广,科技含量之高,内容深度之渊,实在是令人瞩目。

    当发现他们的导师分别是李院士和陈院士时,军工科研界更加沸腾了。

    这两位十多年没收过学生的老科学家,前几年突然消失无踪,再现身时居然分别收了两名弟子,如何让人不好奇?

    李院士和陈院士本来就打算在科研界给学生扩展一条名望的道路,此时接到邀请函,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正在收拾行李的季椽和宋冀宁被迫停下,再度登上前往A市的专机。

第204章 第204章 站稳脚跟() 
在飞机上; 李院士问季椽:“如果现在让你在研讨会上进行一项研究发表; 你有吗?”

    季椽问:“是哪个项目的研究?可以公布哪些技术?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没有任何迟疑。

    尽管这项研讨会来得突然,季椽目前也没有任何待发表的论文,但参与过那么多场研究,现在的季椽可以自豪的说; 他只怕自己公布的技术超过国家警戒线; 而不怕自己没有能发布的研究。

    李院士笑起来,用力拍拍季椽的肩:“只要不是和第二核/武有关的技术,都可以发表。下飞机后写个章程给我; 我帮你把把关。”

    他刚带季椽不久; 并没能教他太多技术,所以也不要求季椽必须在研讨会上如何出彩。但季椽跟着他前就已经非常优秀,所以他也给他充份的发挥空间。

    如果季椽没有能在研讨坐上发表的研究,他就只是单纯将学生介绍入军工科研的圈子;而假如季椽有,那么他就用老院士的身份; 给季椽拿下一个发表名额。

    要知道,研讨会上的研究发表,可不是谁都能上的,不仅要有足够的身份和科研成果; 其发表的论文水准也不能低。不仅如此; 最难的是还要面对在场众多学者的质疑,一旦辩论不过,研究水平遭到质疑,很有可能从此身败名裂。但若是得到认同; 自然便声名远播,在科研圈里立稳了根。

    这些结果可不只是为名气,更关系到向国家申请研究经费的生存问题。

    虽然现在季椽只是跟在李院士身后学习,研究经费不需他操心,但将来他出师后独自开展研究项目时,在科研界累积的成果和名声才能让他轻松获得研究经费,而不需要汲汲营营,到处跑关系找门路。

    另一边的宋冀宁是直接被导师要求上台发表一项研究,陈院士很相信自己看中的这名学生,直接对他说:“不要藏私,拿出你的真本事来,要对得起你在苏联的留学生活。”

    他们至今都以为季椽和宋冀宁的所学源自苏联留学时期,倒是让两人省了很多解释的麻烦。

    下机后有专车来接,入住的酒店也是主办方安排好的,在这期间李院士和陈院士把季椽两人留在酒店里写论文,他们自己出门会友,回来时便告之已经拿到研讨会上的发表名额。

    季椽和宋冀宁也已经讨论好要写的技术。

    季椽有很多想要提前在这个时代宣传的军工技术,但过去鉴于他普通人的身份,没有办法拿出这些研究。现今不同了,单是一个“第二核/武”研究员的身份,便不会有任何军方怀疑他的技术来历有问题。

    这么一想的话,想要提前公布在这时代的技术感觉好多,比如战场电磁环境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无人作战系统、智能警卫系统,陆地自动化操作指挥系统等等,都是前世季椽曾参与或阅览过的技术,哪一项都能给军方武装上升一层战斗力。

    谨慎的思考过后,季椽选择以战场电磁环境为论文内容。毕竟自华国研究出电磁脉冲武器之后,明年就是美国,紧跟着俄罗斯、欧洲也在这几年相继研究成功。数年之后,电磁脉冲武器就变成大国都拥有的常备武器,这时候抢先一步,至少能抢先十几年。

    宋冀宁没有季椽考虑的多,他只是单纯就自己的学识,选择了导弹制导的研究。最近跟随陈院士学习爆炸力学,又参与了导弹发射的实验,让他受益匪浅,有不少想法。

    论文是临时赶的,但内容不是,经验不是,实验数据也不是。自初中开始便参与各种实验,使他们都养成了随手记录数据和实验结果的习惯。如今不过是把笔记本上的资料整理汇集,再以论文形式写出来罢了。

    由于是军工界的技术研讨会,尽管大家并没有那么严肃,但开展时还是很正式。会场直接就在一所国家研究院内,出入有士兵把守,进入时的审核也极为严格。

    不过进入会场后,却发现内部其实很轻松,甚至有那么点儿自助餐会的意思。

    “季椽,跟我来。”李院士领着季椽去见他的好友,宋冀宁也被陈院士带走。

    两位院士的朋友,在科研界自然身份也不低,季椽和宋冀宁得以认识了不少研究院的院长和教授。待到发表会开展时,季椽和宋冀宁轮流上台发表自己的新研究。

    他们在台上演说时,有人私底下问两位导师:“这论文内容真是他们自己研究的?你们有没有帮忙?”

