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明忙道:“皇上所言甚是!”
“像你说的,我们可以先从煤矿业做起,由朝廷出面,收购和开采一部分煤矿。然后让工部营造工程、进行过安全测试之后,再安排人下矿。”
裴清殊现在手头的事情太多,要不是公孙明提醒,他都差点忘了,煤矿业也是在他登基之前很想整顿的一个领域。
见裴清殊认同自己的想法,公孙明十分高兴:“皇上英明!”
裴清殊笑笑:“阿明,你怎么知道,朕正琢磨着要给工部安排点什么事情做呢?你这个主意提的,真是正是时候。”
“皇上,您先别急着夸臣啊,臣先问您个问题成吗。”公孙明一本正经地看着裴清殊,“整顿煤矿业您有银子么?”
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这个问题问的就有点尴尬了。
国库里有多少银子;公孙明不知道;这属于朝廷机密。
不过看裴清殊这个皇帝做得那么节省;公孙明就猜的出来;朝廷现在一定很穷。
听到公孙明这么问;裴清殊干笑了两声道:“会有的。先让工部的人草拟方案;外出勘探。等正式开工的时候;地方的春税就该交上来了。”
大齐现行的制度是一年收两次税、发放两次俸禄,都是在春、秋两季进行的,这个规定裴清殊暂时不打算动。
公孙明点点头;君臣二人又就此事商讨了一下细节。
等小悦子进来通报,说是兵部的人来了之后,裴清殊他们便暂时停止了讨论。
按说公孙明这个钦天监监正;既不属于六部;也不属于内阁,裴清殊听政议政的时候;有他在并不合适。
但只要不是个傻子;都知道公孙明在裴清殊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见他在这里;也没人有什么异议;大家还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为了避免浪费皇帝的口舌;陈起代为出面;将他们早上和户部商议出来的计划告知了几位兵部的重臣,并且询问他们的意见。
兵部尚书礼亲王听了,下意识地看了看一旁的驸马容漾一眼;并没有立即表态。
“还田于民”这件事情;于军队的发展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利的。
只是兵部的人听了裴清殊他们的计划之后,不免有些担心,怕新的一年朝廷收上来的赋税和粮食不够多,不足以养活那么多兵。
到那时候,军队又已经把官田交了出去,他们该拿什么吃饭呢?
说到底,朝廷想要做出的每一项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如果只改一个领域,另一个领域却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满盘皆输。
兵部现在还没有见到真金白银,所以谁都没有办法完全相信税改政策会给他们带来充裕的军饷。
宋池见兵部的人迟迟不表态,双方僵持不下,便站出来提了一个建议:“启禀皇上,臣以为如果一下子让各地驻军交出所有的官田的话,或许各地军队都会有些不放心,担心他们以后会吃不饱饭。而且现在全国上下究竟有多少流民,我们也不清楚,朝廷也还不一定就能有那么多的流民需要安置。不如让军队准备一下,先交出几成的官田,暂时交还给朝廷管辖,等人口和土地普查结束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个比例,这样如何?”
兵部尚书听了,立即表示赞同。
裴清殊想了想,也觉得这是个两全的法子,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那具体先收回哪里、收回几成的官田,你们回头找时间再商议一下,意见统一之后,再来向朕汇报。”
众大臣纷纷领命。
商议完军田的事情之后,裴清殊就让已经累了大半天的内阁大臣们都先回去了。
他将礼亲王和容漾单独留了下来,再次询问他们裁军的进度。
礼亲王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不爱管事,这些事情实际上几乎都是身为侍郎的容漾在操心。
听到裴清殊的问话之后,容漾便上前答道:“启禀皇上,神机营人数最少,已经裁军完毕。至于五军营和神枢营,由于人数众多,大约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皇上之前所要求的数字。”
裴清殊点点头道:“辛苦你们了。”
为了保证裁军时的公平性,将军队中最优秀的士兵留下来,裁军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体力、武功、智谋、作战经验等。
所以这些日子,三大营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操练和比赛,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能被选中。能力不足者,全都得在三日之内收拾铺盖回家。
之前裴清殊担心有一些世家子弟或者关系户,会因为家世的原因受到特殊待遇,继续靠着关系留在军中。
所以他不仅亲自去三大营巡视了几次,还多次嘱咐兵部和都察院的兵科给事中,务必起好督查作用,一定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不希望看到大齐的军队里有任何蛀虫的存在。
为了裴清殊这一句话,这些日子以来,兵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几乎跑断了腿。
前几日裴清殊去慈安宫请安的时候,在傅太后那里见到了他的皇姐令仪长公主一次。
听令仪说,容漾最近忙得脚不沾地,没事就往京郊的三大营跑,每三日才能回府里住一回。
令仪打小长在深宫,对外面的世界知之不多,看驸马这般辛苦,自是十分心疼,而且还不是很理解。
她和裴清殊姐弟两个打小就亲,令仪在他面前也不掩饰什么,当时就问裴清殊,朝廷现在又不是在打仗,他们天天这么辛苦,是在折腾什么呢?