    “确实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我看到也吃了一惊,没想到我们日常进行实验时,他们考虑了那么多。”

    “那就太了不起了,这两篇论文回头让他们给我,我要发表到军事报上,让军部的人好好参详参详。”

    尽管口头夸奖两人,但待到研究发表结束,学者们为难起来可一点不心较,各种质疑接踵而至,好在两人回答得有理有据,众人心服口服。再提起季椽和宋冀宁的名字,便不由自主带了尊敬,要不是他们年纪尚轻,还未拿到博士学位,大家都愿尊称他们一声季博士、宋博士。

    通过这次研讨会,季椽和宋冀宁正式在科研界站稳脚跟。

    台上的交流会仍在继续,季椽和宋冀宁发表的研究不过是小菜,各位院长和教授发表的研究才真正是军工界大事,讨论个两三天都有可能。这时候年轻人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想听就去旁听,饿了就去吃自助餐,顺便跟其他同龄人交流。

    宋冀宁和季椽没有因为学者们的夸奖而自傲,两人很认真的旁听了好几项发表会,关于远红外线、人机工程、装甲装备,甚至空军士兵的心理健康研究等等,他们都认真的旁听并做了记录。两位导师早就跟朋友们结成小圈子私聊去了,两人却直听到饿得不行才离开。

    暗中观察他们的学者们羡慕的问两位导师:“你们收的这两个学生到底是哪找来的?”

    李院士低声笑道:“别人不清楚,你们应该知道我们前段参与了什么研究吧?”

    问话那名学者立刻压低声音:“第二核/武?”

    “这项技术,和苏联的那群研究员,全是这两名学生从前苏联带回来的。”

    “嘶……”

    李院士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因为过一段会进行内部嘉奖,反正你们到时都会知道才说的。但不要再告诉其他人,至少在国家愿意公布秘密档案前,他们都只能是普通留学归国的学生。”

    “季椽和宋冀宁的贡献实在太大了,只当你们的学生都不够补偿。”一名学院长想了想,问:“他们什么时候能拿到博士学位?你帮我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多拿一份荣誉博士的证书?”

    “我没有博士学位可以送给他们,但今后凡是他们的论文,我都愿意帮他们发表。”另一名学者道。

    “啊,那我只能在研究经费上奖励他们了。”

    季椽和宋冀宁可不知道老学者们正热心的讨论如何奖励他们这两名秘密功臣,两人从早上旁听到晚上,早已饿得不行,赶紧跑到用餐区吃饭。

    有人在身后叫住他们:“季椽,宋冀宁?”

    两人转头看向来人,惊喜的瞪大眼:“蓝所长?”

    来人是季椽和宋冀宁初中时,经常过去帮忙和学习的部队研究所所长,蓝裕田。

    由于家人已经全部搬离镇上,季椽和宋冀宁这些年都没有回过老家,又忙着学习和出国,与研究所自然断了联系,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遇上。

    蓝裕田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遇见他们,尽管从十多年前就预感到他们将来在军工界肯定会有所发展,却没想到,十多年过后,他还是一名研讨会的旁听者时,当年的两名初中生,却已经成为了台上的演说者。

    作者有话要说:  蓝裕田是在第65,66章出场的研究所所长

第205章 第205章 少年时的研究所() 
很久没见面; 几人有聊不完的话题; 互相问候近况。季椽和宋冀宁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惊人,两人从一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起步,至重点高中、大学、苏联留学、归国,每一步都走得很优秀; 甚至站到了国家军工研讨会的讲台上。

    这还是不知道他们参与了第二核武的研究; 否则蓝裕田就不只是惊叹,而是惊吓了。

    蓝裕田这边也不错,他的研究所这些年尽管位置没移动; 但级别升了几级; 所以他才有资格参与这种国家级别的军工研讨会。尽管只是敬陪末座,但再过几年,还是有希望登台做报告的。

    蓝裕田不是钻营之人,研究所的发展靠的完全是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他很满意也很自豪。

    但看到季椽和宋冀宁后; 他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发展太慢了,连昔年教导过的两个初中生都超过他了。

    当然,他不会嫉妒,心里最大的感触是; 留过洋的人果然水平不一样。

    “既然你们去过苏联留学; 应该学到很多高科技吧,有没有时间到我们研究所交流一下?”蓝裕田对两人发出邀请:“而且你们很久没回老家了吧?不想回去看看吗?”

    季椽有些心动,自从全家搬到深市之后,他和宋冀宁就再也没回过滨江镇了。如今听蓝裕田这么一说; 不由勾起两人的思乡之情,也不知这么多年过去,镇上和学校是什么光景。

    研讨会时间为一周,在这期间中科院批准了五项新研发的军工项目,十二项留待商讨的项目,并发布了数十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文,其中就包括季椽和宋冀宁的两篇论文。

    这次研讨会的参与学者们发布了不少新研究,但大都来自于中老年学者们,年轻一代都只是被教授们带来学习的研究生。三十岁以下的发布者只有季椽和宋冀宁两人,并且他们的科研实力居然获得老学者和中科院的一致认同推举,一时间在科研圈内可谓名声大噪,被视为后起之秀,未来华国科研界的中坚力量。

    两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很清楚,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名声,是对他们带回并参与研发出第二核武技术,国家或中科院给予的荣誉补偿,并非他们的科研实力真的就厉害到这种程度。

    研讨会结束后,季椽和宋冀宁告别导师,随蓝裕田乘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