令仪在裴清殊面前口无遮拦惯了,还没觉得自己说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傅太后却是立即就察觉到了不妥,让令仪少在裴清殊面前“胡言乱语”。
裴清殊当然不会和令仪计较,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不过由此可见,容漾办差是真的很用心。
这样有能力又很勤奋的下属,让裴清殊没办法不喜欢。
但是喜欢归喜欢,欣赏归欣赏,让裴清殊现在像别的皇帝一样,动不动就赏赐臣子真金白银裴清殊是做不到的。
裴清殊想着,既然没钱可给,那就说几句好听的话吧。
于是他喝了口茶之后,当着兵部尚书礼亲王的面好好地夸了容漾几句,算是给容漾长足了面子。
等容漾他们退下之后,裴清殊是真的很累了,就躺在软塌上歇了一会儿,和几个近侍随意说说话。
“看到云蛟和静之朕就想起来,老听别人念叨什么‘京城四公子’的,怎么朕只知道宋家的老大和容家的老二这两个,另外两人是谁呢?”
能在皇帝身边近身服侍多年的宫人,没有几个是简单人物。裴清殊手下的这几个太监也都很得力,尤其是小德子,他的消息来源向来很广,为人又很机灵,几乎是裴清殊问什么,他都能接上话:“回皇上,是苏六公子和左三公子。不过据奴才所知,苏家被抄家之后,就由程二公子顶替了上来。”
“程二?”裴清殊露出疑惑的表情来,“朕好像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啊。”
“是敬安伯府的程二公子,孝诚皇后的侄孙。”
裴清殊点点头道:“此人可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他现在是求贤若渴,逮着谁都想看看能不能用。
“程二公子没有考取功名,不过听说他在经商方面很有天赋皇上要是想知道具体情况的话,奴才可以让人去打听打听。”
裴清殊一听说程二没有功名在身,就下意识地感到一丝失望。
不过他转念一想,就像公孙明他们所说的那样,大齐在商业领域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许将来还是有用得上程二的地方,就应了一声,同意让小德子派人去打听一下。
短暂的休息之后,裴清殊坐了起来,开始批阅奏折。
裴清殊看折子时很认真,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时分。
他感觉自己这几天都没有去过后宫,似乎不大好,就让人传了嘉贵嫔谢氏前来伴驾。
在嘉贵嫔来之前,他还让人去襄乐宫传了个话,说好明天中午去娴妃那里用午膳。
作为皇帝,如何平衡后宫,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虽说裴清殊的生母林太后在做妃子的时候,曾经宠冠六宫,也为裴清殊上位提供了不少便利,但裴清殊还是觉得,像他父皇那样独宠一人,虚设六宫,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自古以来,集宠于一身,即是集怨于一身。裴清殊身为宠妃之子,从小就得防着其他后妃的明枪暗箭,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小命不保。
而且皇帝独宠一个妃子,意味着其他后妃背后的家族势力都无法完全为皇帝所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所以从裴清殊决心夺嫡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八成不会像他的父皇一样,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一个女人身上。
不过像裴清殊这样,太过讲究雨露均沾的皇帝,也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他想起他的这些后妃时,裴清殊总会感觉他们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很难真正对某一个人产生特殊的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召幸后妃,也是皇帝职责的一部分。
一旦这么想的话,和后宫妃嫔相处起来就会有些累。
正因如此,目前来说,在所有后妃当中,他还是最喜欢到娴妃那里去。主要是因为娴妃很有分寸感,很会揣摩裴清殊的心思,和她相处的时候,不会让裴清殊感觉到有什么压力。
其他后妃的话,也还好,但就是好像差了一点什么。
比如今日来侍寝的嘉贵嫔谢氏。
陈郡谢氏是在大齐建国之前便已经声名显赫的贵族世家,是除了大齐之外,北夏和北辽都非常想争取的世家大族。
自古至今,谢家在历史上一共出过八位皇后。因此,谢家的姑娘被认为有“旺夫运”,向来非常好嫁。
傅太后当初或多或少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将嘉贵嫔选进了裴清殊的后宫。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裴清殊上一世的父母都不信佛;甚至还对宗教有些隐隐的排斥和反感;以至于他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仰。
不过在他自己被大火烧死;又以十二皇子的身份在冷宫里获得新生之后;裴清殊便不得不开始敬鬼神了。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裴清殊不能免俗地发现;自己开始变得和历朝的皇帝一样;越来越相信卦象、天相、命格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
太上皇当年那般信任公孙越;裴清殊如今如此看重公孙明,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在。
所以说或多或少的,裴清殊也相信了谢家女子会旺夫的说法;不然当初他也就不会同意让谢氏入东宫,还封她做仅在钟氏和傅氏之下的正四品良媛了。
裴清殊不是那种召妃嫔侍寝之后,就直接上龙床开始办事的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些女眷;裴清殊还是愿意和她们说说话;多了解了解她们的。
所以他宣嘉贵嫔来的时间比较早,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用晚点;说说话再就寝。
因为裴清殊每天都要早起;最近又不能午睡的缘故;除非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否则一般来说裴清殊都不会太晚入睡;大概在二更天左右就会睡下。
因此他晚上不会用太多正餐;顶多用一些清粥小菜或者是点心作为晚点。
这样的晚点已